建筑学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 豆瓣
作者: 王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 5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社会-知识制度发生了断裂性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建筑学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和建筑的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讨论建筑的话语方式以及关于建筑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书将建筑话语的转变放入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引入的语言史、社会史、观念史结合的“话语研究”的方法,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与宏观社会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的结合,并将结构性转变作为关注的焦点,从建筑话语的社会性发生机制、话题内容的演变、话语主体的文化转型和话语现象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公共期刊和专业文献中建筑话语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
本书试图论证,现代建筑话语的发生与一系列的社会转变密切相关。在社会的剧烈变迁背景下,中国社会知识制度中的建筑知识逐渐由传统社会下层工匠的工作转变成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进而得到主流知识阶层的关心和参与;现代学科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建筑学知识得以从传统的与礼仪制度相关的制造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知识分类,近代的工程和建筑学教育的出现,更使之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晚清公共媒体的出现和现代出版业的逐步发展,为建筑话语建构了新的传播交流平台,为建筑学知识和观念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舞台;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几代工程师-建筑师,实现了建筑业和建筑学科的“自立”,新的职业社会身份与新主体建构运作互为因果,为建筑话语的丰富性提供了历史性的动力和机会。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近代的新建筑话语,通过话语形式上和建筑观念上的嬗变,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营造话语完全不同的现代话语形态,初步完成了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为建筑学科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确立了知识和话语基础,为建筑学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最初的话语平台和学科知识结构,开始了中国的现代的建筑学发展的历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13 18:37:09 @2021-11-13 01:47:23
建筑学
城市景观 豆瓣
作者: [美]马歇尔·伯曼 译者: 杨哲 2018
纽约时代广场百余年来以其多元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文化的特点。在《城市景观(纽约时代广场百年)》一书中,作者马歇尔·伯曼以其个体回忆和社会评论交互穿插的方式,借助电影、摄影、文学、流行音乐、电视当然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揭示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富饶灯光是如何阐释了一系列跨越广泛的主题和插曲,将艾森施塔德镜头下的纽约时代广场,巴斯比·柏克莱、约翰·施莱辛格和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纽约时代广场以及杰罗姆·罗宾编舞中的纽约时代广场一一展现。这部文化随笔性质的作品,以富于启示的符号学阐释,将纽约时代广场现实景观的另一面生动而深刻地投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