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8.0 (8 个评分) 作者: 朱苏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3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28 12:22:19 @2021-11-13 01:48:26
法学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所属 作品: 洞穴奇案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除去介绍法律流派这一主要意图外,富勒可能更多地要强调——在实际的案例判决中,没有什么是实证与可认定的不变权威推论。五种流派实则是在从五种方向瓦解法律看似牢不可破的基础,直达其充满悖论与模糊性的根基。
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是福斯特之于自然法和实定法的论证。倘若上溯到法律的起源来判定法律实现的基本条件,那么自然是无获的——纵使作者虚设了一个“有史记载”的新世纪的法律契约性起源,也仍显得使实定法成立的“人类得以共存”的说辞充满不确定性。是功利还是伦理导向的?二者有谁占据主导位置?是否有权力在不相容的时刻否定对方?遭遇这样一个死胡同后,我们只能退守到一个功用与目的的视角来达成法律的妥协,此时的问题即转移到某种常识的视野里去了。
鄙陋之处在于法官争论运用了过多苍白无聊的修辞,实则没有必要。 @2019
法学 法律
人格体 主体 公民 豆瓣
作者: 米夏埃尔·帕夫利克 译者: 谭淦 2011
《人格体 主体 公民:刑罚的合法性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国家怎样对个人施加刑罚才是合法的?《人格体主体公民(刑罚的合法性研究)》中帕夫利克否定了长久以来作为通说的预防论。而公民所信赖的公正与安全的恢复这一提法也不令他感到满意。取而代之的是,透过黑格尔他注意到了自由与国家秩序的辩证法:个人的自由只有在超越个人的秩序中才能得以展开。这就意味着:“谁要是侵害了他人的生活利益或法益,只要是不法地侵害的。同时也就妨碍并侵害了除了自由秩序之外的、国家所保护的法秩序,而这种法秩序是他作为公民基于本人的法忠诚而负有责任的。”刑罚服务于法的保护及由此对自由的保护,犯罪人也会同时因他“作为公民被承认,且如黑格尔所说,被尊重”而获得刑罚。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08:47:36 @2021-11-13 01:38:38
政治学 法学
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
作者: [德] 尤利乌斯·冯·基尔希曼 译者: 赵阳 商务印书馆 2016 - 11
基尔希曼为德国著名法学家。法学的价值何在,其科学性如何?即使在德国法律界,也没有人像基尔希曼这样径直地对法律的科学性予以否定。基尔希曼在本篇论文中深刻分析了法学作为科学的无价值性的理由。此文当时曾在德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基尔希曼那句被人引用了千百次的名言,实际成了确认和否认作为科学的法学的实际价值的核心表达。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03 06:50:53 @2021-11-13 01:30:08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