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大象无形 豆瓣
La Grande Image N'a Pas De Forme: Ou Du Non-objet Par La Peinture 所属 作品: 大象无形
作者: [法] 朱利安 译者: 张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在西方世界,对客观性的征服是一块理论重地,它颇具英雄色彩,给客观性这一可疑的称谓重新提供方向。哲学致力于思考其可能性;它保证了科学的成功是可证实的;古典绘画注定要热切地专注于其再现,在那里寻觅真实物的错觉。
本书通过对中国美学与画论的探讨,还原对“非-客体”的思考,在科学和哲学之外,探寻到一条切近本体之思的进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09 16:17:51 @2021-11-13 01:36:31
艺术
无尽的书写 豆瓣
作者: 夏可君 2006
该书用细部切割的方法,从创作起源入手,进行一场严肃的艺术探源。作者对画家田流沙艺术创作的内在流变和外部形态的解构式剖析,对现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无论语言文字还是观念渗透都是相当迷人,让人耳目一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06 21:39:48 @2021-11-13 01:36:29
哲学 艺术
“空间”的美术史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钱文逸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面对的问题,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听课者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题目、做新的研究。——巫鸿
--------------------------------------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本书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9-23 20:18:42 @2021-11-13 01:36:17
艺术
明室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室
8.4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合影留念”……绘画是在摹仿和戏言着种种景象,它说谎和坦白的语气都令人大动感情,而忘记了其它的什么……相片却是捕捉着真实的光影,那在时间的溪水中攸忽划过的苇草…总有人牵挂着这片刻泛起的涟漪,于是寻到了怎样无言的还原,留下“念”― X 存在、经历过……于是相片在还原什么倒不必想了… @2018-05-13 01:42:48 @2021-11-13 01:33:35
哲学 艺术
贾科梅蒂的画室 豆瓣
L'ATELIER D'ALBERTO GIACOMETTI 所属 作品: 贾科梅蒂的画室
9.0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热内 译者: 程小牧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8
1954年,法国作家热内通过萨特、科克托等朋友与艺术家贾科梅蒂相识,并应邀为艺术家做模特。从1954至1958年,热内时常拜访贾科梅蒂位于巴黎十四区伊伯利特-曼东街的画室。这一相遇所激起的精神探索、交流和纯净的友谊,被热内记录在《贾科梅蒂的画室》里。热内论艺术的文字极少,本书收录的几篇独具风格的艺术笔记,是热内仅存的直接阐述自己的生命观和艺术观的文字。
《贾科梅蒂的画室》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艺术评论。
——毕加索
热内向我们证明,天才并非某种天赋,而是人在绝境中开辟的出路。
善只是幻觉,而恶是虚无,它在善的废墟上造出自己。
——萨特
有一天,热内应被视为道德家。我们总习惯于把道德家混同与卫道士。
诗是一种道德,内在、自律,拒绝强制性的范畴和机制。
——让 • 科克托
热内非常像贾科梅蒂为他画的肖像,贾科梅蒂把握住了这个人强烈
的情感、严格的控制力和近乎宗教式的沉静的惊人结合。
——萨义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22 17:17:14 @2021-11-13 01:33:10
艺术
培根 豆瓣
作者: 多米诺 译者: 陈惠儿 2003 - 3
《培根:绘画奇才》图文并茂,内容精彩,是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发展之旅》丛书中的一种。培根是当代世界著名画家,画坛奇才,独树一帜,令世人刮目相看。培根自学成材,画作表现了对人的真实性的感悟,以艺术形式让世人领悟到人类命运更深刻的东西。《培根:绘画奇才》介绍了培根的概况,收有画家工作室的照片、生活照、七十二部画作的复制品。其中十一部大三折画以折叠的形式呈献给读者。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震撼…… @2018-04-06 15:32:20 @2021-11-13 01:32:58
艺术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豆瓣
所属 作品: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9.1 (7 个评分) 作者: 程大锦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穿越时空和文化界限。通过浏览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建成环境,促进更深层次地解读建筑。经过再次修订的第三版,对交通、光线、景观和基地环境等章节进行了扩展,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环境要素、建筑规范方面的新观点以及有关形式、空间和秩序的当代实例。中文版的编译也根据最新的英文版本多次进行了修改,忠实体现了原书的图文特色。除了更新部分文字内容和增添插图,新版本还附有一张配套的光盘,通过程大锦教授创作的三维模型和动画,书中阐释的建筑观念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18 07:05:34 @2021-11-13 01:32:48
建筑 艺术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所属 作品: 空间的诗学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埃菲尔铁塔 豆瓣
所属 作品: 埃菲尔铁塔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本小册子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文字优美,内容深刻,对埃菲尔铁塔的现代化空间和巴黎的历史性时间,穿插描绘,互为衬托。作者还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读后不免令人对此世界纪念碑产生无限遐思。本书出版以来,读者赞赏不绝,后由著名摄影师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遂使其成为一部有关埃菲尔铁塔的历史美学文献。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铁塔象征着主体本身,它的无用性恰恰在言说着人类面向的未来之于当前的不可理喻的情状。它可被外化为充斥着无限意义的符号,而退回到它的主体,,它总是不停地在对托衬起自身的城市进行着抗拒,可它的通透与无孔不入使得自己又和城市融合与黏着。地标是存留于人们的符号记忆之中的,铁塔能支持多久呢? @2018-02-02 00:55:38 @2021-11-13 01:31:38
哲学 艺术
布莱希特戏剧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 - 3
收录布莱希特重要作品18部,时间跨度涉及到他艺术生涯的各个时期,戏剧体裁也涵盖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全面地反应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的卓越艺术成就和创作历程。具体剧目为《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三毛钱歌剧》、《人就是人》、《屠宰场的圣约翰娜》、《卡拉尔大娘的枪》、《阿吐罗·魏发迹记》、《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8 12:56:35 @2021-11-13 01:29:54
文学 艺术
艺术理论指南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理论指南
作者: [英] 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主编 / [英] 卡罗琳•瓦尔德(Carolyn Wilde)主编 译者: 常宁生 / 邢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艺术理论指南》是一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通论著述。本书包含了西方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撰写的41篇专题论文。开卷是一篇深入论述现代艺术理论形成的导论,其后则按照历史编年的顺序组织专题论文,以便读者能够追溯视觉艺术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建构,直到现代艺术观念,以及当代艺术理论的观念。除了梳理和描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主张外,本书的各章节明确清晰论述了一些理论假设,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艺术理论化本质的更基本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本指南既提供了关于西方艺术理论重要主题的一个全面的概述,同时也为艺术实践中批评探索理论的目的、可能性和限度等问题提供l了丰富的资料。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3 17:08:03 @2021-11-13 01:29:39
艺术
创意产业经济学 豆瓣
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所属 作品: Creative Industries
作者: [美]理查德•E.凯夫斯 译者: 康蓉 / 张兆慧 商务印书馆 2017 - 7
本书通过研究创意产业这些特性的应用,来解释创意产业中的组织结构、交易以及契约现象。虽然采用的实证聚焦于当今的美国,但是有一些例子源自过去及其他国家。聚焦的创意产业也各不相同,目的是要探索了解电影是如何拍摄和放映的、书籍是如何出版的、音乐会是如何组织的等等。每一种创意产业都表现出一些特征,代表着某种模式,可以进行相互对比和分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0 22:29:14 @2021-11-13 01:29:36
经济学 艺术
视觉机器 豆瓣
所属 作品: 视觉机器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7 12:29:45 @2021-11-13 01:28:50
哲学 艺术
现代艺术 豆瓣
Meyer Schapiro Modern Art:19th and 20th Centuries 所属 作品: 现代艺术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何海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5 - 1
本书研究了从库尔贝、修拉、塞尚一直到毕加索、蒙德里安、夏加尔等现代画家的作品,也讨论了抽象艺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史课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超越方法论樊篱,不拘一格探究现代艺术的不倦兴致和深刻洞见。其中《库尔贝与大众形象》等篇什早已成为艺术社会史研究的典范,而《抽象艺术的性质》又构成抽象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关于印象派的区区几个小节,不仅被后来的艺术史家T.J.克拉克目为印象派研究的杰出桥段,而且直接启发了他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艺术社会史名作《现代生活的画像》。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4 12:13:29 @2021-11-13 01:28:04
艺术 艺术史
点线面 豆瓣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所属 作品: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7.8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 译者: 余敏玲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7
康定斯基《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康定斯基
《点线面》是包豪斯学校的经典讲义、平面构成的理论巨著。书中插图丰富,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本书由著名平面设计师邓扬舟亲自审校,译笔生动,用语典雅,值得用心品读。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艺术纷繁复杂、革命四起的时代,此间传统造型美术已彻底没落,各类先锋画派纷纷涌现,以丰富的实验手段探索新艺术的可能。立体派、野兽派、风格派、未来派、抽象表现派等集大成者,其艺术目的固然各有不同,但其技术基础却又异曲同工,即要颠覆传统视幻造型,强化绘画本身的二维特性,创造纯粹平面化的视觉构成。身兼先锋艺术大师和先锋理论家的康定斯基所写的《点线面》,可以说是上述先锋技术理念的奠基者,也是极为完整和成体系的阐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4 12:44:33 @2021-11-13 01:27:36
艺术
艺术中的精神 豆瓣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所属 作品: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 [俄]康定斯基 / [美]卡斯比特 序 译者: 余敏玲 译 / 邓扬舟 审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康定斯基于1912年写成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该书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问题。下部阐述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全书虽篇幅短小,但提纲挈领,内涵深刻,为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4 12:40:48 @2021-11-13 01:27:35
艺术
现代主义 豆瓣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所属 作品: 现代主义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豆瓣
Philosophische Analysen zur Kunst der Gegenwart 所属 作品: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作者: [德] 瓦尔特·比尔梅 译者: 孙周兴 / 李媛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为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作为胡塞尔档案馆的合作者、海德格尔的第子,比梅尔在本书中对当代艺术的和分析带有深厚的现象学色彩,并深受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近代以来主体主义美学的批判构成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明: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个海德格尔式的论断应当在本书的艺术考察工作中得到检验。如果比梅尔的工作是成功的,那么,他实际上也就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2 07:37:01 @2021-11-13 01:27:27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