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4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2020年4月24日 已读
一天读完一本书成就达成!(- -其实只是a lecture-based book而已……)这个角度我喜欢,读得很畅快,然后被安利了Herland……那好吧……
女权主义 玛丽彼尔德 社科
Herland 豆瓣
作者: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Dover Publications 1998 - 9
Delightfully humorous account of a feminist utopia in which three male explorers stumble upon an all-female society isolated in a distant part of the earth. Early 20th-century vehicle for Gilman’s then-unconventional views of male-female behavior, motherhood, individuality, privacy, sense of community, sexuality, and many other topics. Mischievous, ironic approach used to telling effect.
2020年6月1日 已读
这本真的不大行,大篇幅嘴炮似乎是她的写作手法了,不过这个把Motherhood当作至高无上宗教一样的存在以至于把性和romantic love的需求当作是社会定义出来的imagined myth我真的没法认同,而且好像还是把sexual assault和性而不是权力联系在一起了……除此之外其他很多东西也真的太主观了,充满了个人好恶……不过想想是一百年前的女权,就还行吧,毕竟现在很多人也没有这么深入的思考
女性 女权主义 美国
在路上 豆瓣
作者: [美]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译者: 黄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本书讲述了女权运动先锋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令人感动而且有趣的成长故事,也讲述了一场革命性的、追求平等的运动的发展。
格洛丽亚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全家踏上旅途,从她在印度女性当中的社会运动经历,到她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名记者;从那旋风一般的政治选战,到建立起《女士》杂志;从历史性的1977年全国妇女大会到她在印第安领地的旅行,再到在各地揭露曾被蓄意遮掩的“秘密”… 这场一辈子的旅行让格洛丽亚有机会聆听、与人们建立起深刻的连接,还有作为社会运动的一分子来改变世界。
格洛丽亚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提醒我们:拥有一种思维开放、善于观察和“在路上”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改变学习的方式、做事的方式,还有理解彼此的方式。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序言里说有人说这本书不够女权,读完特别理解。的确很多时候说的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狭义的“女权”,而是以推翻男权为最终目标的、追求人人平等的广义平权,只是这场战役注定要由受压迫群体中人口最多、受压迫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群体去引领和主导。Gloria在这本书里明确了社会应有的范式——围圈谈话,即打破打破等级的平等、多边的交流。故事也很有意思,非常值得读,就是翻译有点太逐字翻译了读着不顺溜,不过是校友翻的,就不扣分了
女权主义 社会科学 美国
Dear Ijeawele, or A Feminist Manifesto in Fifteen Suggestions 豆瓣
9.4 (14 个评分) 作者: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7 - 3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Americanah and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comes a powerful new statement about feminism today--written as a letter to a friend.
A few years ago,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a dear friend from childhood, asking her how to raise her baby girl as a feminist. Dear Ijeawele is Adichie's letter of response.
Here are fifteen invaluable suggestions--compelling, direct, wryly funny, and perceptive--for how to empower a daughter to become a strong, independent woman. From encouraging her to choose a helicopter, and not only a doll, as a toy if she so desires; having open conversations with her about clothes, makeup, and sexuality; debunking the myth that women are somehow biologically arranged to be in the kitchen making dinner, and that men can "allow" women to have full careers, Dear Ijeawele goes right to the heart of sexual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will start a new and urgently needed conversation about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a woman today.
2021年4月6日 已读
Good suggestions for those who want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to be feminist, and also apply to those who want themselves to be feminist
NonFiction 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