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2020年12月26日 已读
其实读得很有共鸣,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份对抗以及达成和解,很好的剖析和反思,仔细想想我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并非阶级层面,不过也差的不远),不知道会不会有成功抽离出来的一天,或者回归故里的一天
法国 社会
西西弗神话 豆瓣 谷歌图书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 沈志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一部散文集,包括《反与正》、《婚礼集》、《西西弗神话》、《反抗者》。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收集了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最透彻的考察与分析。《反与正》由五篇散文构成,记录了加缪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切身感受和哲理思考,内容多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婚礼集》由四篇文章组成,记录了作者在阿尔及利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中所体味到的生活乐趣。《反抗者》全面阐释加缪反抗思想的理论力作。在书中,加缪提出“我反抗故我在”的论断,其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勇气,足以与《西西弗神话》前后辉映,足以为加缪“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021年7月20日 已读
断断续续读了好久,发现评论里好多人都花了很长时间来读就放心了,讲真确实不好读,加缪的论述方式很特别,感觉思维行进得过于快,不时要花时间来跟上他,但是读的过程不痛苦,反而很享受,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喊一句“凡尘世事都离我远点不要影响我读加缪!”的冲动……有时间应该会重读,不过这版的翻译多少有点问题……所以说我法语什么时候可以学到读原版书读地步
存在主义 法国 西方哲学
人都是要死的 豆瓣 谷歌图书
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
8.5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其它标题: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内容简介: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〇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2021年6月8日 已读
把一个不死之人的经历写成一部史诗,不愧是波伏娃了,叙事看起来很疏离,几乎不带主观情感,但是读的时候还是觉得波澜壮阔的情绪喷涌而出……人不能永生,而也许正是这层「都是要死的」的悲剧色彩,给短暂的人生、随机性的存在赋予了意义……刚好这本和Being Mortal一起读的,一本从医学的角度谈一味追求延长寿命的不必要性,一本从哲学的角度谈死亡之于存在的意义,太有意思了
存在主义 文学 法国
灵魂兄弟 豆瓣
Frère d'âme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达维德·迪奥普 译者: 高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
※2021年国际布克奖,2018年龚古尔中学生奖 ,首届龚古尔“中国之选”
龚古尔“中东之选”,“巴西之选”,库鲁马文学奖……
※入围龚古尔、美第奇、雷诺多、费米娜等法国重要文学奖
※“词语音乐家” 达维德·迪奥普代表作
※幽暗、疯狂、直觉、纯真的混合物
战争鼓励人发疯,又把发疯的人都杀死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早晨,阿尔蒙上尉吹响进攻的哨音,战士们冲出战壕,其中包括阿尔法·恩迪亚耶和马丹巴·迪奥普。他们来自塞内加尔,以土著兵的身份为法国而战。就在离战壕几步远的地方,马丹巴被炮弹击中,他胜似兄弟的兄弟阿尔法亲眼目睹了他的死亡。阿尔法自此陷入了疯狂,在战场上散 播暴力与恐怖。终于,上尉将他调到后方。后方的宁静拉开了非洲回忆的序幕。那是一个既已失落、又将醒来的世界,是对现代世界第一次屠杀的最终的、最灿烂的抵抗。
“我是阴影,吞噬岩石、大山、丛林、河流、人和兽的血肉。我把它们的皮剥掉,把头颅和身体挖空。我砍掉它们的胳膊、腿和手。我敲碎骨头,吮吸骨髓。我也是在河面上升起的红月亮,我是夜里晃动金合欢嫩叶的微风。我是胡蜂和花朵。我也是静止独木舟上跃出的鱼,是渔夫的网。我是囚犯,也是囚犯的守卫。我是树和让树扎根发芽的那颗种子。我是父亲,也是儿子。我是杀人犯,也是法官。我是播下的种子,也是收获的颗粒。我是火,也是被火吞噬的树木。我无罪,又有罪。我是开始,也是终点。我是造物者,也是毁坏者。我拥有双面。”
——《灵魂兄弟》
*************************************
这部小说是对真正之恶的独特反思,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探索。
—— 勒·克莱齐奥
一个人的独白,两个灵魂的抗争。诗意的心理呈现,战争的残暴和沉重。
—— 毕飞宇
它对我们施了咒。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
凭借天真的、口述的风格,以及咒语般的重复表达,迪奥普的小说显然超越了传统的战争小说。
——法国《费加罗文学周刊》
一种挥之不去的、歌唱般的语言,充满隐喻和譬喻。
——法国《新观察家报》
它是关于背叛和忠诚的哲学质疑,但也是一段关于移民的文字,是选择离开的人的悲伤心碎之旅,关于“返回”的不可能性的壮丽寓言。
——《摇滚怪客周刊》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我是真的没想到这么短的一本书能带来这么大的感官冲击,呓语一样重复的文字营造了诗歌一样节奏感,纯真又原始的情感,那么疯狂,那么残忍
一战 法国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陈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大文豪让·雅克·卢梭临终遗作,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书中收录了十篇漫步遐想,表达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
【编辑推荐】
卢梭临终遗作,一个孤独隐居者的自我对话。
书中收集了十篇漫步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卢梭自己也说过——“我做的事情与蒙田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
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与情怀。同时,本书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
最明智之举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之处,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无论群居还是独处。
2022年2月5日 已读
没想到居然那么好读,阅读感非常顺畅,岛屿和植物园,真相与谎言,磨难与幸福,充满矛盾但又很通透的一本书
散文 法国
群魔 豆瓣
作者: [法] 加缪 /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9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加缪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长篇小说《群魔》改编的剧作,创作并演出于1959年,由加缪亲自导演。彼时加缪已获诺贝尔文学奖。
《群魔》是加缪非常偏爱、对他影响至深的作品。加缪改编的《群魔》剧作中的人物,与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情节是剥离的。加缪在塑造人物时采取思想立场的人格化方法,使人物的举止态度、立场行径显示着和预示着新的虚无主义,由此,整部作品更鲜明地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冲突。
本书根据加缪原始版本译出,恢复了《群魔》首演时被删除的文字,并收录加缪《西西弗神话》中与《群魔》相关的章节,以及《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
◎ 编辑推荐
加缪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曾说“我是由《群魔》哺育长大的”,并将《群魔》与《奥德赛》《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为对他影响极大的四五部伟大作品。这部剧作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早年研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加缪产生的影响。
本书恢复了《群魔》1959年1月在安托万剧院首演时因时长问题而不得不删除的文字,是一个非常完备的既可供阅读研究、也可供舞台演出的文本。加缪在戏剧中恢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最初出版时被迫删除(中译本小说一般作为附录)的斯塔夫罗金拜访第科尼主教的部分,这个场景在全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加缪在戏剧结构创造上的亮点。
与原著相比,加缪戏剧中的更具有吸引力的人物不是斯塔夫罗金,而是基里洛夫。本书附有沈志明先生翻译的加缪《西西弗神话》中关于基里洛夫人物分析的段落,有助于读者理解剧本。
除了深入浅出的译序作为导读,本书还附有《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机智幽默又深刻的加缪。
本书属于先驱译丛系列,硬壳精装,精致烫印,附赠书签。内文采用80克雅质纸,裱封使用水瑟特种纸,整体沉稳大气,经典耐看。
◎ 推荐语
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法国作家、哲学家 萨特
加缪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抗精神的有洞察力的作家和戏剧家。他力求在戏剧中真诚地再现我们时代的悲剧性冲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刘明厚
◎ 金句摘选
倾我整个一生,倾我全心全力,唯望话语有意义,如同行为那样有意义。(基里洛夫)
我不相信永恒的来世生活,但相信现世的永恒生活。(基里洛夫)
人生最难的莫过于活着,莫过于不相信自己的谎言。(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
您的耽于声色又无所事事使您变得麻木不仁,使您变得无能去爱,而您好像对这种麻木不仁还挺自鸣得意的。您对可耻之事感到自豪,这才是可耻可鄙的呢。(第科尼主教)
您的心胸高贵,您的力量无穷,但令我恐惧,在您身上这股无用无益的巨大力量只是千方百计展现在伤天害理的事情上。于是,您否定一切,再也不爱了,什么都不爱了。须知所有的人,一旦脱离故土,脱离祖国,脱离人民,脱离时代的现实,都必将受到严惩。(第科尼主教)
◎ 精彩书摘
批判虚无主义的文学杰作(译序节选)
沈志明
1957年开始,一家法国杂志终于发表了加缪于1955年撰写的《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文中指出:“我在二十岁时遇到这部作品(《群魔》),当时受到的震撼二十年后尚存。”“我将《群魔》与其他四五部伟大作品并列:《奥德赛》《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加缪说出爱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个决定性理由。首先,他从中找到一系列人性的“披露”,即平时有意识不表露出来的,并指出,“他(陀氏)不仅告诉我们已知的东西,而且告诉我们拒绝承认的东西”,就是让读者知晓他这位作家“本人的痛苦”,尤其是作家本人蒙受屈辱的场景,同时带有治愈屈辱的“悲剧性希望”。其次,陀氏在其作品中显露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揭示了一种文明的真正危机。我们不妨引用加缪改编创作《群魔》时期的《手记》(1955)中的一句话:“对于我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作家,但他在尼采之前很早就能识别当代虚无主义,将其定义,预言其伤天害理的结果,并希图指明拯救的道路。”
由此可见,加缪选择陀氏笔下人物是与严格意义上讲的小说情节剥离的,他所选择的人物或哑角经常采取思想立场的人格化——至少从《西西弗神话》到《反抗者》是如此;抑或人物的举止态度、立场行径显示着和预示着新的虚无主义——伊凡•卡拉马佐夫和基里洛夫便是突出的例子。又如《群魔》中其他人物: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说教式的老理想主义者,被加缪讽刺为陪衬的角色和唉声叹气的家伙;或者齐加列夫,所谓革命的鼓吹者,说教似的鼓吹俄罗斯革命,让老百姓直接掌权。通过齐加列夫,一条无形的线索,把恐怖主义者、“同类相食者”和“破坏文物者”联系在一起,把从法国大革命到恐怖时代(指法国大革命时期从1793年5月至1794年7月)各种类别的人全搅混在一起。好在,加缪并没有无条件地赞赏《群魔》的作者。例如,他跟安德烈•马尔罗一样善于启迪谦恭,不赞成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狂热或挖苦人的手段”,所以加缪一再同时提及托尔斯泰,特别赞赏《战争与和平》。加缪的聪明之处,在于让陀氏和托翁并驾齐驱,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寻求动态变势,托尔斯泰守持形态套路”,在《战争与和平》女主人公与《群魔》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着类似电影人物与戏剧主人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热闹和更少的肉欲需求。加缪之所以对作为政论作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兴趣不大,是因为他担心陀氏政论作者的一面会喧宾夺主而削弱作家优势。
简而言之,加缪把小说《群魔》改编成剧本并搬上舞台获得成功,首先多亏他正确地突出表现了反抗精神与虚无主义的冲突,并使之贯穿始终。
加缪之所以把小说《群魔》搬上舞台,与他早在1938年参加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演出有关,该剧当年在阿尔及尔市由著名作家科波导演,加缪扮演伊凡。1958—1959年,加缪不再是个演员,而是改编者和导演。在剧本创作中加缪几乎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搬回文学殿堂,诚然,反抗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冲突始终存在,意识形态的傀儡依然存在:彼得•维尔科文斯基、齐加列夫等一大串人物,恐怖时期的预报者们再一次堂而皇之纷纷登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和基里洛夫也在其中,他们组成了一群“心乱如麻的角色”。我们不妨把加缪改编和导演的《群魔》演出节目单上的介绍摘录如下:“如果说《群魔》是一本预言书,这不仅仅因为书中人物宣告了我们的虚无主义,他们也把撕裂的灵魂或死亡的灵魂搬上舞台。”
加缪把《群魔》搬上舞台最主要的贡献是把当年官方审查删除的那一大段恢复了,即把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向第科尼主教忏悔的那一大段全部上演了。从内容,抑或从政治思想性来讲,这是加缪身为剧作艺术家、编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的最大贡献,因为他把文本被官方砍除的重要内容,即所谓“黑色中心”复活了。于是戏剧架构便替代哲学评论:对照斯塔夫罗金让人难以解释的行为,无论是行动的次要事件还是伊万•沙托夫神秘地被杀害。尽管谋害放在同等重要层面,陀氏采用了一则真人真事,虚无主义者涅恰耶夫被判了重罪(1869年)。这个场景揭示两个事件纠结在一起,互相昭示启发。很显然,斯塔夫罗金是混世魔王,预示真正的着魔者。
2023年3月19日 已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加缪……本能地觉得斯塔夫罗金是个有魅力的角色,但又忍不住被拉向基里洛夫 ,他的自杀的那一场太震撼我忍不住倒回去重看了两遍,感觉这个角色被注入了更多属于加缪的精神以及藏不住的偏爱,可是没读过陀的原著也不能判断(所以提上日程了那么久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读?)缺点可能是被切得太零散了,短短200多页的剧本居然有20多场,以及这本的翻译真的救命吧,真该让你尝尝我鞭子的滋味【bushi
戏剧 法国 经典
恶心 豆瓣 谷歌图书
La nausée
8.9 (6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杜长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3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看似流水账的日记体哲学小说,阅读感黏腻、浓稠、阴湿,这种窒息感恰似标题所言——恶心。自主人公罗冈丹打水漂之日注意到手上握着的石块,这种恶心之感便如影随形,它甚至不是滋生出来的感官,它就是无法逃离的存在本身。连篇累牍的荒诞思绪最终汇集成罗冈丹的逃离,然而肉身逃离布维尔的他,思维是否真的能获得自由
哲学 法国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萨特 译者: 郑永慧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 6
墙 卧房 艾罗斯特拉特 闺房秘事 一个领袖的童年
2023年4月16日 已读
读完这本,发现恰好是萨特的忌日,不知道是否应该为这种偶然性感到恶心……这个短篇集读起来的感觉是很有攻击性,篇幅不长但每一篇都有让我脊背发凉的力量……这五个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墙”的隐喻,帕勃洛即将面对的隔离生死之墙、围困爱娃的卧室之墙阻隔了“常人”与“反常人”、阻挡保尔的隐形之墙让他错以为自己是超脱于世人之上的英雄、阻隔吕吕和亨利的玻璃幕墙她即便鲜血淋漓也想打碎、吕西安恐怕永远无法走出他为自己筑起的高墙,与罗冈丹不同,墙里的五个人物无法体味和正视存在的恶心之感,自始至终处在无法打破的隔阂感之中、深陷名为他人的地狱里
哲学 法国
Le Petit Prince 豆瓣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Harcourt Children's Books 2001 - 9
In 2000 Harcourt proudly reissued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s masterpiece, The Little Prince, in a sparkling new format. Newly translated by Pulitzer Prize-winning poet Richard Howard, this timeless classic was embraced by critics and readers across the country for its purity and beauty of expression. And Saint-Exupéry's beloved artwork was restored and remastered to present his work in its original and vibrant colors. Now Harcourt is issuing uniform full-color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s. The restored artwork glows like never before. These affordable and beautiful editions are sure to delight an entire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students, children, and adults for whom Saint-Exupéry's story will open the door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ife.
2023年5月3日 已读
第一本法语原版书,即便是这么不熟悉的语言也可以感觉到其中的美,圣艾絮佩里的想象力和文笔都是绝无仅有的,小王子放弃身体回到自己的星球那段伤感又浪漫,确实是写给小孩子的书,更是给曾经是小孩子的大人
文学 法国
No Exit and Three Other Plays 豆瓣
作者: Jean-Paul Sartre 译者: Stuart Gilbert Vintage 1989 - 10
4 plays about an existential portrayal of Hell, the reworking of the Electra-Orestes story, the conflict of a young intellectual torn between theory and conflict and an arresting attack on American racism
2023年5月8日 已读
萨特的小说总让人觉得不得劲儿,狭小密闭黏腻的感觉,但戏剧倒是相当出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戏剧更适合这种幽闭的空间和促狭的时间,甚至对话量大起来,整体的感觉也变得非常利落,著名的Huis Clos(“他人即地狱”)以及La Putain Respectueuse(着眼于那个年代美国deep south的种族和性别问题)都是在这样的罅隙中完成的,Les Mains Sales时间跨度稍长,但处理却是惊艳,除了角色塑造和问题焦点的挖掘外,悬疑设置和戏剧冲突也是意外精彩,可以说读出了thriller的感觉,相比而言处女作Les Mouches就有些不如人意,明显有种对宏大背景难以驾驭的处女作感……
戏剧 法国
魔鬼与上帝 豆瓣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罗嘉美 等 漓江出版社 1986 - 8
本书收录最能体现萨特思想的三部名剧:《苍蝇》、《间隔》、《魔鬼与上帝》。
2023年5月13日 已读
3星半,格茨这个人物其实很有意思,典型的萨特式英雄人物,无论作恶或是行善都闪耀着自由意志的光,但是讲真编排感和说教意味太重了点,总觉得这种time span比较长的大型戏剧在萨特笔下有点拿捏不住,人物弧光很生硬,人物和情节都为哲学表达服务的感觉很别扭
戏剧 法国
加缪全集 (小说卷) 豆瓣
9.4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中文版《加缪全集》分为四卷:一卷小说、一卷戏剧、两卷散文,凡两百余万字,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