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Break the Cycle 谷歌图书
作者: Dr. Mariel Buqué Penguin 2024 - 01
***The Instant National Bestseller***

A Next Big Idea Club must-read title for January 2024

The definitive, paradigm-shifting guide to healing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weaving toge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stories from the therapy room—from Dr. Mariel Buqué, PhD, a Columbia University–trained trauma-informed psychologist and practitioner of holistic healing

From Dr. Mariel Buqué, a leading trauma psychologist, comes this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transforming intergenerational pain into intergenerational abundance. With Break the Cycle, she delivers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healing inherited trauma. Weaving toge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stories from the therapy room, Dr. Buqué teaches readers how trauma is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and how they can break the cycle through tangible therapeutic practices, learning to pass down strength instead of pain to future generations.

When a physical wound is left unhealed, it continues to cause pain and can infect the whole body. When emotions are left unhealed, they similarly cause harm that spreads to other parts of our lives, hurting our family, friends, community members, and others. Eventually, this hurt can injure an entire lineage, metastasizing across years and generations. This is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This trauma is why some of us become estranged from our families, why some of us are people pleasers, why some of us find ourselves in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This trauma can be rooted in the experiences of ancestors, who may have suffered due to unhealthy family dynamics, and it can be collective, the result of a shared experience like systemic oppression, or harmful ingrained behaviors in a culture like the acceptance of physical discipline of children, or even a natural disaster like a pandemic. These wounds are complex, impacting our minds, bodies, and spirits. Healing requires a holistic approach that has so far been absent from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Until now.
2024年8月6日 已读
非常实用主义的self-help book,不仅正文当中有很多配合文章内容的自我治愈exercise,最后甚至还在附录里塞了气味疗法的recipe和声音疗法的音乐,不过理论的内容并不深,差不多是把日常思考体系化的程度,最重要的点可能是提出了“代际创伤”的概念,给了很多“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问题一个比较系统性的答案和相对比较普适的解决方案,问题是我国这种“代际创伤”差不多是社会范式了,再怎么寻摸解决方案基本也就只能停留在“讨论”的层面……
心理学 社会学 非虚构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豆瓣
作者: Mary Bea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 6
What made the Romans laugh? Was ancient Rome a carnival, filled with practical jokes and hearty chuckles? Or was it a carefully regulated culture in which the uncontrollable excess of laughter was a force to fear—a world of wit, irony, and knowing smiles? How did Romans make sense of laughter? What role did it play in the world of the law courts, the imperial palace, or the spectacles of the arena?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explore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but also trickiest, of historical subjects.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Roman writing—from essays on rhetoric to a surviving Roman joke book—Mary Beard tracks down the giggles, smirks, and guffaws of the ancient Romans themselves. From ancient “monkey business” to the role of a chuckle in a culture of tyranny, she explores Roman humor from the hilarious, to the momentous, to the surprising. But she also reflects on even bigger historical questions. What kind of history of laughter can we possibly tell? Can we ever really “get” the Romans’ jokes?
2024年7月26日 已读
还有点意思,不过虽然前言里说会有点逗乐,其实基本没有,还是非常学术甚至有点学究气的书,可能本来就不是给general public看的,所以很多古典reference甚至语言学上的梗我懂不了觉得有点迷失也是没办法……感觉花了太长时间去铺垫和讲解“判断标准”,实际的案例和分析占的比例太低了……其实想要看看古罗马人的笑点在哪里,后半本就够了,有几个还真挺好笑的比如“你妈去过罗马吗?”“没有但是我爸去过好几次”
古罗马 社会学 非虚构
The Crowd 豆瓣 Goodreads
Psychologie des Foules
作者: Gustave Le Bon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 1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books of social psychology ever written, brilliantly instructive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unity of a crowd, its sentiments and morality, ideas, reasoning power, imagination, opinions and much more. A must-read volume not only for students of history, sociology, law and psychology, but for every politician, statesman, investor, and marketing manager.
文化的重要作用 豆瓣
作者: 劳伦斯・哈里森 /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程克雄 新华 2010 - 1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2020年8月23日 已读
Kindle Unlimited看到就随便翻了翻,相当一般,写得很空洞,东一笔西一笔,什么都想写,哪个地区的问题都想提一提,议题很多又很大,实际上每一个议题都够写一本书了,但是说得非常浮光掠影,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更像是观点的总结,而且对一些地区大概有点偏见……
文化 社会学
煤气灯效应 豆瓣
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7.0 (67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 刘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6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引进首部完整分析“煤气灯操控”的重量级经典心理学作品。
★煤气灯操纵的本质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因此它被称为“煤气灯探戈”。它表现为情感虐待、情感操纵、PUA……
★全面解读婚姻、职场、家庭中无所不在的精神操控,6点计划、5种方法 教你快速识别并摆脱毒性关系。
★作者具有权威背景。美国耶鲁大学情商中心联合创始人、心理分析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奠基之作。30年实践经验大公开;出版10年,依旧经典。
★这本书帮助不计其数的人找回了自尊和力量。
★“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心理学界知名作者和国际媒体力荐。中信畅销书《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重磅推荐。国际媒体包括《今日心理学》、《赫芬顿邮报》、时代网、《华盛顿邮报》、《国会山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
————————————————————————————————
【内容提要】
你努力改变自己,希望成为好伴侣、好员工、好儿女,却始终无法获得肯定。
也许这不是因为你还不够好,而是你无意识地被操控了……
你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来自周围人的评价?你是否总在向父母、伴侣和领导道歉?你的父母数落你的穿着、工作、朋友还有交往对象,你却反思也许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你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并且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也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经被“煤气灯操纵”了!
“煤气灯操纵”是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很难识别,甚至很难摆脱。这是因为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还触发了我们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拥有超过3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向你展示了煤气灯操纵的运作模式,从认清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到停止煤气灯操纵的五种方法,以及你该如何决定哪些关系还有救、哪些需要尽早离开的判断准则。只要提高警觉、保持坦诚、学会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终止这些“毒性关系”。你也会发现,你值得对自己更好一点!
————————————————————————————————
你被煤气灯操纵了吗?
启动你的煤气灯检测雷达查看以下几个报警信号:
1.你反复质疑自己。
2.你每天数十次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3.你经常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失去理智。
4.你总在向父母、男友和领导道歉。
5.你经常考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友、妻子、员工、朋友或女儿。
6.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里有那么多精彩的事,你却总是不够开心。
7.你给自己买衣服、给自己的公寓买家具,或者买其他的个人用品时,脑子里却一直考虑的是他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
8.你经常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为伴侣找借口。
9.你发现自己开始对朋友和家人隐瞒某些信息,这样你就不用再对他们解释,或者在他们面前找借口。
10.你知道出了严重的问题,但你就是没办法表达清楚,甚至连自己也搞不清原因。
11.为了躲避伴侣贬低你的言语和对现实的扭曲,你开始撒谎。
12.你连简单的事都拿不定主意。
13.你在闲谈时也要三思。
14.在伴侣回家之前,你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这一天做错了哪些事情。
15.你觉得自己现在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更自信、更爱玩、更放松。
16.你开始通过丈夫的秘书和他对话,这样你就不用直接告诉他那些可能会让他不开心的事。
17.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18.你的孩子开始在你的伴侣面前保护你。
19.你发现开始对一向相处愉快的人发火。
20.你感到绝望,郁郁寡欢。
煤气灯操纵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可能是伴侣、雇主、亲戚或朋友。
如果你符合以上其中几点,那么你务必要翻开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从社会智能的角度,这本书提供给读者辨识并且对抗情绪虐待的方法……它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远离关系的阴暗面。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本书极富同情心且无比坦诚,这本书就像我们在艰难处境中,遇到的一位性格坚定、实话实说的朋友。罗宾·斯特恩会让你知道,在这些毒性关系中你并非孤身一人,她会帮助你辨识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该如何改变现状,最终你将成为更强大、更有智慧的人!
──《古怪女孩》作者/雷切尔·西蒙斯
本书是求生的必要工具。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以清晰、舒心且练达的语调,循序渐进地带着她遭受心理虐待的读者踏上旅程,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力。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作者/菲莉丝·切斯勒博士
强而有力的指南,清楚地说明这种隐性操纵于公于私所带来的恶果。
──经济学家、《让世界看见你》作者/席薇雅·安·惠列
她杜绝情感操纵的策略既实际又可执行,将重点放在提升自尊并且设想可能的结果……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
清楚有力地点出经常被忽略的议题──情感虐待……我非常确定这本书将会改善许多人的生活。
──美国学业、社会与情绪学习合作协会/琳达·蓝提艾里
罗宾·斯特恩博士是当今极为聪慧的女子之一,我们能从她身上学到许多。
──《怕飞》作者/埃丽卡·容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感觉像在读什么杂志上的心理专栏,案例多观点少,读完更确信我从小在PUA环境中长大了
心理学 社会学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三星半不到一点的水平吧,有点可惜,涉及到的面很广,每个面信息量也很大,忍不住感叹于作者的渊博,但是作者好像被自己套路了,总是找到一个点然后顺着自己的思维定势被自己带跑偏,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有意义的见解,每当觉得“诶这个还有点意思”的时候他又会曲里拐弯地引出一个没什么逻辑的结论,瞬间气氛全无
人类 历史 社会学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21年4月30日 已读
就,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社会性过于依赖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单身is not a choice,我倒真的不太担心死后没人收尸这种事情,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死前那段时间毫无尊严和无人护理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人性实验 豆瓣
作者: 库尔特•P.弗雷(Kurt P. Frey) 译者: 白学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性最深入的学科。这本书展示了28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这些实验大大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理解。每一章不仅侧重于某一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意义,还引用了相关研究和生活实例。所有章节相互独立,读者们可以按任意顺序阅读,无需担心会失去阅读的连贯性。第二版包含了许多新研究;并且采用的是生动、对话式的风格。本书不仅可作为读者学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或研究设计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普通读者洞察人性、反思自我、思考社会现象都能提到醍醐灌顶之效。
2021年8月3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很多已经听说过的实验,也有很多没听说过但是非常说明问题,就,奥运会期间读到沾光效应和撇清效应那个实验真的是过于应景,不过这本书吧,写序的和翻译的,都在干什么?逐字翻译就算了,连这几个序都写得好应付的感觉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 [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意大利人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爱尔兰人没来之前,美国人不会酿酒?犹太人如何能在逆境中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华人能立足于美国的最大优势是家庭教育?
托马斯·索威尔编著的《美国种族简史》将引领你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种族史,讲述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
作者运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种族移民带至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美国今天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也对美国经济、政治、人民生活、教育、科技等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社会中的不少特殊用语、食物、音乐以及文化特点,曾一度是具有种族色彩的祖传家珍,现在却都变成美国传统的一部分。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不仅贯穿美目的历史,也贯穿着今目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群是完全相同的。通向多元化和各民族融洽相处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不平的。
今天,听到肯尼迪家族、安德鲁·卡内基、塞林格、贝聿铭、艾森豪威尔这些响亮的名字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们是美国人,而不在乎他们来自哪个种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种族并未消失,但无论是各个种族还是美国这个国家,都已今非昔比了。
本书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然而,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论述,直到现在仍不过时。
2021年8月28日 已读
现在看来这本书写得比较浅,基本上是罗列数据和基础知识,对于这方面已经有一点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too basic,不过goodreads上一查是70年代的书,然后某瓣儿上都没有英文原著条目😂当时而言应该是很值得读的书了
历史 社会学 美国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21年10月8日 已读
第四章是最惊人的,无法想象社会没能完成的任务,竟由性场所和网吧在共同完成……大多数已经步入小康衣食无忧的人,很难真的和深陷贫困的人共情,而在结构性压迫和歧视中,女性的贫困是天然存在和无可避免的……这本书给的案例感觉不错,都很有代表性,但是分析得稍微浅了点,基本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根源问题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女性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9.2 (79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 - 9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基于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
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综观这些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如果你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为你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2022年3月20日 已读
比较易读的进阶女性主义材料,可以感觉到研究做得非常充分,涵盖面广,而且对各个流派的女性主义都有客观、辩证的阐述,整体结构也非常流畅,非常值得看
女性 社会学 非虚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重要著作,它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于英美等国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韦伯试图回答: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
2022年11月13日 已读
这本在遣词造句上比较艰深,所以读得略痛苦,但好在找了个导读之后还算顺利地读完了!总体的逻辑其实很清晰,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教义对资本主义的亲和性和促进性,一是路德的天职观,即把现世工作等同于神安排给信徒的义务,并给予极大的道德重视;二是以加尔文教派、卫理工会、浸礼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即以孜孜不倦的劳动和节俭朴素的生活作为恩宠确定性的标志。这两点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契合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但韦伯也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担忧,和对前景较为悲观的预测。感觉理解还比较浅显,注释中有不少作者对自己理论的解析,这次基本没看,准备有空的时候二刷。
社会学 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