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12年级的失败 (2023) 豆瓣 TMDB IMDb
12th Fail
7.2 (26 个评分) 导演: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演员: Vikrant Massey / Medha Shankar
其它标题: 12th Fail / 12th Fail
基于IPS 官员 Manoj Kumar Sharma 和 IRS 官员 Shraddha Joshi 的真实故事改编。马诺杰-库马尔-夏尔马(Manoj Kumar Sharma)来自钱巴尔村,在那里考试作弊是家常便饭。他正在参加 12 年级考试,并想找一份小工的工作。但在考试期间,一位严厉的警官 DCP 杜什扬-辛格(Dushyant Singh)来到这里,阻止了作弊行为。 第二年,他通过了考试,梦想成为一名 IAS,但命运另有安排,Manoj 必须从一开始就努力学习。
2024年2月29日 看过
本身的内核就很lame……本质上它应该是一个,底层人民拼尽全力只为make a change,但是片子的重心【全部】都放在了“拼尽全力”的部分,以至于成了一个“拼尽全力就能成功”的鸡汤,make a change的部分完全消失,仿佛进入体制就成了最终目标可它明明只是一个means to an (probably impossible) end……如果只是这样的重心偏移,我也许还能给它个三星,毕竟多少反映了一些社会现状和理想期许,然而它还非得要塞进一条丑陋的感情线,男主在这条感情线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付出,甚至时不时还要搞破坏,女主一厢情愿地付出情绪价值和精神支持最后连求婚都要她主动,说到底还是把系统问题归结到一个幸运到不正常的个人身上,用这个个人的成功精力打造了一个爽片,大概也算是印度这些反映社会问题片子的共性问题了,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也面临着某种“必须传递正能量”的审核制度,讲真还不如拍一个少年屠龙然后变成恶龙的故事……
印度 社会
寄生虫 (2019)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기생충
8.4 (2643 个评分) 导演: 奉俊昊 演员: 宋康昊 / 李善均
其它标题: Parasite / Parasite
基宇(崔宇植 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之中,和妹妹基婷(朴素丹 饰)以及父母在狭窄的地下室里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一天,基宇的同学上门拜访,他告诉基宇,自己在一个有钱人家里给他们的女儿做家教,太太是一个头脑简单出手又阔绰的女人,因为自己要出国留学,所以将家教的职位暂时转交给基宇。就这样,基宇来到了朴社长(李善均 饰)家中,并且见到了他的太太(赵汝贞 饰),没过多久,基宇的妹妹和父母也如同寄生虫一般的进入了朴社长家里工作。然而,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基宇更是和大小姐坠入了爱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朴社长家里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了水面。
2020年6月7日 看过
明明是文艺片的题材,用了商业片的力去写剧情……就不敢说是不是阶级原因没法真正和底层人民共情,但是真的觉得这个主人一家子做错了什么啊要造这种罪,他们对穷人的嫌弃真的是因为全社会的阶级隔离而不是他们个人主观的歧视啊,真的是非常有钱且善良单纯的一家人……最后这个结局比较煞风景吧,如果不那么dramatic应该会好很多,总的来说是有突破且反映社会问题的片子,但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有点overrated
社会 韩国
断线 (2012) 豆瓣 TMDB
Disconnect
7.7 (105 个评分) 导演: 亨利·亚历克斯·鲁宾 演员: 杰森·贝特曼 / 霍普·戴维斯
其它标题: 디스커넥트 / ディス/コネクト
影片讲述了在这个互联网的世界里发生了几个小故事。讲述了事件不期而遇的变化,展示了现代的媒体和通讯工具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
2021年7月28日 看过
Sometimes all you need to do is talk…话说这里面斯卡斯加德帅到我瞬间想起自己是个双😂
社会 美国
兰心大剧院 (2019) 豆瓣 TMDB
兰心大剧院
7.5 (914 个评分) 导演: 娄烨 演员: 巩俐 / 赵又廷
其它标题: 礼拜六小说 / Saturday Fiction
电影根据虹影《上海之死》及横光利一《上海》改编。

1941 年。著名演员于堇返回孤岛时期的上海,表面上是为了出演她的旧爱执导的话剧《礼拜六小说》。但是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救出她的前夫?为了给盟军搜集情报?为了给养父工作?还是为了和自己的爱人一起逃离战争?她真正的使命是什么?随着她着手执行任务,敌我越来越难以分辨,一个女人的命运被时代紧紧牵引,她又如何做出改变世界格局的选择?戏里戏外,谁能幸免?
2021年10月16日 看过
其实前半部分就完全是铺垫了,节奏很慢,外加手持镜头晃啊晃的看得晕乎乎,到中段甚至看得有点困……但是后面开始就很精彩了,到真的枪战的时候快速运镜反而不觉得晕了,而且剧本其实圆得很工整,慢慢把前面埋下的线索回收……最后就是,巩俐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就让这个片子里“人人都爱于堇”这个设定变得非常合理
中国大陆 历史 社会
银行家 (2020) 豆瓣 TMDB
The Banker
7.2 (127 个评分) 导演: 乔治·诺非 演员: 安东尼·麦凯 / 塞缪尔·杰克逊
其它标题: The Banker / 幕后大亨(台)
《银行家》改编自真实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黑人企业家Bernard Garrett(麦凯 饰)和Joe Morris(杰克逊 饰)受制于当时的种族限制,事业发展受到影响。不得已他们想出奇招,雇佣白人Matt Steiner(霍尔特 饰)来扮演他们所拥有的产业帝国的老大,而Garrett则装作是门房,Morris假扮司机。此外尼娅·朗在片中饰演Garrett的妻子,她将发挥关键作用。但就在他们的产业帝国越发壮大之视,他们的招数面临暴露的危险 。
2021年11月27日 看过
实际上传达的信息中规中矩,不过优秀的点在于剧情的节奏真的把握得得很好,走向都意料之中但是始终觉得挺刺激的,戏剧效果拉得很满,尤其是最后庭审Bernard陈述的部分真的很intense。演员的演技也都很在线,几个黑人的角色设置挺有意思的,尤其是Eunice,精准address了一下种族性别双重压迫,倒是白人的设定有点刻板,普信白直男和金发无脑女😂
剧情 社会 美国
豆瓣
7.8 (71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9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1931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鲁迅来往密切。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在1927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写成的。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又名《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另有一批短篇小说、童话、散文等。
《激流三部曲》以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五四运动以后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巴金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文以情生。这一点与曹雪芹十分相似。此外,巴金善于构筑鸿篇巨制,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精巧地组织起来,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步步通近高潮。作者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灵魂,有深度、有立体感。
And the Band Played On 豆瓣
作者: Randy Shilts Stonewall Inn Editions 2000 - 4
By the time Rock Hudson's death in 1985 alerted all America to the danger of the AIDS epidemic, the disease had spread across the nation, killing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emerging as the greatest health crisis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 faced a troubling question: What happened? How was this epidemic allowed to spread so far before it was taken seriously?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Shilts weaves the disparate threads into a coherent story, pinning down every evasion and contradic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e medical, political, and media establishments.
Shilts shows that the epidemic spread wildly becau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ut budget ahead of the nation's welfare; health authorities placed political expediency before the public health, and scientists were often more concerned with international prestige than saving lives. Against this backdrop, Shilts tells the heroic stories of individuals in science and politics, public health and the gay community, who struggled to alert the nation to the enormity of the danger it faced. And the Band Played On is both a tribute to these heroic people and a stinging indictment of the institutions that failed the nation so badly.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艾滋恐怕是所有疾病中与政治最密切挂钩的了,如果少数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同理心、接受度和关注度,它本不会成为像现在这样令人生畏的杀手,与其说艾滋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不如说是上帝对大多数人冷漠麻木的惩罚……这本真的写得很好了,我还说怎么写得这么客观和有同理心,最后访谈里说是openly gay reporter……那没事儿了
社会 美国 非虚构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2020年12月26日 已读
其实读得很有共鸣,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份对抗以及达成和解,很好的剖析和反思,仔细想想我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并非阶级层面,不过也差的不远),不知道会不会有成功抽离出来的一天,或者回归故里的一天
法国 社会
乡下人的悲歌 豆瓣 Goodreads
Hillbilly Elegy
7.4 (79 个评分) 作者: [美] J.D. 万斯 译者: 刘晓同 / 庄逸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但是随着家族故事慢慢发展,我们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完全逃离过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万斯便是在这样混乱又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成长,但也是这群“乡下人”的爱与忠诚,使他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然而综合来看,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就其实写得很流水账,当故事看还有点意思,其实很remind me of Educated……就是你们美国乡下人的原生家庭怎么都那么drama啊?最后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随着有趣的阿嬷的过世垮得很彻底
社会 美国
Nomadland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Jessica Brud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 9
From the beet fields of North Dakota to the wilderness campgrounds of California to an Amazon warehouse in Texas, people who once might have kicked back to enjoy their sunset years are hard at work. Underwater on mortgages or finding that Social Security comes up short, they're hitting the road in astonishing numbers, forming a new community of nomads: RV and van-dwelling migrant laborers, or "workampers." Building on her groundbreaking Harper's cover story, "The End of Retirement," which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se formerly settled members of the middle class, Jessica Bruder follows one such RVer, Linda, between physically taxing seasonal jobs and reunions of her new van-dweller family, or "vanily." Bruder tells a compelling, eye-opening tale of both the economy's dark underbelly and the extraordinary resilience, creativity, and hope of these hardworking, quintessential Americans?many of them single women?who have traded rootedness for the dream of a better life.
2021年5月21日 已读
所以说电影还是把这种生活模式美化和艺术化了比较多……实际上是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情况,他们这种“选择而非被迫”住在车里的心态非常有大无畏主义精神了
社会 美国 非虚构
单身社会 豆瓣 Goodreads
Happy Singlehood:The Rising Acceptance and Celebration of Solo Living
6.7 (6 个评分) 作者: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译者: 林怡婷 / 陈依萍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4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单身人士的未来
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道路,并展示了每个人如何从接受单身生活中受益(已婚人士同样适用)。
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们成长在一个能够包容他们婚姻状况的社会。社会已经进步了这么多,能够接受多元族群。我们就只差这一步,而我们也一定能够再多跨出这一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本书作者)
2021年8月31日 已读
太浅了吧……用了那么多参考文献,引用了那么多数据,实际上得出的结论是随便拉一个想好了不准备结婚的人都能说出来的,而且就这种把“单身人士“当作研究对象讨论为什么单身、单身有什么影响、未来会怎样,这种态度还蛮condescending的,相比之下婚姻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却说得浮光掠影,这种讨论就很避重就轻……还有翻译也太烂了点
以色列 社会
Poor Economics 豆瓣 Goodread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PublicAffairs 2011 - 4
Winner of the 2011 Financial Times/Goldman Sachs Best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
Billions of government dollars, and thousand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NGOs, are dedicated to helping the world's poor. But much of their work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that are untested generalizations at best, harmful misperceptions at worst.
Abhijit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have pioneered the use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ork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supervised by the Poverty Action Lab,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dozens of countries. Drawing on this and their 15 years of research from Chile to India, Kenya to Indonesia, they have identified wholly new aspects of the behavior of poor people, their needs, and the way that aid or financial investment can affect their lives. Their work defies certain presumptions: that microfinance is a cure-all, that schooling equals learning, that poverty at the level of 99 cents a day is just a more extreme version of the experience any of us have when our income falls uncomfortably low.
This important book illuminates how the poor live, and offers all of us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of a world beyond poverty.
Learn more at www.pooreconomics.com
2021年11月3日 已读
这本分析得真的不错,尤其是说穷人的生活成本比普通人还要高,以及分析为什么穷人创业失败率高的地方,恶性循环和自我实现的预言真的很难突破
社会 经济
White Tears/Brown Scars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Ruby Hamad Catapult 2020 - 10
Called “powerful and provocative" by Dr. Ibram X. Kendi, auth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How to be an Antiracist, this explosive book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reveals how white feminism has been used as a weapon of white supremacy and patriarchy deployed against Black and Indigenous women, and women of color.

Taking us from the slave era, when white women fought in court to keep “ownership” of their slaves, through the centuries of colonialism, when they offered a soft face for brutal tactics, to the modern workplace, White Tears/Brown Scars tells a charged story of white wom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ampaigns of oppression. It offers a long overdue valid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of color.

Discussing subjects as varied as The Hunger Games, Alexandria Ocasio–Cortez, the viral BBQ Becky video, and 19th century lynchings of Mexicans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 Ruby Hamad undertakes a new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and race. She shows how the division between innocent white women and racialized, sexualized women of color was created, and why this division is crucial to confront.

Along the way, there are revelatory responses to questions like: Why are white men not troubled by sexual assault on women? (See Christine Blasey Ford.) With rigor and precision, Hamad builds a powerful argument about the legacy of white superiority that we are socialized within, a reality that we must apprehend in order to fight.

"A stunning and thorough look at White womanhood that should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who claims to be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Hamad’s controlled urgency makes the book an illuminating and poignant read. Hamad is a purveyor of such bold thinking, the only question is, are we ready to listen?" —Rosa Boshi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年1月6日 已读
这本提出的点其实很有意思,而且非常ambitious,尤其是toxic femininity(对照toxic masculinity)对女性和POC的伤害这一点非常值得看,但作者谈论问题的语气有点绝对,并且对现有的女权有点蔑视,而她给出的论据不太够支撑她绝对的观点,反而看起来像在争论feminism和antiracism孰轻孰重,有点不适
社会 种族
Caste 豆瓣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Isabel Wilkerson Random House 2020 - 8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OPRAH’S BOOK CLUB PICK •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Warmth of Other Suns examines the unspoken caste system that has shaped America and shows how our lives today are still defined by a hierarchy of human divisions.
“An instant American classic.”—Dwight Garner, The New York Times
“As we go about our daily lives, caste is the wordless usher in a darkened theater, flashlight cast down in the aisles, guiding us to our assigned seats for a performance. The hierarchy of caste is not about feelings or morality. It is about power—which groups have it and which do not.”
In this brilliant book, Isabel Wilkerson gives us a masterful portrait of an unseen phenomenon in America as she explores, through an immersive, deeply researched narrative and stories about real people, how America today and throughout its history has been shaped by a hidden caste system, a rigid hierarchy of human rankings.
Beyond race, class, or other factors, there is a powerful caste system that influences people’s lives and behavior and the nation’s fate. Linking the caste systems of America, India, and Nazi Germany, Wilkerson explores eight pillars that underlie caste systems across civilizations, including divine will, bloodlines, stigma, and more. Using riveting stories about people—including Martin Luther King, Jr., baseball’s Satchel Paige, a single father and his toddler son, Wilkerson herself, and many others—she shows the ways that the insidious undertow of caste is experienced every day. She documents how the Nazis studied the racial systems in America to plan their out-cast of the Jews; she discusses why the cruel logic of caste requires that there be a bottom rung for those in the middle to measure themselves against; she writes about the surprising health costs of caste, in depression and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hierarchy on our culture and politics. Finally, she points forward to ways America can move beyond the artificial and destructive separations of human divisions, toward hope in our common humanity.
Beautifully written, original, and revealing, 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is an eye-opening story of people and history, and a reexamination of what lies under the surface of ordinary lives and of American life today.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可以打到三星半吧,实际上这个作者非常擅长讲故事and she knows it,故事讲得很好很切题,但是书本身没有什么很明确的逻辑,就靠堆砌故事去说明观点好像不是很行,实际上也不太有听到很original的观点……不过比较喜欢她说的种族和种姓一样是人为强加、用于给社会分层的东西,而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明确界限的差异,并且这个观点真的elaborate得不错;美国及纳粹、印度三种caste的对比也做得比较完善,但是组织得太零散和随意,没什么系统性(纳粹抄美国抄到觉得美国too harsh有笑到,too racist even for Nazis
社会 美国
基层女性 豆瓣
7.0 (46 个评分) 作者: 王慧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关于男女平等,她说——
这不应该是需要反复诉说的事。
关于年龄焦虑,她说——
喜欢自己的人,不会有年龄压力。
关于焦虑,她说——
活在当下的人不会焦虑。
关于伴侣,她说——
要和精神富裕的人在一起。
关于婚姻,她说——
婚姻不谈爱,谈经营。
关于全职妈妈,她说——
没有全职妈妈,只有家庭主妇。
关于生育,她说——
女人要为自己生孩子。
作为一个网红和一位基层女性代表,她正在做着一件渺小又伟大的事——
替那些失语的基层女性发声。
因为一条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短视频,作者从此常驻新浪热搜。在视频中,她用开公司的比喻,讲述了在当下的生育福利制度下,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王慧玲制作了一系列视频,阐述自己的婚恋观点,内容涉及原生家庭、恋爱生育、强弱势关系,以及约会文化、穿衣自由等等,几乎每一条视频内容都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脱胎于这一系列短视频,紧紧围绕当下性别权益的热门议题展开,通过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三个主题,论述女性要如何摆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成为一个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性。
作者将讲述对象界定为精神、物质双不独立的女性人群。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作者看来,难以独立的基层女性,在当下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遇到的困境,既有其独特性,也有之于全体女性而言的普遍性;第二,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逃离基层女性命运的故事,她为此感到庆幸,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女性逃离困境,把握命运,成为独立的自己。
2022年2月3日 已读
三星半吧……可以随手翻完的小书,写得很直白毫无弯弯绕,举的案例也都很真实,也有一些比较中肯切实的建议,大多数观点都没啥毛病但是真的太浅显了,我就想说作者提到男性需要转变思维模式的地方,我寻思着连这都不理解的男性也根本不会来看这本书……只能说希望真的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白的女性来看看这本书吧……
女性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