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十三条命 (2022) TMDB IMDb 豆瓣
Thirteen Lives
8.0 (97 个评分) 导演: 朗·霍华德 演员: 维果·莫腾森 / 科林·法瑞尔
其它标题: Thirteen Lives / 13条命
改编自2018年泰国洞穴救援事件,讲述在泰国清莱省一个被洪水淹没的洞穴中,营救多名野猪足球队队员和教练的故事。
2022年8月11日 看过
知道结局却还是忍不住揪心,好消息是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虽然长且起伏不大,但节奏把握得不错,不显得拖沓,没用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浮夸的个人英雄主义,用这种克制的基调呈现,每个队员、村民、受困者的身上都闪着人性的光,临近末尾众人逃出生天相互庆祝,Chris的那一哭就好灵性
纪实
汉莫家族 (2023) 豆瓣
House of Hammer
5.7 (6 个评分) 演员: 艾米·汉莫
其它标题: House of Hammer
ID and Discovery+ announced an extensive slate of true crime specials, original series and reboots, including a special about the alleged crimes of Armie Hammer and his family.
“House of Hammer” (working title) will examine different scandals over the course of five generations of Hammer’s family. The special uses “a trove of archive and interviews from survivors and family members” to investigate “a dysfunctional dynasty with its male characters exhibiting all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privilege gone wild.”
In August, ID and Discovery will debut the specials “Menendez Brothers: Misjudged?,” which considers whether the 1996 conviction of Joseph and Erik Menendez for the murders of their parents may actually be the story of two abuse victims; “Who Killed Biggie and Tupac?” (working title) with new interviews and insight about the shootings of both rappers; “Mary Kay Letourneau: Notes on a Scandal,” which revisits the story of the 34-year-old teacher who was convicted for raping her 12-year-old student Vili Fualauu, who she later married; and “The Killer Nanny,” which reexamines evidence from the murder trial of British au pair Louise Woodward.
2022年9月29日 看过
内容确实够惊人,但是编排多少有点问题,重点不明确,花了好长时间讲祖上怎么结交和贿赂各界政要是为了说明“富人没一个好东西”吗?BDSM和assault之前对区分倒是说得到位了
纪实
她说 (2022) IMDb 豆瓣 TMDB
She Said
7.9 (132 个评分) 导演: 玛丽亚·施拉德 演员: 凯瑞·穆里根 / 佐伊·卡赞
其它标题: She Said / 她有话要说(台)
故事聚焦《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佐伊·卡赞 饰)与梅根·吐赫(凯瑞·穆里根 饰),她们联手撰写了这个世代最重要的一篇报道,进而引发#MeToo运动,不但揭发了好莱坞数十年来默许的性侵真相,也永远改变了美国文化。
影片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改编。
2022年12月8日 看过
上个月才读完Ronan Farrow的Catch and Kill,于是看这部格外有既视感,整部电影的叙事很平实甚至有点平淡,但是却足以牵动情绪,Carey Mulligan是真的很会选片子
女性 纪实
冰山的阴影 (2009) 豆瓣
Jäävuoren varjoon
8.9 (74 个评分) 导演: 安蒂·斯潘能 演员: Aarno Mansikkamäki / Matti Seppänen
其它标题: Jäävuoren varjoon / Iceberg Shadow
导演在跳蚤市场找到了一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8毫米胶片。年长日久,这些盒子里的薄薄的塑料胶片渐渐呈现出了生命。毫无疑问它们都是由同一个人拍摄的。谁会是纪录这些瞬间的人呢?风浪后的平静,东方的舞者,马丘比丘的迷雾,一个飞毛蛾虫在蚕食树叶,还有曼哈顿闪烁的霓虹灯。不再存在的神秘港口的繁忙。成千上万的电影画面。一个人一生和经历就在跳蚤市场被卖掉了。
This is Going to Hurt 豆瓣
9.0 (34 个评分) 作者: Adam Kay Picador 2017 - 9
Welcome to 97-hour weeks. Welcome to life and death decisions. Welcome to a constant tsunami of bodily fluids. Welcome to earning less than the hospital parking meter. Wave goodbye to your friends and relationships. Welcome to the life of a junior doctor. Scribbled in secret after endless days, sleepless nights and missed weekends, comedian and former junior doctor Adam Kay’s This Is Going to Hurt provides a no-holds-barred account of his time on the NHS front line (with a foreword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o a non-UK audience). Hilarious, horrifying and heartbreaking by turns, this is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and more than a few things you didn't—about life on and off the hospital ward. And yes, it may leave a scar.
2020年5月7日 已读
仔细想了想决定给个五星,虽然很多好笑的故事,但是内核其实很深刻,Doctors are human那一段真的让人内心很复杂,很理解作者最后说的虽然很怀念但不会再回去做医生了,希望医疗系统和病人都可以对医生温柔一点啊
医疗 纪实 英国
坏血 豆瓣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7.8 (7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 译者: 成起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
一滴血液如何创造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女版乔布斯” 如何利用欲望与贪婪打造出硅谷商业神话?
比尔·盖茨2018年度推荐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卡雷鲁纪实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 时代周刊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金融时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书籍
原著改编电 影由好莱坞传奇影业制作 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
【内容简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疯狂,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无法放下它。 这本书涵盖了一切: 精心策划的骗局、企业阴谋、杂志封面故事、被毁坏的家庭关系,以及一家曾经价值近100亿美元的公司的崩溃。" ——比尔 · 盖茨
"在这部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的杰作中,犯罪小说家都没有卡雷鲁那种对悬疑节奏的掌控和人物性格多样性发展的敏锐感觉... .. 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书单》
2020年6月30日 已读
这本的内容挺有意思的,翻译和编辑都是辣鸡般的存在尤其是编辑……我真的有点好奇Elisabeth Holmes的演讲到底是怎么样的,居然能蛊惑人心到这个地步
商业 纪实 美国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20年7月4日 已读
这大概是我平生读过最难读下去的一本书了……不是因为它晦涩或者乏味,相反,诗织的文笔很流畅,并且行文有条理、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但是太难读了,前半本书基本上是号啕大哭着读完的,后半本也基本全程挂着眼泪,始终是被关在狭小密闭环境中无法呼吸的感觉……文字理性、克制、逻辑清晰,始终在说“如果这样就好了”“我当时不知道这些啊”,可是理应维护正义的法律和司法体系,为什么却在和罪犯一起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已经满身伤痕的受害人呢?“黑箱”之中的秘密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被困在“黑箱”之中的被害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安全和解脱?我希望能有那一天
女性 日本 纪实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读到后来自己都有点恍惚,不时会忘了这么多事情实际上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体和头脑里发生的……其实很可以理解怀疑他“人格分裂”真实性的人,所谓的“理解”“接受”和“治疗”能给他提供的帮助恐怕也微不足道,始终是他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撕扯与战争……最后The Dying Place那段真是又震撼又心疼
小说 心理 纪实 美国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1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作者始终在质问警方,为什么不好好办案?为什么作为警察都可以这么玩忽职守,并且恬不知耻地对事实加以歪曲?而实际上很明显,这显然不是上尾警署这一个警署存在的纰漏,甚至不仅是警方单方面存在的过失,绝对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对女性极度的异化、矮化和荡妇羞辱,是深深嵌在思维模式中的bug……想象诗织受害前和受害时的无助,想象她去世后家人还要看到媒体和公权力对她进行一轮一轮的臆测、歪曲和霸凌,想象如果没有这一个较真的记者踏破铁鞋诗织将死得多么不明不白……诗织不是一个女孩,她是所有女性的集合体,她的遭遇是强奸文化对女性无情践踏的具象化
日本 纪实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21年4月30日 已读
就,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社会性过于依赖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单身is not a choice,我倒真的不太担心死后没人收尸这种事情,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死前那段时间毫无尊严和无人护理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21年10月8日 已读
第四章是最惊人的,无法想象社会没能完成的任务,竟由性场所和网吧在共同完成……大多数已经步入小康衣食无忧的人,很难真的和深陷贫困的人共情,而在结构性压迫和歧视中,女性的贫困是天然存在和无可避免的……这本书给的案例感觉不错,都很有代表性,但是分析得稍微浅了点,基本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根源问题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豆瓣
Чернобилска молитва
9.2 (7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孙越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
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作者全新修订,指定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周年,以本书作为对受难者、牺牲者的祭祷
...... .............
※编辑推荐※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中的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写作。
★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
★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经典俄语文学的继承者。她继承了从普希金开始,到托尔斯泰、契诃夫的现实主义脉络。她的作品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体现。
★ 一部反思人类技术灾难的启示录。福岛核泄露、朝鲜核试验等人类的科技危险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反思历史,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
※媒体推荐※
因涉及苏联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主题,阿列克谢耶维奇常将自己置于险境,她挑战过往叙事,并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纽约客》
她的书具有危险的力量,记录着二十世纪的暴力、愚蠢与残酷,毫无冷场。
——德国国家广播电台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历史中的灰色地带举起一盏明灯。
——瑞典《赫尔辛伯格日报 》
每一页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就像核辐射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
——《纽约时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非凡的作品中,记录了她的白俄罗斯同胞的生与死。本书终于在美国出版……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比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政治事务》杂志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出版人周刊》
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到哀伤。她的写作技法好似无言的雄辩,描绘了时代的无助、英雄主义和苦难。从受访者的独白中,她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读者无论离事件多遥远,都会感同身受。阅读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由人类造成的海啸,永无止尽…如果你关心未来,我强烈推荐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充满着极端和未知,它是技术爆炸的试验场。
—— Julian Evans,《每日电邮报》
她创造了一部情感史,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灵魂史。
——Sara Danius,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干事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看得太难过,看一阵子必须得喘口气的程度,尤其最后一章从孩子的眼睛看灾难……细想事故附近出生的孩子,大概和新冠疫情附近出生的孩子一样,无法知道“正常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再读到代结局,造成几代人如此深重痛苦的源头,如今居然成了旅游景点,可真讽刺啊
历史 白俄罗斯 纪实
冷血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In Cold Blood
8.7 (7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夏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杜鲁门•卡波特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2022年1月31日 已读
“因为上帝创造了你,也创造了我,他爱你,就如同他爱我。就我们所知的上帝的旨意来看,你所遭遇的灾难,将来我也可能遇到。”纠结了一下给了五星,主要是最后一章角落真的太加分了,非常thought provoking,主要是围绕废死、精神病鉴定及患者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死刑犯判决到行刑之间的法律流程等等,作者写作的笔调始终是中立的、冷静克制的叙述口吻,甚至有点流水账的(因此前三章叙述案情和调查过程的时候偶尔会有点枯燥),没有直接的讨论,却通过罗列事实和多方言论给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及线索……罪犯也是人,也有感情和原则,也可能是常人眼里善良正直的小伙子,甚至会引发周围人的同情心,但是南希终究没能长成那样一位年轻的女士
犯罪 纪实 美国
今日简史 豆瓣 豆瓣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7.5 (77 个评分)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
2022年10月28日 已读
为什么读了那么久呢?因为真的不太行……相比于人类简史的言之有物,这本非常散乱和空洞,感觉作者连有条理地把自己的观点罗列出来都做不到了,干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重点,甚至举的例子也随意重复……实际上这本跟“史”毫无关系(求求翻译别偷懒了!不是前两本是Brief History这本也可以叫“简史”,扣大分!),只能说是观点的阐述和一些现状的分析,不时能够看到作者有见地的部分,但总体而言没有什么独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而且行文so dry,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什么系列都可以搞trilogy
纪实
Catch and Kill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Ronan Farro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9 - 10
In a dramatic account of violence and espionage, Pulitzer Prize-winning investigative reporter Ronan Farrow exposes serial abusers and a cabal of powerful interests hell-bent on covering up the truth, at any cost.
In 2017, a routine network television investigation led Ronan Farrow to a story only whispered about: one of Hollywood's most powerful producers was a predator, protected by fear, wealth, and a conspiracy of silence. As Farrow drew closer to the truth, shadowy operatives, from high-priced lawyers to elite war-hardened spies, mounted a secret campaign of intimidation, threatening his career, following his every move, and weaponizing an account of abuse in his own family.
All the while, Farrow and his producer faced a degree of resistance they could not explain -- until now. And a trail of clues revealed corruption and cover-ups from Hollywood to Washington and beyond.
This i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exotic tactics of surveillance and intimidation deployed by wealthy and connected men to threaten journalists, evade accountability, and silence victims of abuse. And it's the story of the wome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truth and spark a global movement.
Both a spy thriller and a meticulous work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atch and Kill breaks devastating new stories about the rampant abuse of power and sheds far-reaching light on investigations that shook our culture.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一个调查报告,写出了悬疑小说的感觉,真的很抓人!听有声书感觉更有意思,这个口音和语气的模仿,我只能发出“不愧是Mia Farrow的儿子啊”的感叹,另外还插入了Weinstein的真实录音……听他本人亲口承认“我已经习惯了”,漫不经心的语气,完全可以想象这个自以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惯犯怎样把性侵当作理所当然的特权,背后却是一群日日被抑郁和焦虑困扰、被性侵定义了一生的泣血的女人……Ronan Farrow的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也非常说明问题,这种系统性的捂嘴也波及到支持这些女人发声的男人,Ronan调查过程中受到的迫害,以及调查动机受到的质疑,被冠以(一般是女人刻板印象的)emotional and irrational的污名,只是因为和女性站在同一立场,强奸文化的标准运作模式
纪实
罪行 豆瓣
Verbrechen
7.9 (3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译者: 吴掏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3
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嘿,我今天要犯罪。”
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德高望重的医生斧劈发妻,竟是出于对爱情的承诺;
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多年,却亲手将弟弟溺死浴缸;
男子光天化日下连抢银行,居然令参审员当庭泪下;
……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
撼动你对人性、罪行、爱与罚的全部判断。
☆ 梁文道、马家辉、止庵、吴念 真、何帆、 慕容雪村、马家辉、蔡骏、彭浩翔、 曾宝仪 拍案推荐。
☆ 雄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2年
☆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
☆《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
2022年12月18日 已读
这居然是本非虚构,悬疑设置妙极了,读起来感觉比读一些推理小说还有意思(这里省略一些辣菜),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11个真实发生的犯罪故事,作者写得电影感强极了,每个故事都能拍个电影,不乏经常的动作镜头和离奇的作案动机,甚至还有不在场证明trick,《正当防卫》这个故事我可太喜欢了,《绿色》和《拔刺的男孩》也让我念念不忘,就是这个译者我跟你商量个事儿,咱别老把“贩毒”翻译成“做毒品生意”行不😂不知道还以为突然就成了黑帮老大
德国 纪实 非虚构
She Said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Penguin Press 2019 - 9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ers who broke the news of Harvey Weinstein's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the thrilling untold story of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eToo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reporters had tried to get to the truth about Harvey Weinstein's treatment of women. Rumors of wrongdoing had long circulated. But in 2017, when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minent Hollywood produ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name was still synonymous with power. During months of confidential interviews with top actresses, former Weinstein employees, and other sources, many disturbing and long-buried allegations were unearthed, and a web of onerous secret payouts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was revealed. These shadowy settlements had long been used to hide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but with a breakthrough reporting technique Kantor and Twohey helped to expose it. But Weinstein had evaded scrutiny in the past, and he was not going down without a fight; he employed a team of high-profile lawyers, private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allies to thwart the investigation. When Kantor and Twohey were finally able to convince some sources to go on the record, a dramatic final showdown between Weinstei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was set in motion.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Kantor and Twohey for what follow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initial Weinstein story on October 5, 2017. Within days, a veritable Pandora's box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was opene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forward with their own traumatic stories. Over the next twelve months, hundreds of men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and industry were outed following allegations of wrongdoing. But did too much change--or not enough? Those questions hung in the air months later as Brett Kavanaugh was nomina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and Christine Blasey Ford came forward to testify that he had assaulted her decades earlier. Kantor and Twohey, who had unique access to Ford and her team, bring to light the odyssey that led her to come forward,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that came to bear on her,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she shared her allegation with the world.
In the tradition of grea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he Said tells a thrilling story about the power of truth, with shock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hidden sources. Kantor and Twohey describe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porting for the #MeToo movement, but the inspiring and affecting journeys of the women who spoke up--for the sake of other wome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or themselves.
2023年10月25日 已读
跟Catch and Kill有点thriller的风格相比这本确实不好读,几乎没有明确的故事线,调查的过程有点凌乱还有不少name dropping让人迷惑,但是细想这才是性犯罪调查该有的样子,毫无夸大也没有戏剧化处理,却能让读者感觉到调查者的无力、受害者的窒息和加害者的张狂,替受害者发声本就困难,做到这么中立冷静还原更是难能可贵……最后epilogue里的那次聚会写得太好了,像是在错综复杂的调查中长时间压抑之后一次舒缓但有效的释放,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背景的女性因为一个相同的经历而聚在一起,彼此展示相同的伤疤并相互抚慰,是新生之美
女性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