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Nostromo Goodreads
Dover Thrift Editions 2002 - 12
A gripping tale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and rebellion, set amid the mist-shrouded mountains of a fictional South American republic, employs flashbacks and glimpses of the future to depict the lure of silver and its effects on men. Conrad's deeply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asterful narrative technique are at their best in this, one of his finest works.<br />
2024年5月27日 已读
康拉德的高明之处显然不只在于文笔,政治上的敏感性和洞见才是这本经典著作的基石,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到鼎盛的世纪之交,康拉德以一个南美虚构国家的一座银矿中爆发的危机为线索,写尽了形形色色的角色为了物质利益表现出的贪婪、浅薄、急功近利,针砭时弊的同时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实属难能可贵。当然免不了20世纪初白男作家在描写中的一些通病,在此不再赘述,也算可以原谅吧……
殖民主义 经典 英国
阿甘正传 (1994)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Min reol
Forrest Gump
9.1 (2403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演员: 汤姆·汉克斯 / 罗宾·怀特
其它标题: Forrest Gump / 福雷斯特·冈普
阿甘(汤姆·汉克斯 饰)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罗宾·莱特·潘 饰),在珍妮 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但是,他始终忘不了珍妮,几次匆匆的相聚和离别,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们终于又要见面……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TMDB IMDb 豆瓣 Min reol Eggplant.plac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9.4 (2703 个评分) 导演: 弗兰克·德拉邦特 演员: 蒂姆·罗宾斯 / 摩根·弗里曼
其它标题: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月黑高飞(港)
一场谋杀案使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蒙冤入狱,谋杀妻子及其情人的指控将囚禁他终生。在肖申克监狱的首次现身就让监狱“大哥”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对他另眼相看。瑞德帮助他搞到一把石锤和一幅女明星海报,两人渐成患难 之交。很快,安迪在监狱里大显其才,担当监狱图书管理员,并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帮助监狱官避税,引起了典狱长的注意,被招致麾下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偶然一次,他得知一名新入狱的小偷能够作证帮他洗脱谋杀罪。燃起一丝希望的安迪找到了典狱长,希望他能帮自己翻案。阴险伪善的狱长假装答应安迪,背后却派人杀死小偷,让他唯一能合法出狱的希望泯灭。沮丧的安迪并没有绝望,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风雨夜,一场暗藏几十年的越狱计划让他自我救赎,重获自由!老朋友瑞德在他的鼓舞和帮助下,也勇敢地奔向自由。
本片获得1995年奥斯卡10项提名,以及金球奖、土星奖等多项提名。
泰坦尼克号 (1997)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Titanic
9.1 (2360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演员: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其它标题: Titanic / 铁达尼号(港/台)
1912年4月10日,号称 “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丝(凯特•温丝莱特)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坐上了头等舱;另一边,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下等舱的船票。
罗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罗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像,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面临沉船的命运,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乱世佳人 (1939) TMDB 豆瓣 I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Gone with the Wind
9.1 (1099 个评分) 导演: 维克多·弗莱明 / 乔治·库克 演员: 费雯·丽 / 克拉克·盖博
其它标题: Gone with the Wind /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农场塔拉庄园的千金斯嘉丽(费•雯丽 饰)爱上了另一个农场主的儿子艾希礼(李斯利•霍华德 饰),遭到了拒绝,为了报复,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艾希礼妻子梅兰(奥莉薇•黛•哈佛兰 饰)的弟弟查尔斯。战争期间,斯嘉丽成为寡妇,失去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再是当初的千金小姐;战争结束后,她又两度为人妻,嫁给了爱她多年的投机商人瑞德(克拉克•盖博 饰)。然而,纵使经历了生活的艰苦,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感情仍然没有改变。艾希礼妻子梅兰的去世,给了斯嘉丽一个机会,一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瑞德,一边是心心念念多年的艾希礼?斯嘉丽会给自己怎样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八部半 (1963) 豆瓣 TMDB
8.8 (496 个评分)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演员: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克劳迪娅·卡汀娜
其它标题: / 八又二分之一
电影导演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桑德拉·米洛 Sandra Milo 饰)也来到疗养地和他作伴,但卡拉的到来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此时,充满朝气的年轻女郎克劳迪娅(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饰)的出现,令圭多压抑的世界乍现出一抹亮色。然而随着圭多妻子路易莎(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ée 饰)以及许多电影圈人士纷纷来到疗养地,圭多不堪忍受个人感情生活的混乱与电影拍摄的双重压力,他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梦境与幻觉不断侵入他的现实生活……
本片荣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两项大奖。
2020年11月29日 看过
结局太绝了,又迷幻又写实
意大利 经典
2021年4月28日 已读
用100天重读这本书可太有意思了,本来印象中写得节奏非常慢,结果发现每天读的都有那么多信息量,马尔克斯文笔可太好了,不紧不慢又黏腻的感觉,读起来太心动了~这次读特别注意看了书里的女性角色,真的觉得这本的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有意思多了,男性角色始终重复着孤独的命运,在执念和孤寂中逐渐远离世界,女性角色却写出了非常大的弧光
经典 马尔克斯
群魔 豆瓣
作者: [法] 加缪 /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9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加缪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长篇小说《群魔》改编的剧作,创作并演出于1959年,由加缪亲自导演。彼时加缪已获诺贝尔文学奖。
《群魔》是加缪非常偏爱、对他影响至深的作品。加缪改编的《群魔》剧作中的人物,与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情节是剥离的。加缪在塑造人物时采取思想立场的人格化方法,使人物的举止态度、立场行径显示着和预示着新的虚无主义,由此,整部作品更鲜明地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冲突。
本书根据加缪原始版本译出,恢复了《群魔》首演时被删除的文字,并收录加缪《西西弗神话》中与《群魔》相关的章节,以及《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
◎ 编辑推荐
加缪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曾说“我是由《群魔》哺育长大的”,并将《群魔》与《奥德赛》《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为对他影响极大的四五部伟大作品。这部剧作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早年研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加缪产生的影响。
本书恢复了《群魔》1959年1月在安托万剧院首演时因时长问题而不得不删除的文字,是一个非常完备的既可供阅读研究、也可供舞台演出的文本。加缪在戏剧中恢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最初出版时被迫删除(中译本小说一般作为附录)的斯塔夫罗金拜访第科尼主教的部分,这个场景在全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加缪在戏剧结构创造上的亮点。
与原著相比,加缪戏剧中的更具有吸引力的人物不是斯塔夫罗金,而是基里洛夫。本书附有沈志明先生翻译的加缪《西西弗神话》中关于基里洛夫人物分析的段落,有助于读者理解剧本。
除了深入浅出的译序作为导读,本书还附有《群魔》公演后加缪与观众的座谈实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机智幽默又深刻的加缪。
本书属于先驱译丛系列,硬壳精装,精致烫印,附赠书签。内文采用80克雅质纸,裱封使用水瑟特种纸,整体沉稳大气,经典耐看。
◎ 推荐语
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法国作家、哲学家 萨特
加缪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抗精神的有洞察力的作家和戏剧家。他力求在戏剧中真诚地再现我们时代的悲剧性冲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刘明厚
◎ 金句摘选
倾我整个一生,倾我全心全力,唯望话语有意义,如同行为那样有意义。(基里洛夫)
我不相信永恒的来世生活,但相信现世的永恒生活。(基里洛夫)
人生最难的莫过于活着,莫过于不相信自己的谎言。(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
您的耽于声色又无所事事使您变得麻木不仁,使您变得无能去爱,而您好像对这种麻木不仁还挺自鸣得意的。您对可耻之事感到自豪,这才是可耻可鄙的呢。(第科尼主教)
您的心胸高贵,您的力量无穷,但令我恐惧,在您身上这股无用无益的巨大力量只是千方百计展现在伤天害理的事情上。于是,您否定一切,再也不爱了,什么都不爱了。须知所有的人,一旦脱离故土,脱离祖国,脱离人民,脱离时代的现实,都必将受到严惩。(第科尼主教)
◎ 精彩书摘
批判虚无主义的文学杰作(译序节选)
沈志明
1957年开始,一家法国杂志终于发表了加缪于1955年撰写的《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文中指出:“我在二十岁时遇到这部作品(《群魔》),当时受到的震撼二十年后尚存。”“我将《群魔》与其他四五部伟大作品并列:《奥德赛》《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加缪说出爱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个决定性理由。首先,他从中找到一系列人性的“披露”,即平时有意识不表露出来的,并指出,“他(陀氏)不仅告诉我们已知的东西,而且告诉我们拒绝承认的东西”,就是让读者知晓他这位作家“本人的痛苦”,尤其是作家本人蒙受屈辱的场景,同时带有治愈屈辱的“悲剧性希望”。其次,陀氏在其作品中显露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揭示了一种文明的真正危机。我们不妨引用加缪改编创作《群魔》时期的《手记》(1955)中的一句话:“对于我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作家,但他在尼采之前很早就能识别当代虚无主义,将其定义,预言其伤天害理的结果,并希图指明拯救的道路。”
由此可见,加缪选择陀氏笔下人物是与严格意义上讲的小说情节剥离的,他所选择的人物或哑角经常采取思想立场的人格化——至少从《西西弗神话》到《反抗者》是如此;抑或人物的举止态度、立场行径显示着和预示着新的虚无主义——伊凡•卡拉马佐夫和基里洛夫便是突出的例子。又如《群魔》中其他人物: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说教式的老理想主义者,被加缪讽刺为陪衬的角色和唉声叹气的家伙;或者齐加列夫,所谓革命的鼓吹者,说教似的鼓吹俄罗斯革命,让老百姓直接掌权。通过齐加列夫,一条无形的线索,把恐怖主义者、“同类相食者”和“破坏文物者”联系在一起,把从法国大革命到恐怖时代(指法国大革命时期从1793年5月至1794年7月)各种类别的人全搅混在一起。好在,加缪并没有无条件地赞赏《群魔》的作者。例如,他跟安德烈•马尔罗一样善于启迪谦恭,不赞成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狂热或挖苦人的手段”,所以加缪一再同时提及托尔斯泰,特别赞赏《战争与和平》。加缪的聪明之处,在于让陀氏和托翁并驾齐驱,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寻求动态变势,托尔斯泰守持形态套路”,在《战争与和平》女主人公与《群魔》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着类似电影人物与戏剧主人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热闹和更少的肉欲需求。加缪之所以对作为政论作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兴趣不大,是因为他担心陀氏政论作者的一面会喧宾夺主而削弱作家优势。
简而言之,加缪把小说《群魔》改编成剧本并搬上舞台获得成功,首先多亏他正确地突出表现了反抗精神与虚无主义的冲突,并使之贯穿始终。
加缪之所以把小说《群魔》搬上舞台,与他早在1938年参加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演出有关,该剧当年在阿尔及尔市由著名作家科波导演,加缪扮演伊凡。1958—1959年,加缪不再是个演员,而是改编者和导演。在剧本创作中加缪几乎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搬回文学殿堂,诚然,反抗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冲突始终存在,意识形态的傀儡依然存在:彼得•维尔科文斯基、齐加列夫等一大串人物,恐怖时期的预报者们再一次堂而皇之纷纷登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和基里洛夫也在其中,他们组成了一群“心乱如麻的角色”。我们不妨把加缪改编和导演的《群魔》演出节目单上的介绍摘录如下:“如果说《群魔》是一本预言书,这不仅仅因为书中人物宣告了我们的虚无主义,他们也把撕裂的灵魂或死亡的灵魂搬上舞台。”
加缪把《群魔》搬上舞台最主要的贡献是把当年官方审查删除的那一大段恢复了,即把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向第科尼主教忏悔的那一大段全部上演了。从内容,抑或从政治思想性来讲,这是加缪身为剧作艺术家、编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的最大贡献,因为他把文本被官方砍除的重要内容,即所谓“黑色中心”复活了。于是戏剧架构便替代哲学评论:对照斯塔夫罗金让人难以解释的行为,无论是行动的次要事件还是伊万•沙托夫神秘地被杀害。尽管谋害放在同等重要层面,陀氏采用了一则真人真事,虚无主义者涅恰耶夫被判了重罪(1869年)。这个场景揭示两个事件纠结在一起,互相昭示启发。很显然,斯塔夫罗金是混世魔王,预示真正的着魔者。
2023年3月19日 已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加缪……本能地觉得斯塔夫罗金是个有魅力的角色,但又忍不住被拉向基里洛夫 ,他的自杀的那一场太震撼我忍不住倒回去重看了两遍,感觉这个角色被注入了更多属于加缪的精神以及藏不住的偏爱,可是没读过陀的原著也不能判断(所以提上日程了那么久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读?)缺点可能是被切得太零散了,短短200多页的剧本居然有20多场,以及这本的翻译真的救命吧,真该让你尝尝我鞭子的滋味【bushi
戏剧 法国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