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2016年10月24日 已读
1.全球视角以及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值得赞赏,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不够深入,所列举的证据不能够很好的证明观点。2.关于the great divergence的分界点Frank认为是在19世纪初,而我觉得应该在明清之交。3.关于人口论证的部分可能不了解康熙永不加赋对人口统计所造成的误差,进而低估17世纪下半叶的人口。
世界史 历史 白银资本 经济 经济史
四夷居中国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张经纬 中华书局 2018 - 3
超越五千年视野,打通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分隔
揭开夏商周三代迷雾,提出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以人类学家的思维,破解古代中国人群的互动密码
纣王囚姬昌,姜子牙等献美女、骏马,哪样才让纣王动心?
穆王西征的浪漫背后,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交换体系?
伯乐相马的传说中,居然隐藏着秦国崛起 的密码?
吴越争霸的主角们,为什么相继走向两线作战的困境?
中国史上第一个长途旅行的人,按什么规律选择了他的路线?
“振大汉之天声”,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幻象?
……
太多的历史谜题,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拥有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这是一部人类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大历史,将给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带来升级更新的畅快体验。全书收有近三十面彩色插图。
2021年11月19日 已读
不错的视角,值得鼓励。不过论证显得不够严谨。1,所谓的漏斗是板块运动造成的mountain隔绝成的小区域,缺少考虑其中河流的作用,因为人类的起源都是沿着河产生的。2,至于齿轮形状的迁移,需要考虑:如果这个地方一直有人,一群人走了另一群人迁入,所以齿轮只是迁移成本与地形结构的交互结果,不能迁的太远因为成本巨大,所以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转圈。3,其实更多证据可以从语言学上获得。比如最近nature上发现泛欧亚语言9000年前起源自赤峰,印欧语系起源于8000年前的安纳托利亚,每个语种之间的距离或许可以Measure migrate的早晚。
世界史 东亚 中国史
贸易打造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3rd e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 黄中宪 /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纵跨600年 | 83篇小史 | 30年研究精髓 |热销17年 | 3次再版更新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2019年6月24日 已读
前面三部分非常吸引人也很新颖,墨西哥的银元在中国江西流通,摩卡的起源原来来自红海边的阿拉伯城市,咖啡最早也不是基督徒的饮品。后面关于美洲的部分可能由于不熟悉,以及或许是另一个作者,感觉到前面风格完全不一样。
世界史 彭慕兰 经济史
欧洲何以征服世界? 豆瓣
Why Did Europe Conquer the World?
作者: (美) 菲利普·霍夫曼 中信出版社 2017 - 5
1492年至1914年,欧洲人征服了全球84%的地区。然而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日本、奥斯曼和南亚更为领先,为何却由欧洲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对于“欧洲何以征服世界”这个问题,菲利普·霍夫曼认为传统解释——例如地理、流行病和工业革命——无法提供答案。本书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分析视角和洞见。霍夫曼运用一个简单的“锦标赛”模型,论证了欧洲各政体的军事对抗和战争如何促使欧洲军事部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使它们在火药和其他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可逾越的领先地位;这种军事上的优势又如何在其独特的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进而成为历史性的全球霸主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对于锦标赛或者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是很同意,这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欧洲大陆不能统一(拿破仑和希特勒),英国和俄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亚洲为什么日本没有扮演这样的角色,可能与相对的发展程度有关。工业革命或许只是一个偶然。
世界史 菲利普·霍夫曼
夏威夷国王世界环游记 豆瓣
Around the World With a King
作者: 〔美〕威廉· N. 阿姆斯特朗 译者: 郝平 / 张笑一 商务印书馆 2022 - 10
★ 钱乘旦等教授推荐,一部19世纪晚期世界的写真集,写出了一个大时代。
★ 在19世纪的殖民浪潮中,一个太平洋岛国的自我拯救。
★ 第一位环球旅行的君主,一位被马克·吐温盛赞的人,一个为孙中山先生颁奖的国王。
☆ 名家推荐 ☆
作为首位环游世界的君主,位居太平洋十字路口的袖珍小国夏威夷国国王卡拉卡瓦一百四十年前的“开眼看世界”,迥异于一般的通商、出使、留学与游览。这本国王随从所撰游记,兼及政治、外交、地理、风俗,乃至各国的饮食习惯等,至今读来仍趣味盎然。比起欧美部分,更值得关注的是国王在日本、中国、暹罗、印度、埃及等国的奇遇及观察。单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接待外宾的规矩、拒绝国王进京的理由,以及那张中英文对照菜单,都叫人驰想天外,迷幻人间。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讲述一个奇特的故事:几个白人“臣下”带着一位在他们眼中与印度神庙中的猴子相差无几的深色皮肤的原住民“国王”周游世界,让人们倏然想起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曾经有一个独立国家叫“夏威夷”,它的“国王”曾经在世界各国受热情款待。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又是他那位国王的“内阁大臣”,他的记叙尽管在细节上夸大其词、吹嘘自己(这是所有回忆录的通病),却在整体上把握了当时世界的基本特征:日本刚刚睡醒,中国仍在沉迷,从南海到印度洋到苏伊士运河到处插满大英帝国米字旗,半个地球都在“不列颠和平”的笼罩下沉默地等待;欧洲各国光鲜其表、金碧辉煌,一场大战却已经悄悄酝酿。本书作者想告诉读者(同时也告诉他的国王):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不可抗拒,将征服世界。果然不久后美国就吞并夏威夷,开始了向全世界征伐的世纪之战。由此可见,这本书已不是简单的游记了,它是一个时代的大写真。我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不仅因为它有趣,而且因为它写出了一个大时代。
——钱乘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编辑推荐 ☆
夏威夷群岛,由库克船长于1778年“发现”,尔后开始了与世界的联系,于1795年迅速由分散部落进入统一的王国时期,存国98年,历八代国王,于1893年在世界殖民浪潮中逐渐被美国吞并,成为一州之地。可以说其兴于世界,亦亡于世界。
本书主角卡拉卡瓦为第七任国王,年富力强,励精图治,“有涵养, 又明智”(马克·吐温语)1874—1891年在位,当时夏威夷王国危机已显,国王力求在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在稍微稳定国内形势之后,于1881年“开眼看世界”,开启了一场世界环游之旅。本书作者即为陪同国王出游的内阁大臣,也是一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美国人,因此他笔下的国王“软弱”“粗劣”“迷信”,行文中无不显露着作者自身的高高在上,以及对国王和夏威夷族群的蔑视,这亦是本书的一大读点。
阅读本书,我们不由得反思,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潮流,究竟裹挟了多少“弱小”的族群与文明?他们也曾经“师夷长技”“救亡图存”,但时至今日,这些族群和文明又有多少遗留下来?在全球史观日益大行其道的今天,对于这些被裹挟的“弱者”,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关注?
☆ 内容简介 ☆
作为今天美国夏威夷州前身,波利尼西亚人住居的夏威夷群岛,由库克船长于1778年发现,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晚了近三百年。此时的世界已进入蒸汽机工业化时代,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打破了那里原始而纯朴的平静。但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在1893年美国占领夏威夷之前,夏威夷还是一个受到国际公认的独立的君主王国。戴维·卡拉卡瓦是夏威夷王国第七任国王(1874—1891年),1881年,国王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乘蒸汽机轮船环访世界。 1881年,卡拉卡瓦国王离开夏威夷,旅游考查世界各国的移民事务,并且增进外交关系。他同时也想研究其他各国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卡拉卡瓦先到旧金山,美国以皇室规格款待他。随后他又到日本,面见日本天皇。他又前往中国、暹罗、缅甸、印度、埃及、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及联合王国,最后他借道美国返回夏威夷,历时十个月。他在这趟旅程中见了许多国家的君主及元首,是世界上第一位进行环球旅行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