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祖宗之法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邓小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豆瓣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葛剑雄 中华书局 2008 - 7 其它标题: 统一与分裂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2018年1月24日 已读
以历史地理的角度阐述中古史,以80年代的角度来讲不错了。但是划定清朝最大疆域为标准,以此来界定中国和判定分裂统一,只能说是在政治上有意义,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既然以1785年为准可以声索乌里雅苏台,为什么朝鲜就不能以唐初为准声索辽东?只能说是政治上我朝继承了民国,民国又继承了大清。因为高丽太久远所以朝鲜无法继承吗?统一与分裂在政治学中是个命题,但在历史学中是个伪命题。
中国古代史 历史地理 政治史 葛剑雄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豆瓣
作者: 谢端琚 文物出版社 2002 - 11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回顾了20世纪甘青地区史前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从发现与研究简史、分布与文化特征、类型与分期、社会经济形态、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介绍了甘青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并对其族属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书配有彩图8幅,插图39幅,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8年1月31日 已读
暑假帮忙整理过甘肃的遗址资料,对马家窑齐家这些有一点印象。前面是统计资料,十四分析了这些都是羌人早期文化。马家窑的彩陶也是这一地区的翘楚,在丹佛艺术博物馆看到的时候吓我一跳。。。
中国古代史 史前考古 考古学 西北地区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这部由论文汇聚而成的专著,是目前研究中古时期中西交通的最前沿成果,无疑具有示范的作用,其领先地位可能会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比起出版不久的、同属于“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林梅村《古道西风》,此书显示了历史学的亲切、扎实和深厚。要了解中国学术已经取得的进展,可以拿此书与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来比较一下,在半个多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的确已经走到一个新高度了,这虽然还不足以让我们骄傲,但是已经足以让我们生发并保持自信心。
鼎盛与革新 豆瓣
作者: 陈少峰 2009 - 1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对唐宋时代丰富多彩的中国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涉及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方面。在引领读者浏览唐宋时代令人惊叹的精神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自魏晋以来日益繁荣的多民族交流、中外交流及其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特别关注。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豆瓣
作者: 宋杰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4
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读懂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重磅经典!
著名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详解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国家战略的里程碑巨作!
编辑推荐:
○历史军事地理学领域经典之作,《中国史研究动态》专文推荐,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断版十余年,二手书炒至近千元。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汉中、寿春、襄阳等10余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20余幅手绘地图,50万字精辟阐释,继承并发展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理念,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透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
○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纵横舆地间,解析军事地理中的帝国文明;洞悉成败事,演绎冷兵器时代的权力游戏。
○战荥阳,楚汉战争中的刘邦何以获得先手? 述地理枢纽如何决定战争走向;失汉中,姜维的战略失误终导致蜀汉灭亡? 论哪些地区方为兵家必争之地;守襄阳,南宋王朝的存亡竟系于一城一地? 揭山川形势如何影响天下兴替。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媒体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枢纽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近年最突出的,就是宋杰先生集二十年之力所撰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该书洋洋六十万言,除“导言”“附录”“后记”外,共分为十七章,不仅详细论述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的军事地理枢纽,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诚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一部精品之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汉代农业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译者: 程农 / 张鸣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作者将中国历史所呈现的基本现象之——农业文明——作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强调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定历史现象,汉代则是转变的关键时期。书中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式的综合视角,力图找出促使中国在两汉时期转变为农业经济的一些关键因素,强点这种转变与汉帝国的政治逻辑有密切关系,也与人口等因素有复杂勾连。作者进而勾画了当时特定的农业经济模式:汉代农业经济,是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这种商业活动与一种层级的市场体系联在一起,将个体农民编织进了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里。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2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西奇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6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