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豆瓣 Goodreads
8.4 (336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活着 豆瓣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5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檀香刑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9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作家出版社 2001 - 3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是一种类似西方“桩刑”的酷刑,农民领袖不幸遭此大难。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展开……
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作者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春醪集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梁遇春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春醪集》
本书是一部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梁遇春的散文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里斯•兰姆,有着一种悲剧式的幽默,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又因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受青年读者的追捧。
三十六大 豆瓣 Goodreads
6.5 (8 个评分) 作者: 馮唐 天地圖書 2012 - 6
馮唐散文元氣淋漓,飛流直下三千尺,順手拈來汪洋恣肆,讀來十分過癮。
他與現代當中國散文路數很不同:幾乎不談「正經事」,正經都在不正經中;幾乎不說「大道理」,道理都在日常中;乍看都是「碎片」,碎片中自有規矩;文字常喜「越軌」,越軌得來又讓人拍案叫絕──他的路數便是陳言務去,挑戰文字表達的極限。
不管寫自己或寫他人,都是一種俯瞰的姿態:螻蟻一樣的人生,荒誕不經的世相,理想是虛妄,偉大是無稽,日子是實在,終極是了悟,「我不是愛自己,我是愛人類;我不是厭惡我自己,我是厭惡人類。」說到底,做人便是如此矛盾。
這或是今日國人的寫照:盛世也好,末世也好,都先過好當下。
活着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5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5 其它标题: 活着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豆瓣
8.6 (37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
《顾城诗歌精品: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插图本)》主要内容:顾城是一位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创作是当代诗歌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一。《顾城诗歌精品: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插图本)》由作者的家人选编,并配以作者本人的富有个性的插图,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诗集。主要节选作品有:星月的来由·烟囱、对宇宙大声发问、怀念、铭言(二首)、割草谣、找寻、我赞美世界、生命幻想曲、友谊、一代人·巨星、梦想、梦痕、眼睛、石壁、摄、山影、眨眼。
人间词话 豆瓣
作者: 王国维 文汇出版社 2007 - 2
这套图文并茂的《一力古典文丛》从文化的各个结点构筑中华文明的大体轮廓;读者的思想如在结点间攀缘,当能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层面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由感性进入思辨领域触及几千年文明的肌理。向现代读者介绍此套丛书,并不意味着我们倡导文化复古或中立,而是期待有能在学问和思想上打开僵结的一代人来承前启后。如果读者能由这些普及读物对几千年文明有所直观了解,再能由这些结点入乎其里而出乎其表,进行一种有根底的原则,当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千古文人侠客梦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是一部视野广阔、研究扎实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
带灯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她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带灯是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她容貌美丽、孤芳自赏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主要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农村的琐事让人心烦又让人同情,带灯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乡镇干部的职责,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带灯从一出场,就浮现着与众不同的超然脱俗,她有丰富的内心和丰沛的情感,她更愿意在乡间的山风树谷中寻找安宁。她每天面对最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内心却不短向上飞升,带灯在现实中无处可逃的时候,她把精神理想寄托放在了远方的情感想象之中,远方的乡人元天亮成了她在浊世中的精神寄托,她在不断地给他写信,向他诉说。所以,带灯的痛苦是无法救赎的,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得到解脱。带灯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她注定要燃烧了自己来祭奠理想。
2017年4月9日 已读
选材和文笔还是非常赞的,虽然不算大部头,但也是作家本身风格的一部分。不谋求升职的带灯,只有把思念寄托于远方羡慕的偶像才会洁身自好吧。与丈夫这条线有些缺失,她是如何把感情投射到一个遥远省城官员身上的显得有些逻辑断裂。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农村 小说 带灯
人间词话七讲 豆瓣 Goodreads
8.5 (24 个评分) 作者: 叶嘉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词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带你读懂王国维及《人间词话》中讲述的词的故事及其美感特质。
所附录的光盘中有叶嘉莹先生讲《人间词话》的视频。
月光落在左手上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1 (151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编辑推荐
余秀华的诗歌,诉诸的是诗本身神秘非理性的逻辑,自有其妙。雄辩的诗歌向来为中国当代诗推崇,而余秀华的诗放弃辩论,放弃自圆其说,甚至放弃结论,因此与读者并不构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关系。——廖伟棠
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诗人沈睿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诗刊》编辑刘年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余秀华
内容推荐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
2017年10月21日 已读
她的诗歌并不是满足了人们对底层生活的想象,而是呈现了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自然的美。
中国文学 余秀华 诗歌 诗集
驴车上的龟兹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 1
《驴车上的龟兹》主要内容: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
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急促,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刘亮程以一个乡村哲人的眼光,带你步入古朴宁静的历史上的名城龟兹。让你亲历般感受着他把所见所闻所感信手拈来,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里有热闹得如节日般的“逛巴扎”,有让人吃惊的千佛洞和古城遗址,有昏黄的暮色中沉静的老街巷,有祖传十三代还最后坚守着的铁匠,还有传嫁古代与现代的古董商人……他们过得生活像驴车一样缓慢悠长,这里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噪,“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它依然按着自己的节律,享受着天赐地赏。刘亮程的不凡之处,也就在于他没有替这座老城发表见解,正如他说的“我希望听到这座城市自己的声音。那些沉默的嘴,迟早会说话……我宁愿做一个虔诚的倾听者,而不是代言人。”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9.2 (7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凿空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作家出版社 2010 - 4
《凿空》讲述了新疆南疆一个叫阿不旦村的故事,这个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心的古老村庄,正发生着一系列看似荒诞又真实无比的事情。在被迅速崛起的现代城市和石油井架包围的村庄里,铁匠铺依旧在叮叮当当地做着铁活,人们肩上依旧扛着古老的坎土曼在等待,毛驴依旧拉着古老的驴车在慢悠悠地行走,驴和人依旧保持着千年不变和睦关系。 而这一切,又能维持多久?小说通过张旺财和玉素甫的挖洞事件,以及村庄周围大规模的工业挖掘,深刻展示了一个正在被彻底凿空的村庄。张旺才从内地逃荒来到阿不旦,在远离村子的地方,用四亩地养活了全家人,四亩地之外源源不竭的多余力气就用来挖洞,像老鼠一样地在地底穿凿前进。他一锨一锨建筑着自己的黑暗宫殿,其阔大的规模,似乎打算在其中度过几生几世。只有心怀巨大希望的人才会想到几生几世的事情吧?张旺才的希望是什么呢?他停不下来了,他机械地重复着一下一下的挖掘动作,他的意识和时间感被这种重复行为无限拉长。像上了一个毒瘾的人,他似乎只能依靠挖掘才能得到只有自己理解的偏执的平静。原始的欲望被疏通,使他的生活意外地平稳踏实起来,挖洞的工程也越来越浩大。这项平凡人的孤独的壮举,不见天日地行进了二十多年。另一个挖洞的村人玉素甫,他曾经当过包工头,是最早走出阿不旦村的人,他在短暂的红火之后被外面的世界抛弃,退回到阿不旦,他从自己家里开始挖掘,几乎翻遍了整个阿不旦村的地下。他心惊胆战地经营着自己的地下世界,一直到地洞被公安破获。几乎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敏感地察觉到了村子里的变化,谁都意识到发生什么事了,都隐约知晓了地洞的事情,但谁都不能说出。地道已经不是两个人的秘密,而是全部村人共同的秘密。
2018年2月4日 已读
诗人天然可以写好散文,如北岛。散文家却天然当不好小说家,因为小说需要草灰蛇线,伏延千里。一些人物如铁匠可以看出他以前写过散文的痕迹。到了这个年纪,为什么刘亮程会吸引我们呢?因为对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缅怀吧。这个社会走的太快,只有在边疆化外之地还能够残存过去的记忆。
中国文学 刘亮程 小说 新疆
虚土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虚土》中依旧是一座村庄,建在茫茫的虚土梁上。一个五岁孩子,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出生。或者已经出生却从没有长大。长大的全是别人。全是被别人过掉的生活。被别人做完,废墟一样弃在荒野上的梦。虚土庄的所有事物,都披着一层梦呓般的虚幻色彩,"梦把天空顶高,把大地变得更加辽阔"。生活的方向被一场一场风吹偏,人们在虚土梁上落脚的村庄常常空无一人,人都去了哪里,我自己又去了哪里。
秧歌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秧歌
8.8 (35 个评分) 作者: Eileen Chang / 張愛玲 皇冠出版社 1991 - 7 其它标题: 秧歌
《秧歌》是張愛玲於1955年創作的小說,描寫小村莊農人金根一家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後中國大陸的農村生活。小說最初以英文寫就發表,後由張愛玲本人譯成中文。
該書描寫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農村生活,農人面對鄉幹部、軍人等多方壓榨,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生活狀況。故事背景設定於土改完成之後。以農民金根和其妻子月香為主要人物。金根為人訥言而善良。月香則精明而善於處事,本在上海幫傭,後來回到農村。在飢餓中,他們同旁人一樣,都不得不面對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需要參加各種種政治活動。最終,爲了給四鄉的軍屬拜年,農會給每家攤派半隻豬和四十斤年糕。金根因王同志說他斤兩不足而「嚷起來」,被視為「反革命分子」,其女兒阿招也在混亂中被人踩踏致死。月香同負傷出逃的金根躲在山中。金根為免禍延妻子,投水自殺。月香則燒掉了村中的倉庫,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等到春天來臨時,村裏依舊彌漫着飢餓。
2022年2月8日 已读
以慈悲而冷静的观察描写心理活动,这是很多作品比不上的。即使是《活着》,也并没有张那样顾及到每个人的理性动机,显得稍微有点脸谱化。伟大作品中是没有脸谱的,每个人做事的动机都自然而然。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