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8年9月21日 已读
其实对于习惯已久的东西,人们是缺乏好奇的。不过何伟给我们提供了客观的视角来重新进入和审视我们的习惯,第二部分可以进入乡村当代史的reading list了。
中国 何伟 旅行 纪实中国三部曲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2月24日 已读
前面唐之前的部分比较老生常谈,从唐开始的部分很精彩。拿唐的多元统治体系(与周类似,五服之外施行羁縻州府)和辽元的多重统治体系(于内做汉人皇帝于外做本族大汗)做对比,以往少注意到的是辽开创了少数民族统治形式的典范,这种体系比北魏完全汉化的方式更充满合法性。对于明朝的分析只讲了土司制度,没有分析明朝对外藩的态度。对清朝的分析尤其是关于乾隆治疆方略和新疆建省的部分是最为华彩之处,乾隆本无意统治新疆,但由于大小和卓的叛乱不得不实行军府制/伯克制,由于1860年代回部的起义和逆贼阿古柏入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加剧,清廷才采用了左宗棠的塞防之说。新疆建省标志着清廷放弃了多重统治体系,自身融入了华夏大家庭。正如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了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民族国家理论的荒谬和错误之处,天下思想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 思想史 政治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柯
From Somewhere to Nowher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ndreas Seibert Lars Müller Publishers 2008 - 9
High-population centers of enormous size are springing up in China with dizzying speed. With them comes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factories, and mines. In growth centers like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ern China, 40 million people have already set out from the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 to earn their living there. The photographer Andreas Seibert accompanied the workers repeatedly in order to document their everyday lives and their journey to the high-population centers. Their stories are told in a collection of striking photographs that provide a close-up portrait to complement the current discuss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ompanying the photographs are texts by two Chinese authors, who research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phenomenon and provide a direct look.
With its combination of text and images, this volume conveys a unique impression of the scale of this modern migration of peoples.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三版)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自出版后,反响颇佳,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翻译英文、俄文版,足见其影响。此次第三次再版,作者补齐疏漏,内容更完善。
作者长期研究中苏关系史,为该领域权威学者,不乏知名代表作。
曾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史纲》获教育部学术著作一等奖,《一个大国》被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2021年12月11日 已读
Stalin死后,中苏针对国际共运领导权发生争夺。撤不撤专家只是这一矛盾引发的结果,并不是原因。玉米晓夫在扫清国内障碍的同时需要外部支持,所以给予恩赐。而在确立了国内地位之后,希望“下属”臣服。然鹅🐱并不是软骨头,作为导师和托孤老臣有责任辅助你这个“幼主”,你还想骑到我们头上是没门的。在与玉米谈话记录中,陈毅和邓表现十分强硬,而刘稍显和谐,这也预示了各自的命运。
中国 冷战 沈志华 苏联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豆瓣
作者: 李景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被称为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的一个代表作。全书分为17章,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机构、人口、教育、健康、农民生活、乡村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17个方面对定县的基本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描绘,涉及面非常广泛,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提供了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当代社会学考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比一般县志要详细更多,加入了彼时新兴的统计方法。有意思的一点是结婚时女性要比男性大几岁平均来说。男性上小学的比例还是不错的,能够稍稍低于一半,而女性少的可怜。这也是第一次见到统计兵灾给村级的损害。
中国 华北 社会学
蘇聯流亡記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雷光漢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這是一部史料價值極高的回憶錄。作者是一位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運動」的鎮壓,於1970年從新疆外逃到蘇聯的中國知識份子。內容涉及其被KGB(克格勃)長期監控,試圖逃往伊朗,被抓回後流放到南西伯利亞的國際囚犯農場,經歷中蘇關係解凍的1980年代和蘇聯解體的1990年代初等傳奇經歷,展現了一位外國流亡者眼中的中亞社會。
从波斯到中国 豆瓣
作者: 王媛媛 中华书局 2012 - 5
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中亚、西域、唐代中原的摩尼教传播与发展脉络进行清理、考察,揭示该教在波斯遭禁后,中亚教会中枢地位的确立,及其以中亚为早期据点继续向东传播,进入西域、中原并繁盛于高昌的教会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唐代中原摩尼教的初传、摩尼寺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该教的禁断等问题。并以吐鲁番地区的高昌为中心,逐一探讨西域北道各绿洲城镇中摩尼教的初传、教团及其寺院分布、宗教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宗教仪式、教会人员的构成及教会与回鹘王族之间的关系。
我的妓女生涯 豆瓣
作者: 康素珍 记述 / 树宇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 11
一个妓女或者曾经是妓女的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风尘史的,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康素珍所写的《我的妓女生涯》堪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在本书中,康素珍用饱蘸血和泪的笔,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状写了自己在旧社会受摧残,遭迫害的苦难经历。康素珍十三岁进妓院做了妓院,由成都而宝鸡而兰州,历经春熙院、民悦里、云廾里和一条街等四个妓院。在几年的卖笑生涯中,她由一个普通妓女一跃而为“红姑娘”,不仅接待过商贾、书生、地痞流氓,而且还侍奉过国民党要员胡宗南、马步芳等。她和她的姐妺们饱受了嫖客的蹂躏,老鸨的压榨,社会的歧视,她要把这些传晓后人,“让大读者同去看一看,在灯红酒绿、求欢卖笑的背后,那些善良姐妹们的彷徨、呐喊、低吟、忏悔、弱、堕落和反抗”。由此激发起读
者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