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变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豆瓣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作者: [美] 艾尔曼 译者: 原祖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2017年3月12日 已读
终于读完这部皇皇巨著。耶稣会的利玛窦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实在康熙年间,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知识也是跟得上时代的,但是之后牛顿的革新就没有被传播进来,不过依靠传教士来传播科学这种方式可能也就意味着牛顿达尔文不会被传播进来。最近的一个关于great divergence的想法是,由于路途遥远,远距离贸易只能交割奢侈品,因此欧洲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少,新产生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大规模交流使用。当然可能距离只是很小的因素,政策的因素极大的增加了冰山成本。所以即使上层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进步有所了解,也很难在整个国家普及。对于乾隆到咸丰的部分稍微有些略,不过这一百年就是中国大幅度落后的时期吧。
中国科技史 历史 古今之变 明史 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