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豆瓣
9.7 (72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韦瓦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Julia Fischer Ba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8.0 (7 个评分) Julia Fischer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27日
Voted "Best Newcomer" by BBC Music Magazine in 2006 and acclaimed as "Artist of the Year" in the prestigious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 only a year later, 25-year-old Julia Fischer is already being hailed as one of the truly great violin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Julia burst upon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1995 International Yehudi Menuhin Competition by taking first prize as well as a special prize for "Best Bach Solo Work." It is only natural then that her Decca debut disc should feature Bach--this time the solo and double concertos. Julia is joined by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in these strikingly sophisticated and technically brilliant performances.
德國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今年才只有25歲,卻已經馳名全歐,這幾年來所灌錄的唱片更讓古典樂迷印象深刻。她在2004年灌錄的首張唱片,發行不到幾天就 一舉登上德國古典榜暢銷唱片前5名,隨後更獲得當年英國留聲機雜誌編輯首選推薦。之後她更接連灌錄了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莫札特協奏曲、孟德爾頌三重奏、柴可夫斯基和布拉姆斯等人的協奏曲等,全都贏得佳評。
這位4歲開始學琴的小神童,其實還同時是位出色的鋼琴家,9歲進慕尼黑音樂院,12歲就拿下曼紐因小提琴大賽首獎和巴哈獨奏作品表演獎,隔年參加第8屆歐洲青少年器樂家大賽奪金的演出,更因在歐洲22個國家現場轉播,而讓她聲名大噪。才25歲就已經累積40首古今協奏曲和60首室內樂曲,費雪被譽為21世紀的小提琴家巨匠。
今年她更首次以鋼琴家姿態彈奏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讓人對她出色的音樂才華益加印象深刻。手持1750年製瓜達尼尼名琴,同時也擁有1716年製史特拉底瓦里名琴Booth,費雪在本片中使用的是瓜達尼尼琴,特別與多年來合作甚歡的聖馬丁學院室內樂團合作,灌錄這套雙方都相當熟悉的曲目。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憑著巴哈無伴奏作品獲獎連連,費雪對巴哈風格的掌握格外具有說服力,也因此儘管拿手的協奏曲曲目甚多,她還是選擇以巴哈協奏曲作為與全球樂迷初見面的錄音內容,並採用非常豐富且具生命力的揉音來詮釋巴哈旋律。
費雪雖面對過去二十年的巴哈古樂演出風格,卻毫不猶豫地採用浪漫派以降的小提琴語法,為此她還特別邀請到小提琴家西寇維茲基在雙小提琴協奏曲中與她合作,以維持統一的演奏風格。
Schubert For Two 豆瓣
9.3 (41 个评分) Gil Shaham / Goran So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现年32岁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是活跃在世界乐坛上日程最繁忙的小提琴家,他穿梭于世界各个音乐大都会之间,与世界顶尖乐团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且在1998年到北京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在附送的小册子中,还有对于两位艺术家对于舒伯特音乐看法的采访。
沙哈姆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小提琴大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能够一直把持住自己的人生坐标相当不容易。这张唱片不管是录音(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格林·古尔德录音室中录制)还是后期制作,都是可以向发烧迈进的。我想,喜欢沉醉在梦境中的你,也应该有这份心境,随着沙哈姆一起,在琴弦上漫游。我相信,你会很甜。你的生活也会很甜。
梁祝 豆瓣
9.7 (23 个评分) 吕思清 / 上海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马可波罗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作品之一,呂思清则被誉为:唯一能轻松面对“梁祝”高难度音准又能提供浓郁中国江南情怀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大奖得主呂思清历经近百次的梁祝现场演出,以及三次录音之后,终于录下了千锤百炼,众所期待的“梁祝”。呂思清用更大的气魄和更宽宏的视野,将这段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做了极为深刻的诠释,连梁祝的原作曲家陈刚、何占豪都不禁要热泪盈眶,陈刚更表示——呂思清的梁祝是目前最杰出的!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张精粹大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