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余音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 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2月24日 已读
前面唐之前的部分比较老生常谈,从唐开始的部分很精彩。拿唐的多元统治体系(与周类似,五服之外施行羁縻州府)和辽元的多重统治体系(于内做汉人皇帝于外做本族大汗)做对比,以往少注意到的是辽开创了少数民族统治形式的典范,这种体系比北魏完全汉化的方式更充满合法性。对于明朝的分析只讲了土司制度,没有分析明朝对外藩的态度。对清朝的分析尤其是关于乾隆治疆方略和新疆建省的部分是最为华彩之处,乾隆本无意统治新疆,但由于大小和卓的叛乱不得不实行军府制/伯克制,由于1860年代回部的起义和逆贼阿古柏入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加剧,清廷才采用了左宗棠的塞防之说。新疆建省标志着清廷放弃了多重统治体系,自身融入了华夏大家庭。正如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了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民族国家理论的荒谬和错误之处,天下思想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 思想史 政治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柯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从多个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进和唐宋思想剧变的起源,希望重建一个动态、立体的历史过程。作者精研唐代思想史,这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荟萃,内容涉及:中古心灵的基调,六、七世纪的思想状态,安史乱后的文人意识,中晚唐古文运动与儒家复兴,以及唐代思想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本书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文学思想,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点与面兼顾的探索和反思。
2018年9月23日 已读
论证过程过于散漫了,往往在枝节上展开太多,行文结构非常散,读起来很费劲。
唐代 思想史 陈弱水
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何冠彪 學生書局 1991
本書乃作者將眾多對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所著論文中,嘗試用在論文上有新義的、在資料上有發現的,此兩項標準選出了十八篇論文,再從中經過兩次複選,最終選出八篇。本書所收的文章皆經過修改,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後,能對明末清初學術思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018年12月28日 已读
对于遗民的两篇极好,对于顾王黄的评价弥补了其他作品一味的义理之辩,爆黑料打脸也是极好的。
何冠彪 学术史 思想史 明清史
向着新的理想社会 豆瓣
作者: 高瑞泉 编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 7
2018年12月22日 已读
20世纪初争论的一些史料。不过可以看出李大钊在早期思想还是比较没有方向的,跟很多其他左派知识分子一样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影响,后期在观察到苏联之后转向马克思主义。这是否说明托尔斯坦/尼采与马克思主义对于左派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
思想史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豆瓣
作者: 赵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1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2018年12月24日 已读
其实对于明遗民的研究范式可以推之八十年代的遗民们,08年前长大的遗民们的心态。时代剧变而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的话就可以称之为遗民。论证过于散漫了些,不过大多数思想史作品都是这样。
士大夫 思想史 明清史 赵园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 5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 豆瓣
作者: 丁原基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3
今人論清代學術,謂重考據、輕義理,其所以重考據,乃受文字獄之影響。然清代各朝頻興文字獄與禁燬書籍之原因,不盡相同。歷來論及清代文字獄與禁書原因之述作,或為史料之搜集;或為敘述清代學術之際,特殊案例之說明;或專注禁燬書目之整理;惟探討禁書原因之專著,則未之見。
作者一則以探討清初三朝禁書之原因;一則欲以有助於研究清代學術發展背景之探討而撰寫此書,全書共分為七章二十二節。
首章為緒論,述敘明代學者之民族意識及明亡後學者之態度,蓋清初之禁書,與此有密切之關係;次章清人入關初期對待漢族學者之態度,以明清代禁書政策之所由來;第三章至第五章,則就三朝所禁書籍,析論三朝禁書之原因;第六章論清代禁書對後世學術之影響;末章結論。文末附錄清代禁燬之詩文集今國內所存藏之書目及書影數幅,以為研究者索檢文獻之資。
想象异域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8 (25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4 - 1 其它标题: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2019年11月7日 已读
主题大部分围绕朝鲜文人对于华夷之辩的文化认同的坚持展开,或许原始材料来看除了能提取这一部分,其他部分没有合适的切入点。后面有一篇对于天主教的镇压和与清的互动。其实可以继续嘉庆之后,朝鲜人对于清的观测,尤其是鸦片战争,洪杨之乱,自强运动,朝鲜自身的变革与清的关系。另外,我觉得朝鲜使者讽刺安南国王沐猴而冠不仅仅是因为文化认同,而是因为这样的谄媚之风或许有给朝鲜本身带来易服色的危险。
东亚 思想史 明清史 朝鲜 葛兆光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 - 9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4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豆瓣
作者: 秦燕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2020年5月5日 已读
感觉局限于现有的思想史脉络中,“晚明”想象不仅停留于书斋中,而在当时的变革中起到了没有理论支撑,或者说当时理论支撑不够的时候,完成民族构建的重任。
思想史 晚明 近代史
中國意識的危機 豆瓣 Goodreads
6.0 (5 个评分)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郭亞珮 / 王遠義 聯經出版 2020 - 9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是對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起源和性質所做的研究。這種反傳統主義如此激烈,要求徹底摧毀過去的一切,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一種空前的歷史現象。
在社會與歷史發生根本變遷的時期,經常出現反傳統的衝動。新規範、價值的理解與支配,使得許多傳統上視為理所當然的準則和慣例,變得格格不入和難以容忍,人們因此常會要求將它們摧毀。
傳統的「摧毀」具有許多種類,反傳統主義的類型亦見繁多。人們可以抨擊所覺察出的傳統中有害的部分,而不必然要全盤地譴責過去。如果某一傳統內的轉變潛力是巨大的,那麼在有利的歷史條件下,該傳統的某些符號和價值,還可經由重塑和轉化,提供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還可以在變遷的過程中保留文化認同的意義。
林毓生表示,當建設出可實施運行的現代社會時,從傳統汲取出的文化成分,可以扮演著促進更勝於損害的角色功能。因此,全盤化的反傳統主義,並不必然根生於現代化過程之中或力爭現代性之際。
2021年9月24日 已读
开花结果自五四的反传统(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是近代史的两条线,绵延至今。对于鲁迅的分析较其他两人更清晰一些。
思想史
观念史研究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译者: 有2016年1月5印本 法律出版社 2009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2022年1月3日 已读
竟然只count number,都不取share-,-那你会看看到1895之后所有词都往上走,这只是单纯报纸的扩张而已,并不是观念本身有什么改变。更重要的是,who invented/introduced a new word/concept,所以背后无非是近代的思想和名词引进史而已。所以这类研究不如直接去考据每个新词的来源和传播史。Historian与其批评统计方法肤浅,不如批评自己和金对新技术理解的肤浅。
思想史 金观涛
中国知识分子论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
儒家"君子"的理想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论文化超越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实证与诠释
"吾尊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2022年10月3日 已读
余氏鲜有新论。不过关于智识论/反智论历史的梳理和对20世纪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观察还算不错。从《国粹学报》开始到“国学热”,中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传统的发明”式的启蒙运动重建与重构其文化,只是一虫不如一虫,开始还是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现在只剩下于丹、马保国之辈了。
中国研究 思想史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2023年12月30日 已读
颜钧开心理诊所,消罪心理和下层经世思想三篇记忆较深。很难想象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大街上开办心理诊所,不过也仅此一例而已。不知梁漱溟后来的乡村运动是否与下层经世这一支思想的流传有关。
思想史 晚明
清初之遗民与贰臣 豆瓣
作者: 谢正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停云献疑录》之后谢正光的第二本学术随笔集。
历史上的中国,每逢改朝换代,士人的出处便成为知识分子最大的伦理问题,亦成为日后知识分子讨论的焦点话题。就较近的历史而言,明末清初的士人选择仍牵动今人的心。但历来讨论此一问题者,多持遗民与贰臣界线分明、水火不相容之论调,而谢正光指出这并非历史的事实,清初重夷夏之辨如顾炎武者,也与新朝大臣颇多往来。
本书所收各篇,即放弃用“政治操守”做单向性的探讨和阐释,尝试考述遗民与贰臣间的社会关系、治学方向、伦常日用、性情志趣等,推求所处之境与论交之由,呈现出远比一般认知复杂的清初文人圈子与历史现实。
2024年1月17日 已读
前面几篇都是在诗文为证,说明遗民与贰臣之间其实并没有“汉贼不两立”,他们基于在明代的情谊,还是经常来往的,不过顾炎武一篇说顾炎武与这些人交往更证明其品质高洁,有点儿太牵强;顾也活在其时,为了弟子谋个出路去攀附实权人物,也可以理解;黄宗羲不是还派万斯同去修明史嘛。后面一篇讲桐城方式家族在易代时的不同选择,颇有新意,按照海外汉学家的德性,此篇可以扩展写一本书。
思想史 明史 明清 明清史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2024年4月3日 已读
泰山和孔府收门票,古已有之~相比于明遗民的身处其中,张岱更像个穿越的人,能超脱其外。
思想史 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