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洪水与饥荒 豆瓣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作者: [美] 穆盛博 译者: 亓民帅 / 林炫羽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悲剧是战争带来的人祸还是生态导致的天灾?
抗日战争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 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2021年6月18日 已读
作者在里面不断提到力、功,能量,让我以为是民科。。在战争史里加入环境视角,实在让人觉得是买椟还珠。其实在三家关于修筑堤坝和粮食征购问题上,是可以看到一些火花的,但是作者马上又转回了生态环境,实在是不太必要。。。(我tm都快饿死了,你跟我谈生态恶化。你先去死一死再来跟我说。)
中国近现代史 战争 海外中国研究 环境史 近现代史
战争的果实 豆瓣
The Fruits Of War
作者: [美]迈克尔·怀特 译者: 卢欣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讲述了: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2021年6月21日 已读
不错的科普读物,面面俱到,不能强求学术书籍的高度。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科技大多来自于19世纪末到二战之间所发生的技术革新。青霉素拯救的人命超过人类所宣称的其他任何因素,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绝大部分是青霉素的作用,而不是经济增长本身。例证即使本国在技术落后、经济落后的年代采用的不纯的青霉素需要皮试,但即使如此,也大大消灭了很多疾病,降低了死亡率。
三联 军事 战争 科技 科普
昨日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9.0 (1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6
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不过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写这些并非由于我很重要,而是想记下那个时代”。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本书是三联书店茨威格人物传记丛书之一,译者依德国费舍尔出版社版本,对原译做了大量校订修改工作,并对人名、地名及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做了注释。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0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