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7年1月21日 已读
三篇论文分别谈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的启蒙观点。不算完整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所以我觉得书名其实叫《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内部起源》可能更好。其实这三点问题在今日中国也未找到合理的方向,20世纪的纷乱暂停了一切政治建设,当中国逐步回归成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时,这三个问题就又出现了,尤其前两个才是焦点。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政治参与程度与晚清毫无二致。政治竞争方面亦然。其实不论什么体制,这三个方面都是根本性的议程,政治控制(收税的能力)自然是最重要的,但缺少了政治参与和竞争,任何体制最后都会僵化,然后再重演一次历史周期律。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孔飞力 政治 政治学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撒马尔罕的金桃 豆瓣 Goodreads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吴玉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2018年2月10日 已读
全面介绍唐朝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进口品。前面以诗证史的部分非常精彩,后面如金属矿物等就较乏味,但这些物品本来也不甚重要,与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史籍较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进口品的角度看,开元盛世远非其他盛世可比,马来昆仑奴,非洲黑奴,粟特舞女,新罗乐师,交趾孔雀,印度龙涎香,罗马的家犬,回鹘吐蕃的马,西亚的狮子,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史 历史 唐史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汉学
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豆瓣
作者: 李孝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5
本书稿共八章,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充分利用中外各种图书数据库资源。课题所涉及的文献,极为零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出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仅靠传统的检索手段则远远不够,尚需充分结合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检索工具,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史料发掘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其次,兼顾“人”与“书”两个层面。先行成果似过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是中外学人的交往,这方面最优秀的作品是桑兵先生《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一书。人际网络交往固然重要,但汉学著作在中国史学界的流传情形,或许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更为重要,先行成果对此探讨不多,导致难以准确评估汉学在何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国现代史学;最后,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在研究内容上,不追求“大而全”,以专题研究为主。与课题有关的一些专题,有些已被较好处理过,若非高明者的洞见或新史料的大量披露,难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为了避免出现简单整合他人成果的概论性著作,所设计的若干专题,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又需要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如此才能真正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2018年3月9日 已读
少有新意,晚清民国海外汉学的发展与国内的应对。中国史学界现在算翻身了吧,其他社科还没有翻身。
学术史 海外汉学
同治中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芮玛丽 译者: 房德邻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1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2019年5月14日 已读
如同明亡一样,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在近代很难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归根结底还是儒家文化与整个国家制度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后来的五四运动在思想上铲除了儒家的障碍,直到1949年国家能力的重新建立才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站在当时的条件看,该做的大部分都尝试过了,但是做的还不够,没有大规模的人才交流,只有技术转移和贸易,相对来说还是人力资本的外溢才是技术溢出的主要形式,这一点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做。
晚清 海外汉学 芮玛丽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