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2019年11月20日 已读
对于丁氏族谱中共享偏旁来证明丁氏是否完全接受了中华文化这一点很有新意。其实不言自明的重点还是在某教,如果能够放在一起写或许更连贯。虽然现时的政策受苏联影响甚深,但是,恐怕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所谓民族国家的办法,只会造成更大的对立,不管在非洲还是在巴尔干,都已经造成那么多的惨剧。族群与认同问题总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昂山素季面临的罗兴亚问题,美国自身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的反向平权,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我觉得作者在最后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不是一个解决之道。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或许才会让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全球化的今天,今天出国旅游大概不会有很大的culture shock,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碰撞和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认同 王柯 近代史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2月24日 已读
前面唐之前的部分比较老生常谈,从唐开始的部分很精彩。拿唐的多元统治体系(与周类似,五服之外施行羁縻州府)和辽元的多重统治体系(于内做汉人皇帝于外做本族大汗)做对比,以往少注意到的是辽开创了少数民族统治形式的典范,这种体系比北魏完全汉化的方式更充满合法性。对于明朝的分析只讲了土司制度,没有分析明朝对外藩的态度。对清朝的分析尤其是关于乾隆治疆方略和新疆建省的部分是最为华彩之处,乾隆本无意统治新疆,但由于大小和卓的叛乱不得不实行军府制/伯克制,由于1860年代回部的起义和逆贼阿古柏入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加剧,清廷才采用了左宗棠的塞防之说。新疆建省标志着清廷放弃了多重统治体系,自身融入了华夏大家庭。正如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了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民族国家理论的荒谬和错误之处,天下思想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 思想史 政治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