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
洪水与饥荒 豆瓣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作者: [美] 穆盛博 译者: 亓民帅 / 林炫羽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悲剧是战争带来的人祸还是生态导致的天灾?
抗日战争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 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2021年6月18日 已读
作者在里面不断提到力、功,能量,让我以为是民科。。在战争史里加入环境视角,实在让人觉得是买椟还珠。其实在三家关于修筑堤坝和粮食征购问题上,是可以看到一些火花的,但是作者马上又转回了生态环境,实在是不太必要。。。(我tm都快饿死了,你跟我谈生态恶化。你先去死一死再来跟我说。)
中国近现代史 战争 海外中国研究 环境史 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