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工厂女孩 豆瓣
6.9 (10 个评分) 作者: 丁燕 外文出版社 2013 - 5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豆瓣
作者: 梁方仲 中华书局 2008 - 11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4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陈乃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2022年8月6日 已读
有些过于按图索骥。大部分汉学家有个毛病是不论事实与否,一定要把西方的东西往中国套。而国内这边从晚明开始沉迷于“西学中源”和“资本主义萌芽论”。前者追寻布罗代尔“世界历史的共时性”,后者只是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心。“难道洪亮吉和马尔萨斯不是一起发明了人口论吗?阮元和莱布尼茨不是一起发吗了微积分吗?”陈宏谋是实用主义者没错,但这不代表他具有市场主导的观念,以及隐含的资本主义倾向。
政治史 清史 社会学
Identity and Violence 豆瓣
作者: Amartya Sen W. W. Norton 2006 - 3
Smashing such stereotypes as "the monolithic Middle East" or "the Western Mind," Amartya Sen examines the much-misunderstood concept of identity.
The world may be more riven by murderous violence than ever before; yet Amartya Sen, the galvanizing Nobel Laureate, proposes in this sweeping philosophical work that the brutalities are driven as much by confusion as by inescapable hatred. Conflict and violence are sustained by the illusion of a unique identity, overlooking the need for reason and choice in deciding on bonds of class, gender, profession, scientific interests, moral beliefs, and even our shared identity as human beings. Challenging the reductionist view that people of the world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little boxes in terms of civilizational categories, Sen draws on history, economics, science, literature, and his own memories of difficult as well as easy times on three continents to present an inspiring vision of a world that can be made to move toward peace as firmly as it has spiraled in recent years toward violence and war.
About the series: Issues of Our Time: "Aware of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W. W. Norton & Company and I have created the "Issues of Our Time" as a lucid series of highly readable books through which some of today's most thoughtful intellectuals seek to challenge the general reader to reexamine received truths and grapple with powerful trends that are shaping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The series launches with Anthony Appiah, Alan Dershowitz, and Nobel Laureate Amartya Sen as the first of an illustrious group who will tackle some of the most plangent and central issues defining our society today through books that deal with such issues as sexual and racial identities, the economic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in a truly globalized twenty-first-century world culture. Above all else, these books are designed to be read and enjoyed."—Henry Louis Gates Jr., W. E. B. DuBois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8年11月15日 已读
虽然从学理上可以更好的去理解violence的根源,但不得不说的是,我们仍对于identity无能为力。单向的政治正确在后来的实践中已经证明完全破产了。
economics 心理学 政治 社会学
華夏邊緣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允晨文化 1997 - 3
本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專門著作補助出版。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已经很多,也不必如此详细再讲一遍。如果能够多一些集体记忆的材料会更好一些。没有叙述的一点是虽然权力本身在不断的根据需要重塑集体记忆以及于此关联的“祖宗之法”,集体遗忘,preference falsification还是存在的,随着经历过历史起伏的那一代的逝去和怀旧情绪的消解,这样的集体记忆是否还能够起作用,还是沦为权力游戏的通关密语。
周海燕 政治学 社会学 近代史 集体记忆
田园诗与狂想曲 豆瓣
9.2 (20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 金雁 语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2020年1月21日 已读
看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写东西实在太痛苦了。。。例证太多太容易走神。思想史就更痛苦了。就看了经济史的部分-,-
历史 社会学 秦晖 经济学
激变良民 豆瓣
作者: 巫仁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2020年5月6日 已读
清代文人被打压,自然相比明代更不敢出头。所以晚明张溥还敢写《五人墓碑记》,而到了大清只有蒲松龄不褒不贬,虽然其中有对李自成的厌恶记忆。蒲松龄之以鬼写民变志士,未尝不是曲笔。知识分子“畏威而不怀德”,结果自然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明清史 社会学 社会运动
大国之基 豆瓣
4.8 (5 个评分) 作者: 贺雪峰 东方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共有五个章节,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及组织再造等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作者结合了诸多在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希望多用一些数据吧。
社会学
文化、权力与国家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译者: 王福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2020年12月2日 已读
外国学者似乎热衷发现皇权之下的共同体中包含的与世界共通的那部分的中国,然而容易忽略的一点是这种共同体在面对国家时的毫无招架之力那样的脆弱性。
农村 杜赞奇 社会学
告别理想 豆瓣
作者: 张乐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9
本书分“公社制度的嵌入”、“60年代的村落政治”、“70年代中叶的公社制度模式”、“人民公社的终结”等四编,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对人民公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不仅重新展现了人民公社的基本面目,而且提出了不少饶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及值得认真思考的社会问题。作者认为:不了解中国农村的过去和现在,就不能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走向,公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公社是不能忘记的。
2021年7月24日 已读
如果已经对材料有一定熟悉,或者有一些生活经验/intra-family culture transmission,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超出预期。但正如瞿同祖写清代官吏,时间越久,史料价值越重。历史的变化是在代际之间的,而不同代际无法共情,看起来的巨变 也是平常。如同白头宫女遥想安史之乱一样,只是闲话。
中国当代史 农村 社会学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豆瓣
作者: 李景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被称为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的一个代表作。全书分为17章,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机构、人口、教育、健康、农民生活、乡村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17个方面对定县的基本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描绘,涉及面非常广泛,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提供了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当代社会学考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比一般县志要详细更多,加入了彼时新兴的统计方法。有意思的一点是结婚时女性要比男性大几岁平均来说。男性上小学的比例还是不错的,能够稍稍低于一半,而女性少的可怜。这也是第一次见到统计兵灾给村级的损害。
中国 华北 社会学
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 豆瓣
作者: (加)宝森 译者: 胡玉坤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云南禄村就农地制进行了一项拓荒性研究。半个多世纪之后,加拿大学者宝森重访该地区,并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田野考察。在追溯以往60年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巨变的情形下,作者围绕“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这个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与方法挖掘并梳理了缠足与纺织、农地制、农业与非农业就业、贫困与富裕、婚姻家庭、人口变迁及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性别问题,从而再现了乡土中国汉人社会性别制度嬗变的微观动态。
2022年8月23日 已读
关于禄劝农村妇女如何在30年代解除缠足的探究十分值得被重视。1929-1933Buck的调查是让金陵大学的学生回乡问卷,不可避免的存在bias,与Buck的结论不同,作者认为不论在南北,即使是裹脚的妇女一样也要参与田间劳作。妇女作为剩余劳动力即使参与农业劳作带来的marginal product也是非常小的,因此虽然从事织布只有男性产出的40%,仍然比参与劳作来说是合理的安排,而裹脚并不妨碍在老式织布机上的操作,因为只需要用到手。缠足的解除是被动的,男性被裹挟进社会化大生产之中,而女性作为劳力补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自然而然的选择。广大女性才从受困1000年的缠足中才得到解放。
女性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