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豆瓣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作者: [美] 艾尔曼 译者: 原祖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2017年3月12日 已读
终于读完这部皇皇巨著。耶稣会的利玛窦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实在康熙年间,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知识也是跟得上时代的,但是之后牛顿的革新就没有被传播进来,不过依靠传教士来传播科学这种方式可能也就意味着牛顿达尔文不会被传播进来。最近的一个关于great divergence的想法是,由于路途遥远,远距离贸易只能交割奢侈品,因此欧洲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少,新产生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大规模交流使用。当然可能距离只是很小的因素,政策的因素极大的增加了冰山成本。所以即使上层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进步有所了解,也很难在整个国家普及。对于乾隆到咸丰的部分稍微有些略,不过这一百年就是中国大幅度落后的时期吧。
中国科技史 历史 古今之变 明史 明清史
欧几里得在中国 豆瓣
EUCLID IN CHINA: The Genesis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clid's Elements Books I-VI [Jihe yuanben; 1607] and its Reception up to 1723
作者: [荷] 安国风 译者: 纪志刚 / 郑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7
该书把握住晚明社会的大背景,突出《几何原本》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从翻译、接受到传播的历史过程。是书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学术视野开阔,如在历史背景上溯至克拉维乌斯和罗马学院,那儿正是利玛窦接受教育的起点,下探到晚清“中学西源”的争论;二是原典研读深透,如作者特别将《原本》1574年克拉维乌斯的拉丁文底本、希思英译本与《几何原本》汉译本做了认真比对,认为在两种跨度如此之大的语言背景下首次完成如此艰深的数学著作的翻译,是“翻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是汉学功底深厚,作者以利玛窦、徐光启和《几何原本》为中心,同时展开对明清学术思想的梳理、古典文献的考据、相关重要人物与著作的评述,展示出作者对明清学术思想嬗变的领驭能力。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几何原本》在中国的命运其实也是整个西学在中国的命运,这本书做到了管中窥豹。从利玛窦的言辞之中已经可以预示马戈尔尼在200年之后感受。试想即使没有礼仪之争导致的禁教令,大清也不会主动跟上世界运行的节奏的,而会以维护中学的方式来改造纳入西学,所谓”中体西用“,大概是骨髓里的基因。中间对证明的对比太长,跳过。没想到陈子龙与徐光启有师承关系。
科学史
Taking Nazi Technolog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ouglas M. O'Reag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9 - 7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Ger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ed a terrifying threat to the Allied nations. These advanced weapons, which included rockets, V-2 missiles, tanks, submarines, and jet airplanes, gave troubling credence to Nazi propaganda about forthcoming "wonder-weapons" that would turn the war decisively in favor of the Axis. After the war ended, the Allied powers raced to seize "intellectual reparations" from almost every field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academic science in occupied Germany. It was likely the largest-scal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history.
In Taking Nazi Technology, Douglas M. O'Reagan describes how the Western Allies gathered teams of experts to scour defeated Germany, seeking industrial secrets and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who could explain them. Swarms of investigators invaded Germany's factor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eizing or copying all kinds of documents, from patent applications to factory production data to science journals. They questioned, hired, and sometimes even kidnapped hundreds of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other technical personnel. They studied technologies from aeronautics to audiotapes, toy making to machine tools, chemicals to carpentry equipment. They took over academic libraries, jealously competed over chemists, and schemed to deny the fruits of German invention to any other land—including that of other Allied nations.
Drawing on declassified records, O'Reagan looks at which techniques worked for these very different nations, as well as which failed—and why. Most importantly, he shows why securing this technology, how the Allies did it, and when still matters today. He also argues that these programs did far more than spread German industrial science: they forced businessmen and policymakers around the world to rethink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t into diplomacy, business, and society itself.
技术与文明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张笑宇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2021年6月23日 已读
对技术史的梳理和站在目前局势的反思和预测,均属共识,然而历史无人预测成功过。技术大推进需要一系列条件和发现的汇集,这是不可预测且不可控的,因此需要苦口婆心地劝告塑造中产来为将来的技术突进培育市场。但是这样可以避免过去的教训和惨剧重演吗?恐怕是很不大可能的。
技术 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