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剑桥中国经济史 豆瓣
作者: 万志英 译者: 崔传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作者从青铜时代写到20世纪初、视野横跨近3000年历史,他吸收现有硏究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详尽之作。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总充满了南辕北辙的阐释,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作为一部综合之作,尽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本书力求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与其他历史书相比,作者并未提出一种关于中国经济的总体理论,而是更希望“仁慈的上帝寓于细节之中”。作者在书中提出两个标新立异的观点:第1,万志英反对任何关于历史或经济发展的线性和亚冰期观点。第二,作者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市场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的推动力这一观点。他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并非主要源于市场的扩张,而是源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新(前现代的经济增长同样如此)。经济历史学家对市场的过分关注忽略了其他制度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一其中为明显的是忽略了国家的作用。
本书每一章节都具有时代的特性,以第5章为例,其就讲述了隋唐时期,中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作为跨欧亚贸易主干线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同时期,佛教自印度向东亚的传播,刺激了中亚贸易路线上经济及文化的交流。尽管本书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述中国300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并没有将格局仅限于经济,而是以经济为主线,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中国历史。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先进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 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这三千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各种制度的基础、延续以及中断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研究。
2019年7月7日 已读
内容丰富又简洁的中国经济史,作者基本上参考了所有有影响力的文献。我反而觉得由周到秦的部分更有意思,大概多数书目都是从秦开始。最后两章的文献基本都在课上学过。
万志英 海外中国研究 经济史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Sino-British Business 1860-1911 豆瓣
作者: Eiichi Motono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 5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In China, the right to do business wa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profits or property of individual merchants. 第一章进出口信贷与新旧银行业的关系,以及上海1870年代的银行倒闭潮。第二章是子口税套利,第三章怡和洋行的丝厂,与Shannon Brown的jeh文章讲的没区别。旧行会,新商会,新旧银行,bankruptcy,买办,新式企业,是个好故事,只可惜数据太少。
本野英一 经济史
中国会馆史论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中华书局 2017 - 8
本书主要目的之一即在详列大小城市会馆之名,以为今后中外学人更进一步较全面研究的参考。因为文献资料极端零散,大多数方志皆忽略会馆公所,这项近乎机械的工作,费力虽多,收效则甚为有限。因为文献记载多阙,本书所能列举大小各地的会馆当然不会详尽,与实际数目相差必远。但这有限的收获已经代表十余年来作者为研究明清土地、作物、人口、移民而遍翻北美所藏中国方志的附带结果之一。
2019年9月22日 已读
主要是地缘性质的会馆,对于行业的讨论也有一些例子。讲会馆的起源,所以主要着墨于于明清两代。只讲了北京会馆的衰落是由于民国迁都,其他地方没有讨论。
何炳棣 社会史 经济史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 豆瓣
作者: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019年9月29日 已读
刘云村讲行会的一篇非常有insights,已经有比较欧洲中世纪行会与明清行会的区别,只可惜没有太深入。其他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比较无聊。。
明史 清史 经济史
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 豆瓣
作者: 廖声丰 2010 - 9
《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内容简介:作者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关税税收档案,运用长时段与短时段,实证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关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考察了清代常关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以往学者把清代 常关视为落后的征税方式不同。《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作者认为清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常关,课以关税,是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资料很全,不过对于海关的意义认识的并不充分。
经济史
唐宋帝國與運河 豆瓣
作者: 全漢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 - 5
2020年3月23日 已读
现在的运河研究集中于漕运,其实溯其根源还是要看到隋开始修的运河与后来的运河不是一条,但其中的机理是一样的。与秦汉大一统时经济重心在北方不同,晋室南渡之后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自隋开始的大一统必须要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链接起来,所谓首都的选址,不过是为了这样一个财政与战争后勤的功能。不管是东都洛阳/汴梁,还是后来的北京,都是这样一个考量。
全汉昇 经济史 运河
Essays on a Mature Economy 豆瓣
作者: McCloskey, Donald N. 编 Routledge 2006 - 4
These unique papers were originally read at a conference o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at Harvard in 1970, and each is accompanied by a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 that followed i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conference represented a broad range of scholar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The first eleven papers deal with a variety of topics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840 to the 1920s. They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ritish economy, and especially its businessmen, during the time of Britain's industrial maturity and relative decline. The papers and discussions reached a novel conclusion that, contrary to commonly held opinion, the British economy performed well and that British businessmen were not lacking in entrepreneurial vigour compared with their German or American counterparts.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British historiography than this finding was the demonstration that economic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can be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the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 The papers in the concluding section discus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show that, as a substantial supplement to work along more traditional lines, i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are both desirable and possible. This collection serves as an interesting report of research into a key period in British history, and also as a useful introductory account of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71.
2020年10月22日 已读
old style的经济史研究。British/US building cycle与demographic change/immigration的那篇比较有印象。后面没图没数据的就比较琐碎了。成熟经济体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如great divergence文献有趣啊。
经济史
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 豆瓣
作者: 陳春聲 稻鄉出版社 2005 - 8
本书以清代大内档案中的“雨水粮价折”及“雨水粮价单”为主要资料,利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18世纪广东米价的地区差异、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讨论与之相关的人群活动及制度变迁,试图揭示传统中国市场发育与社会变迁间复杂关系的一些重要特质。
2020年11月17日 已读
这个数据计量化的早期著作,可能读了后来人的许多发现,读最早的这本,反而觉得平平。
经济史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 豆瓣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作者: 帕克斯·M·小科布尔 译者: 蔡静仪 / 李臻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 7
作者认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所依靠的既非买办资产阶级,也非城市资产阶级,更不是农村地主阶级,而是依靠军队、帮会和少数忠诚于他的亲戚、政府官员。本书就此展开对国民政府的社会经济基础的讨论。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1.918对上海公债市场的冲击颇大,公债缩水一半。2.日1934年逼迫宋子文下台,1934年税则降低了从日本进口商品的关税,不利于美国;或许与日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很低端,不愿中国自己发展起来纺织业有关。3.1931年英德日加放弃金本位,白银价格飙涨,1931年开始的出口暴跌并不是大萧条传导而来,而是银价上涨的缘故,日商趁此机会独霸上海纺织业。4. 1934年美白银法案,白银外流,公债市场萎缩,蒋孔强力控制上海银行业。
民国 经济史
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 豆瓣
Agricultural instability in China (1931-1991): weather,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作者: 郭益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 7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 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 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 “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
2020年11月29日 已读
指数趋势看起来有些乱。似乎对化肥的重要性强调的不够。
农村研究 经济史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 豆瓣
作者: 张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陕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分4部分: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饥荒和赈灾。
中国:糖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 穆素洁 译者: 叶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 9
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穆素洁就为何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到了19世纪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史的认识。
2021年2月27日 已读
见微知著。这本书以糖的贸易和生产入手,其实可以分成东亚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或者the great divergence)两部分:一个是how Asia was connecte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第二个是既然贸易已经足够产生充裕的资本,为何有组织生产迟迟没有产生。就糖的生产而言技术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小农社会组织方式的阻碍。我同意这一点,但是这一点貌似与之前所有人的解释没有太大区别,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内卷化。比较有趣的是伍秉鉴家族,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分摊了三分之一的赔款,但是仍然能够投资美国的铁路和矿产。不知彼时的中国资本家是否已经开始全球资产配置,这一点在以往的文献中甚少人关注,从金融史的角度看,是有待挖掘的。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经济史
永佃制研究 豆瓣
作者: 赵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 11
2022年7月28日 已读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是研究永佃的学者没有回答的,为什么永佃在江南盛行,而其他地区很少。
经济史 经济学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 豆瓣
作者: 黄俊杰 九州出版社 2011 - 9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内容简介: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
《我对大陆改革开放与台湾经济建设的建言:顾应昌先生访问纪录》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黄俊杰,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1年10月23日 已读
虽然讲到了援助,但闪烁其词,如果没有足够的金源和高效化肥,不可能实施土改的,也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改进,没有损失的一方。这在别的地方,尤其是大陆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口述史 台湾 回忆录 土改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