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我觉得锦标赛理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在authoritarian的体制下,理论基础就是contract theory中的principle-agent,相比于democratic体制的hotelling model。游击队理论虽然看起来新颖,但是makes no sense,对于将来的启发也不大。这本书基本上是周自己paper的合辑,加以有意思的佐证。能够从始到终以一个自己原创性的理论贯穿,自成一家,也很少见了。
周黎安 政治学 经济学
中國學習蘇聯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白思鼎 编 / 李華鈺 編 译者: 李華鈺 編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21世纪资本论 豆瓣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译者: 巴曙松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克迪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克迪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克迪在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但皮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2019年11月12日 已读
或许出于对平均主义的恐惧,国人貌似不待见这本书,也极力为资本家张目,因为人人都想做资本家,实现财务自由。不过,恐惧并不能掩饰问题本身的存在,这不仅仅是西方要面对的问题。
经济学
贫穷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2 (60 个评分) 作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内容简介: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探讨的主要问题。《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2019年11月13日 已读
RCT忽略了general equilibrium,能做的非常有限,实际效果也非常有限。
经济学
田园诗与狂想曲 豆瓣
9.2 (20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 金雁 语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2020年1月21日 已读
看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写东西实在太痛苦了。。。例证太多太容易走神。思想史就更痛苦了。就看了经济史的部分-,-
历史 社会学 秦晖 经济学
永佃制研究 豆瓣
作者: 赵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 11
2022年7月28日 已读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是研究永佃的学者没有回答的,为什么永佃在江南盛行,而其他地区很少。
经济史 经济学
The Journey of Humanit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Oded Galor Dutton 2022 - 3
A grand unifying theory of human flourishing and inequality, from one of the world's pre-eminent thinkers
In a captivating journey from the dawn of human existence to the present, world-renowned economist and thinker Oded Galor offers an intriguing solution to two of humanity’s great mysteries.
Why are humans the only species to have escaped - only very recently - the subsistence trap, allowing us to enjoy a standard of living that vastly exceeds all others? And why have we progressed so unequally around the world, resulting in the great disparities between nations that exist today? Immense in scope and packed with astounding connections, Galor's gripping narrative explains how technology, population size, and adaptation led to a stunning “phase change” in the human story a mere two hundred years ago. But by tracing that same journey back in time and peeling away the layers of influence - colonialism,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ocietal structure, culture - he arrives also at an explanation of inequality's ultimate causes: those ancestral populations that enjoyed fruitfu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diversity were set on the path to prosperity, while those that lacked it were disadvantaged in ways still echoed today.
As we face ecological crisis across the globe, The Journey of Humanity is a book of urgent truths and enduring relevance, with lessons that are both hopeful and profound: gender equality,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balancing diversity with social cohesion are the keys not only to our species’ thriving, but to its survival.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It introduces and concludes all new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long-ru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antastic work by prof. Oded Galor!
经济史 经济学
Land Reform in China and North Vietnam 豆瓣
作者: Edwin E. Moïs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3 - 1
2022年4月26日 已读
better than John Wong's work. The land reform in North Vietnam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as that in China. There's nothing about equality&efficiency, it's just well designed to gain political support.
经济学 近代史
人地之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陶然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 - 3
看懂土地改革,
看清中国发展的真实逻辑。
扎根第一现场,紧贴一线实践!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陶然
写给切实关心中国前途读者的答案之书。
------------------------------------------------------------------------------------------------------
△置身事内,扎根一线,理论与实践兼顾△
作者陶然教授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引用学者 “理论经济学”榜单。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户籍、土地 、住房改革等领域发挥重要政策影响。每策必有实地调研,既置身事内,也扎根一线。
△理清“土地财政”与中国模式的来龙去脉△
“土地财政”到底如何产生?地方官员晋升真的与经济发展挂钩吗?分税制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有多大?到底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摸清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症结所在△
征地拆迁为何引发群体性事件?“小产权房”“以租代征”为何大量涌现?房价为何越调控越高涨?“土地金融”如何引发地方债务风险?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政策组合拳△
顶层设计如何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户籍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农村集体土地如何实现渐进国有化?
------------------------------------------------------------------------------------------------------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2024年4月22日 已读
在一个地区实验成功的方法不一定能推广到全国。比如浙江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内部交易指标,别的省份比如安徽就不一定可以。
中国模式 经济学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本) 豆瓣
作者: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 7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本书作者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增订本主要新增了“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土地在乡土中国的表现,分析了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如何推动中国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变,分析了城乡中国阶段的主要土地问题。他指出,完成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解决好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是关键,必须推进以城乡中国阶段为背景的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明确城乡中国阶段的土地功能定位,实行城乡互动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适应农业转型的农地权利和经营体系重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宅基地制度改革。
另外,增订本还增加了其他两章内容,即第十五章“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和第十六章“‘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对中国过去“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典型化事实,以及“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的原因做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2023年11月28日 已读
最有贡献的其实是农户调查的部分,增户增地减户减地的支持超过反对,虽然不利于农业长期效率。大家不能强求政策建议越过红线太多。本来理论上就有天然的缺陷,与虎谋皮也好,装傻充愣也罢,作为学者也只能做这么多。时间会解决问题,不过代价是一代人或几代人。不过人类历史不就是这样吗?
农业经济学 土地 经济学
思想的力量 豆瓣
By Force of Thought: Irregular Memoirs of an Intellectual Journey
作者: 雅诺什·科尔奈 (Janos Kornai) 译者: 安佳 / 张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的思想传记,它既不是专门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通常的传记;它包括大量的学术内容,又远远超越了学术。科尔奈的优秀学生之一许成钢先生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作为匈牙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创建者、改革者及批判者,全世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先驱,在经济 思想史中独树一帜的理论家,雅诺什·科尔奈的回忆录《思想的力量》以人格化的角度、大师的高度、学者的深度揭示了经济改革、体制转轨、制度变迁的过程及规律。科尔奈是唯一在新古典、新制度,在计划、改革、转轨等方面同时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
此书是集制度变迁及经济学思想史为一身的经典。”这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思想的发展历程,一条是生活的经历。科尔奈于1986年、1999年、2005年三次到中国来,对中国的认识是“距离遥远感觉亲近”,他对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的深入洞察力使得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遍把他的著作作为研究中国的基本文献。
2024年1月25日 已读
没有受过任何经济学教育,在1956年就洞悉centr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information asymmetry, incentive,这种直到80年代美国的econ才开始关心的问题,科尔奈实在是牛逼。不过他的一生也是幸运的,能够安全地度过1956年的风波,又赶上了80-90年代西方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趣高点,这也是时势造英雄。翻看了一下kornai1965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当时已经用复杂的model了,的确在整个soloist bloc仅此一例,这或许与匈牙利本身与西方阵营的联系较强有关,如同科尔奈所说匈牙利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快乐的国家。
社会主义 经济学
家族、土地与祖先 豆瓣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作者: [美]易劳逸 译者: 苑杰 重庆出版社 2019 - 1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才能读懂近现代的中国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作者的观点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读懂近现代的中国易劳逸是西方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弟子,其所著《毁灭的种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种)《流产的革命》等书是许多专家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案头书。
《家族、土地与祖先》一书中,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19世纪和20世纪,而是上溯到16世纪,在长时段、全球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了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历史逻辑。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与西方的碰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内部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作者说:“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早在16世纪中国社会就开启了具有近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转变。“这个时代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开端,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领域开启了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传统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民众书写能力得以普及,人口得到迅速增长,这一切在接下来的两百年及更长时段里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帝国的社会面貌。”
这些因素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在现代化早期不断加速,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国内。中国社会自16世纪以来越来越明晰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商人的权力和声誉都有所提升,拥有财富而不是受过儒家教育,即便不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首要要素,也是重要要素。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推动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无疑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接触。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早期的“变”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过去百年间发生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变迁,其传统社会文化方面的特性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作为“中国社会秩序战略核心”的家庭主义(或家族主义)仍旧盛行。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三大特点,即强调社会等级和身份、重视“关系”和“要面子”直至今天这些依然是中国人的显著国民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常与变的分析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世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该书对模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各章节观点明晰,史料丰富。
——《历史》对研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人来说,该书是非常有益的资源……本书对1550—1949年近四个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做了完美诠释,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情况复杂的社会描绘了持续的图景。
——《历史学家》作者对很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直接和明晰的探讨,成功地撰写了一本值得称道的书。该书不拘泥于成规,充满活力,让人受益匪浅。
——《亚洲》《家族、土地与祖先》为以往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补充,该项研究反映了美国学者及他国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兴趣所在和新的研究趋势。
——《经济史学刊》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劳和懒散、进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这些自相矛盾的国民性,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Microeconomics 豆瓣
作者: Daron Acemoglu / David Laibson Prentice Hall 2014 - 7
This fresh approach to the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course uses real data to tackle real issues, helping students to take economics beyond the classroom. The author team of Daron Acemoglu, David Laibson, and John List is committed to showing students how economic concepts are personally relevant to them. Through practical content, including Evidence-based Economics features in each chapter that explore real-world scenarios, the authors give students the knowledge they need to apply economic principles to guide the decisions they make in their own lives.
2017年9月8日 在读
这学期的本科生教材,相比曼昆的更学术一些,适合经济专业的学生。但对于非经济专业,还是曼昆原理讲的好。
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 教材 经济学
递归宏观经济理论 豆瓣
作者: 杨奎斯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递归方法是动态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强有力一的工具。本书不但包含了递归工具的入门材料,如资产定价的标准应用,还包含了一些高级材料,如对声誉机制和契约设计的分析。在讲述这些工具时,本书给出了足够的技术细节,使得读者可以自如地处理实际问题。这些应用覆盖了许多重要的专题,例如均衡资产价格、市场不完全性、财富分布、通货膨胀的财政与货币理论、政府债务、最优劳动和资本税收、时间一致性和可信政府政策、最优社会保险、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动态学等。在需要数值模拟的地方,本书不仅提供了怎样处理的建议,还给出了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