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豆瓣
作者: 孟宪实 2004 - 1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吐鲁番盆地的城址、石窟寺院、古墓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文物材料。于是,吐鲁番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敦煌学一道,成为20世纪的显学。
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相比,吐鲁番出土的写本和刻本资料,语言种类更加复杂,年代跨度也更长,其中尤以宗教文献具多,特别是佛教、摩尼教、景教文献。东西方学者各逞其能,通过对大量宗教文献资料的解读和研究,为吐鲁番的古代文明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对而言,我们过去对于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的历史背景却不甚了然,因为反映世俗社会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经济状况的文书材料不多。直到80年代中叶以后,唐长孺先生领导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编纂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公布了大量的属于高昌郡、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的历史文书,才大大推动了吐鲁番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进步。在这一大批首次系统公布的文书资料中,有关麴氏高昌国史的文书材料数量相当可观,远非德国、日本、英国所藏吐鲁番文书所可比。同时,新材料也带来新问题,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文字、制度、习俗、观念都需要解释,由此引起学术界一个研究高昌国史的小高潮。
孟君宪实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人,当他开始研究吐鲁番文书时,即把敏锐的目光,集中在高昌国史的资料上。孟君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在新疆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又到北京大学深造,受过系统科班的历史学训练。这样的学术经历,对于吐鲁番历史的研究是不无帮助的。作者既体察边疆地区之民情,抱有同情之了解,又摆脱地方主义之情绪,秉持学术之正路,我们阅读这本专著,不难看出其书是在了解中原相关制度、文化的前提下,以高昌为立足点,来研究高昌的历史,因此对于高昌国制度、文化特性的把握,就比较中肯,并不因为新材料而张大其词。
孟君此书,是在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基础上重编而成,章章节节,对高昌国史多有贡献。吐鲁番文书和敦煌文书一样,大多数都是零碎的历史片段记载,孟君治学,并不为残篇断简所累,能够从小处着手,而揭示高昌历史上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28日 已读
对汉武帝西汉屯田高昌与唐太宗攻伐麴文泰的观点非常精彩。汉武帝正是因为邀请已经西迁的乌孙来此地,但乌孙不来才自己屯田于此,屯田的办法也是根据已有的在北地/朔方等地的屯田经验。唐太宗攻伐高昌是由于西突厥内部的斗争,不然无法解释高昌只有三万人口,侯君集却带领了十五万军队。
历史 吐鲁番学 孟宪实 汉唐 西域
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 豆瓣
作者: 贾应逸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 9
佛教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印度形成的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传播到各地后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本书仅叙述陆地丝绸之路的部分地区,西至阿姆河以南的梅尔夫,北到锡尔河流域的比什凯克附近,东达中国新疆哈密地区的佛教艺术,且重点在介绍新疆的佛教遗址和佛教壁画艺术。
2018年2月8日 已读
综述了南亚中亚和新疆的佛教遗存及历史沿革,库车留下来的石窟也是亮点。唯一遗憾就是图片多一些就好了。
佛学 宗教 新疆 艺术史 西域
古道西风 豆瓣
作者: 林梅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3
本书著者以多年的辛勤努力,针对有关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各门学科的前沿问题,充分运用中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以深厚的语言学功力,把对西域文明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学者突破自身的局限,在素称难治的中亚学诸领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书中还涉及印欧人的分布和迁徙问题,更是直接与西方文明的起源相关。
2018年3月22日 已读
第一编中:第一篇大月氏吐火罗神考以龙为线索,遍布蒙古中亚和南亚惊为天人。第二篇,在考证造车工具时对于希腊人所说的海滨认为是北海贝加尔湖觉得有点太远。第三篇,昆山之王中,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商。前二编充分说明张骞凿空之前,中原早已经与西域有往来,至少可以追溯到三代。第三编中,对于大唐于阗叶和墓表的考证意义更大,在贞观初年破吐谷浑之前就已经在于阗设立了毗沙郡,援引大唐西域记证明当时在于阗已经至少有可以通达长安的机构。
丝绸之路 历史地理 林梅村 西域 西域史
从波斯到中国 豆瓣
作者: 王媛媛 中华书局 2012 - 5
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中亚、西域、唐代中原的摩尼教传播与发展脉络进行清理、考察,揭示该教在波斯遭禁后,中亚教会中枢地位的确立,及其以中亚为早期据点继续向东传播,进入西域、中原并繁盛于高昌的教会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唐代中原摩尼教的初传、摩尼寺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该教的禁断等问题。并以吐鲁番地区的高昌为中心,逐一探讨西域北道各绿洲城镇中摩尼教的初传、教团及其寺院分布、宗教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宗教仪式、教会人员的构成及教会与回鹘王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