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2014 - 8
为什么要读《八十年代》?
李泽厚自称不是预言家,
但他80年代所言,均被30年历史发展证明!
他的“盛极”之言,对我们当下仍富有极大启示。
他,仍未过时,未被超越。
本书为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8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8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中华书局 2014 - 8
两个思想家的碰撞更见思想,
落基山下,所谈、所思、所念的是中国。
这不仅仅是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的纵横对谈,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书主要收录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与著名学者刘再复关于文学、美学、哲学、教育等相关问题的对话文章,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示出他们独到的见解,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启发意义。
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豆瓣
Political Ideas In the Romantic Age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著 / 亨利·哈代 编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新星出版社 2011 - 5
本书尝试探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欧几位重要思想家的若干社会和政治观念。……我们谈论的时代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原创性概念;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用以系统阐述那些概念的语词仍对我们有着吸引力。
——以赛亚•伯林
*******
(这本书)要比迄今为止所出版的任何作品都更好地揭示了伯林思想的完整性。特别是它十分清晰地表明,像卡西尔(Cassirer)、克罗齐(Croce)、洛维乔伊(Lovejoy)、奥克肖特(Oakeshott)和柯林伍德(Collingwood)一样,伯林是按其哲学观点写作历史,历史是其阐发哲学观点的一个工具。这也使该书在智识上引人关注。在充满干扰的半个世纪中,该书属于与任何专业性出版物不同的类别。
——伊恩•哈里斯
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思想的发展,欣赏其统一性,使我们意识到他是怎样一个富于冒险的思想家。鉴于此,对于希望理解并学习伯林作品的那些读者来说,本书是一部重要的文献。
——约书亚•L.切尼斯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施密特 译者: 徐向东,卢华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欢声对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 豆瓣
作者: 徐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卢梭是启蒙思想家”,这是个充满现代理想主义的断语,会掩盖历史分析的诸多可能。他是旧制度、启蒙与革命时代的人,一个科学、迷信与伦理边界上的孤独者。生前他在变形,从启蒙哲学家到浪漫派,去世后又有两个卢梭,一个是生命意义的,一个是政治意义的。卢梭是现代解释学里的变形体,他的故事在历史的大时刻会有不同版本。18世纪的法国,制度、风俗与人心是打不破的循环,文字悬空,知识体系分裂,理想无力改观现实,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生存理性交叠。革命家要冲散一切,却时时有无力感。个体的确定身份是不是旧制度的出路?什么能赋予个体以确定的身份?旧制度进退无路时,从普遍的破碎感里生长的理想既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能否从卢梭生前身后的命运起伏中发现法国现代历史的悲剧性?“一七六六年的卢梭”是一个包含诸多可能性的起点。
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 豆瓣
Hobbes and Republican Liberty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昆廷·斯金纳 译者: 管可秾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5
《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就人类自由之性质的两种对立理论提供了一份精彩绝伦的比较性研究。其中第一种起源于古典时代,是古罗马公共生活所遵循的共和主义传统的内核,此论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邦共和国中臻于鼎盛,而在当代政治理论家关于共和主义的大量近期讨论中,一直是个焦点议题。这一思维模式的最可畏敌手是托马斯•霍布斯,他对它的质疑之举,构成了英语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一次不折不扣的划时代事件。
对话启蒙时代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 王安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对话启蒙时代》是对其的精彩讨论,既有作者王安忆和张旭东的长篇对谈,也有张旭东对文本和启蒙问题的深入分析,更有王安忆对小说“虚构”功能的畅谈。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是一部关注和审视成长的小说,确切地说,是“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对话启蒙时代》对理解小说、理解王安忆的创作理念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儒家与启蒙 豆瓣
作者: 丁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9
《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之所以名为“儒家与启蒙”,实有志于探究晚清以来互为表里的古今中西问题。
卢梭问题 豆瓣
The Question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作者: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 / [美]彼得·盖伊编 译者: 王春华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历来对卢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宗教思想的研究认为,卢梭思想中有内在的矛盾和不一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利维坦”,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启蒙运动的纲领 豆瓣
Discours préliminaire de l'Encyclopédie
作者: [法] 达朗贝尔 译者: 徐前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一份启蒙先哲的伟大思想规划,一幅博学之士的世界知识图景
【内容简介】:
诞生于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纪念碑,也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撰写《百科全书》的启蒙哲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影响的总体,知识的扩充与深入, 会带来社会进步。《百科全书》不只是哲学思想和各种理论的综合词典,还收集有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美术作品、工艺产品和制作方式等,兼具理论与实用。
达朗贝尔受狄德罗之托撰写的《百科全书》序言集中反映了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展示了一幅世界知识图景,更体现了一种重新绘制人类精神疆域的努力。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这份作为"启蒙运动纲领"的序言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宏观叙事方式,避免信息碎片化,重视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构建人类知识的整体性。
【编辑推荐】: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阅读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序言有何意义?
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序言以及在相关理念的引导下编写的《百科全书》提供了一种从人类知识生产的角度构建宏观叙事的方法,避免现代分科制度引起的知识类别之间的分裂,重视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构建人类知识的整体性,这也是法国启蒙运动中迄今尚未被全面解读的思想遗产。
保守主义思想 豆瓣
The Conservative Mind: From Burke to Eliot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拉塞尔·柯克所著的《保守主义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从立意构思,到对保守主义思想史上重要人物的选取,它在每一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并借此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
这本书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者柯克亦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赋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
它并不是党派行动指南,而是试图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梳理保守主义者们关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原则。或者更具体一些,是想探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何在;英格兰和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观念体系,让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大革命肇始的激进理论和社会变革。
简言之,这是一本有着历史叙事面目,但旨在凸显保守主义思想实质的作品。探讨了保守主义的各种观念,并查验它们在当时及后来混乱和剧变时代的有效性。
脆弱的联合 豆瓣
作者: 安德鲁·香克曼 译者: 汪凯 东方出版社 2021 - 4
中国图书市场上,“美国热”经久不衰,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了,且不论《论美国的民主》《联邦论》等经典著作,如钱满素老师《美国文明四部曲》这样优秀的通识类著作也很多。但是,先知书店仍要力荐一部关于美国的佳作《脆弱的联合》。
有些好问题是永恒的,人类将会永远回答下去。一部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不在于它记载了什么,而在于它带着怎样的问题意识在观察和记载。
《脆弱的联合》的作者安德鲁·香克曼巧妙地抓住一个关键性的永恒问题,那就是“现代国家,如何在个人自由和国家能力之间,达成一个脆弱的平衡?”这一根本性的冲突,美国当然无法避免,两位美国国父就此问题,在建国之处就展开了大辩论。
◎ 个人自由的坚定捍卫者——杰斐逊
美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农业天然就是美国的比较优势。开国国父杰斐逊认为,坚持发展农业对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来说非常重要。
除经济上的理由外,杰斐逊更看重的是这条道路对“个人自由”的捍卫。当时的美国,95%都是有自己耕地的农民,农业完全可以不借助政府外力自我运转。于是,“小政府”也就成为了可能——政府只需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税收即可。
◎ 强大国家能力的信仰者——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的思路与杰斐逊截然不同,他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让美国强大。而工业化的前提,则是金融、财政、关税等权力必须集中于联邦。如此,美国才能以强大的国家能力,建设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国内市场。
为此,他向国内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思路。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份报告不仅为美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蓝图,还为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经典范本。
◎ 脆弱的平衡——杰汉之争之后的政治妥协
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引爆了激烈的“杰汉之争”。最后的结果是,华盛顿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汉密尔顿道路,美国从此驶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
尽管双方代表了不同的理念,但是仍然坚守着共同的底线,哪一派得势都不会彻底否定另一派的主张。1800年,杰斐逊当选总统,但他依旧保留了汉密尔顿的国策。双方美国宪法的政治框架下斗而不破,达成了脆弱的联合。
无论如何争论,也必须坚守原则,这就是美国国父们的初心。
尽管杰汉之争有了答案,但是那个根本性的冲突“现代国家,如何在个人自由和国家能力之间,达成一个脆弱的平衡?”却并未终结。大辩论期间,杰斐逊成立了民主共和党,而汉密尔顿成立了联邦党,这不仅是美国两党政治的开端,更成为美国左右之争的起源。
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罗斯福新政”“里根新政”“奥巴马新政”等重大事件都可以视作美国人对这一基本冲突的回应。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美国人是否拥有拒绝佩戴口罩的自由”亦可以被视作这一根本性的冲突的缩影。
真正的好问题,是一个强大的抓手,能让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穿梭,它不仅为现实找到历史的源头,更为历史找到现实的落脚。这一现实性冲突,不仅是美国的问题,更是所有现代文明国家的难题。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安德鲁·香克曼《脆弱的联合》,阅读本书不仅读懂读懂美国国父初心,更洞悉美国兴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