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超验正义 豆瓣
Transcendent Justice: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作者: (美)弗里德里希 译者: 周勇 1997 - 8
本书由宪政论的宗教基础问题入手,依次考察了西方历史上古代的、中世纪的、新教的、自然神论和人文主义的宪政论,清晰有力地勾画出宪政论的发展线索,并且指明在其中每一关节点上超验正义观念所起的重要作用。
是政治学和法学学者的重要参考书。
2010年11月25日 已读
大学时看完,为宪法寻求一点超然。现在回想,可能过分拔高了法律作为规范的地位,但令人陷入虚无的是,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神”?
先验主义 宪政 政治哲学 美国
李斯集辑注 豆瓣
作者: 张中义等辑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 9
李斯(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出身于“间巷布衣”,少与韩非“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李斯“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惟有秦具备“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条件,遂辞别荀卿,离楚“西说秦王”。在秦先后被拜为长史、客卿、廷尉和左丞相,在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功勋卓著。始皇死后,赵高、胡亥篡权,李斯为了保全既得利益,屈从赵高,铸成大错。
2013年6月23日 已读
基本就是将散落于史书中的李斯语录、上书、奏折收集起来。最让我感慨的是晚年李斯对晋法家理想的苦苦坚守。奈何其理论天生缺陷,他也没有勇气质疑自己的政治理念。
政治哲学 诸子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2013年6月25日 已读
因为看了太多他人的综述,自己看时反而无从下手了。前半部分读得云里雾里,后半部分才进入我熟悉的境地。
启蒙 政治哲学 社会契约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豆瓣
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戈登·伍德 译者: 傅国英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摆脱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又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
2016年10月23日 已读
这是我近年来读得最爽的翻译书,没有之一。配合《联邦党人文集》和《论美国的民主》食用更佳。全书体例清晰,事例丰富,其中核心词汇“激进主义”聚焦在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社会剧变上。很多描述颠覆(补充)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建国者对美国民主的失望、联邦党和共和党间的纷争、农业国向工商业国的迅速转变、平等化带来的社会激荡等等,和中国太像了,又太不像了……
政治哲学 民主 美国 自由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豆瓣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国] 伯纳德·贝林 译者: 涂永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6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初版于1967年,一出版就在史学界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影响巨大。“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半年前,带着填补美国革命理论根基和逻辑起点的目的翻开这本书,重点关注了第二章“渊源与传统”和第六章“自由的蔓延”。古典理论、启蒙思想、普通法学、新教传统、反对派等理论源泉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延长“论”的线条,更别说全书“述”多“论”少;对美国革命正当性辩解也见于其他书本,并无太多新意;令人惊艳的恰是《跋》第三部分,清晰地展示了双方在军队、国土、德性等论点上的拉锯,完全可以称为“联邦党人(联邦主义者)文集序言”,“谢谢他们,也谢谢他们的反联邦主义者对手,……帮助……我们在这最黑暗的夜空可以盘旋和飞掠、起落,……继续去纠正那个洞窟。”
政治哲学 美国 革命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朱学勤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 10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
2017年2月13日 已读
且不管抄袭与否,这本书可作为卢梭的敲门砖。朱氏特有的对比式语言风格很能帮助读者在反复比较中加深对差异的印象,但缺陷是读完不易立刻建立系统的框架。最后一章不满足,一系列政治哲学、政治过程铺排吊足了胃口,最后只落在知识分子怎么办上,很不解渴。
启蒙 政治哲学 革命
政府论(下篇) 豆瓣
Th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9.2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叶启芳 / 瞿菊农 商务印书馆 1964 - 2
2016年12月18日 已读
时隔这么多年再看一遍,居然没有新感觉,转念一想,可能是洛克的思想已经“沦为”常识而内化到我们的骨髓里了。如果说上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批驳菲尔默父权论还是“器”层面,那么下卷的立论和推导则是开山立说的“道”层面了。霍布斯-洛克-卢梭的契约论和自然状态是政治学津津乐道的横向比较,但我更在乎他分权学说背后的智慧光芒。霍布斯以降,英国的这帮启蒙思想家们三段论用的十分666……看着依旧十分舒爽。
产权 共和 启蒙 政治哲学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2020年8月11日 已读
仿佛回顾了一遍政治思想史,并嗅满了对美国的马屁。那时美国能有如此坚强乐观的知识分子,值得尊敬。更令人尊敬的是,柯克有一种奇特能力,即价值和事实的相对分离。在耀眼的价值和观念的光环下,他能够冷静地还原粗鄙的历史现实,不美化、不打滤镜,从中找到观念的力量。
保守主义 国本 政治哲学 秩序 美国
美国精神的封闭 豆瓣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布卢姆 译者: 战旭英 /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2019年12月24日 已读
误打误撞在“美国革命”的主题下翻开这本书,对它和它的作者真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妙语连珠、犀利畅快,抛开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两次革命和两种自然状态》和《卢梭的激进化与德国大学》两篇写得相当漂亮,其他散落在各篇中的诸如对启蒙、古典/现代、平等主义/贵族制的反思,对美国大学失去立国原则陷入多元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批判等,也很过瘾;恨嘛——本以为是人民本位的左派,不想是没抛弃知识特权和矜持的精英主义者,因此带来不小的混乱。
国本 批判 政治哲学 美国 高校
美国政治 豆瓣
作者: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先萌奇 / 景伟明 新华出版社 2016
塞缪尔•亨廷顿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知名和最受推崇的政治学者。
本书是以美国为背景对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问题作答。作者考察了自由、平等的美国理想承诺与美国政治真实表现之间的持续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人对权威的敌视态度,解释了政府运作的真实机理,提出了改革运动形成的新理论。本书旨在设定一条考察美国政治的路径,凸显那些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提供一个研究视角,从某个角度解释美国何以既有如此之广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冲突。
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指出的:“这本书旨在提出思考美国政治的一种方式,强调某些时常被忽视的因素,并提供一个解释的视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既有如此多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多的政治冲突。”
本书曾获美国出版协会最佳社会科学著作奖,是了解美国政治的必读学术经典。
2020年11月29日 已读
先说缺点:最后一章规范冲动过强,屁股很歪;全书车轱辘话太多。再来说说优点:“道德主义→犬儒主义→冷漠自满→自欺欺人”的逆时针演进模型精妙,解释力也不错,且话不说满。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要想击溃这个值得尊敬的伟大对手,可以诱导继续撕裂其道统和治统的裂缝,令其丧失“霸王道杂之”的平衡,从而实现“政治理想的幻灭和政治机构的无效”,将这一政治实体和所谓的民族“一起推回了自然状态”,这就是阳谋。但令人后怕的是,我们的命门在于精英化的中坚力量的消逝和折损,韧性可能还比不上对手呢。
割裂 政治哲学 美国 革命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耶斯 译者: 冯棠 译 / 张芝联 校 商务印书馆 1990 - 3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总体上,这本革命小册子牵涉的启蒙概念和资产阶级夺权野心略显驳杂。有很多革命的共通点和闪光点:如对特权等级的杀人诛心论值得全段背诵(p23);又如,擅长营造二选一的极端革命语境(p73)……总之,革命豪言太冲,幼稚的资产阶级完全不给自己掌权后留后路,徒留这么多道德武器给它的反对者们。当然问题也不少:如,为了破解“主权在民”和“委托-代理”在宪法创制中的裂隙,推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特别代理”;又如,在批判特权阶级的时候,把文官集团排除在外,可能是西耶士自己为日后进入第一帝国服务埋伏笔吧。
政治哲学 檄文 法国 阶层 革命
公正 豆瓣 Goodreads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9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空虚时代 豆瓣
L'Ère du vide. Essais sur l'individualisme contemporain
作者: (法)利波维茨基 译者: 方仁杰 / 倪复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伴随着个人主义历史新阶段的到来,自恋和冷漠替代了直抒胸臆的反叛,诱惑和非标准化替代了整齐划一的逻辑,普遍的幽默风格取代了堂皇的意识形态。发达的民主社会在“后现代”时期盛行着标新立异,表现为暴力的减少和衰竭,这使得我们处在一种全新的时代氛围之中。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这些变迁的社会元素共同成就了一种新形式的行为制约机制,它使当代个人主义追求“心理上”的洒脱、放松和趣味,但光怪陆离的生活模式却又使个体日渐地精神空虚。因循着空虚和自恋的逻辑,个性化进程对信息、性以及需求的倡导,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对本性、真诚和幽默的推崇等,一方面是“适当的”、“可行的”,另一方面是“野蛮的”、“现行的”,它造成了纪律社会的分解,却与禅性社会的布局相一致。
在大众消费时期,当代个人、社会、道德上的变迁以及一种社会化、个人化新模式的出现,与17、18世纪所建立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生活在第二次个人主义革命时期,私有化在扩大、社会认同遭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疏远、个性特征加速不稳定化,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只有完成以上的在个人本身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持续革命后才能根绝革命末日论。 先进的民主社会在发展,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按照一种新逻辑在不断地重塑,这个逻辑我们称之为个性化进程。 本书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
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豆瓣
Political Ideas In the Romantic Age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著 / 亨利·哈代 编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新星出版社 2011 - 5
本书尝试探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欧几位重要思想家的若干社会和政治观念。……我们谈论的时代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原创性概念;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用以系统阐述那些概念的语词仍对我们有着吸引力。
——以赛亚•伯林
*******
(这本书)要比迄今为止所出版的任何作品都更好地揭示了伯林思想的完整性。特别是它十分清晰地表明,像卡西尔(Cassirer)、克罗齐(Croce)、洛维乔伊(Lovejoy)、奥克肖特(Oakeshott)和柯林伍德(Collingwood)一样,伯林是按其哲学观点写作历史,历史是其阐发哲学观点的一个工具。这也使该书在智识上引人关注。在充满干扰的半个世纪中,该书属于与任何专业性出版物不同的类别。
——伊恩•哈里斯
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思想的发展,欣赏其统一性,使我们意识到他是怎样一个富于冒险的思想家。鉴于此,对于希望理解并学习伯林作品的那些读者来说,本书是一部重要的文献。
——约书亚•L.切尼斯
权利的成本 豆瓣
作者: 史蒂芬·霍尔姆斯 / 凯斯·R.桑斯坦 译者: 毕竞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传统的自由主义认为,要保护权利,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本书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并通过考察美国保护权利的必要条件,强有力地证明了权利要想真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也就是司法上可以执行的权利,需要政府积极地创设和实施,而不是管得越少越好。本书以生动的事例展现了权利运作的逻辑和规则,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国家关于权利的讨论,被称为“当代的经典”。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权力与理性 豆瓣
作者: 曹天予 2016 - 9
何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还原论、目的论、阶级斗争为纲?自由主义就是新自由主义吗?多少接受点凯恩斯式的国家干预,是否就意味着否定自由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权力与理性》一书中,作者曹天予教授对以上问题做了梳理和解答。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及其关联只有放在世界史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持有肯定的态度,而马克思主义的立论是既肯定又否定,因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间也是继承而又否定、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就自由主义而言,其理想是历史终结于市场经济和代议民主;就马克思主义而言,其目标则是经由世界革命和共产主义而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说到底是个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其答案只能是扬弃。
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 豆瓣
Citizens to Lords: A Social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Antiquity to the Middle Ages
作者: [美]艾伦·梅克辛斯·伍德 (Ellen Meiksins Wood) 译者: 曹帅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
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 豆瓣
Liberty and Property: A Social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Enlightenment
作者: [加拿大] 艾伦·梅克辛斯·伍德 译者: 曹帅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现代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的改革、科技发展和启蒙运动都被划归为“现代早期”。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历史事件都存有争议,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它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自由、平等、财产、人权、革命等概念皆生成于这一时期,在动荡的岁月中不断影响和形塑今天的政治话语。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中,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是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回应,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作者以比剑桥学派更加宽泛的语境主义研究路径,梳理了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间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