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制
大明王朝1566 (2007)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大明王朝1566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大明王朝1566
9.6 (483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陈宝国 / 黄志忠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王亚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 6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2013年5月10日 已读
没有读到我想要的关于文官系统更深的解读,略失望。
文官制
底层立场 豆瓣
作者: 于建嵘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1
这本书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政治社会学学者于建嵘先生的最新文集,囊括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重要文章。作者从农民工和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问题入手,探讨了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村民如何自治、基层政权的困境和信访改革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以及呼唤社会真正和谐稳定的拳拳之心。
面对着中国现实的许多问题,作者认为:“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只要是合法权益,就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只能是公平自愿的交换。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绝对没有以剥夺部分人哪怕是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的。”
于建嵘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游刃有余,还得益于他与底层立场相关联的底层心态、底层智慧及底层边界。他用谦卑敬畏的学者良知正大光明的研究当代社会的真问题和真学术,用真诚的心灵和理性的思想感动了无数底层的百姓和政府的官员,堪称颇具现代意义的空谷足音,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5年4月11日 已读
第一次读应该是大四时,对一反精英主义的这本书很是欣赏,且彼时“公知”还未污名化,觉得书中描述就是底层实际。在基层摸了三年,回头看看,发现民众已非书中所述那么“正确”,既然公共选择理论扒下了政府“公正”的外衣,为何“底层人民”依旧高高在上?此外,于鼓吹的部分内容,如注重地方精英、动辄依靠自治组织等不敢苟同(当然,“信访悖论”等内容符合实际)。全书文章重复内容较多,质量层次不齐,质优者寡。
公共 文官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王亚南 商务印书馆 2010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作者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入手,结合秦汉至民国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2013年9月19日 已读
重新读一遍,又有新收获。
文官制
亚财政 豆瓣
作者: 洪振快 中信出版社 2014 - 3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历史,先有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继有洪振快先生的《亚财政》,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的潜心力作,从生动、有趣的案例着手,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勾勒出明清官吏从公务活动到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官场活动和官员心态纤毫必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蔽在社会表面之下的“财富暗流”——“亚财政”。
“亚财政”是官吏集团利用权力汲取和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腐败现象。权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形成了这种官吏们私下发展出来的非正式财政制度。
“亚财政”亚生于国家正式财政,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国家正式财政:它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暗税”,“明税”体现了官民博弈均衡,“暗税”的潜滋暗长最终会突破民众的税负能力,博弈均衡由此被打破,民变频发,社会崩溃,政权更替,实现新的博弈均衡——这正是中国历史独特的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历史幽暗而现实诡谲。“亚财政”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真实的运作逻辑。21世纪的中国,能不能克服历史的惯性,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宿命,这是现代中国面临的考验。通过对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洪振快先生从历史和财政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编辑推荐:
为什么当官如此吸引人?为什么某些人只需“盖章”就能换取巨额财富?为什么某些人打招呼就能将公共资产转化为“私有”?……这一切都源于“亚财政”——官吏集团以权力为核心,通过血缘、姻亲、熟人等关系组织起来的权力网络,按照权力大小,低调、直接或间接地分享权力带来的等级性特权和财富。
《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追溯中国历史社会表面之下汹涌澎湃的“权力—财富”暗流,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揭示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的隐秘关系。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历时八年的潜心力作,继吴思先生《潜规则》之后,又一部既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开创性历史著作。
★《亚财政》讲通透了官场、腐败、潜规则,讲清楚了中国历史弈局的动态博弈,讲明白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不理解这三个方面,很难说我们真正“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一定要读一读《亚财政》。
★《亚财政》不仅是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更是了解社会现实的参考书。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关键,恰恰在于,搞清楚隐蔽在冠冕堂皇面目之下的实际利益格局。“亚财政”对历史的解读“皆中关窍”,宛如庖丁手中那把锐利的解剖刀,游刃有余,读出了史料后面隐藏的历史真相,读出了表象后面隐蔽的现实真义。
★《亚财政》是一部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将“史事和叙事、历史本身和历史解读”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中国历史社会运作逻辑的深刻分析,很好地解答了,为什么中国历史存在周期性的“国家崩溃”。对于培养我们对历史传统、制度变迁、利益博弈、人性人心的洞察力,大有助益。
★《亚财政》具有当下诸多通俗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通过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探求中国社会转型的未来路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说过:“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人的观念和信念的改变。” 无疑,这是一本能够改变我们观念和信念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亚财政》史料详实,考证严密,旁征博引,不失趣味,难得地兼具了可读性、思想性、学术性,《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剑雄、天津财经大学财政教授李炜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邹东涛、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丁骋骋等读后皆击节叹赏,鼎力推荐。
★《亚财政》此次新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一章的内容,重写了新的序言,对近年来的最新思路和心得做了详细的交代,并添加了近两百幅珍贵的历史插图。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
“亚财政”这个概念,照亮了一种遮遮掩掩的财政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分配的另一种故事。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概念可以看作是一把解剖刀,它的提出,让人们对许多历史现象有了一个更锐利的观察和解释的视角。而现在,我们有了另外一把可能更为锐利的解剖刀,这就是洪振快先生在其《亚财政》一书中提出来的“亚财政”概念。
——丁骋骋(浙江财政大学副教授)
本书以大量史料分析了明清时代“亚财政”这个十分突出而未被细致研究的非正式制度,把集体腐败的潜规则揭示得淋漓尽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注脚,认真研究历史上的“亚财政”现象,对当今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邹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学者)
我一直以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之难,不在于史料难以收集,或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通过史料的文字,读懂看不见的史料,理解史料背后的事实。尽管我们已经无法进入过去的社会,亲自发现或感受史料背后的事实,但通过认真的研究,还是可以复原出部分事实。这就是我重视《潜规则》的原因,也是我推荐《亚财政》的理由。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网友评论:
吴思是否真的已经把中国历史说透了呢?新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且给出了吴思实际上并没有说透的充足理由。这部名为《亚财政》的新著,不仅提出了“立”的新见解,而且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为基础,搭建了一个不同于吴思的中国历史解释框架,核心则是“亚财政”。
——远弋(原载于《中国证券报》)
官员们的灰色收入,用现代话语说即“亚财政”。亚财政是一种财富流,按照职务的高低,官衔的大小,以及差事的肥瘦来决定流量。
——飞机榄(原载于《信息时报》)
时至今日,“亚财政”现象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是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每年报考公务员的盛况,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夸张,屡禁不止的“过节送礼”,从这些怪象中,不难瞥见“亚财政”的影子。
——网友 忘情风君
从名字上到内容上,《亚财政》都几乎是《潜规则》《血酬定律》的延续……但是不得不承认,《亚财政》对“非正式财政体系”和“历史博弈模型” 描述,依然有其深入与独到之处。
——网友 生年不满百
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强悍,和作者自由撰稿人有关吧,史料也较详实,读的时候经常会笑起来,即使不把它当成一本历史或财政的书来看,消遣着看也不错。
——网友 秋凉晓寒
关于史料,详实,旁征博引不失趣味。对于作者,认真,治学精神值得敬佩。至于意义,不大,贵国古今一向如此。
——网友 Shawnhai
客观,甚至于达到近乎残酷的理性,才能用最适合的角度,看待过往的种种,以致理解今天的现象。本书对于鸦片战争起源的分析最得我心,所说的,很符合国情,看完了,忍不住默默点点头,就是这样的,中国就是这样的。
——网友 joeycheuk
“亚财政”阴暗面游戏规则也不是中国自产的,这颗种子全球都开过花,只是天朝独特的土壤环境意识形态非常适合它扎根生长。西方人希望通过个人的博弈一步到位,天朝则是形成集体博弈共赢而繁荣。中国人聪明啊。
绕回来说,和社会一样,历史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
——网友 Stanley
我们也有几千年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谢谢作者提供了失败的经验。唯一的担心是这本书为官僚们提供了“亚财政”的创新手段。
——网友 Wolfhawk
这本书以流畅的文笔和详实的史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清时期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去读历史,这种读法,逻辑清晰简洁,非常有说服力,不像教科书那般牵强附会。书里揭示的“亚财政”的规则,其实一直仍在影响当代中国。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政府和社会。
——网友 dangdangro
2015年4月19日 已读
前半部分不错,细腻地描写了各级官员自缚于官僚体制作恶和无奈。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张全民腐败的大网,从官员到胥吏,从包衣到商人、到百姓,谁也别想逃。本书还促使我对雍正朝火耗归公+养廉银改革的再思考——这种妥协式的确认是进步还是治标?后几章引入宪政有点突兀,反刍社会契约论味同嚼蜡。
宪政 改革 文官制 财税
Genuine : Mr. Qian Mu writings Series: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gains and losses ( new school-based ) ( free shipping )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8.8 (93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2 - 2 其它标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
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新校本)
简介:
作者:钱穆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装订方式:平装-胶订
分类:政治/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2015年3月26日 已读
虽然全书透着书生气过重,但仍是一本质量上乘的小册子。因为成书较早,书中观点已被很多人嚼烂。现在读来,唯一让我受益的是钱老对地方自治的把握和由远及近行政愈发复杂、膨胀的担忧。那句“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尤其可爱。返璞归真,大道至简,对我们当下地方行政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改革有更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官制
商鞅评传 豆瓣
作者: 郑良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商鞅是先秦法家中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及实现自己理想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精心策划及严厉推动之下,秦由一个半封建半游牧的落后国家,不出数年之间跃登为强国,威胁山东六国。在商法被严苛执行下,商鞅虽然殉法而终,然而,他的学派及徒属依然占据着秦国的要职,在政治上继续发挥影响力,以至于商学、商法成为秦国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中的主要部分,鞭策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
如果没有商学、商法,无疑,秦国不可能成为政治及军事强国,并且一统天下,但秦一统天下后,在面临新的文化及政治环境时,这股传统和文化意无法调适自己,终于把秦国带上了覆亡的道路。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大学时偏左,对晋法家情有独钟。现在想想,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这本书配合《商君书》效果更佳。
先秦 改革 文官制 月旦评 诸子
大道之行 豆瓣
作者: 鄢一龙 / 白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2
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2015年6月3日 已读
首先这是一本贩卖态度的书,强调自主性、控制资本和官僚等态度没有跳出左派巢臼,有启发但也仅此而已,更不苛求其论证过程多么缜密(特别是第三卷中部分概念边界总是变)。其次这是一群包裹着“左”的脱离现实的书,甚至不如不接地气的右派,再次刷新了我对新生代左派水平的认知。最后,老师曾一再提醒给我们不要拘泥左右,要做“务实派”,原因在于此。
共产党 左右 文官制
盐铁论校注 豆瓣
作者: 桓宽 译者: 王利器 注解 中华书局 1992 - 7
《盐铁论校注(定本)(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一书,正是中国轴心时代过后,经历数纪战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时候出现,乃千古一书,其中妙旨,于今视之,意义可观。而侯外庐先生亦有言直接从经典阅读为思想史研究之基本,由此,作此笔记,以不才之心,揣测前人遗说,作如是观。本人之基本观点,力求说明盐铁政策之于汉帝朝实行乃是内忧外患导致财政吃紧之必然结果,而其中桑弘羊君之作为,不可不提。而盐铁专卖之得失,于当时有其必要,于今亦有其公论。
2015年4月28日 已读
以前读时对贤良文学的谈话颇为不屑。现在回味,贪墨低效的帝国官僚与迂腐可怜的贤良文学,都是汉帝国今后的毒瘤。后者本质上抱着小国寡民的孤陋眼界应付早已深入亚洲腹地的汉帝国,更可悲的是他们作为霍光扳倒桑弘羊及其盐铁官僚的棋子而不自知。对话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帝国官僚经常能引经据典,素质不错,且颇欣赏前朝,更因从盐铁酒榷中盈利而鸣鸣自得;贤良文学们言必称孔墨,酸腐不堪。贤良水平比文学略高,双方在丞相史调和下还会有些许让步。相互揭短撕逼更是好看,官僚骂文学是古非今、易知难行、孤陋粗鄙;文学骂官僚惟利是图、颟顸无能、胡乱作为等等,不一而足。
改革 文官制 诸子 财税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豆瓣
作者: [美] 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 厉以平 商务印书馆 1992 - 10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集中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 条件,产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终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节省时间精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简化并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制度富有黏合力。诺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显然是富有启录意义的。
2016年11月29日 已读
全书体例清晰:理论搭建+历史回顾+综合。最大的收获有三:1.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换了一个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警惕官僚制的弊病;2.分析两次经济革命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3.分析英/荷/法/西四国国家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毫厘千里对我理解法国革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诺思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混淆了“生产力-技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制度”两组概念,从而导出以人口变动为主要因素的资本存量变动是制度变革的主因、制度变革引发技术变革的结论。这一结论适用于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因此诺思没有打到点上。
工业革命 文官制 现代化 经济
革命与反革命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2018年10月9日 已读
切换到微观层面,我党和国民党算得上是“表兄弟”,但“差之毫厘”的根本就在原点,值得注意。书中地下党建设、西南联大区党部和三青团建设,对个人工作启发极大,在政策空间愈小、规范性愈足的今天,如何保持党的年轻态、团的灵活性,是执政的大考验。就精彩程度而言,全书属“虎头蛇尾”;就资料丰富程度而言,又“高潮迭起”,看到后面越来越舒服⁼̴̀.̫ ⁼̴́
党争 共产党 文官制 晚清民国 革命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陆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取径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权政治和清流文化为考察重点,试图为唐五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认识框架。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在晚唐五代社会中的垄断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去捕捉促成这些现象的种种无形的力量,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时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因为职业和成长轨迹等因素,特别是自诩文字干部,对这本书所描述的唐五代文官产生了共情(甚至深夜阖书而叹),对“文”和“词臣”有了建设性新认识,也对宪宗朝事功型宦官的文官化有了破坏性理解,收获颇丰。萦绕心中的困惑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相似:即“文”如何跳脱现实成为一股仿佛有独立性的政治力量。作者给出的答案不够解渴,还是“秀才文章”,站在文人角度在观念中凌空蹈虚。个人认为,简而言之:作为制度的皇帝的权力扩张,在大方向上,导致主权和士族共享、治权向士族转让的空间愈来愈逼仄,词臣作为皇帝的延伸,和事功型宦官并无本质区别。而这背后的物质基础,就是治理客体原子化。至于词学和士人搞关门主义、神秘主义、内循环等等,不过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得罢了。
官宦 文官制 权威 语言文字
美国十讲 豆瓣
8.5 (23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这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这些个人心得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
本书作者对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特别是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正常的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
2020年4月2日 已读
最近被多线+长线工作折磨,不想碰“法国大革命”主题阅读,倒是通勤路上看完了这本小书。简书简评——资中筠先生在这本书中的规范冲动不强,也因此削弱了感召力,但很有寸劲,可能会让一些民族主义者闭嘴,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临界点上。阅读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共和国挤压了太多社会空间,是否太刚而易折了。
改革 文官制 美国 自由
官僚主义的弊害 豆瓣
作者: 【法】阿兰·佩雷菲特 译者: 孟鞠如 / 李直 东方出版社 2014 - 4
本书主要讨论法国由来已久的中央集权制和庞大的官僚行政机构的历史形成原因、思想根源以及改革尝试。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 “追踪隐疾”,叙述作者发现“法兰西病”的经过;第二部分论述“法兰西病”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四部分列举大量事例剖析法国社会种种畸形现象;第五部分分析“法兰西病”的思想根源;第六部分回顾法国三百年来种种改革尝试,分析其失败原因。针对“法兰西病”,作者还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治疗方案。
大明王朝1566 豆瓣 谷歌图书
9.2 (23 个评分) 作者: 刘和平 花城出版社 2016 - 7
编辑推荐
刘和平著的《大明王朝(1566上下)》对宦官的描写真绝!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书中有两个最具命运感的人物,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嘉靖帝,他们在命运的催化下复活。作品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本书是高品位文化之作,故事新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许多情节、多种场景的往复切换中,表现出作者的大器局,胸有丘壑。
序言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提纲,采用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同行们戏称为“太极结构”。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写嘉靖三十九年整个腊月到四十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嘉靖、海瑞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八卦是不断变爻的,怎么变,要变出来才知道,所以我不敢也不能事先列出提纲。
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开始创作时,就把“思”丟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剩下的就是“想”,进人到想像空间。我口述,助手打字。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五十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晶中的“有”。这样很耗精力,我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而为写这部书.我个人也已经准备很久。我想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写完这本书,我自觉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小说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渭史实约束的一次突围。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说史以外,写历史的人还要用文学赋予历史以精神。传历史之神一一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对我而言,最后只剩下一个真实,就是“心的真实”,这是终极真实,而不是所谓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这个真实,读者不会斤斤计较于历史而是宁愿相信,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就是嘉靖,就是海瑞。
在此我特别要说一下嘉靖与海瑞这两个人物,他们太值得用文学表现了。嘉靖和海瑞,一位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我与这两位孤独者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共鸣。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之中,嘉靖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把自己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丹房,自己软禁了自己;海瑞在自己的精神中建盖了一座牢房,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两个人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们互相懂得。
我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在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河文化(指农业文明)逐渐走向海洋文化(指商业文明)的时候,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否认自己原本是从大河文化,也就是从农耕文明中来的。克罗齐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这个民族在逐渐丢掉几千年来大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历史精神遗产,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许多中华民族的传人不愿看到的。这就出现了近几年呼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潮。
当一种新的思潮来临的时候,你进入其中,并且用作品来表现这种思潮的时候,它本身便承载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作品一出来,就一定会得到强烈的共鸣。我从2005年3月开始写《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2006年3月开机,2007ff.1月播出,运作速度之快在行业内被称为奇迹。我其实心里很明白,这是因为人们呼唤某种东西已经太久了。
最后我要谢谢我的父亲。我父亲解放前做过记者、主编,解放后是剧团的编剧;母亲是戏曲演员。我从小在剧场里长大,十三岁休学,从父读书,十五岁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湖南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每天我和父亲一前一后推车,两个人还比不上别人一个人。但对我来说那是一段幸运的时光。当时村中有农民抄家得来的很多书,经史子集,各种各样的书都有。我们白天出工,晚上一灯如豆,我和我父亲对坐读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是那时候背诵下来的。我现在写书,古书上的话可以信手拈来,主要是因为有这份童子功。可惜我的父亲来不及看到《雍正王朝》就去世了。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也希望读者能喜爱这本书。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豆瓣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作者: 方震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