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评
商鞅评传 豆瓣
作者: 郑良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商鞅是先秦法家中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及实现自己理想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精心策划及严厉推动之下,秦由一个半封建半游牧的落后国家,不出数年之间跃登为强国,威胁山东六国。在商法被严苛执行下,商鞅虽然殉法而终,然而,他的学派及徒属依然占据着秦国的要职,在政治上继续发挥影响力,以至于商学、商法成为秦国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中的主要部分,鞭策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
如果没有商学、商法,无疑,秦国不可能成为政治及军事强国,并且一统天下,但秦一统天下后,在面临新的文化及政治环境时,这股传统和文化意无法调适自己,终于把秦国带上了覆亡的道路。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大学时偏左,对晋法家情有独钟。现在想想,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这本书配合《商君书》效果更佳。
先秦 改革 文官制 月旦评 诸子
风流去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鲍鹏山 2009 - 1
“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 豆瓣
作者: 陈新宇 2015 - 1
晚清民国是中国法律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随着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近代法律体系的建构成为时代迫切之主题。“有其法者尤贵又其人”,法律人是沟通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的重要媒介,本书着眼于近代法律人群体,关注了晚清民国时期章宗祥、董康、汪荣宝、瞿同祖、徐道隣、潘汉典等10位被人们遗忘了的法律人,书写他们各自践行的法律故事,还以历史公道,让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绽放光彩。相对于制度变迁的冰冷无情,他们的故事却有血有肉,见证了法治中国的百年历程。
采取“以我有补人无”的方法,发掘晚清法律史上少为人知的法律人物及背后的故事,既力求言人所未言,又不失叙史的客观公允。不但从小小的侧面鲜活地展现了晚清法律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面目,亦能使读者从中窥得法律思想与学术的传承,体察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感悟人生与人心的变迁。对于走近晚清法律人物、了解晚清民国社会乃至近代法律史研究,皆有帮助。
2015年7月5日 已读
正如序言所言,此书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术同好。”是起点,而非终点。依仗法制史一点皮毛,读起来尚能适当扩展,有时还埋怨作者述析不过瘾。董、瞿、何历史交错,唏嘘不已;燕、邵、端木、潘温润严谨,值得敬重。又在火车上看完了一本小册子,看来火车已替代马桶成为我最佳读书地点。
晚清民国 月旦评 法制
谁丢了美国 豆瓣
The Men Who Lost America: British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Fate of the Empire
作者: (美)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 译者: 林达丰 2016 - 8
18世纪正值英国全球霸权盛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之多使它得称“日不落帝国”,但经过八年的战争,新生的美国却最终打败了英国。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媒体和民众都在责问谁该为“丢了美国”负责。传统的观点认为这应该归咎于无能的英国领袖和军队将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有趣的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从英国方面的十位关键人物入手,揭示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是英国作为全球霸主,其传统的霸权统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尽管拥有这些出色的精英,“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可与《革命品格》对照阅读。那是一个大国贵族准则尚有遗韵、浪漫交锋的时代,贵族领导军队进行史诗般的战斗,与北美大地祸起萧墙的非传统战争对比强烈。我更聚焦英帝国犯的一系列错误,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错误。欧陆战略的短暂溃败、北美情况的误判、整体战略目标的混乱……再加上背风群岛的巨大利益牵绊,想不出错都难。诚然,前者面对的全球竞争,但对北美叛乱分子而言,独立战争却是其全部。未来,毫无参照和对中古世界霸权记忆模糊的中国,遇到这样的境况,能否选择最优解,略悲观。就书言书,不爽之处有二:一是述大于论,太过琐碎;二是罪杰曼、罗德尼深切,却对其他一批贵族开脱,略有不公。
叛乱 月旦评 美国 英国 革命
俾斯麦 豆瓣
作者: 鲁特维克 译者: 韩洁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 - 1
《俾斯麦》(精)内容简介:俾斯麦在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爱他,因为他很少去爱别人。在他死去之后,人们对他并没有多少怀念之情,只是为他塑了一座石像,冷泠清清地站在一处并不繁华的场所。他的目光肃穆地盯着前方,面部毫无表情,这使人们难以对他的内心世界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俾斯麦》(精)的目的就是要描绘一个因为连连得胜而四处找事的将军的形象。在这《俾斯麦》(精)里,我把俾斯麦写成是一个满肚子都是骄傲、勇敢和怨恨的人——这三种元素构成了他性格的基石。至今,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他,我们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历史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 历史人物常常是有机的统一体,性格构成比较繁杂。我们不必用学院方法,不需要许多注解,我们认为今天有必要把这种人物绘出具体形象,作为世人的榜样或警告。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人与政客是分不开的,情感与行为是互相关联的,公与私总是如影随形,美术家若能真正认真对待他的作品,他必须要从多个角度了解他的创作对象。 到1830年初,俾斯麦的性格已经基本上定型,当然,在此前的十五年间,他的性格波动是很大的。此后,俾斯麦所要做的不过是把刻好的线再弄得深一些。我们之所以要把他的少年时代(在没有从事政治活动之前)说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大多数传记作家在此处只有寥寥数页,只有一位作家曾经较为细致地描写过俾斯麦的心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作家就是被人误会的克来因·哈丁根。1911年,我开始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俾斯麦那种令人难以猜度的性情以对抗关于这位“铁血宰相”的稗史。十年之后,我又创作了一部关于俾斯麦的戏剧,曾经希望能够在德意志的舞台上演。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高中时懵懵懂懂读完,早已忘记了内容,只记得那句“在位越久,越不相信人谋”的感慨。2019年下半年,结合德国政治重新阅读,特别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如今的人主下。
外交 德国 战争 月旦评
革命品格 豆瓣
Revolutionary Characters:What Made Funders Different
作者: [美]戈登·伍德 译者: 周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本书通过剖析八位美国政治创建者(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亚当斯、阿兰•伯尔、托马斯•潘恩)的精神世界,集中探讨了:是“什么样品格使得这些美国的建立者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这些品格又是如何作用于美国政治结构”等重大问题。在作者看来,改变美国的,不是这些创建者拥有的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他们身上拥有美国十八世纪独有的“革命品格”,即“启蒙士绅精神”,这些精神包括理性、宽容、真诚、善良、正直等。本书认为,“革命品格”是一名执政者能否成长为“政治哲学家”的关键性因素,他们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们当时的政治决断,建立了美国政治制度,并持续地对美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伍德的书的翻译质量一直在线,赞!这本新东西不多,比如解答“麦迪逊问题”、亚当斯古典共和和现代共和差别。但脑海中一直深深印着“抛弃”、“脱节”等字眼,无论是联邦主义者还是杰斐逊,甚至潘恩,都是被一骑绝尘的滚滚洪流迅速抛弃的巨人。身处那样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哪儿还敢掩卷而叹。“我们孤独地栖身于新生一代当中,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对我们也知之甚少。”随着年纪增长,僵化、固化、钝化的特性愈来愈明显,被“民意”抛飞的感觉时隐时现,以至对那一批裹挟在革命和平等主义浪潮里浮浮沉沉的建国者们,充满了同情和共鸣。不同的是,我既没有看清当下,又藏着驯服“民意”的野心。错别字:杰斐逊1841年,应为1814年。
月旦评 美国 革命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2年12月29日 已读
对汉密尔顿最初印象,正是《联邦党人文集》中他对希腊、罗马史信手拈来,当时颇为惊异。因政治立场和联邦主义者相近,本能地对汉密尔顿更加亲近;加之汉密尔顿的系统性思维、制定规则天赋、文字秘书出身、激情敏感悲悯冲动性格等标签与我暗合,就更加偏爱和同情这位开国者。制宪时的激扬,以及建政后银行、信用、关税、制造、常备军等制度设计表现出的前瞻性,都给我提供了不少素材。在絮絮叨叨的文字中感受汉密尔顿落幕前被边缘化的悲凉, 还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但是,作者对主角倾向性,和对杰斐逊、麦迪逊的明暗贬低,都太过明显,无关紧要的细节冲淡了主题,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月旦评 美国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