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
匈奴简史 豆瓣
作者: 水木森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 8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作者水木森是一位资深的史学爱好者,尤其喜爱中国民族历史。本书是他在尊重历史、多方考据的基础上写成的,他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部落兴衰、政治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语言简明、通俗,引人入胜。
内文配有精美插图,在帮助我们了解匈奴帝国珍贵史料的同时,也能增强美的感受。
编辑推荐
1.跟人类简史一样精彩
这是一部“瘦身版”的匈奴简史。作者在真实考据的基础上,用轻松幽默的笔墨,将匈奴的起源、发展、壮大、全盛及衰落整个历史进程娓娓道来,是一部比小说更有料、更耐看的历史书。
2.一部引发多方热议的历史新作
本书是新锐畅销书作者水木森的全新之作。作者水木森,原名邓学之,酷爱阅读,热衷写作,以其严谨的写作态度,幽默有趣的文风深受读者喜欢,发表有《狼团突击》《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匈奴简史》等多部作品,作品问世以来,无一例外,广受好评。
3.这是匈奴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
本书回首称霸草原的冒顿传奇,重现响彻欧洲的上帝之鞭,详细描述了汉匈一百多年的争战,道尽了匈奴帝国的兴亡史,能帮读者理清影响匈奴发展的重大脉胳,解除历史的枷锁,展望民族融合多样化的未来。
4.一本让你看了又看的好书
书中插图简单大气,直观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匈奴历史、文化,增广见闻,同时也丰富了版式编排,增强了读者的趣味阅读体验。全书内容丰富,史料真实,文字幽默有趣,是一部真实、幽默解读匈奴500年兴亡的彪悍之作,精彩、刺激,超出你的想象。
书中精彩语录
一个民族强大的标志并不是它的人口数量有多少,而是它的民族性格有多么强悍。只有性格强悍的民族才称得上强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能改变世界。
然而,一个在骂声如潮的环境中依然我行我素、镇定自若的人,是不能用常人的眼光看待的。忍让不等于怯懦,老虎不发威不等于是病猫。他苦心经营着防务,一面踏踏实实地修筑长城,完善防务体系;一面等待时机向世人证明他才是匈奴人的最大克星。
刘彻见乌维单于又在西域捣鬼,必里很是恼火,决定刺激一下他的神经。
原来让匈奴臣服竟是如此容易!刘询笑了,霍光笑了。当年,刘彻指挥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集汉朝的财力和人力,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多次深入攻打匈奴,尚未实现让匈奴臣服的目标,现在刘询坐观匈奴内部厮杀,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匈奴各部争着臣服。
韩昌和张猛见状担心呼韩邪北去后难以约束,便越权代表刘奭与呼韩邪订立了盟约,同意放
呼韩邪部北归,要求呼韩邪与汉朝世代交好,不得违约。可他们哪里知道任何盟约都是以实力为保障的。
2016年12月20日 已读
厕所读物,懒得废话。
秦汉 蛮族
契丹简史 豆瓣
作者: 苏伶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 8
契丹,曾经雄霸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个神秘民族的兴衰历史,以独有的历史角度为读者再现了契丹帝国曾经的灿烂与辉煌。然而,这样一个称霸北方,享誉欧亚的民族,却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后,骤然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揭开这个神秘民族的面纱。
2016年12月20日 已读
与西部部族、渤海、女真关系这些部分着墨不多,不过瘾。
蛮族
西夏简史 豆瓣
作者: 陈海波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 8
西夏,一个承载诸多未解之谜的神秘草原帝国,它的存在,让中原边境的人民唯恐避之不及,它虽然算不上是个血染的民族,但其勇猛好战的特性也足够将西夏历史谱写得跌宕起伏,风起云涌。
广阔的草原见证了西夏的成长,也包容了它为获取强大而发起的种种杀戮行为。不断的战争扩张,让西夏国曾显赫一时,但母党干政导致的腐败内政终将它推向了衰落、灭亡的深渊。
2016年12月20日 已读
错别字和重复啰嗦之处不少,这样还能比前两部质量好,现在出书圈钱真是容易呐。两个地方写细些就更好了:1.西夏考古最新进展;2.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大战役。
蛮族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第一次看书看到收尾时,生出舍不得它结束的情绪,仿佛要与他们在辇路上离别。我对作者的现实所观所思无所感,但对他娓娓道来的晚清“制度性无序和失败”历史细节百感交集,对元明长城内外的故人故事兴趣盎然,无论是熟番车史二部的沉浮,还是降蒙汉人赵全等人的水花……都令我唏嘘。而最引起共鸣的,是元廷给少数江南士人的空间认知极限和前所未有的塞北体验,“我本吴越人,二年客幽燕。幽燕非我乡,而复适乌桓。”联想到自己从皖南到幽燕的人生轨迹,心心念即便取得再大的世俗成功,也只能把“朔风边草”当作他乡景观,徒增“为之凄然”的矫情。
文化 游记 自由 蒙古
敕勒与柔然 豆瓣
作者: 周伟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即匈奴、鲜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高车)和柔然。他们对中国北方及中亚历史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本书即对这两个古代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内尚属首次。此书出版后,港台、日本及国内有关论著多有引用,有一定影响,并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吴玉贵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本书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的内地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上聚讼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东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与制约、唐朝对东突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6—7世纪突厥汗国与内地政权交往的历史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背上的朝廷 豆瓣 Goodreads
A Court on Horseback:Imperial Tou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1680-1785
作者: [美]张勉治 译者: 董建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评论----
本书探讨的是清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其最重要的特征。本书可以从不同层面去阅读。首先,本书思考了清朝统治的具体特征,特别是民族意识在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位置,做出了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理论贡献。其次,它细致再现了巡幸这一历史上的重要活动,及其作为展示、仪礼、思想、身体等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三,它揭示了乾隆皇帝的独特个性。总之,本书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历史细节的呈现以及分析视野的广阔,使得本书成为清史研究者以及帝国史研究者的必读书。那些在西方传统之外寻求理解帝国形成的可信范式的研究者,尤其应该参考这本书。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张勉治对巡幸的描述很具体,这值得称道。他不是简单地概括清帝的巡幸,而是告诉我们,巡幸何以会在不同时期一再举行。本书并非一项狭隘的巡幸研究,在作者笔下,巡幸是透视清朝统治的棱镜,巡幸绝不是远离宫廷生活和国家治理,而是乾隆皇帝统治国家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雪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启玄(Norman Kutcher)
作者对巡幸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清朝皇帝巡幸的行为本身,乾隆帝南巡期间与扬州盐商、江南文人的交往,以及御制诗写作、南巡的社会反响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治河、武备、西师、江南士商的活动、文字狱等诸多影响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种矛盾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虽述南巡,却及其余,一个对帝国发展的全景式的描述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刘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