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
解放的悖论 豆瓣
The Paradox of Liberation: Secular Revolutions and Religious Counterrevolutions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沃尔泽
译者:
赵宇哲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帝国的分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豆瓣
An Empire On The Edge
作者:
[英]尼克•邦克
译者:
银凡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 7
18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东印度公司,英国当局通过了《茶叶法案》,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这对于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商业利益是极大的损害,因此直接导致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英国议会中的鹰派呼吁采取惩罚性报复措施,此举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774年夏末,当地的造反派已经将自己武装起来,独立战争势不可挡……
本书从一个全新视角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作者细致研究了源自英国和美国的一手资料,以公正的笔调再现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三年(1772-1775)里英国当局与北美侨民的尖锐矛盾,并分析了英国政治、经济届的知名人士,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哈钦森等人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从一个全新视角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作者细致研究了源自英国和美国的一手资料,以公正的笔调再现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三年(1772-1775)里英国当局与北美侨民的尖锐矛盾,并分析了英国政治、经济届的知名人士,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哈钦森等人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豆瓣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作者:
方震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