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 豆瓣
所属 作品: 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
作者: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 译者: 范慕尤 / 杨曦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历史话语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或者“公民”指的只是“精英”,只有当底层造反时,主子们才意识到仆从们也有意识。
——帕尔塔·查特吉
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菲利普·霍尔登
前 言
布莱希特的剧作《伽利略传》的最后一幕,引用了伽利略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有可能是曲线。”由于经典力学假定两点之间在理论上是无阻碍的,因而这个论断有反讽的意味。可在秩序混乱的政治领域中,这却可以被看作真理。
很明显政治理论家们并不重视这个事实,即政治必然在一个话语意义不甚确切的意识形态领域内运作。在政治家那里,概念是不明确的,这样概念就有了政治价值,因为不明确所以有一系列可能的解释;在那里目的自相矛盾,而结果则不可预料;行动变幻莫测;选择都是战略性的,相对的而不是单义和绝对的。然而,这个充斥着模糊和虚假、操纵和欺骗、梦幻的世界并不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在这里,明确了目的,建立了规则,确立了价值,完成了革命并建立了国家。
这本书是有关政治革命的,但其过程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描述,即从历史中选取起因和高潮两点,两点之间以一条直线贯穿。有论点指出,革命从根本上说并不只是革命。在转变、动摇、中断以及无法预测的变化中,被支持的和受到压制的东西一样多,从中你会意识到在这一复杂运动的进程中历史的合理性要多于那些偶然的或干扰性的因素。通过研究形式不一的转折点,我们可以找到线索,理解民族主义思想史在今天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我本想将这本书命名为《曲线》,但比我精通出版业务的朋友劝我说,这不是一个挖掘潜在读者的好办法,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我于1981—1982年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期间动笔写作本书,我非常感谢Nuffield基金会给我的出国奖学金。1982—1983年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期间,继续写作本书,回到加尔各答时已完稿。对于牛津大学Bodlian图书馆,堪培拉ANU图书馆,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加尔各答大学历史图书馆,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图书馆职员的帮助,我万分感激。
曾看过及评论过本书初稿的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 沙希德·阿明, 贾苏特罗·伯格奇, 迪拜什·哲格罗伯蒂, 约翰·达恩, 欧姆卡罗·古斯瓦米,拉那吉特·古哈,德伯蒂·古哈·塔古达, 苏迪伯达·卡维拉吉,鲁德罗·穆凯吉,哥耶·班代,阿毗吉特·森,阿肖克·森。对他们的批评和建议谨此致谢。
我在阿尔及尔、牛津、堪培拉、巴罗达、巴黎和加尔各答的研讨会上发表并讨论过本书的不同章节,在此向所有与会者致以谢意。
我还要感谢联合国大学的金海德·穆会古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Zed Books的罗伯特·摩太诺和安娜·格沃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拉维·达耶勒,鲁古·俄德弗尼,在本书出版方面给予的帮助。同时谢谢梅·迈肯思和玛格丽特·豪准备打印稿。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卡马丽的支持和理解。
帕尔塔·查特吉
1985年12月于加尔各答
译 后 记
本书由范慕尤和杨曦合作翻译,范慕尤负责前三章的正文,杨曦承担了后三章、全书尾注和索引的翻译。北大英语系的张琪校对了全文。在此过程中,北大东语系印地语专业毕业的周陈校对了后三章的正文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北大印地语专业的王静老师帮助译出了一些印地专名,此外印度语言文化专业的张幸帮忙解决了大部分的孟加拉语专名翻译。北大东语系段晴教授也不时给予点拨,对他们的大力帮助我们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证。
范慕尤 杨曦
2007年4月20日
秋风醉了 (1994)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背靠背,脸对脸
9.3 (493 个评分) 导演: 黄建新 / 杨亚洲 演员: 牛振华 / 雷恪生
其它标题: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 背对背,脸对脸
王双立(牛振华 饰)是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这个馆长一代就是好几年,想升也升不上去,却也没有其他变动。不料一天,来了新的文化馆长老马(雷恪生 饰),这让王双立离正馆长的距离更远了。新馆长老马原是个副乡长,王双立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心里很是不以为然,利用自己对文化馆人际关系熟 悉的优势,想方设法给老马出难题。经过几轮较量,老马终于被挤走,王双立又成了代馆长,再次受领导重用,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秘书小阎(李强 饰)成了新一任馆长。王双立不甘心,再次和小阎斗法,想将对方挤走,这次王双立还能如愿与偿吗?
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获得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1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合作片奖、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
弑君者 豆瓣
The Tyrannicide Brief: The Story of the Man Who Sent Charles I to the Scaffold 所属 作品: 弑君者
作者: [英] 杰弗里·罗伯逊 译者: 徐璇 新星出版社 2009 - 4
查理一世发起内战,使得十分之一的英国人在战争中丧生。1649年的议会却找不到一个有才华和勇气的律师来起诉自称高于法律的国王。约翰•库克最后临危受命,以清教徒的虔诚和对公民自由的热爱挑战“君权神授”,把国王送上法庭和断头台,英国从而告别了推翻君主制。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是在查理一世被砍头的11年后,被查理二世五马分尸弃于市。
国际知名的人权律师杰弗里•罗伯逊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主张,国王因为有罪而被审判,对他的处决是建立议会主权的必要,而对弑君者的审判却是被当权者一手操纵,那些牺牲者应被视为国家的英雄。
约翰•库克牺牲了生命,从而使“暴政”成为一项罪名。他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开了审判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国家元首的先河,是对皮诺切特、米洛舍维奇、萨达姆•侯赛因进行审判的先例。这部大作是当下全球许多重大问题的启示录。
本书荣获2007年度美国律师协会 “银法槌奖”(Silver Gavel)(银法槌奖是美国律师协会最负盛名的一项奖项,主要奖励给那些帮助美国民众理解法治和司法制度的优秀“普法”作品,包括电影、戏剧、广播和电视节目、报刊文章、书籍和网站等,1958年该奖首次颁发,迄今已有50年历史。)
赞语
迷人的书,极具启发性,悲悯之作。
任何相信法律之无畏与独立的人都不该错过的经典好书。
——《泰晤士报》(The Times)
那些鲜血横流的可怕日子被杰弗里•罗伯逊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这是本好书:严谨的研究,优美的文笔,精美的插图。这是一部开天辟地的作品,约翰•库克是十七世纪中期的历史关键人物,而这是他的第一部传记。更重要的是,杰弗里完美地展现了强大王权受法律审判的整个过程。
——《星期天先驱报》(Sunday Herald)
这本书为一位真正伟大的无名英雄正名,他是罕见的法律改革家……令人鼓舞,探究英国内战的全貌。
——《旁观者》(Spectator)
太引人入胜了……对法律问题条分缕析,对历史全局有着精准的把握。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有着文学作品的阅读愉悦,优雅又热烈,原汁原味的历史。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杰弗里•罗伯逊用法庭辩论的智慧来写作,有专业的历史学家难以企及的洞察力。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目录:
中文版代序一 陈婉莹
中文版代序二 贺卫方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开篇:要不是运气……
第一部分:革命
第一章 一个平民
第二章 斯特拉福德、船舶税和自我探寻
第三章 受制的国王
第四章 清廉的律师
第五章 独立派想拥有什么
第六章 穷人的处境
第七章 罪恶的鲜血
第二部分:共和国
第八章 天罗地网
第九章 法网恢恢:库克的指控
第十章 审判国王
第十一章 别了,君主统治
第十二章 国王已死
第十三章 一张白纸
第十四章 护国体制
第三部分:复辟
第十五章 扶不起的阿斗
第十六章 最后时刻
第十七章 “他们看起来全都垂头丧气”
第十八章 对约翰•库克的审判
第十九章 与上帝同行
第二十章 国王万岁
后记
附录
附录1 在查理一世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的59名法官(按签字顺序)
附录2 年表
附录3 资料来源说明
附录4 人名表
译后记
书记 (2009) 豆瓣 IMDb TMDB
书记
8.5 (130 个评分) 导演: 周浩 演员: 郭永昌
其它标题: The Transition Period / 冬月
《书记》(英语:The Transition Period),是中国大陆导演周浩的一部纪录片,记述了中国河南省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在离任前3个月内发生的故事[1]。该片于2009年获得华语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奖
特工 (2018)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공작
8.2 (529 个评分) 导演: 尹钟彬 演员: 黄政民 / 李星民
其它标题: 공작 / 北风(台)
1990年代中期,暗号「黑金星」的南韩「国家安全企划部」情报员,假扮成南韩商人跟北韩进行商业交易,藉此渗透北韩军事单位,打探核开发情报,他得在最危险的地方,赢得敌方的信任,没想到一心只想完成任务的他,却在不自觉中陷入南北韩权力高层间的恐怖阴谋。
自由与权利 豆瓣
所属 作品: 自由与权利
作者: 张佛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为政治学与法学耆宿张佛泉先生有关宪政与民主、自由与人权等问题之论著汇集。全书概分上、中、下三篇,凡二十五章。上篇以“宪政与时局”为名,收录先生发表于《国闻周报》的政论时评,涉及民族主义、行宪守法与国族建设诸方面,展现了法政学理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纠结;中篇为“无法出让的权利”,凡时论二十二篇,侧重基本权利学理的讨论与社会应对,尤其关注于选举权利之推行与民主政治途径的探析;下篇则为“自由与人权”的经典言说,缕析自由概念在宪法乃至宪政上的重要地位,擘划邦国秩序,规制基本人权,阐明“自由之确凿意义——诸权利即诸自由”之意。全书所辑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利呈列,俾窥张佛泉先生思想发展之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