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拉扯大的孩子 豆瓣
作者: 安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不同于卢 梭学派对乡村生活及自然主义教育之乌托邦式的精英怀旧,也不同于布迪厄学派对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纯粹目光和实用目光的二分化理解,作者揭开了她所亲历的民间养育学的多副面孔和深层结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育与生计相结合的家庭劳动教育;“说谅”与“圆成”——游戏、世俗交谈与社会欢腾所构造的公共闲暇教育;“举头三尺有神明”——对文字、读书、教师、爱情、善业等所承载的“天道”持道德敬畏的神圣性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基于生计考量的实用目光始终存在,但每一代人都保持了“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而后者才是支持平民子弟完成阶层流动、文化超越的关键力量。可以说,民间养育学既是苦难教育学,也是希望教育学,而在最终意义上,是“大器晚成”的教育学。
沉疴遍地 豆瓣
Ill Fares the Land 所属 作品: 沉疴遍地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说了很多,可惜也没说什么。只能说是一部关乎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版警世箴言吧。
外国文学 文化 文化研究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豆瓣
所属 作品: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8.3 (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 1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