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情书 豆瓣
6.5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布克哈德·施皮南 (Burkhard Spinnen) 著 / (德) 琳娜·霍文 (Line Hoven) 图 译者: 强朝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2
☆ 新书、旧书、美丽的书、破损的书、正确的书、淘来的书、试读本、初版书、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旧书店、书架……“我想在这本书里讲一讲,假如有一天离开了纸质书,我的生活将失去些什么。在讲述中,我既不求全面,也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做辩护,而宁愿将更多的笔墨奉献给那些和书籍相关的最美妙最平凡的东西。正因为太熟悉,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它们。”
☆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写给天下爱书人的一本小书,一阙献给书的恋歌。
2021年7月5日 已读
好薄啊,虽然内容基本是抒怀,但我觉得这本书在一百年后被人从应该还存在的旧书店里找到的时候,一定会带来惊喜。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去图书馆,拿到阅览证时开心的心情,虽说那之后的近十年都去过图书馆,但我从心底里渴望去到那个世界里。
a非虚构内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在表里很久,终于趁着读罗马相关内容时看完了。看到书信有些惊讶,不过很顺利地分清了人物,读得也很快。内容并没有令我感到惊奇,不过有这个灵感和能写出来是两回事,从后者来说当然是满点。适合一个夜晚,一口气读完后入眠。译者是亚历山大三部曲的那位,感觉到了文字风格的熟悉hhh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顶天家族 豆瓣
有頂天家族
8.7 (8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见登美彦 译者: 高詹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3
下鸭家是京都狸猫的名门,却没有望族该有的正经相。
能干的老爸撒手西去,留下热衷桌球畏惧雷电的母亲和四只小狸。
老大矢一郎一到紧要关头就失措;
老二变身青蛙滞留井底;
老三热衷于恶作剧;
老幺变身时容易露出狸猫尾巴。
四兄弟夹在天狗和人类之间,想安度狸猫的一生,
既是亲戚又是死对头的金阁、银阁兄弟却屡屡作梗,
流淌着傻瓜血脉的下鸭一家该如何是好……
2020年12月16日 已读
读得不开心,父亲被吃掉和层层揭秘为什么会被吃掉的真相有些意思。明明说着喜欢你喜欢到想要吃掉你,布袋和尚和弁天却还是没这样做啊。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 豆瓣
译者: 杨宪益 编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 远征归来,寡不敌众,他迸裂了天灵盖把号角吹响,他伏身倒向青绿的草原:
· 欧洲文学三大史诗之一,悲怆动人、爱憎分明的英雄颂歌。
· 战争、失落、迷惘、青春:叶芝、艾略特、奥登……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诗坛的璀璨星光。
《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不仅有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罗兰之歌》,还有杨宪益先生亲自选译的49首英语近代诗歌,囊括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其中多数均由杨宪益首次译成中文,至今仍为独本。两部作品合为一本,更是凸显了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古今之变。
《罗兰之歌》是法兰西古老的英雄史诗,与英国的《贝奥武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杨译本生动还原了史诗昂扬的战斗精神与爱国情怀,罗兰牺牲等诗节读来催人泪下。
《近代英国诗钞》所选诗歌均创作于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而杨宪益先生选译这些作品的原因也正如他在序中所言,“过去中国和欧洲国家处境不同,但当时中国青年也同欧洲青年一样,经过迷惘失望和追求,对祖国和世界人类前途保持了美好的理想和希望。”
#评论
提到《罗兰之歌》,就像提到平达的《特尔斐皮西亚颂歌》或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即使有了第1001版,也会再发行第1002版,自有文人才子读了觉得,若不是第1版,也是第990版更为可取。
——法国欧洲中世纪历史学家 约瑟夫•贝蒂埃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浑厚质朴。有人赞誉说它有荷马宽阔流动的优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笔致。
——翻译家 马振骋
他[T.S.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会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评
[W.B.叶芝]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内容简介
《罗兰之歌》里,大将罗兰随法兰西皇帝查理远征西班牙,在归来的途中引起了贵族甘尼仑的怨恨,落入了甘尼仑与敌人所设的圈套中,并与奥利维等人在昂赛瓦地方英勇牺牲,查理皇帝为罗兰等人复仇,彻底消灭了敌人,征服西班牙,然后将叛徒甘尼仑处死。《罗兰之歌》取材于历史,大约在11世纪末由民间行吟歌人根据传说发展创作而流传了下来。
《近代英国诗钞》则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诗坛璀璨星光的惊鸿一瞥,涵盖了艾略特、奥登、叶茨、布伦顿、豪斯曼、史彭德等著名诗人创作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诗歌,既表达着诗人们对战争与消逝的青春的嗟叹、失落、迷惘,也抒发着他们对幸福的期盼,对理想的憧憬。
2020年12月2日 已读
含泪读完了罗兰之歌的前半部分,为罗兰和死去的战士们流泪,更感到战争的不必要和人的有些执着是多么愚蠢。奥利维开头是“伴侣”,后来成为了同伴,那么一开始译作的伴侣是怎么回事?
书的后半部分是一些英国近代诗,翻译得很美,让人想去读原文。诗将人类共通的感受凝结在短小的句子里,想着过段时间还是要再去读马尔多罗,试着体会它眩晕般的内容。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典企鹅:从封面到封面 豆瓣
Classic Penguin:Cover to Cover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巴克利 编著 译者: 邹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我们的设计师总能直面挑战,拒绝平淡无奇、只求新颖巧妙,可能会有些颠覆,但始终很企鹅。
——艾尔达·鲁特,企鹅经典副总裁
成立于1935年的企鹅图书是一家被全世界读者和出版业同行敬重的出版机构,其装帧设计更是引领出版业多年。
作为其几十年设计风格的沉淀,企鹅的创意总监保罗·巴克利曾于2010年企鹅图书成立75周年之际出版了《企鹅75》,书中精心挑选了在过去数十年间最能代表企鹅风格的75款图书封面。作者更是在书中讲述了未被外界知晓的封面设计幕后故事,让读者得以一窥图书封面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确定的复杂历程。
大受欢迎的《企鹅75》如今迎来了续作,《经典企鹅:从封面到封面》。结合艺术家和作家娓娓道来的评论,保罗·巴克利精心策划并展示了十多年来那些令人惊艳的封面设计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喜欢文学经典、书籍设计和一切企鹅的东西,《经典企鹅》不容错过。
2020年9月5日 已读
太有意思了,喜欢艺术的地方在于它同现实只有一线之隔却能让人仿佛跳脱时空。翻了一遍,最喜欢的是鹈鹕莎士比亚系列,豪华版蝇王和阿瑟·米勒戏剧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们都是食人族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8.1 (6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廖惠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2020年6月8日 已读
有点儿难读,或许是我看得不够认真,更可能是跟不上斯特劳斯广博的知识和极其有特点的论证,但几篇的内容都挺有意思的。圣诞老人会涉及到生与死,发情期的变化与影响,母舅的现象……必须二刷一篇篇读的一本,记忆面包在哪里!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屠杀 豆瓣
The Holocaust: Roots, History, and Aftermath
作者: [美] 戴维·M·克罗 译者: 张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2020年6月5日 已读
个人难以理解起源于宗教的憎恨,但想到普通的立场不同也会造成根深蒂固的想法,也就不难体会到了。先前看巴勒斯坦因以色列的建立陷入纷争时觉得不该如此,如今觉得流离失所的犹太人也有想拥有属于自己故乡的地方,但驱赶走住在此处的人难道不是一种手段的重复么。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必将经历下一次屠杀,审判与宽恕,憎恨与爱,直到最后的最后之前,不会有一方获得完全的胜利。我无法看到了,惋惜多于庆幸。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19年10月6日 已读
非常喜欢第一部分,仿佛从上空俯视整座城市,而行走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奇遇:图书馆侦探,联合国首席理发师,晨起的按摩师,擦鞋匠……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第二部分中,即使作者解释了一些也依旧没能明白桥的建造过程,单纯感受到流动修桥工同浮萍与蒲公英般飘摇中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或许大部分人还是想有一个能够长时间停留的地方。第三部分是个人画像,没太多感想。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葬礼竞技会 豆瓣
Funeral Gam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天堂之火 豆瓣
Fire from Heaven
8.3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天堂之火》讲述的是亚历山大20岁即位之前的经历。一出生,亚历山大的健美、力量和勇气便光彩夺目;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在亚历山大漫长而艰苦的少年时代被打磨得锋利,足以支撑起他宏伟的未来。
还未离开襁褓,亚历山大同床异梦的父亲腓力王和母亲奥林匹娅斯就开始了对他人生控制权的争夺,这让他自幼便谙熟权术和阴谋;而与他情投意合的挚友赫菲斯提昂及导师亚里士多德,则让他感受到了信任之力和理性之光。
尽管他12岁时已经在沙场上手刃仇敌、18岁时就当上了马其顿的骑兵指挥官,他也还是要蛰伏在困苦、羞辱中屏息静待,等待命运光华熠熠的道路为他完全敞开的那个时刻。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 《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 玛丽·瑞瑙特
公认辉煌巨作 “亚历山大三部曲” 第一部
少年亚历山大 史无前例的传奇演绎 横扫欧亚的霸业缔造者 初露锋芒的少年时代
名人推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 希拉里·曼特尔
媒体推荐
以她通常的元气与想象力写就,玛丽•瑞瑙特具有伟大的才华。
——《纽约时报》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注定一战 豆瓣
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译者: 陈定定 / 傅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稍稍体会到了庞大博弈的乐趣,同时愈发察觉世界是这样疯狂。每个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身躯,一旦战争开始,人形机器相互碰撞,一个个人就从机器碰撞或断裂处掉下,在各处死去。跨过的是无数生命,也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单个的人组成了更大的集体又被集体控制着。成功规避战争的例子太少,作者角度提出的猜想和方案也都是理论性的,现实还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一战不要会来临”,若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它不会来,但哪怕有一个人认为它会来,那么它的可能性就成倍增大。从历史变迁和目前发展来看来看,这个时代走得太慢,还只是一个开始(有太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众人没有拥抱伊甸园的快乐与幸福就绝非终点),但从已过去的时光而言,如今已走了很远。没有庞大死伤的平和其实并非日常,不是吗?即使如此,依旧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再感受到比日常多的痛苦。
2019年6月15日 评论 06.15 - 稍稍体会到了庞大博弈的乐趣,同时愈发察觉世界是这样疯狂。每个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身躯,一旦战争开始,人形机器相互碰撞,一个个人就从机器碰撞或断裂处掉下,在各处死去。跨过的是无数生命,也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单个的人组成了更大的集体又被集体控制着。 成功规避战争的例子太少,个人认为作者挺了解的,角度提出的猜想和方案也都是理论性的,现实还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若是有人从另一角度写写就更完整了。在战争上有发言权的一定都是了解博弈的人,所做的猜想多,视作敌意的可能性更高,“这一战不要会来临”,若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它不会来,但哪怕有一个人认为它会来,那么它的可能性就成倍增大。 从未想过所在地的身躯已逐日强大到能令他处看见,按作者所说是低估或没意识到自身的意图,察觉到这点之后,也就意味着要被卷入其中了。这本书所站的角度高,也的确提供了一个对于目前现实来说更大的格局,读起来却完全不晦涩,尤其附录很详细。 从历史变迁和目前发展来看来看,这个时代走得太慢,还只是一个开始(有太多让人不可理喻的事,众人没有拥抱伊甸园的快乐与幸福就绝非终点),但从已过去的时光而言,如今已走了很远。没有庞大死伤的平和其实并非日常,不是吗?即使如此,依旧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再感受到比日常多的痛苦。
a各种史与神话 a科普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2019年5月9日 已读
原来历史学和社会学互相看不顺眼,不,人文领域随便抽两个出来打不起来也能吵起来。这本特别好看,标题和小标题很重要,思路和分析都非常清晰。名词的解释和应用,宏观和微观案例,当代的去中心和去稳定……个人读了一遍没有把握住太多信息,所以肯定会反复阅读。觉得作为字典查询也非常不错。记住作者的名字了。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智利之夜 豆瓣
Nocturno de Chile
8.8 (8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徐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甫兼文学批评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同时还是一位平庸的诗人。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尽管事实上,随着夜晚的加深,他的热度降了下来,而他那一连串的胡言乱语也随着一些冷冰冰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2019年4月25日 已读
原来我从未读懂过波拉尼奥,因为它的背景离我那样遥远,我读着它仿佛是行走在雨雾中的林间,林深雨重,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其中的情感(尤其是行走在平地上的压抑),在细节中瞥见几寸光阴。这本感觉其实还算轻快,从与F的见面到他的葬礼,鲜艳的时光不断被抹上灰白,但最后骤然间爆发形成了第一个段落。他如果还活着,的确是会被诺贝尔奖喜爱的作家。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梳理清晰,看得开心。
从当代铁路旅途中也捕捉到相似的模样,列车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感官,旅途中飞快掠过窗外的景色被从日常中抽离,体会到了新鲜感。
从英国制造业说起,蒸汽机机械的使用在逐渐取代自然力的同时减少了人和自然的联系,道路也不被要求是光滑水平坚硬笔直的(人造灯光的发明使建筑对自然光的要求降低,减少玻璃的使用)。
瞥了一眼美国现代道路的形成:人力成本高于土地成本使铁路多绕开自然资源,河湖很重要,船只的内舱最早被应用在列车设立上。
提到过量的功能性活动会造成物质和器质的损害,这点上来说人和机器相同。精神上的创伤则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才被提出。车站的修建成本让它出现在中心和郊区间。
知道了几个豆知识:钢铁的承受强度是石头的40倍,木头的10倍;饲养一匹马的成本等于八个劳工;休克最早是军事用语。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太空漫游 豆瓣
2001: A Space Odyssey
9.2 (9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郝明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时代启蒙了地球人类的文明。三百万年后,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同样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间立即朝土星方向发射出电磁信号。美国派太空船“发现号”远征土星,追查真相。太空船的超级电脑“哈尔”发疯,害死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并犯弗兰克·普尔变成太空漂流物,只有戴维 ·鲍曼逃过一劫。幸存的鲍曼独自抵达土星,又发现另一块更大的黑石板……
在阿瑟·克拉克众多作品中,以“太空漫游”四部曲最为脍炙人口,他用丰富的第一手太空科学资料,创造出比现实太空科技更为创新的场景;而他扎实的科学背景,更使作品中提到的科技情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本书是“太空漫游四部曲”之一的《2001太空漫游》。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当代导演无法将此书拍成斯坦利那样。最后真令人悲伤,但又很快乐。不再是自身属于的人类,无法想象成为神的心满意足……前者有向后者转换的途径,然而依旧觉得这种超越一切之上的存在过分了,不想让这种存在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很多人都愿意成为这种存在啊。指引着这一切的是那神秘的柱么,但其本身存在却几乎没有被解析。并不能捕捉到这个散乱的故事。喜欢电脑出错时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恐惧(还练习了西班牙平原的语音w);喜欢进入房间后的感觉,陌生却熟悉,一点儿安心感;还喜欢开头,死亡人数是活着的人的三十倍,是真是假呢。人的惰性是其质量五倍。在低引力下生活的人长得快,老得慢。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魍魉之匣(下) 豆瓣
8.8 (98 个评分) 作者: 京极夏彦 译者: 林哲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两个美貌且彷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相偕在夜里去湖边欣赏月光,其中一名少女却意外落车而身受重伤。无意间搭同一班车下班的刑警木场修在强忍疲惫下接手处理案件,却意外发现身受重伤少女的亲人,是他暗恋了许多年的女演员。木场一面强自按捺内心情感浮动,一面却也深陷难缠案件。身受重伤的少女在送到一栋盒状的建筑物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凭空消失了……
作家关口偶尔为之取材写作的三流杂志《月刊实录犯罪》,正在追查相模湖发生的分尸杀人案,编辑鸟口和关口联袂前往现场追查,却在路途中迷路而误入一栋奇怪的盒状建筑物……
在病床上消失的少女、相模湖分尸杀人案、追查案件的木场和关口、盒子般奇怪的建筑物,到底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魍魉,真的只存在人心吗?
【魍魉】
最早称作“罔两”,为影子之意。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则成了“罔两,山川之精物也”,不过魍魉确切的形象,《淮南子》中始见真章,形容其为“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赤爪、长耳、美发”;《搜神记》中引“夏鼎志”云“‘罔象’如三岁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赤爪。索缚,则可得食。”《本草纲目》 则称其“喜食人尸肝”。
【火车】
西国云州萨摩边境或东国一带有异事。葬送之时,俄有大风雨,其烈足以吹倒往来行人,葬棺时被吹飞。若掷守护数珠则异事消。否则棺木飞走,失其尸。此即火车捉尸,乃甚为恐怖耻辱之事也。愚俗有言:生涯多为恶事,地狱火车来迎。火车携走死尸后撕裂其身,挂于山中树枝岩头。火车之名,乃佛者先言(中略)。捉火车事,和汉多有事例。曰此乃魍魉之兽所为,魍魉或作罔两、方良。酉阳杂俎引周礼曰:“方相氏殴罔像。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栢。墓上树栢,路口致石虎为此也。”此兽常于送葬之时出来危害。故汉土圣人之世,方相氏披熊皮,作四目之形,大丧之时立于棺柩前,持戈入穴,击四隅,乃为殴此兽是也。此即险道神。或可见事物之源。
2018年12月12日 已读
大概掌握了新本格看了开头猜不到结尾总是和切割有关的风格......说不上喜欢,甚至可能不会再看这派的了,不太喜欢这种和人体牵连的感觉啊。之所以推荐是因为京极堂娓娓道来的絮絮叨叨很有意思,整个故事给人一种美感,最后哗啦一下把谜底倒在人面前实在密集过度。京极夏彦写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氛围的把握,让人心底发毛。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合作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译者: 吴坚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
2018年10月31日 已读
跳去了全部字母,是本好书。不要嫉妒,不要先背叛,背叛和合作都要有回报(一报还一报比较有用,也可以考虑两报。口头确认识一个体现),不要占便宜。中间两章举了一战前线战壕和几个生物标记(鲈鱼竟然是雌雄同体)说明选择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提到信誉,管理和领地都是合作与背叛之中的重要因素。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8年7月10日 已读
前面特别棒,最后一个部分没怎么读懂,感觉有些跳(?)。第一遍读还没把例子和论证完全对上。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写出这样的书人生大概能算圆满,也不知这个梦想如何。但读这本书时的幸福是发自内心。从民族主义的定义开始,说到它的形成和发展,虽说因为篇幅原因没能面面俱到,但每一个点滴都很好。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荒野侦探 豆瓣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9.2 (4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2666》作者天才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名作。
★波拉尼奥作品版图里的重要作品,处于波拉尼奥作品文学三角的顶端。
★进入《2666》的一把钥匙,波拉尼奥作品必读。
★与《2666》有可查证的关联:
虚构了同一个城市 圣特莱莎。
在第二部分中提及阿琴波尔迪。
在一场对话中,2600年被指为不祥之年。
在2666的笔记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是阿图罗•贝拉诺[《荒野侦探》主人公]。2666就要煞尾了。朋友们,就说到这里吧。这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全部的生活经历。如果我还有力气,肯定会哭上一场。阿图罗•贝拉诺跟各位说:永别了!”
-
《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
永远年轻,永远荒唐地悲伤
-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酒精、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
《荒野侦探》是波拉尼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甫出版即一鸣惊人。1999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也因此让波拉尼奥扬名国际文坛,从此跻身拉丁美洲一流作家之列,称他为最具原创性、自马尔克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家。
2018年4月7日 已读
目前没读《2666》的心境了,但还是读完了,不适应博拉尼奥的叙述风格,大概是看的是电子版的关系(几年前看《2666》时我欢快着呢)。感觉我自己才是荒野里的侦探,不停地在各种混乱的人名和关系当中辗转,最后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突兀结局。让人留恋(一点儿荡气回肠)。文学性很强,其实可以三星或者四点五星,取了折中的。最佩服的是通过人物之口说出的各种议论和评价(百分之八十的诗人我根本没听过),可以看出波拉尼奥的文学素养。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米安 豆瓣
8.3 (65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1919年首版,最初作者署名为埃米尔•辛克莱,作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其受人欢迎的盛况唯有上个世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能够与之媲美。人们竞相探问辛克莱到底是谁,连托马斯•曼也写信向出版商询问作者情况。但这位作者一直隐匿着,直到两年后作品17刷时,才确切地属上黑塞的名字。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好莱坞人气文艺男星詹姆斯•弗兰科最新导言。弗兰科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趋向这个目标的旅程之中,阅读《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一个青年的蜕变自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起,青年德米安将引领你度过自身蜕变的斗争。
★一部以它极为精确的描写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整整一代青年,均满怀感激而且如痴如醉地被他吸引。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趋向这个目标的旅程之中,阅读《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詹姆斯•弗兰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
出生并成长于 “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17年8月21日 已读
2017年8月21日 评论 08.21 - 给人安慰的书,正像我曾经读过的黑塞的其他小说一样是理性与浪漫平分的理想主义。 除了“我”辛克莱的形象外,其他的人都是从“我”身上拉出来的一个影子。开头德米安出场后我就在想这一定是辛克莱为了让自己脱离霸凌的状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他身上融合了所有辛克莱曾见过的能够帮助他的人的模样和辛克莱自身想成为的样子。不过本来就是小说,所有一切都是融合了现实的创造。 生活是真实的,谈话中的一个个思辩都令我想到自己。想必其他人也是如此。在擦掉遮挡住自己印记的东西是为了看清必须要做的事情,在挣扎中辟开一条新路吧。 一本我这样的年纪最适合读的书。对于将要奔赴的人再好不过的定心丸。因为你的心中也住着一位德米安。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