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翦商 豆瓣 Goodreads
8.2 (121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3年4月30日 已读
虽说很多推测,这套人祭相关的丰富内容还是有些意思的,但不感兴趣,我就读得很痛苦,还跳过了易经的一章,感觉可以加入汗青堂系列……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巫师 豆瓣
The Witch: A History of F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赫顿 译者: 赵凯 / 汪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嗜血、魔药、暗夜飞行、化身动物、裸身集会……
巫师信仰,社会禁忌和社会恐惧的表达方式
勾勒出人类心理的共同结构
本书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高级教授罗纳德·赫顿的巫师研究专著。作者以尽可能广泛和深入的视角切入近代早期巫师审判,将巫术视为从古至今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追溯了巫术观念和猎巫文化的发源和流变。作者综合英美和欧陆学者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世界各地人们对巫师及其他类似的信仰的态度以及巫师嫌疑人的遭遇。其视域跨越非洲、中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美洲,洞见贯穿古代异教时期到当代社会。本书是巫师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致力于消除人类社会对巫术的恐惧。
2021年9月2日 已读
这纸摸起来好舒服,很好吃的样子。
作者用witch指代使用危害性法术的那部分,历史学和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过冲突,有人提出用欧陆的语言定义其他地区的情况很狭隘因此出现过反对比较的阶段,尔后人类学首先突破。
刚读到巫师的五个特征:①使用离奇的方式造成危害;②对社区内部造成威胁,尤其是亲近者,甚至有杀害近亲才能成为巫师的说法;③施术具有传统,可是天生或通过道具,有人能控制力量有人无法控制;④具有危险性;⑤可以抵抗,通过善或防御性法术,说服巫师解咒或直接进行物理打击。
原来南非在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同时也在处理被怀疑是巫术造成的事件……
后面萨满,夜间军团和精灵节值得注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一口气读下来会有点儿头大但很适合用来追本溯源。值得反复翻开。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8月3日 已读
考证大半天,注释占一半,换小说家来写绝对更畅销。磨坊主的思索,仇者的告发,审讯关押,让梅诺基奥最终还是上了火刑,不知比起绞刑台掉脑袋或窒息死亡,是否更幸运。因思想遭到权力的审判实在是荒谬至极,若是当下一些人们读过此书能多少反省,那就善莫大焉了。3.5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的伤痛 La musique de la douleur 豆瓣
作者: [瑞]奥德·霍瑟-莫蒂尔 译者: 高朋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 7
7个临床病例故事,7位艺术家生理与心理上的伤痛,7次音乐的疗愈。
我们将会看到一位饱受愧疚折磨的大提琴家,一位梦到被钢琴纠缠的钢琴家,一位重寻职业生命和意义的画廊老板,一位努力地重构自己的存在意义的、一度困惑不已的前歌剧演唱家以及其他饱受折磨的艺术家。
聚光灯下的艺术家 在职业生涯中遭遇过什么样的创伤?本书对于所有活跃在舞台一线的演奏员们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2021年7月29日 已读
不如改名梦的解析。可以学到一些理解梦的方式,至于和音乐的关系,倒也不是那么大,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都是演奏家。和父亲关系不好的大提琴手,得知自己是私生女的老妇人,被性侵过有着阴影的钢琴学生,房间一团乱有囤积倾向的女士,被过于自由的梦困扰的画廊经营者,追求随性不愿被束缚的年轻提琴手,有强迫症的音乐教师到最后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恭喜他们。不知道出版了这本书后,作者的客人有没有增加。书挺薄的,也方便拿。3.5
a心理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草地上的嗡嗡声 豆瓣
A BUZZ IN THE MEADOW
作者: [英] 戴夫·古尔森 译者: 林金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内容简介
2003年,英国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在法国中部乡间买下一片荒废的农舍。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努力恢复这片草地的生态系统,而落脚在这片草地的昆虫和植物,很多都是他在科学生涯中研究过的种类。
本书中,古尔森介绍了报死窃蠹如何报死讯、讨人厌的苍蝇究竟多重要、蝴蝶斑点有什么用处、花朵如何尔虞我诈地争取授粉等生物知识,设法说明这些生物在行为与生态方面的诸多迷人细节,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提醒读者珍惜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蹲下身来仔细观察,领略以往未曾发现过的美妙生命光谱。
▼媒体推荐
太壮丽了!阅读本书最愉悦之处是听着多样性物种在字里行间嗡嗡鸣叫。
——《泰晤士报》
这不是一本灌输知识的自然科普类读物,它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的无知。
——《旁观者周刊》
古尔森的作品不仅内容翔实,更富含高度的娱乐性。对任何一位喜欢自然生物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读书籍。
——《独立报》
古尔森巧妙融合了爱德华•威尔森与巴里•洛佩兹的笔法,才华洋溢。后院里的博物学家,不管他们身居何处,都乐于有这本机智、风趣又深刻的指南作伴。 ——《书单》
本书绝非漫谈野生生物的浪漫见闻录。古尔森擅长将深奥的生物学概念与生动有趣的描述交织,全书俨然精致迷人的生态史宝库。
——《BBC野生动物》
古尔森是近年来横跨自然写作、博物学与科研报告三界最亮眼的新秀之一。
——《观察家报》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开头还以为是另一本托斯卡纳艳阳下,是我想多了。虽说作者给人感觉就是刻板印象中的英国人,但他眼中的世界,笔下的存在,实在太有意思了。但不推荐购买,原因是书摸起来好像小时候用来磨铅笔的砂纸,非常极其特别不舒服!!!
书可以给十分,纸质只能给一分,天知道我多少次想戴手套,硬要说这就是野外生活的感觉也不是没道理。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很薄一本,第二本他的书,总是能让人看到新的观点,即使是作为消遣也非常有意思。提出的三个举措如果能被实施,世界一定会大变样。
以后不太厚的还是尽量读英文版的吧。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爱器皿 豆瓣
うつわを愛する
作者: [日]祥见知生 译者: 匡匡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一位镰仓的艺廊主如何遇见自己心仪的工艺作家
▲每位匠人的工作室和语言如何型塑他们的创作
▲全面收录器皿使用、洗涤和收纳的方式
本书为艺廊主祥见知生的器物散文,介绍了24组器物职人的代表作,以平白晓畅的语言道出其中的闪光之处。每位作者的工作环境不同、性格作风相异,他们的作品也散发出不同的魅力,用于不同的场合。作者拜访自己喜爱的创作者工坊,从他们的创作细节中找到作品蕴含的性格源头。
乐之本事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 豆瓣
作者: 罗兴萍 2012 - 3
《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文丛”之一。
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产生了一批以塑造英雄人物为特点的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民间英雄叙事与“十七年”英雄叙事小说》作者罗兴萍从民间叙事因素的角度切入研究,更多关注小说在叙事艺术和民间渊源方面的成就,角度独特,立论新颖。
性与艺术 豆瓣
How to Read Erotic Art
8.9 (7 个评分) 作者: [意]弗拉维奥·费布拉罗 编著 译者: 贺艳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弗拉维奥·费布拉罗编著的《性与艺术》一书,通过性艺术品的展示,使读者了解到真正的历史和艺术。书中作品从空间上讲来自于全世界,从时间上讲贯穿古今,反应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历史状况。该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包括绘画,素描,蚀刻画及雕塑艺术品。艺术大师提香,毕加索和凯斯·哈林等大师的作品也收录其中。在书中,可以欣赏到很多著名的性艺术作品。本书色彩丰富细腻,文字优美,能使读者深刻理解不同作品。本书通过与性相关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多个时代特点、多种文化特征和不同时代人类的心里变化,不仅可以作为一本齐全的艺术工具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过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欣赏极佳的性艺术作品,而且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绘画技巧、时代和文化特征。本书对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所有读者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弗拉维奥·费布拉罗编著的《性与艺术》不仅可以作为一本大而全的艺术工具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在性与艺术方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已经出版的文字有荷兰语、法语、英语、日语、中文,覆盖了全球多数国家。
通过阅读,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如何观赏艺术作品,而且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绘画技巧、时代和文化特征。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艺术大师提香,毕加索和凯斯·哈林的作品也收录其中,这对读者来说应该非常具有吸引力。
作者除了指出大家可能忽视的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些作品对神话、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等的参考价值。
中国音乐史 豆瓣
作者: 王光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在西方音乐盛行的今天,重读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光祈的经典名著《中国音乐史》,对于理解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意义深远。该书建基于王光祈先生对中国音乐的广博知识和深刻体悟之上,以书写音乐的手法写史,将乐理常识埋藏于历史脉络之中,阐明了中国音乐的肇端,发展,流派和原理,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不可错失之作。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很多鲜活的故事,读的时候看着人们不断堕落,同时就在想他们当初如果做出另一个选择,是否现在会处于不同的境况。资源果然是很重要的。重点其实不是如何做,而是谁会去做。要怎么样才能让生活变好,将初心留在心中实在是太重要了。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问题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9.1 (9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其它标题: 大问题 / 简明哲学导论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光明共和国 豆瓣 Goodreads
República luminosa
8.7 (162 个评分) 作者: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 蔡学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世界失败的那天清晨,人们正忙着搜捕几个流浪的孩子。”
《黑暗之心》+《蝇王》,一部虚构的美洲编年史,一部寓言式的现代启示录。
大森林吞没了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孩子,正如浩浩荡荡的埃莱河水带走了成吨的淤泥。大自然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孕育出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文明,孩子们也试图在大森林腹地密不透光的树叶穹顶下创造世界。孩子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如此野性,如此纯真。最终,他们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只有埃莱河依然不动声色地流淌着,像是一则寓意姗姗来迟的寓言。
如《百年孤独》般厚重,又如《佩德罗·巴拉莫》般神秘;既有浓郁的自然风情,又颇具知识分子色彩。出版当年即广受瞩目,一举夺得赫拉尔德小说奖。
◎ 内容简介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孩子们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他们的出现,恰如一声轻轻的叹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终结;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开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雾。
◎ 评论推荐
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诺奖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倾力推荐
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2017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
合上书页时,你会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仿佛我们活在世上,却将永远迷失。而巴尔瓦写作的模糊性(一种严谨、精确而非空洞的模糊),帮助我们承受住了这种沉重的无力感。《光明共和国》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被一条深深的、不确定的古老河流贯穿。——《西班牙文化报》
事实上,巴尔瓦的重建过程展现了社会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演化过程:暴力,童年,秩序,恐惧。这是《光明共和国》最深刻也最光明的核心。——《西班牙民族报》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太久没读小说了,久到花了好一会儿才找回沉浸感,久到看见书中提及其他书与古典乐已有熟悉感,久到感叹起观察之下的细腻的描写,久到几乎忘记小说是虚构、却能让人从中窥见乃至感到真实。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还没听完,故事就结束了,一个平淡的结尾,意犹未尽。不认为它需要拿来同腰封上的两本对比,故事并不相同,在这本中孩子们的生活几乎靠我想象,我更多感到的是潜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蠢蠢欲动而非将其暴露在白日的梦幻。为“我”作为父亲的感情,为即将失去的,为无法掌控的,为天真而残忍的动容……说来已经忘记了《蝇王》的结局,甚至想不起来《黑暗之心》的内容,后者是在它于PP中出现前好几年就读过的,如今记得的却只是康拉德晦涩的英文打消了我流畅阅读原版的幻想。
a小说诗歌虚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3强权运转靠意识形态与强有力的军事管控,崩溃则是因内部无法修复与外部的冲击共同造成,然而后现代的威权同样在诉诸民主的肯定。提到太多其他人的名字,我是否要从黑格尔等人的理论一点点读起呢,道阻且长努力吧。#6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它是世界之光,同时也是对于世界而言少部分人的灾难,因为自然科学不仅带来进步,也会带来冲突。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好奇心,对安全感的需求和对经济、欲望的追求。#over推理逻辑严密,分析有但和黑格尔混了个眼熟。民主共和会在未来遍布世界吗,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也没有人见过趋于完美的存在,所以即使读完,也并不对福山认为的“终结体制”抱有自信。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断臂上的花朵 豆瓣
The Strange Alchemy of Life and Law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奥比·萨克斯 译者: 陈毓奇 / 陈礼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光,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 “英雄救美”。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最先进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后半部分有可读性,尤其是判例。人们认为法官是根据逻辑做出判决,但更多的其实是经验。国与法应当是共同保护人民的存在,而不是站在同一立场压迫人。比图图主教那本好看。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7.1 (4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序言是为了吻合书名吧,读上去跟潦草又没有深度不如不写。看了两章,人类大量残害自己的同类的事在百年间不断发生,虽说希望以后不要再重现,but who knows...读完,除了揭露人类的罪行没什么内容。在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上讲述出真相(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利,在其他事情上宽恕也可令人得到心中的平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必去勉强的事,也不需呼吁,最多建议。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病毒星球 豆瓣 Goodreads
7.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
★止咳糖浆除了给感冒患者心理安慰以外,更有一定几率导致心悸甚至死亡。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
★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生病时你总想着摆脱病毒,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谢病毒。
-------------------------------------------------------------------------------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
在这本100多页的书里,齐默完成了其他作者用500页的篇幅都得卯足了劲才能达成的目标: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华盛顿邮报》
《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而优雅,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卫报》
我是齐默的死忠粉,《病毒星球》也让我过足了瘾。这本书颇具思想深度,叙述准确,一页页翻下来让人渐入佳境。齐默有种神奇的能力,他在讲述关于自然的新奇故事的同时,能更新你对自然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始终做到科学准确。——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 : 埃博拉的故事》作者
2020年2月1日 已读
算不上科普吧,内容并不是很丰富。不到百年前刚刚消灭天花,人类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a科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极梦 豆瓣
Arctic Dreams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里·洛佩兹 译者: 张建国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 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2018年10月25日 已读
这本开头写动物和结尾写冒险的几章信息量比较多,很多看过就忘的豆知识,不一个字一个字读的话肯定会觉得有些枯燥。其余部分主要是以当地人为描写中心,夹杂了许多作者的感受。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也过去很久,不知道如今如何,出一个增订册该多好啊。附录详细,好评。P.S.打三星是因为买回来时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放置了一年还有……
a科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