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怎样观察一棵树 豆瓣
Seeing trees : discover 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everyday trees
8.8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茜·罗斯·胡格(Nancy Ross Hugo) / [美] 罗伯特·卢埃林(Robert Llewellyn) 译者: 阿黛 商务印书馆 2016 - 9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怎样观察一棵树》邀你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常见的树木,并关注一些罕见却易于观察的树木特征。作者将定期细致观察树木的收获娓娓道来,清晰地列举了改进观察方法的策略,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树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对美国白栎、荷花玉兰、北美乔松、北美鹅掌楸等10种常见树木的深入描摹会让你感受到许多小小的震动,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做得特别棒,好几次商务的装帧都令人惊喜,内容也十分丰富,配图清晰,可惜看得云里雾里,明明遍布周围,却感到这些树木十分遥远,晚看了十年。又或许早看了一百年,配套AR还没出现。
是味道很大的胶版。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商务印书馆
剥开鸟蛋的秘密 豆瓣
The Most Perfect Thing: Inside (and Outside) a Bird’s Egg
作者: [英]蒂姆·伯克黑德(Tim Birkhead) 译者: 朱磊 / 胡运彪 商务印书馆 2020 - 6
★ 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福布斯》年度最佳鸟类图书
★ 美国《书单》杂志年度优秀鸟类图书
◎编辑推荐
🐣鸟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
🐣这些形状蕴含着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
🐣鸟蛋的外壳是何时生成的?
🐣为什么有的鸟蛋里没有蛋黄?
🐣蛋壳上的颜色和图案又是怎样形成的?
🐣鸟蛋“降生”时,是尖端还是钝端先出来?
……
几乎每个人都曾在孩提时代对鸟蛋有过好奇,本书将解答你心中的这些疑问。著名鸟类学家蒂姆·伯克黑德称鸟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每一层构造都无懈可击。数十年专注于鸟类研究的他,将带我们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奇妙旅程,探寻暗藏于鸟蛋当中的秘境。故事就从一百年前悬崖上的一枚鸟蛋说起。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外向内、从形状到颜色、从博物学到微生物学,深入探索鸟蛋秘境的“旅行指南”。鸟蛋的形成始于一颗卵子,随后是受精卵的产生和发育,接下来鸟蛋成形、产出,直到雏鸟出壳,鸟蛋这一生命阶段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书以历史上收藏家对崖海鸦蛋的痴迷与狂热作为开篇,以生动的笔触回顾了鸟蛋与人类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数百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不断深入,当排除了种种猜测与假说之后,人们发现鸟蛋的神奇绝不仅仅体现于它们的精巧外形而已。基于数十年的野外观察,鸟类学家伯克黑德将缤纷各异的鸟蛋呈现于我们面前。通过图解严谨的科学实验,伯克黑德阐释了它们独特的外形和构造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小小一枚鸟蛋,实际上是在多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形成的完美产物。
◎媒体评论
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旅程,即便你不是鸟类爱好者,也可以畅读书中的故事。但若要送礼物给鸟类爱好者,这本书将是完美之选。
——《柯克斯书评》
非常精彩!科学性强而富于思辨,但绝不高冷。书中的概念和表达通俗易懂,8岁的孩童也完全能够理解。
——大卫·爱登堡爵士
伯克黑德的书不容错过。翻开它,享受其中蕴含的宝藏。
——《博物学》杂志
伯克黑德对历史的再现和犀利的文风,让我对冰箱里必备的鸡蛋有了全新的认识。
——约翰·马兹卢夫,《自然》杂志
著名生物学家蒂姆·伯克黑德擅长以一种生动幽默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将目光投向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鸟蛋。每年都有一卡车关于鸟类的书籍出版,但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蛋。这是我2016年读过的最好的鸟类学图书。
——乔纳森·埃尔菲克,BBC野生动物频道
2021年9月6日 已读
内封实在太漂亮,让人舍不得留下折痕,纸质摸着也非常舒服,装帧完美。
第一次知道人们曾对鸟蛋充满狂热,就在不到百年前,直到法律(不知是否完全)终止了这一爱好。想到猎里跳下悬崖采蛋的考试,初次看到甚是惊讶,毕竟这怎么可能发生在现实中呢,但原来类似的事真的存在过,不过是身上多一条绳子。而且作者提到,尤其是女性愿意尝试采蛋,勒普顿甚至让自己十岁大的女儿攀下悬崖,好奇这部分的内容。
在看的时候第二次想起神的问题,毕竟不止鸟类,一切生物都在为了生存活着,这实在是一件没法理解的事。但我想这个世界和一块表还是不一样,将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全都推给一个创世的神,实在是太偷懒了。
P.S. 读完后才看到作者在封边的自拍,好可爱!
P.P.S. 配合《鸟鸣时节》二维码听到了崖海鸦的叫声,在想这难道不是海象的声音吗()
2021年9月6日 评论 09.04-09.06 - 内封实在太漂亮,让人舍不得留下折痕,纸质摸着也很舒服,在想鸟蛋是否就是这样的触感,发现自己从未摸过鸟蛋,由于不怎么做饭甚至不太记得鸡蛋的触感,涌起了一股淡淡的悲伤(bushi 第一次知道人们曾对鸟蛋充满狂热,就在不到百年前,直到法律(不知道是否完全)终止了这个爱好。想到猎里跳下悬崖采蛋的考试,初次看到时甚是惊讶,毕竟这怎么可能发生在现实中呢,但原来类似的事真的存在过,不过是身上多一条绳子罢了。而且作者提到,尤其是女性愿意尝试采蛋,勒普顿甚至让自己十岁大的女儿攀下悬崖,好奇这部分的内容。 在看的时候第二次想起神的问题,毕竟不止鸟类,一切生物都在为了生存活着,这实在是一件没法理解的事。但我想这个世界和一块表还是不一样,将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全都推给一个创世的神,实在是太偷懒了。 偶尔还会出现的作者碎碎念很有意思。比如他奇怪一位来自没有海岸线和海鸟的瑞士人为什么会选择研究崖海鸦,在查看珍贵藏品的时候告诫自己要小心处理以防在鸟界名誉扫地,提到不敢向馆员提出想要一块破损卵标本碎片的请求,吐槽17世纪的科学诚信是一种壮举,在魏克曼通过将铅笔伸进鸟的输卵管里标记以确定蛋到底是哪端先出来时想象魏克曼的妻子看到丈夫的行为……而且在最后一章特别感谢众筹,感觉他是个很认真的老派研究者。 觉得这本科普读物值得一篇详细的笔记,全本都是考点。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商务印书馆
干草耙,羊粪蛋,不吃毛茛的奶牛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 • 刘易斯-斯坦普尔(John Lewis-Stempel) 译者: 徐阳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一草一天堂,“当代梭罗”的牧场月历; 幽默、优雅的自然随笔,呈现田园生活的真正样子; 获2015年温赖特自然写作大奖; 获2014年BBC《乡村档案》图书奖; 英国亚马逊4.7星好评,分类榜No.1
这是一部散文体、日记式的自然文学作品,充满英伦风情,是刘易斯-斯坦普尔“自然写作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英国一处牧场随季节变化而活跃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作者与它们之间发生的各式故事。
刘易斯-斯坦普尔在一片英格兰牧场上生活了一年,从1月到12月,他观察和记录着牧场上的所有生命,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他将所见与所想写成幽默、优美的散文,讲述自己在牧场里劳作、与所有生灵产生联系的感觉。他写了夏季的干草割除工作、秋季的放牧工作,也描绘了那些居住在草丛间和地底下的小生灵:狐狸家族、兔子家族、草地鹨、云雀、獾与鼹鼠,等等。它们贯穿整个故事,是这本书真正的可爱主角。
2021年9月16日 已读
好奇种过田的人读会是什么感受。去乡村的次数屈指可数去(不知道有没有三次),说自己读的时候想落泪是不是太不知疾苦,但作者就是用这份质朴和热情对待这样的生活,能从中感受到爱。抄下所有拉丁学名后发现有附录,就稍微有些无语。读到五月的时候脱胶了,4.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拖拉机,麦仙翁,奔跑的野兔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 • 刘易斯-斯坦普尔(John Lewis-Stempel) 译者: 杜森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一花一世界,当代梭罗”的农田日记,幽默、优雅的自然随笔,呈现田园生活的真正样子;入围2017年温赖特自然写作大奖短名单; 《泰晤士报》畅销书; BBC Radio 4最佳图书; 英国亚马逊4.7星好评,Goodreads评分4.24 。
这是一部散文体、日记式的自然文学作品,充满英伦风情,是刘易斯-斯坦普尔“自然写作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了英国一处农田随季节变化而活跃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作者与它们之间发生的各式故事。
传统的耕地正在消失。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有七种玉米田花灭绝。刘易斯-斯坦普尔怀着稍有些沉重的心情,租下一片尚未被现代化农业“染指”的农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传统农耕生活。他在辛勤的劳作间隙轻抚小麦上的露珠,也细心观察着田间生灵,记录下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令人不禁回忆起恬静安详的农业时代。他用传统方式耕种了一年,恢复了土地的肥沃,在机器时代开辟出一块能让野兔安居的地方。
2021年10月9日 已读
毫无疑问是很享受的阅读体验。喜欢其中列数莎翁作品植物和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部分,知识渊博,但又谦逊。书写出了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文笔也幽默。
从这本里比较清楚地了解了现代机械化农业和有机农业之间的区别,前者集约化带来过多破坏,一切整洁但失去自然本存的生机,想到先前看的农场纪录片,选择后者则需要更精心的付出和更漫长的等待。提到看多了影像会减少真正体验时的喜悦惊喜,感觉和由于网路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时候决定没必要用自己的脚丈量的情况类似。也是直到最近才稍稍对动植物产生了些许想要了解的心情。对于喜爱植物的人来说干草堆也不仅是一副单纯分析其光影的画,在看的时候肯定能多些体验。
P.S.以前遇到英寸计量单位译注里就给一个和米的比例,这本竟然列了换算后的长度,感动。
2021年10月9日 评论 10.09 - 毫无疑问是很享受的阅读体验。 喜欢其中列数莎翁作品植物和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部分,知识渊博,但又谦逊。书写出了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文笔也幽默,比如写公羊露出牙齿在人来看是鬼脸,在母羊看来是微笑着的乔治·克鲁尼,乡间的各种仪式也很有趣。相较第一本纯粹描绘自然,这本多了很多作者自己生活的内容,提到看了吉米·哈利作品后想到用冰块敷马受伤的腿,穿着工装去参加活动被当成修理工,在伦敦的居住体验中印象最深的是溜荷兰猪的女士etc. 从这本里比较清楚地了解了现代机械化农业和有机农业之间的区别,前者集约化带来过多破坏,一切整洁但失去自然本存的生机,想到先前看的农场纪录片,选择后者则需要更精心的付出和更漫长的等待。提到看多了影像会减少真正体验时的喜悦惊喜,感觉和由于网路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时候决定没必要用自己的脚丈量的情况类似。也是直到最近才稍稍对动植物产生了些许想要了解的心情。对于喜爱植物的人来说干草堆也不仅是一副单纯分析其光影的画,在看的时候肯定能多些体验。 P.S.以前遇到英寸计量单位,译注里就给一个和米的比例,这本竟然还帮算出来了全长,感动。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弓形锯,猫头鹰,坚强的橡树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 • 刘易斯-斯坦普尔(John Lewis-Stempel) 译者: 胡韵娇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一树一宇宙,“当代梭罗”的林地行记; 幽默、优雅的自然随笔,呈现田园生活的真正样子;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BBC Radio 4最佳图书; 《每日邮报》《观察家》《卫报》联袂推荐。
作品文字质朴且充满亲近感,紧贴大地,语言优雅风趣,充满诗意。日记式的写作形式轻松易读,让读者得以窥见英国林地的四季之韵,充分享受这次阅读之旅。
一次动植物学、历史、文学、环境科学的交互盛宴,充满迷人的英伦风情,自然哲学与诗意思考俯拾即是,也是观鸟爱好者的必读佳作。
这是一部散文体、日记式的自然文学作品,充满英伦风情,是刘易斯-斯坦普尔“自然写作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英国一处林地随季节变化而活跃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作者与它们之间发生的各式故事。
刘易斯-斯坦普尔已经照料“山鹬林”四年了,从山毛榉的树根到橡树的树顶他都很熟悉,他也认识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朋友——猫头鹰、雉鸡、欧歌鸫、灰林鸮,还有最美的蓝铃花丛。然则即便是这样,他仍惊艳于林地不同季节散发的魅力。同样一条林间小路,有时他会被树叶遮住视线,有时会踩在树根上,有时会被头顶的一只鸟惊呆。这是一处堡垒,一处避难所,属于其间的动植物,也属于他自己。四季更迭,妙趣横生,偏居一隅,独享静谧。
2021年10月13日 已读
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舍不得读完,可以治愈四季之作。想到真实的劳作就觉得累,看别人做确实很好,读完后也想搬进自然中。作者的眼睛简直像是林克的希卡之石,能扫描辨别郡中万物。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花神的女儿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加】安·希黛儿 译者: 姜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中国读者认识植物学文化以及女性植物学家的生活与学术深有裨益。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唯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
——伯纳德·莱特曼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让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也启发我们拨乱反正,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21年11月24日 已读
一个概论,从意义上来说不错,但读得有些乏,论文感。女性对植物是爱好,中产以上有更多机会学习,用于丰富生活、增加智识、教授他人,但很难被允许进入由男士掌握的学术领域,成果认同也有限。
最近才开始对植物产生一些兴趣,发现以前比起意识到它属于博物范围,但更多看到的是美学艺术方面的内容,感觉距离欣赏它的具体结构还有一段距离……想读林奈传记,想了解植物分类学的演变。
预感到这个封壳会发霉,封面、藏书票和书签都很美丽。
a各种史与神话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四川人民出版社
众神的植物 豆瓣
Plants of the Gods: Their Sacred, Healing and Hallucinogenic Power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伊文斯·舒尔兹 / [瑞士]艾伯特·霍夫曼 译者: 金恒镳 商务印书馆 2021 - 9
千百年来,众神的植物是如何构成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经典话题与前沿科学研究结合,颠覆致幻植物经典文本
*400张罕见的彩色图片,见证世界各地原住民宗教仪式使用的致幻植物
*解密致幻植物的成分与属性,走近背后的文化习俗
在每种文化传统中,植物都因滋养、治疗效果而受到高度重视,致幻植物具有使人类进入意识境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被视为神祇赐予人类的植物。
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植物学、药物学和生化学研究,探索各地原住民文化使用的迷幻植物,介绍相关习俗、歌曲与舞蹈,堪称民族植物学的经典文本。书中包含400张罕见的植物与人物、仪式等的彩色图片,并有对致幻植物生化性质的分析。
泥土 豆瓣
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
作者: [美]戴维·R. 蒙哥马利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泥土》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 讲述土壤与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的故事
★ 看毫不起眼的泥土 如何成为决定诸多文明兴衰的最终BOSS
【媒体评价】
这份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讲述了诸多关于土壤的重要事实:我们为何需要它?我们曾经怎样使用和浪费过它?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它?如果我们任它从指间流走,将会发生什么?
——《新科学家》
本书的思想观点与论证过程,都令人心悦诚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是什么,并且提醒我们采取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
——《生物科学》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总觉得参与决策或与土地有关的人才能逐字逐句读完,天天踩在混凝土上的城市人只能看到了一堆例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拉丁文中表示‘人类’的‘homo’一词,是由“humus”这个词演化而来,它在拉丁语中意为‘有生命的土壤’。”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C.莫兰 译者: 武玉东 / 蒋蕾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蕨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植物,它们和种子植物不同,不依靠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正因如此,它们的成长周期中存在两个世代,有着两种形态。蕨类植物的栖息范围广泛,从热带一直到极地都有;蕨类植物的种类也极其多样,除了生长于地面,还有攀爬或附生在树上,以及本身就是大树形态的蕨类;有些蕨类有毒,有些颜色艳丽,有些蕨类能在如沙漠般的炎热和干旱中死而复生。在这本综合了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分类学、适应性、地理学及生态学、演化历史的书中,作者还强调了蕨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文学和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蕨类植物名字的由来。
2022年6月21日 已读
没按顺序看。太专业了,大段罗列学名在作者是随手的事,看得我晕头转向。可能一半的章节都没怎么消化,伤心。
1991年随意采摘的金毛狗蕨,如今一查,是濒危植物,令人唏嘘。
P267的画家同样也是科学研究者,和Waterhouse同时代,是那个时风格如此还是受到了影响呢。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商务印书馆
动物去哪里 豆瓣
Where the Animals Go
作者: [英] 詹姆斯·切希尔 / [英] 奥利弗·乌贝蒂 译者: 谭羚迪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获奖记录
☆ 2017年英国地图制图学会综合大奖
☆ 约翰·巴塞洛缪专题地图奖
◎编辑推荐
☆ 用GPS跟踪器在非洲追踪被盗猎威胁的大象,用记录磁场强度的项圈揭示獾在地下洞穴中的活动轨迹,让粘上传感器的海豹代劳传回南半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本书呈现了跨国、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数据采集的不易、科学家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为动物研究工作、公民科学项目和纯粹的好奇之心导航。
☆ 12开精装全彩印刷,内含3幅大地图拉页,覆盖三十多种野生动物。收集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一手数据,梳理学术期刊与在线数据库,为读者处理海量数据,再以直观且极富设计感的可视化手段,用图解形式示踪动物的去向,为陆地、天空和海洋中的每一个生灵发声。
☆ 简体中文版由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的专业译者操刀翻译,准确地传递内容与数据之外,也结合国内保育现状,鼓励读者在数据的启发之下思索如何应用数据。本书既适合开卷领略自然之奇妙的初入门者,也适合正在进阶的自然观察和博物学爱好者,还有当下就在追踪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专业人士,书中的制图、信息图也可以给数据分析师、可视化分析工程师等带去灵感。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名人推荐
充满美感且激动人心,这是科学和图解的绝妙结合。逐页翻阅能体会到一种探究的乐趣。
——E. O. 威尔逊
这本书既精美又饱含信息量,还让人很有启发。毫无疑问这本书会在野生动物和野生栖息地保护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
——珍妮·古道尔
◎媒体推荐
《动物去哪里》通过精美的形式展现了新技术在动物迁徙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拓展了我们的认知。
——《科学》
近些年来,动物运动追踪技术已经能从越来越远的地方为我们传回越来越多的细节信息……切希尔和乌贝蒂沉浸在海量的数据中,为我们提炼出50张漂亮且细致的地图,示踪了动物们游荡的轨迹。
——《美国国家地理》
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创新技术能如何拓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金融时报》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侦探故事。数千年来,人们根据动物的足迹、排泄物、羽毛、破坏的植物和巢穴来追踪动物,现在有更多新技术加入了这些追踪之旅。你需要打开本书,看看有哪些技术分别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做到。
——《新科学人》
2022年2月2日 已读
看到Movebank,搜了一下,官网视频竟没有配乐,安静得不可思议,显得特别清新。目前还停留在做这个好不容易到好酷啊的印象中,就像猎里的凯特小队,突然有些憧憬了。不满的是有些字也太小了吧,好费眼,原版也是这样的吗,另外味道真的很大,放了几周都没散去……
食完,对于非研究者,也没怎么了解过该领域的读者来说,只能感叹很厉害了。都市人看到图片上的轨迹,想象着同一时间不管是被人类噪音影响的鲸,还是涂上了荧光纳米的浮游生物都在努力活着,很感慨。海獭差点儿灭绝,狒狒的少数服从多数规则,重新回到被阻断道路的斑马,由于美丽而又很多人愿意帮助的雪鸮……保护与猎杀都没有休止,抚摸纸面,心情起伏。一点点记录着这些,想要做出改变的人也很了不起,是能让人感知到世界还是存在着美好事物的一本,4.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湖南美术出版社
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 译者: 鄧子衿 馬可孛羅 2018 - 6
小心有毒?!
卸下防備(牠們又不會從書裡跳出來咬你)、拋開恐懼(這些生物遠比你以為的有趣)
毒物的出現,原來是生命的另一種機會!
全面扭轉你對有毒動物或毒液刻板看法的一本書
最受歡迎科普網站PanSci泛科學強力推薦
一提到有毒生物,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畫面?
成群嗡鳴的蜜蜂、尾巴翹得老高的蠍子、張開血盆大口的眼鏡蛇,或是伸出長長觸手螫人的水母?
被咬一口肯定會痛到想飆粗話、行走在野外或在海裡游泳時始終戰戰兢兢,
還是對殺人於無形的毒液感到萬分恐懼?
又或者,你會像身兼科學家與Youtuber雙重身分的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一樣,
因為牠們的神祕與未知而萌生好奇?
數千年來,人類對毒液深感著迷,無論是它迅速發揮功效的能力,或是極小量就足以造成傷亡。半個世紀前,研究人員發現「毒液」的傳遞方式會影響其作用:吃下去可能無毒,經由皮膚或其他管道卻會致命!生物學家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領大眾了解毒液如何演化而出、其細緻的運作方式、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
威爾科克斯以生動口吻敘述有毒動物研究人員如何「以身犯險」(有人故意讓有毒動物叮咬以便進行研究!),讓讀者捏把冷汗之餘同時被她說故事的技巧吸引、自然地接收到科學知識。如今我們已經能從基因和細胞層次來理解毒液分子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讓科學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類醫療的價值,以及有毒動物在生態體系的重要地位。研究人員仔細探究毒液的各種組成,釐清不同成分對於人類的不同組織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精密的作用機制讓毒液得以為人類所用,進而開發成治療癌症和愛滋病的潛力藥物。
作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平順而合理地置入多種原本可能令人望之卻步的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分析、細胞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藥物動力學、人體生理學等專業科目。讀完本書,讀者將會發現有毒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和人類同樣占有關鍵性角色,也會扭轉對有毒動物或毒液的刻板看法,能更全面地看待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
書系共同策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專文延伸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杜銘章
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
──同聲推薦
★ PanSci泛科學、城邦讀書花園2018年6月選書
★ 《史密森尼》雜誌2016年度最佳科普書籍
★ 科技部落格Ars Technica 2016年度非小說類最佳書籍
▍好評推薦
★ 「毒物的出現,原來是生命的另一種機會!」通常人們對毒物避之惟恐不及,沒想到在《毒特物種》一書中,卻賦予了它們全新的定義:毒物只是生物原本就有的生理、免疫分子因為基因突變,再經由演化引導,終而成為了現今各式各樣有毒生物的武器。不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些毒性物質卻很可能成為日後疑難雜症的救命仙丹。科學真是了不起,它讓我們看穿深奧的歷史,也讓我們看見光明的未來。難怪要讀書!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方力行
★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任何其他生物所製造的分子化合物造成人類不舒服、受傷甚至死亡者皆稱之為「毒」,而生物本身製造這些化合物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作為獵食的工具,乃經過億萬年演化的結果。《毒特物種》介紹了各類不同物種製造的毒液及不同毒液又如何作用在其他生物,是本值得推薦的科普書,對曾經閱讀過《台灣蛇毒傳奇》的讀者更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 羅時成
★ 我個人看到聽到切身體驗到的毒特物種,是從「古早時候」中研院裡的各種毒蛇開始。接下來,是我在海邊玩時螫到我的小水母,讓我爸背上像是被鞭打過、高燒住院數天的水母,以及從我外婆家天花板上掉下來螫我、讓我兩個星期不能轉脖子的蜈蚣……。雖說我從此就跟牠們相敬如賓,但還是知己知彼比較好,而且還能從說故事般的風趣文字中獲得更多科學新知……不多說了,快快來讀這本書吧吧! ──科普作家 張東君
★ 威爾科克斯是一位知道如何說出生動故事的科學家,完美地引領我們進入有毒生物世界。因此,本書不但成功提供面對大自然的洞察力,還提供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 ──《落毒事件簿》作者 黛博拉.布魯姆
★ 我在墨西哥沙漠露宿時被蠍子螫了,就此重燃對有毒生物的興趣,但是你不用被咬就會被這本重要的原創書籍所迷住!威爾科克斯運用說故事的長才,優雅地混合了軼事和幽默來訴說地球上最可怕動物的科學知識和暴力美學。 ──動物學家 馬克.卡沃汀
★ 威爾科克斯傾力研究有毒動物……提醒我們毒液是具有醫學潛力的「複雜分子材料庫」,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留下了豐富的生物化學。 ──《自然》芭芭拉.凱瑟
★ 本書帶領我們遨遊這個令人興奮的生物領域。 ──《華爾街日報》珍妮.史密斯
★ 超級令人享受的科普閱讀經驗。 ──Booklist線上書單
★ 引發好奇心的最新書籍。 ──《多倫多報》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那个不想说出名字的生物竟然能被僵尸化清洁自己,蜂好厉害!在亚历山大时期,被处以蛇咬死亡是仁慈的,有人对被蛇咬中毒后的幻觉上映,花钱被蛇咬。北极驯鹿迁移会避开蚊子多的领域,不然要被吸走相当于一个易拉罐的血。人活着好不容易哦,尤其是澳洲和雨林。另外,章鱼万岁!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馬可孛羅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2022年3月31日 已读
天际线系列也太棒了吧,好爱自然哦。拥有了一个新的角度。航海士好了不起,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看画作也很有意思。不过这本专业内容挺多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收获,但还是让人对生活拥有了多一份的热爱。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 豆瓣
作者: (加)铃木大卫 2019 - 9
铃木大卫某一天走出家门,看到小屋附近的一棵花旗松,忽然意识到它已经七百岁了! 这棵树忍受人类的活动,提供阴凉,喂养松鼠和花栗鼠,并让老鹰及乌鸦栖息,但它总是徘徊在我们的意识外围。于是作者以花旗松为主角,从数百万颗花粉微粒的大规模散播开始,描写其物种特征、如何繁殖、每个阶段的生态环境、与之相互作用的动植物、在其生命周期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及自然史的发展脉络,细细讲述了一棵树的生命之旅及它对周围包含人类在内的诸多生物产生的影响。
2022年6月17日 已读
想在对自然世界了解更多后再看一遍的书。觉得读这本之前最好看一下各个章节的标题,自己先思考对应的环节中会有什么内容,不能因为想偷懒完全被作者带着走,结果就是动不动走神,堪比听外语播客……第一次知道树群的团结是在魔戒里。它们会放弃枯黄叶子保留氮,也会为年轻的树提供给养,互相照顾。一个看似是常识但从未想到的事是,树和人一样,近亲的后代更可能产生问题。树做出的对应方式是将花粉送往他处,以保持多样性而非单一,也就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就不免想到现在人们吃的家畜都是如何选择配种的呢。也才知道种子和花粉是有区别的,花粉来自雄性,种子来自雌株,花粉越远越好,种子则更倾向于被留在身旁。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湖南文艺出版社
化石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译者: 邢路达 / 胡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资深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怎样对化石进行分类鉴定以及化石在我们理解地史进程和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分子古生物学等 新研究成果,福提在书中详细讨论了灭绝与演化、化石的经济价值(比如石油和煤炭)等问题,并为化石收藏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全书配有全彩色插图以及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大量藏品照片,相信所有对生命演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对《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的内容流连忘返。
蔷薇秘事 豆瓣
The Rose:A Colourful Inheritance
作者: [英]彼得·哈克尼斯 译者: 王晨 / 张超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蔷薇秘事》内涵广泛,书中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墨记录了这些浪漫花朵的前世今生,以及许多画家倾尽全力所记录的蔷薇之美。
浪漫美图:
《蔷薇秘事》中甄选了来自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档案馆的蔷薇插图,插图均出自著名的艺术家及科学画家之手。美到窒息,又真实客观,其中许多作品以前几乎从未公开出版。
历史趣闻:
蔷薇拥有夺人心魄的美丽外表和芬芳甜美的气味。它们是用途最广泛的花园植物,也是信任、民族和爱情的象征,蔷薇属植物正因为这些原因而受到极大的珍视。《蔷薇秘事》充满了与蔷薇相关的历史趣闻和传说。
育种历程:
蔷薇的育种历史也令人着迷。书中探索了简单的野生蔷薇属物种和最早的栽培月季之间的联系,澄清了月季育种史上一些谬误的说法,并讲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园艺大师们殚精竭虑地培育出今天美丽丰满的月季的故事。
2022年11月22日 已读
图太美了,哪怕一无所知,也能欣赏。看中了阿富汗黄玫瑰Rosaecae,哈迪蔷薇Rosaxhardii,野蔷薇Rosamultiflora和常绿蔷薇Rosasempervirens。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商务印书馆
深蓝SOS 豆瓣
作者: [美]西尔维亚·A.厄尔 译者: 吕雅鑫 吴文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驻会探险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主义者西尔维娅·A. 厄尔长销力作,二十一世纪版《寂静的春天》。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海洋一直以来对人类的恩赐、海洋生态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截至此刻海洋保护一切已就绪这三个时间维度出发,回顾了大海对人类从古至今无私的眷顾、阐述如今海洋面临的种种因人类的贪婪与无知造成的仍可逆甚而不可逆的问题,继而提出一系列从人人可上手的细微环保举动,乃至国家政策规模的科学性补救方案。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意外地不是很好看欸,除了开头令人稍稍体会到吃海鲜也会带来道德危机,并没有怎么被打动。可能是更注重论述的类型,只能说有理有据,和薄荷实验系列给人感觉差不多。
所有单位都是公制,后面括号跟着换算好的英制,觉得好难得好贴心哦,直到对照了视频的ted演讲,才发现不是作者、更可能是编辑or译者做的。
P.S. 我是一般不太能感觉到,或是可以接受作者性格的类型,但这本好像有碰到不明反感点。可能是作者说战战兢兢和总统吃饭,又以一种突兀的抒情批判一位意见不同的教授,同时还夸张地提到她给了一些“大人物”意见,然后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一些奇奇怪的表述,让人联想到了成功学一类?可以肯定的是,不是这本书连包装膜都没有,挤皱了北极熊的脸所致。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吃动物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译者: 陈觅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在儿子出生后,美国知名作家弗尔决心为了自己和家人,重新审视“吃动物”这件事——
我们吃的肉到底是什么?它们从哪儿来?如何被生产?那些动物处境如何,与我们有何关系?我们吃肉有哪些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弗尔结合权威资料和数据,从文化、伦理、生态等角度,全面而细致地梳理“吃动物”这一议题。他实地走访(包括暗访)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各个环节,记录了从流水线工人、工业化农场主、动保人士到农业专家的观点交锋,呈现工业化养殖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讨每一个汉堡、每一块炸鸡、每一条鱼背后的现实危机和道德困境。
·
★ “美国最优秀青年小说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非虚构佳作。
★ 一部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调查备忘录,一次关乎“我们是谁”的内心之旅。
★ “吃动物”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还是一项年产值超过1400亿美元的产业,涉及全球1/3的土地,深刻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公众健康,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 这不是一场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我们与自己的战争——作为人类,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渴望如何被定义?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奥普拉杂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演员娜塔莉·波特曼诚挚推荐
·
《吃动物》是彼得·辛格1975年《动物解放》宣言的后现代版本,再加上与《一切都被照亮了》和《特别响 非常近》的作者相称的精巧叙事。
——《纽约时报书评》
扣人心弦,独树一帜。论证、科学与说故事的绝妙结合。此书是有关“吃动物”这一议题迄今为止最好的书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它谈论的不只是吃动物,还有如何通过口中的食物,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模样。这是一本关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书。
——《赫芬顿邮报》
这本书让我从二十年多年的普通素食者一举转变为纯素食者……当我们用食物向孩子传递信念时——这也是弗尔写这本书的初衷,我们想通过食物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故事呢?
——演员娜塔莉·波特曼
我带着与作者相同的心态进入书中:我想吃肉,但我不想为此而感到内疚。……这本书不会让读者因为无知而感到羞耻或被指责。我极为欣赏这一点,因为很多素食主义者常常过于激进,而无视他人生活中的具体情况。
——Library Thing 读者评论
2022年5月27日 已读
更偏向于作者本身的体会,没有呼吁他人素食,但从工业化农场的非人道管理,让人们对自己所食肉类的安全性产生质疑,从而唤起道德上的思考。想到流水线的粗糙饲养,注射的各种药,最后都被吃进了肚子里,想到不打麻药就被杀死的惨叫,是会很不好受。也提到了鱼,内容不多,做不出表情的龙虾其实痛觉敏锐。记得曾经因杂食者那本一度有了罪恶感,但又想植物难道就没有生命和感受?这样下去会变得什么都不能吃吧,暂时没有说服自己成为素食者的理由。想看看解构相关道德的内容。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文汇出版社
深海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内斯特 译者: 白夏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是关于这样一些体验:在水下六层楼深的海底实验室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和牙齿长达二十厘米的鲨鱼、体形最大的有齿类鲸鱼抹香鲸,以及剧毒的水母共游是何种体验?
不借助任何潜水装备,只凭一口空气潜入海下一百六十米,究竟是神迹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
迄今为止,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进行。而《纽约时报》《户外》专栏作者詹姆斯·内斯特,以一年半时间走访离经叛道的民间海洋研究者,身怀绝技的自由潜水员,以赌上性命的勇气,亲身体验潜入深海,获得令人震撼的生命体验,写进了《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
在这里,海洋呈现出深邃宇宙一般令人胆战心惊的美,而人类则展现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编辑推荐】
★ 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科学类图书,有科普书的信息量,又有电影般跌宕起伏的情节,《纽约时报》《户外》专栏作家记录世界各地海洋研究的奇人异事,亲身体验潜入深海
★ 不带任何装备的自由潜水者,水下三十米的海底实验室,濒临消失的海女,自己制造潜水艇的狂人,外星球般的海底世界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书,《科学美国人》、《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郑重推荐
★ 涉足此前从未在国内出版过的自由潜、民间海洋研究领域,展现造物之神奇,海洋之神秘
★ 修订版新增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内容,并赠送超萌海洋动物小书签!
不得不说,《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刷新了我的世界观。
它带我进入了一个闻所未闻,难以想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居然是符合逻辑的!每深入一个章节,我以往对海洋的了解就又被颠覆一次。海平面十二米以下,重力逆转,会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你向下拖拽;鲸类动物有一种近似全息通讯的比人类高效几百倍的沟通方式;自由潜水会令你进入一种半梦半醒,近乎冥想的状态。在幽暗没有光线到达的世界,是真正的宁静之地,也是仿佛另一个宇宙般的异次元空间。在海洋最深处,下着没有止尽的碎屑雪,对这里的居民而言,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在这里,人类回到了孕育自己的母体,见证这个星球的起源,以及生命本身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奇妙。《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中有激动人心的故事,很少有本书让我连看数遍仍感到欲罢不能;同时,它又有扎实严谨的海洋科学知识背景,正因如此,它同时获得了《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书评》科学与人文两大媒体的严肃推荐。翻译这本书的白夏本人是专业潜水教练,在翻译过程中也对自由潜水相关内容做了补充和修订。国家海洋局的曾千慧也为这本书做了专业知识把关(她很喜欢这本书)。《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浪漫结尾,剧透欠扁,还是等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希望你喜欢这本书。
——本书编辑 任菲
2022年6月3日 已读
感觉可以说用生命危险写成的书,并没让人对自由潜水产生好奇,反而生出了恐惧感。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海洋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人类对它的探索少得可怜,但有时候也没必要了解全部事物的全貌吧。人类真的可以靠磁力辨别世界吗,想学声纳辨识,写坐上潜水艇一段格外美,这本划线过多。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深海浅说 豆瓣
作者: 汪品先 2020 - 10
深海,是新世纪谈论的新题目。深海是地球系统中关键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深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世界上zui大的生物圈资源。从20世纪晚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 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这些认识正在成为科技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
深海亦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zui大的山脉、zui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zui大的滑坡、zui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深海浅说》从海洋的深度探测开始,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层层深入,介绍了截至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全球大洋深部结构与成因、海洋碳循环、海洋深部生物圈、深海洋中脊与海沟的地质、流体和生命过程、现代海底金属成矿、“蛟龙号”科学深潜等;展示了zui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如需要怎样的技术来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变化着的海洋是如何影响冷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甲烷屏障的、深部生物圈细菌和古菌的能量利用机制是什么、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深海的影响究竟如何等。
本书荟萃了汪品先院士十余年深海科普工作的深厚成果,极为重视材料的趣味性和文字的可读性,通过实例剖析和历史回顾,让读者用尽量短的时间,对深海大洋获得相对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术方面,本书也力求深入浅出,多用插图,争取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进展, 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
2022年5月31日 已读
时不时走神,总算读完了,有些内容还蛮专业的,从科学角度描绘,很少有浪漫想象,这点还不错。不过的确是浅说啦,看完后想了解更多内容,喜欢!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鸟的感官 豆瓣 谷歌图书
Bird Sense: 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姆·伯克黑德 译者: 沈成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其它标题: 鸟的感官
2012年《卫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独立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度英国鸟类基金会“最佳鸟类图书”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2022年6月10日 已读
厨力太高了,研究的罗列,没有读出什么乐趣,只是比从前更清楚了解到鸟并不是一种遥远的生物,也不是机械式地存在着,好像每年都受到遥感所以才不停迁徙。从人的角度了解它们和它们眼中的世界,是要做的工作,但也是片面的。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可能并非所想,需要用严谨的实验反复测试,不可轻易下结论。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