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 豆瓣 Goodreads
The Expedition to the Baobab Tre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 译者: [南非]J.M.库切 英译 / 李斯本 中译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
双重展现南非文学大师的视野与文采:
南非著名女作家代表作首次引进、
诺奖得主库切英译原文全收录!
✨编辑推荐
◎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为中英双语版,特别收录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布克奖、耶路撒冷文学奖、普利策奖、布莱克纪念奖等得主J.M.库切的英文译本,属于国内首次引进。 此书于1981年在意大利被评为当年最佳外语小说,并于198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 作者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是一位南非作家、诗人和演员,是使用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堪斯语)写作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她出版过多部小说、诗集和剧本,参演过《希望的大地》《四海姐妹》《第四帝国》等电影。分别于1977年和1991年获得南非荷兰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赫佐格诗歌奖和小说奖。
◎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私密独白,“我”在紊乱的时间和散落的场景中追忆,对奴隶制进行了一次虚构的拷问:贩卖、压迫、女性、身份、非洲和大自然本身……还有愉悦的性——同时又充分意识到其无限的痛苦和悲哀。主人公并没有徘徊在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分析上,在她狂热的回忆中,每段记忆都具有相同的重量,既拥有孩童般的纯真又拥有苦难和失落的真实。作者调度卓越的文学语言,打破语法和标点符号的限制,让文字和图像纠缠、流淌,一首如梦似幻的散文诗在我们眼前展演。
✨内容简介
为了一座神秘的城市,一个奴隶女孩陪同她爱恋的主人和一队人,从非洲东海岸港口城市向内陆进发。但这一群人在陌生的地形里迷了路,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奴隶女孩,唯一的幸存者,在一棵猴面包树的裂隙中得到了庇护。在这里,她第一次完整拥有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思想。她孤独地向猴面包树低语,追溯自己所有的过往,也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在这里重构自己的时间,与大自然共存,最后进行自我的殒灭。
✨名人推荐
富有启发性,用一种音乐流动式的描写和清晰显现的图像,这本小薄书在我收纳那些“离开非洲、走向我们”的美丽文本的万神殿中长居高位。
——美国作家、评论家Alan Cheuse,收录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广播新闻杂志《面面俱到》(All Things Considered)
作家的任务是察觉到小说中危险的路径——斯托肯斯特罗姆和库切肯定是两位这样的作家——就是找到一种书写文学的方式去抵制永远无法掌控的浪漫世界中仿造、有害的幻想。斯托肯斯特罗姆在消除现有乌托邦小说上进行勇敢的虚拟挑战。
——Lily Saint,《洛杉矶书评》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让我感到迷醉和震惊性的忧伤……至少,这个苗条的作品(不是中篇小说,因为这个类别似乎只是为了减少短文学质量的重要性)应该在每个后殖民研究的阅读清单上……经常产生的幻觉和幻想的散文诗虽然具有创造性,但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政治声明,强烈反对“西方”,尤其是以父权制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的观点。
——KINFOLK撰稿人Charles Shafaieh,《每日野兽新闻周刊报》
抒情……戏剧性……史诗般。在还活着、活跃着的南非荷兰语诗人中她最伟大。
——《菲麗妲》《血染的季节》作者安德烈·布林克(André Brink)
一则引人注目、富于质感的寓言。
——《Shooting Angels》作者Christopher Hope
这本书从第一段开始就抓住了我,直到昨天很晚的时候我才把它合上放下。我非常感动,是深深的感动,并意识到:今天我读了一篇很棒的作品。
——南非作家Audrey Blignault, S.A.BC
一部令人回味的历史小说。
——南非诗人布莱顿·布莱顿巴赫
✨媒体推荐
这部迷你杰作,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是一场私密独白:揭露和阐述奴隶制度本质、压迫行为、女性、身份、非洲和大自然本身……1981年以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堪斯语)面世,经过英语读者36年来的考验,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光彩熠熠、感人至深。
——《出版人周刊》
对人性、死亡和时间的沉思。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挑战。
——《柯库斯书评》
斯托肯斯特罗姆对奴隶制度进行了一次虚构的拷问:包含提升、愉悦的性和礼物,同时又充分意识到其无限的痛苦和悲哀。她卓越的文学语言与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种张力很强的联系。但它是衡量书籍成功的标准,我们接受角色和声音之间的对比。J.M.库切对南非荷兰语原文的翻译精妙绝伦!
——《卫报》
不常有日后晋升为诺贝尔获得者的小说家还兼职做翻译,但J.M.库切因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南非荷兰语作家斯托肯斯特罗姆《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的英文版本而焕发光彩。
——《独立报》(年度最佳翻译小说之一)
这个关于奴隶制强有力而简短的叙述……带来巨大的抒情性……库切的紧凑行文,对复杂文本的克制渲染都给予每一个词以适宜的重量,以此确保斯托肯斯特罗姆在遭受折磨和迷失上的扣人心弦的描绘成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中的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叙述者的生活和经历是复杂而多面的,为回应它们而产生和发展的心理活动也同样如此。由于这种摇摆不定,《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让人感觉更真实。叙述者在自由思考和自我分析上是一个初学者,这使得观察其行为变成一种乐趣,尽管这“英雄的外表”在每一刻颤抖。
——《文学评论》
无论是散文的抒情特质还是其无畏的、想象力丰富的主题,都是一项非凡的贡献。
——《现代世界文学》
对死亡和人类心灵的伤怀反思。
——《南非日报》
库切翻译的这部小说关于一位年轻非洲女孩的生活、记忆和生存,是非洲大陆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年度最重要的翻译书籍之一。
——美国文艺网站Flavorwire
一项异常惊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南非《星报》
变化的位面 豆瓣
Changing Planes
8.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梁宇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世界幻想文学的传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与黑色幽默的绝妙结合
颠覆人类世界的现行规则 反思文明与人性的价值
◎ 编辑推荐
☆ 《变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于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别致的悼词:“愿她在银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学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简练优美的文笔丰富了整个奇幻科幻小说领域的内涵,对尼尔·盖曼、萨尔曼·鲁西迪、乔治·R·R·马丁、大卫·米切尔等优秀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变化的位面》于2003年出版,获得了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较为晚期的创作。十五篇故事涵盖了对于生化危机、消费主义、人类语言、梦与睡眠、生命与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诡奇的平行世界,这里有不睡觉的永醒者、不会死亡的不朽者,不愿飞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后的玉米人……并以此揭露与讽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荒谬。
☆ 《变化的位面》的叙事风格多变,小说里既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探究语言本质、寓意深远的故事,也有对埃舍尔错视风格的文学模仿;犹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充满了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幽默讽刺则让人想到《格列佛游记》。勒古恩以亦庄亦谐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位面旅程,并寄托了深远的寓意于这些故事当中,在在显示了她幻想小说大师级别的功力。
◎ 内容简介
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尼尔·盖曼
勒古恩不仅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学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国理想的美国作家之中,最足以作为典范的那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充满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许是勒古恩至今为止最富有娱乐性、最有趣的小说集。
——加里·K·沃尔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丰富,风格上乘。作为当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范,其成就远超过托尔金和多丽丝·莱辛。
——哈罗德·布鲁姆
◎ 媒体推荐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乐。
——《出版者周刊》
《变化的位面》为位面旅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勒古恩仍然在运用她优雅却刻薄的写作才华将世界上的各种愚行展示于我们面前。
——《卫报》
作者以其生动的描述、超然的冷静、富于幽默感的讽刺和敏锐的双眼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想要亲身进行位面旅行。喜欢异世界游记的读者一定会为本书而欣喜若狂。
——《书单》
小说中充满了哲理,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版》
在这本书当中,勒古恩完美地运用了她创作神话的能力……书中的陈述引人入胜,具有煽动性。故事富于想象力和娱乐性。与以往一样,勒古恩的笔触还是充满了魔力。
——《柯卡斯书评·加星评论》
《变化的位面》与奥维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勒古恩试图创作一本现代版的《变形记》,在本书中,那些有血有泪的类人住民正是我们的替身。
——Book Page
《变化的位面》这本书是一个新型写作方法的实验品,它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格式将异世界的游记和异形生物的调查报告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The Zone
在类型文学当中很难找到比此书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仅从这部小说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苛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却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与奇幻小说的女王万岁。
——SF Crousnest
◎ 获奖记录
☆ 本书获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
☆ 作者曾获得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等多项殊荣。
科雷马故事 豆瓣
Колымские рассказы
9.2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译者: 黄柱宇 / 唐伯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沙拉莫夫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将在科雷马劳改营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成一系列“科雷马故事”。这些故事以其巨大的艺术和道德力量,向读者呈现出一个陌生然而真实的世界,揭示了极端环境中各种人物的深层人性表现。他被称为俄罗斯三大劳改营作家之一。
“科雷马故事”在俄罗斯收入沙拉莫夫七卷本全集,另有大量选集、单行本问世,已译成英、法、德、日、西、意等国文字出版,获得读者和评论界极高的评价。本书为沙拉莫夫七卷集第一卷,涵括“三十年代故事”、“科雷马故事”、“左岸”、“铁铲能手”四个部分。
饥饿 维多丽娅 豆瓣
作者: 克努特·汉姆生 / Knut Hamsun 译者: 裴显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译自: Hunger; Victoria/Knut Hamsun (1859~1952). -- London: Pan Books, 1976
本书是挪 威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姆生的两部主要作品。
《饥饿》描写了一个极度饥饿者的肉体和心理的感受,是作者痛苦生活的回忆。《维多丽娅》写的是乡绅女儿维多丽娅玉磨坊主儿子的爱情悲剧。
神秘的人 豆瓣
Mysteries
作者: [挪威] 克努特·汉姆生 译者: 余杰 新星出版社 2010 - 10
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经典之作
被《星期六评论》誉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最影响深远的作品之一
1981年仲夏,挪威一个沿海的小镇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形迹可疑的陌生人纳格尔的到来,一个被细密编织的社会仿佛松解了。以一种略显冷酷的对人性的洞察,纳格尔映照出这些小镇居民最幽暗的本质和被抑制的欲望。而后,他的突然消失和他的到来一样出人意料,傲慢与谦逊,正义与堕落,整个社会好像颠倒过来……
“你的所作所为,我无法理解。有时,我听你谈话的时候,我扪心自问,你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正常……我每次碰见你,我都受到一点儿干扰,受到一点儿震撼;无论你谈什么问题,你都扰乱了我对事物的看法;你颠覆了一切。为什么?”
评价:
《神秘的人》如同昨夜的梦境(或梦魇)一样直击人心,让人难忘。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纽约时报》
汉姆生也许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预示了现代主义的态度和技巧。
——Peter S. Prescott,美国《新闻周刊》
死屋手记 豆瓣
Записки из Мёртвого дома
9.4 (31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宪溥 / 王健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在《死屋手记》中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由于结构巧妙,交织成一幅沙俄牢狱生活的鲜明图画,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正午的黑暗 豆瓣 谷歌图书
Darkness at Noon
作者: 亞瑟·柯斯勒 译者: 董樂山 臉譜出版社 2006 - 3
這部小說名氣很大,在藍燈書屋《現代文庫》評選的「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八。
《正午的黑暗》是一部以蘇共為背景的時代力作,因其「反共」,1941年一出版便震撼世界,也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遭禁,在世界其他國家卻一版再版,譯成多種文字。
本書主角是1930年代共產國際背景下,於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從事祕密革命活動的老革命家。革命的崇高目標與採取手段的矛盾,讓這位老布爾什維克的革命良心深感不安,從而被捕入獄,最後在疲勞轟炸式的審訊後精神崩潰而承認罪行,結清與歷史的帳。
全書故事情節的鋪陳、人物的自省和反思,以及獄中三次審訊所進行的論辯,交織描寫緊密而意義深刻,擺脫枯燥的政治理念探討,成為傳世不墜之作。
卡塞尔不欢迎逻辑 豆瓣 Goodreads
Kassel no invita a la lógica
5.6 (8 个评分) 作者: [西]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译者: 施杰 / 李雪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一个早晨,一通意外来电打破了一位巴塞罗那作家的日常生活。在这通奇特来电中,一个女性嗓音邀请作家前往德国城市卡塞尔参加世界先锋艺术盛会:卡塞尔文献展。根据策展方要求,作家需化身“驻店作家”待在卡塞尔城郊一家中餐馆内,每日与人聊天交流,并在众人眼皮底下写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卡塞尔在作家心中越来越像一座奇景遍地的庄园,而他自己则犹如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一个不知疲倦的访客,在各色先锋艺术展品间流连忘返。
九故事 豆瓣
Nine Stories
8.4 (109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李文俊 / 何上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豆瓣
作者: 赵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2
★赵松继豆瓣年度中国文学高分榜 Top 5 作品《抚顺故事集》、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积木书》之后又一小说力作
★以奇诡的想象构筑权谋纷争之外的春秋世界
★用诗意的语言激活中国文学传统的基因
★替哥哥去赴死的公子寿、甘居柔弱之位的公子兰、无欲无求的鲁隐公……他们与世无争却身不由己,正如千百年来无数被宿命困住的人们,那么孤独,那么渴望自由。
————
《隐》是一部以《左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以当代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并不企图呈现全景式的春秋时代,而是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既有坚守周朝道德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也有毫无道德底限的破坏一切规矩的人。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是不同于历史视角的孔子、夏姬、子路、鲁隐公……在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小说世界里,读者甚至会忽略人物的姓名,而沉浸于视觉的不断地变化,时间的不断重叠,各种声音气息的不断融合。这一切就像发生在读者的想象里,或梦境里。
——————
你很难以地域来定义写作者赵松,在这本“故事新编”里,最好以历史地理来观察他,就像最好以跨文化的文学地理来观察他的想象。赵松是一位值得等待的作家,如同作家和读者一同等待白话文漫长细微的演化。——孙甘露
《隐》以个人化视角重述历史事件、重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左传》中背阴面的风光。它是作者关于当代小说文体的一次探险,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源自中国文学传统的古意。——止庵
赵松的小说集《隐》化用了卜辞的叙述功能、应验指向,把预言、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展现历史场景中的惨烈与虚无。小说貌似以历史为布景,但又在时空上不断模糊着界限,尤其是在文体上有着极强的实验性。——胡传吉(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在传统春秋记事的缝隙,在既往复杂心灵的角落,在权力、欲望、征伐、隐匿、生聚的后台,赵松舒展开自己的想象,用细密、繁复甚至妖冶的笔调,让过往人物在现代叙述里再次盛装登台,从而勾勒出幽暗中的深痛隐衷,以崭新的小说形式完成了一次郑重的历史回溯。 ——黄德海(文学评论家)
蝲蛄吟唱的地方 豆瓣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8.2 (8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译者: 王泽林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2019 全美现象级畅销小说。登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美国亚马逊、北美独立书店四大重量级畅销榜榜首,连续上榜超过 80 周。
◆美国国内总销量已逾 600 万册。
◆Goodreads 上超过 70 万读者评论,仍保持 4.49 的超高分。
◆20 世纪福克斯购买影视版权;奥斯卡影后 瑞茜•威瑟斯彭动用自家图书俱乐部落力推荐,还将亲自担纲制片。
◆图书版权售出德、法、俄、中、意、韩等38种语言,引发社交网络晒书热潮
------
故事梗概:
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从十岁起,她就独自生活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驾着小船,靠猎捕和收集野物卖给码头的人维生。她只上过一天学,是小镇居民口中的“湿地女孩”,文明社会之外的野姑娘。当镇上最受欢迎的花花公子被发现死在湿地中时,人们立刻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她。
作为天生的 湿地生物学家,她从土地中汲取生活的教训,从萤火虫不诚实的信号中学习世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到了渴望触摸和爱的年纪,受到两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吸引,她向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心扉……
若干年后,她成了当地的传奇,小镇旅游业的名片。但这本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冲破重重阻碍走向光明的励志故事。荒凉的湿地养育了女孩,也塑造了她。她关于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听从的是荒野的召唤,而非文明社会的教导……
------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终生栖息于一片海滨湿地的野女孩的成长故事,诗意而野性。
被家人和社会彻底抛弃是烙在她生命中的不幸,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她独有的幸运。这意味着她也彻底躲开了文明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她就像湿地中的一只小兽,有美丽的皮毛,也有凌厉的爪牙。湿地养育了她,也塑造了她。她的初恋始于一根大蓝鹭的“眉毛”,她最忠诚的朋友是银鸥和库珀鹰,她关于爱情、婚姻、性和背叛的看法源自对萤火虫、螳螂、火鸡和蛙的观察。她的生活和生长在世俗文明中的我们的生活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
媒体评论:
一部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处女作,同时也是一桩未破解的谋杀案,一个成长故事,一场大自然的庆典……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这个孩子让我们窥见了她私人世界中隐藏的奇迹和危险。——《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凶猛的、美得令人难忘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基娅学会信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交织着一个扣人心弦的谋杀谜团,揭示了野蛮的真相。——《人物》杂志
茂盛、神秘,喜欢芭芭拉•金索沃的读者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Bustle
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成长故事和一桩神秘谋杀的调查过程……通过基娅的故事,欧文斯探索了离群索居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以及被抛弃留给我们生活的深刻印记。——《名利场》
这个故事的魅力源自基娅同她视之为家的地方以及那里所有生物的深厚关联。——《书单》
欧文斯的文字明亮如低地的月亮……这是一部读者会喜欢的兼具谋杀谜团、爱情故事和法庭戏码的小说,但它对我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肌骨的探究,不时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沼泽本身一样古老而不易对付。—— 克里斯托弗•斯科顿,《地球的秘密智慧》作者
我简直没法描述我有多喜欢这本书。真希望这故事不要结束。—— 瑞茜•威瑟斯彭
当你感觉到你脚趾下的星球和树木在移动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保证,你会听到蝲蛄在吟唱。—— 迪莉娅•欧文斯
引人入胜的神秘故事,文字如此明亮,可以穿透最黑暗的泥泞。——《奥古斯塔编年史》
带着古老民谣的节奏。欧文斯显然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从黏住脚底的黑泥到咸水的味道,再到海鸥的叫声。——戴维•乔伊,《捆住我们的线》作者
去往第九王国 豆瓣
Die Wiederholung
6.7 (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译者: 韩瑞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
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送行 豆瓣 Goodreads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
8.2 (37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8
袁哲生纪念文集,收录早期绝版作品、未发表小说与私人手札。
在《送行》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2005年,宝瓶文化为袁哲生出版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如今简体版《送行》面世,不只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传承,让这位小说家重新被认识,让他的 作品不断被重读。本书除了收录袁哲生已经绝版的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和未发表小说《温泉浴池》,更邀请台湾小说家童伟格为新版作序,将“一笔一画的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读者。
✨我们会在《送行》中看到袁哲生用一种“轻短俏皮、厚积薄发的小说阅读术”去诠释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等经典作者;也会看到他书写出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散文,谈论爱情滋味、服役经历与日常生活。袁哲生在小说之外的创作面向与内心世界,都珍贵地保存于本书。
✨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书写风格独特的袁哲生,最终也在《送行》里阐述个人的创作理念,以“收音机、温度计、灵媒、乩童”等关键字说明何为小说家,用“招魂、通灵”解释写作这项技艺。这些答复,为人打开新的视野,让以后的读者与创作者去往更远的地方。
◎ 内容简介
1995年,袁哲生出版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隐约展现日后的小说风格,本书“辑一”即来自于此作。在“辑二”文学评论里,我们则见证小说家与其他创作者的隐秘关联。到了“辑三”“辑四”,袁哲生书写出《温泉浴池》《偏远的哭声》等成熟之作。
从最初到最终,从袁哲生的小说到他的私人手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名人推荐
✨ 小说家静停十年文学创作期,将最初与最终,叠合为本书。而倘若真如上述所言,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还,那其实不无残酷地意味着: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离死亡的单调复核,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托给未来的林泽——一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一笔一画的希望。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 “轻”与“抒情”的创作手法,袁哲生有意将自己与同时代的主流小说家进行区隔。他的写作手法刻意採取“轻”的技巧,美学则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特别是场景的经营、意象的捕捉、节制与留白的叙事手法、抒情的视野,还有现代文学传统裡审视关注的人类的普遍经验、共通处境,这些都在袁哲生笔下获得再次发挥与诠释的机会。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刘乃慈
✨哲生的文,似乎比我们更早一步试着使用一种减法。他总努力要写得少,而不是写得多;写得轻,而不是写得重。许多小说,情节、高潮、转折、主题种种,都不是必然物,读者随着他的眼睛观看,随着他的耳朵倾听,悟得一个又有情又无情的世界,不堪处,与其大写反叛与轻蔑,不如代之以宽容与幽默。
——台湾作家 赖香吟
◎ 获奖记录
☆ 本书收录1994年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作品《送行》,以及1995年“中央日报文学奖”小小说奖第二名作品《雪茄盒子》。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猎人 豆瓣
6.8 (71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7
★2020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
双雪涛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一篇小说构成。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有比较强烈的东北地域气息,这一本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上都更为开阔、自由。北方小城五篇,民国历史两篇,北京生活四篇,时间脉络从民国的北平贯穿到2018年的当下以及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十一个故事,每一篇 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也要把紧自己的舵。这本小说集关于普通人,也关于勇敢者,关于欲望,也关于慈悲。
【编辑推荐】
★ 小说家双雪涛继《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之后的突破之作,他创新讲故事的方法,打破时空界限,沟通古典与现代,为当代华语小说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从艳粉街到奉天城,从1932年的北平到不可知的未来,从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到2018年的北京,十一个充满悬念的精彩故事,十一场紧张有趣的精神历险。作者极具现代感的表达格调、所关注主题的深度和硬度,奇异的文本内驱力,决定了他在当今汉语写作中的独特地位。
【媒体评价】
我们看见了作者展现他个人写作风格与品质的最新成果,现实生活也许是十一种,也许是一种。它是凛冽的、锋利的,也是热血的、动人的。它是我们的软肋与伤痛,也是我们的光明所在。
我们为作者的精神历险发出了共同的惊叹。感谢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磁场,让我们获得了另一种旋转的方法或眩晕。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授奖词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已然成为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小说常在奇异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小说《预感》也是一个“用言语证实存在”的故事,言语似乎在表明存在,但能否最终证实存在,这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疑问。在充满了悬疑和张力的情节中,言语被寻找到了,但同时也被安德鲁带在身上的那封信中的语词消解掉了。言语、存在、死亡、预感,由此交织成一个纷繁奇异的大网,彼此证实,彼此抵消。
——《作家》杂志推荐语
(《武术家》一篇)人物生动,世情通透,离奇故事中富于日常生活气息。叙述语调老练,时而露出嘲讽的锋芒。国仇家恨,用一个武术家与其子的简短经历,说得轻盈流畅,一口气读完,仿佛真回到历史现场。小说家厉害的地方,在于不会限于要交代清楚的国族历史而损害了说故事的方式,却又事事交代清楚,洗练非常。……《武术家》里有传奇,有日常,人一面向往传奇,一面留恋日常,当传奇与日常同时很好地平衡在小说里,那么这个小说就不一般了,重要的是传奇与日常背后还有断代史,这样小说就更不一般了。
——“鲤·匿名作家计划”评委
在围剿现实的寒冷征途中,他在语言、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获得了愈发精巧、成熟的驾驭能力。身为小说家,他锋利地划开了阴谋之下的纯真,躲闪之中的深情,让衰落的城市、渺小的边缘人,双双收复他们失落的自由和梦想、爱与尊严。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年度青年作家颁奖词
生活在别处 豆瓣 Goodreads
Život je jinde
8.5 (12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袁筱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5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几乎没有记忆 豆瓣
Almost No Memory
7.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吴永熹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布克国际奖2013年度获得者最重要作品
“深具创造力,精巧而又难以归类。我们从未读到过的东西,一种短篇小说的新形式。”
莉迪亚•戴维斯,当代真正的小说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85篇各具特性的小说,给人全新感受,极富冲击力,形式灵活,适合各类新媒体传播。其作品为首次引进。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
名人推荐
戴维斯是一位自我意识的魔术师。在世作家中很少有人能让纸页上的文字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锋利、精巧、妙趣、低调,并且永远出人意表。——乔伊斯•卡萝尔•欧茨
我感到自己遭遇了一个最具原创力、最大胆的头脑,常常在一个段落之内,既有奇异、锐利的想象,又有温柔、痛苦和狂欢。——科尔姆•托宾
帝国轶闻 豆瓣
Noticias del Imperio
9.1 (9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 译者: 张广森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马尔克斯推崇的大作家,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潜心十年创作的全景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之后最拉美的拉美小说
◎ 编辑推荐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是拉美文学爆炸后重量级作家,也是 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堪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 、巴尔加斯‧略萨等大师并列。
★ 2007 年墨西哥杂志《NEXOS》召集包括马尔克斯等六十名作家评论家,评选过去三十年最佳小说,《帝国轶闻》位列第一。此书拥有媲美《尤利西斯》的纷繁技巧,又可比肩《战争与和平》的恢弘壮阔。
★《帝国轶闻》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书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奇数章卡洛塔的独白,偶数章除独白手法外,还运用了众多传统表现手法,如歌谣、书信、对话、客观叙述等,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曾在晚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我和文学结了婚,但我的情人是历史”,这句话正可以用来形容《帝国轶闻》,小说叙述了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在作者笔下历史和想象相互交织,真实和虚幻、理智和疯癫杂糅在一起,突破时空的局限,是比波拉尼奥《2666》更早的全景文学杰作。
★ 1987 年于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和西班牙四国同时出版,当即引起很大反响,半年内仅墨西哥就印行五次。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身处墨西哥文学以及拉美文学的拐点,前承文学爆炸一代的前辈,后启波拉尼奥等作家,痴迷于拉伯雷、斯特恩、乔伊斯等大作家,却不仅仅是模仿者,更是叙事形式的革新者。
◎ 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的是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历史及其皇帝的悲惨命运。1861 年,贝尼托·华雷斯总统下令停止偿还墨西哥的外债。这一决定为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墨西哥派遣占领军以期在那儿建立一个以欧洲天主教皇族成员为首的帝国提供了口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费尔南多·马克西米利亚诺大公被选中担负这一使命。大公于 1864 年偕同妻子比利时公主卡洛塔到了墨西哥。1867 年帝国覆灭,大公被枪决。
小说共二十三章,奇数的十二章为发疯的卡洛塔皇后的呓语意识流,时间是她在世的最后一年。偶数的十一章以时间为序,每章三小节,分别从不同角度(上到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下到市井摊贩三教九流),运用不同技巧展示不同的历史面向。总而言之,本书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媒体推荐
将过去和未来、真实与虚幻、激情与冷漠、理智与疯癫糅合在一起,打破时空局限,任意剪裁拼接,绘制出一幅幅独特新奇的历史画面。……这部作品由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历史,反映生活,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全景式小说。
——《拉丁美洲小说史》
◎ 名人推荐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正如塞万提斯在他的时代所做的一样。
—— 塞万提斯奖授奖评语
我痴迷于阅读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比森特·莱涅罗 —— 他们方法上的创新和形式方面的追求。
—— 里卡多·皮格利亚(阿根廷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重新想象墨西哥历史的天才。
—— 佩佩·普利多
《帝国轶闻》作者用其独有的方式再次发现了历史、爱与诅咒、虚构与创造、梦幻与叙述。
—— 安赫莱斯·马斯特雷塔(墨西哥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认为他用以写作的语言的规则不是限制而是出发点,作家不是“供着语言”而应发现可以用其做成什么事情。
—— 尤里·埃雷拉(墨西哥作家)
《帝国轶闻》……是部令现代读者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小说有两个层面组成:历史的层面和幻想的层面。历史部分是严格地按照历史演进脉络顺时序铺陈展开的,主要叙述法国入侵墨西哥期间在墨西哥建立所谓第二帝国的历史经过。幻想部分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对历史的变奏,同时又是一种高于历史、超乎历史的遐想。这部分主要由第二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夫人卡洛塔皇后在神经错乱的情况下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出来。
—— 陈众议(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语译者)
《帝国轶闻》是一部历史小说,叙述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史,但作者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历史描写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人。这部六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拉美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不愧为一幅色彩斑斓的伟大画卷。
—— 李德恩(学者,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帝国轶闻》成功地完成了二者(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赢得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 赵德明(西语文学译者,北京大学教授)
风格练习 豆瓣
Exercices de style
7.5 (57 个评分) 作者: 雷蒙·格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196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再版时作了修改。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1949年,《风格练习》首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红玫瑰酒馆上演。1954年被改编成歌曲,在布鲁塞尔的口袋剧场演出。1980年再次被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演出,并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的改编剧目每年都上演,还产生了各种语言的变体和滑稽模仿,在文学杂志和互联网上流传。
这本书已出版三十五种语言版本;其中,意大利语译本由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翻译。
战争哀歌 豆瓣
Nỗi buồn chiến tranh
6.7 (7 个评分) 作者: [越]保宁 译者: 夏露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4
【简介】
《战争哀歌》超越了战争,战争是它的背景,它的内核是关于逝去的青春,关于美和伤痛。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碎了阿坚和阿芳这对年轻情侣的生活,在血肉横飞的战争中,主人公阿坚成了幸存者,但战争带来的伤痛还远远没有平息。那些经历仍旧萦绕在阿坚的生活之中,被战争毁灭的不仅 仅是阿坚, 阿芳也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梦魇。时间越长,阿坚越觉得自己不是活着,而是被困在这人世间。
·
【奖项、评价】
★英国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1994)
★丹麦文化部的“亚非拉大洋洲文学奖”(1994)
★日本“日经亚洲奖”(2011)
★池泽夏树编辑出版《现代世界十大小说》 (东京:NHK出版社),《战争哀歌》又被收入(第九章)。(2014)
★“接触世界文化”最出色的书(2015)
·
【推荐】
在一口气读完这部《战争哀歌》后,我产生的第一个念想竟然是,倘若这部 小说不是降世在越南,给这部小说生命的母语不是越南语,而是英文、法文、德文等,那么它在世界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喝彩和盛况呢?
——阎连科
·
《追风筝的人》与《朗读者》这两部小说,无论是作家个人的写作技巧,还是对战争灾难与命运的生命体验,都不及《战争哀歌》来得更为丰富和直切。
——阎连科
·
这部小说完全可以与本世纪(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战争小说《西线无战事》娉美,甚至要超越《西线无战事》,因为与《西线无战事》不同,这是一部超越战争的小说,是一部关于创作,关于逝去的青春,也是关于美和伤痛的爱情小说。
——英国《独立报》
·
在全世界的学校里,《战争哀歌》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必读书籍。
——英国作家与获奖导演莎姬•拉曼
·
如果你要去越南旅游,那你就先读一读保宁的《战争哀歌》吧。
——《孤独星球》
地狱书单 豆瓣
Paperbacks from Hell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迪·亨德里克斯 译者: 姚向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纳粹矮妖精!犹太怪物新娘!第四维度的性爱女巫!食肉水母!游荡在曼哈顿的古代维京人木乃伊!流淌死亡的文字,充斥尖叫的封面!危险四处潜伏,如果你敢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没有更卑劣的魔鬼,没有更荒诞的情节!格雷迪•亨德里克斯倾尽理智与疯狂,去叙述那些不可言说的放肆故事,惊吓 与惊喜接连轰炸,如果你忍不住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骇人听闻的故事简介!不可思议的封面艺术!作家、艺术家、出版者的真实故事!他们违背了所有的文学规律,只尊重一条:永远有趣!踏上一场灵魂激荡之旅,如果你正在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
★ 200多部恐怖小说神秘故事一网打尽,300页内容全彩印刷,400多幅诡异封面原味呈现!国内外首部全面介绍西方恐怖文学的入门宝典+书迷级书单,想象力的极致体现,丰富的视觉盛宴!过山车般的脑震荡之旅,痛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一次性领略上百种恐怖小说的精彩之处!
★ 复古、硬核、Old School,坐上恐怖时光机,重回《怪奇物语》的年代,恐怖文化的黄金时代!深度挖掘B级恐怖小说大发展大繁荣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Cult电影、恐怖艺术广泛涉猎,令人眼花缭乱的恐怖秀,亚文化爱好者的福音!
★ 恐怖文化的权威读本!本书作者格雷迪•亨德里克斯是恐怖文化研究专家、小说收藏家,对恐怖文学、电影、绘画有近20年的研究,他阅读了326部恐怖小说,挑选出真正伟大、好看的恐怖作品,并且亲自采访书中作品的作者、封面艺术家,讲述了恐怖小说这一极具原创性和冲击力的文学类型及其惊心动魄的起伏发展,再现恐怖文学遍布书店、汽车站、药店、超市架上的文化热潮!本书收录的400余幅罕见的恐怖小说封面皆来自作者个人多年来的收藏,这些封面风格邪典复古、绘画大胆细致,堪称艺术品,大饱眼福的机会不容错过!
★ 恐怖文化回春时期的类型佳作!《沉默的羔羊》《大白鲨》《闪灵》《罗斯玛丽的婴儿》《驱魔人》《我是传奇》《迷雾》《德古拉》等影视佳作皆改编自同名恐怖小说!
★ 花花公子、纽约客、VICE、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等一线媒体鼎力推荐!恐怖小说界奥斯卡奖“布拉姆•斯托克奖”(The Bram Stoker Awards)最佳非虚构获奖作品!美国亚马逊年度恐怖类作品第一名!美国连锁书店巨头“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和《影音俱乐部》(The A.V. Club)年度选书!
————————————————————————
媒体推荐:
纯粹的、疯狂的喜悦。——《纽约时报书评》
非常详细,非常紧张……——《卫报》
《地狱书单》既有趣又吸引人。——《华盛顿邮报》
平装书的繁荣或许已经结束,但它生动、可怕地活在这本书里。——《纽约时报》
这本书是对恐怖小说这一流派的真正鉴赏。——《洛杉矶时报》
仅仅翻阅这些书就会让你重拾青春——并再次让你感到恐惧。——《新闻日报》(Newsday)
这是一部华丽、耸人听闻的恐怖小说全盛期的深度挖掘之作,是所有恐怖迷的必读书。——Tor 科幻网站
这是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耸人听闻的书籍封面的一次深情审视。——Atlas Obscura网站
《地狱书单》和它提到的恐怖小说一样狂野。——《影音俱乐部》
《地狱书单》会让任何对恐怖、设计插图感兴趣的人感到高兴。——《印刷杂志》(Print Magazine)
一次怀旧的治疗。——《花花公子》在线
了不起……《地狱书单》以智慧和情感写就,并以当时广泛的封面艺术进行了丰富的插图说明,它是对20年来充斥书架的恐怖叙事浪潮的一种尝试。——Locus传媒
目前书架上最好的恐怖小说参考资料,无人能及。——恐怖文化网站Dread Central
作为一本参考书,作为一种庆祝,作为一种欣赏,这是我有幸读过的关于恐怖题材的最好的书之一……这是我的最高推荐。——布吕•吉兰德(Blu Gilliand),出版人
恐怖文学的殿堂。——《休斯顿纪事报》
亨德里克斯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喜剧演员的幽默感和时序感来看待20世纪的类型小说。——《俄克拉荷马州报》
如果你喜欢七八十年代的类型图书文化,翻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CNET
一部极具娱乐性、节奏轻快、知识渊博的恐怖小说历史。我爱它!——米克•加里斯(Mick Garris), 电视节目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