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激进意志的样式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 何宁 / 周丽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是苏珊·桑塔格生平第二本重要的文论集,是对于《反对阐释》所研究的主题的一种延伸,内容涉及电影、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她关于色情文学作品的分析。本书秉承了桑塔格一贯的风格,视角犀利敏锐、见解别具一格。
目录
静默之美学
色情之想像
“自省”:反思齐奥兰

戏剧与电影
伯格曼的《假面》
戈达尔

美国现状(1966)
河内之行
龙头凤尾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7.6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 - 10
·《亚洲周刊》2016年十大小说
·《人民日报》2016年度50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人气奖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他们是互不靠近的船舶,却在同一个江湖。
在这样的时局里,每个人都背负着世界的混乱,以及混乱里的怨怼。
跟你对赌的并非其他,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一九三六年的中国,时局纷乱不明,内战外战一触即发,本是广东乡下一个木匠的陆北才被抛进时代的浪涛里,揉搓、碾压,沉沉浮浮。
离家 去陈济棠部队当兵,无意间窥知兄弟的秘密,差点丢了性命;偷渡到香港卖苦力讨生活,又卷入一场洋人的命案;无奈之下逃到广州,经弟弟引介加入洪门……在 跟命运的对赌里,陆北才似乎总有化险为夷的运气。再次回到香港的他,改名北为南,搖身一变成为孙兴社龙头,江湖尊称的“南爷”。
但历史的赌局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日本人的威胁一天天迫近,上海青帮来了,汪精卫的人来了,江湖翻江倒海,而南爷心底的秘密炸弹也仿佛随时会引爆……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不朽 豆瓣
8.9 (79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潦草 豆瓣 Goodreads
7.6 (21 个评分) 作者: 贾行家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编辑推荐】
1)白岩松、许知远、史航、李静、东东枪、蒋方舟、李诞……联袂诚挚推荐!
“凝胶一般的文笔”,难得一见的赤诚,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
2)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是“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记录广阔的人生、人心、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这些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
3) 《潦草》原本以“他们”为名,在网易微博连载;后受张立宪老师青睐,在《读库1604》选刊了部分,深得白岩松老师激赏,并推为《读库》当年已出的四期里“最牛的一篇”。“他们”就是“我们”。
4) 作者贾行家(网易博客“阿莱夫”作者)首次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尘土》,获“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6年度文学类好书。
【重点推荐】
白岩松:这几年,东北的土地上,小品产得少了。像是补偿,很多有意思的文字在生长,贾行家,在其中种了几亩。这一本书里头的文字有劲儿又无力,热热闹闹地伤感着,该算是什么品种?
许知远:如今很难找到像贾行家这样赤诚写作的人,在黯然无光的现实和历史重负面前,他们依靠文章字句,用力地活着。
史航:今年最期待的出版物。寒意陡生春心俱泯,一段文字一个现场,行家真是行家。
众生皆苦,我的行家兄弟,把这些苦一点点揿进书里,就像在墙上揿灭了一个个烟头。奇怪的是,我这样的读者,从中获得了不可理喻的~~~安慰。
生活潦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作者一笔一画记录下这些潦草,这是对每个人的最深刻的善待。他写下他要写的,上帝帮他校对了一遍,然后一字不改,只是亲手按下了“发送”。
蒋方舟:当灰尘从桌子上被扫下来的时候,他在说什么?他在说:“请记住我吧。”灰尘的声音是如此低,以至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贾行家听到了,在所有人都只注意到时代的弄潮儿时,他看到那些匍匐着、静止着如背景的配角,在舞台的大幕拉下之前,潦草地记下他们几乎轻不可闻的哀叹。
李诞:《潦草》看过太多次了,这些文字本来的名字是《他们》,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曾使我空虚”。贾行家笔里都是旁观,但是——我非常自作多情地——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完全不是出于同情,只是诚实。比起贾老师凝胶一般的文笔,我更羡慕、敬佩他的诚实,诚实消耗人太多。
贾老师的文笔是松脂,滴落下来,包裹住他们,成为琥珀。琥珀的观赏价值有着巨大的残忍,他们这些虫子没有做错什么,我们这些看客没有做错什么,松脂也没有做错什么,可结局就是这样了,成为《潦草》。也许我们都错了。
东东枪:贾行家老师的文字硬度极高,密度极大。这些被名为“潦草”的记述,因为这硬度与密度而变得庄重。这些锐利又精微的人间白描,每一笔的落笔处都能听到刀锋刻入石头的声音。他曾说,有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就像后来者面前的一堵高墙,让我们只可在墙下仰望慨叹,自惭渺小——其实,在我眼里,贾行家老师的文字,已经是我面前的那堵墙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
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作者自述】
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五六年前,或是从五六年前删去的,如今已经显得衰老,因为大家都在为“现在”焦虑——
在时间里,“现在”制造因果,是当权者。越期许委身于“现在”,越会恐惧——
人从情感体验中认识自己:自我形成于孤独之后;等候痛苦,使人显得庄重。对世界的感知也如此,说到底,对于“现实”,可能知道些什么呢——
辨认“现实”的依据,是它在持续、反复,把生活形容得既渺小又煞有介事;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惊奇与悲哀同样神圣恒久。
事实改变之后 豆瓣 Goodreads
When the Facts Chan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陶小路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8 (66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小城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
一座川西小城,十二种人生片段,诉说着细碎而庸常的人生。主人公都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根发芽、努力生存的普通人:在孤寂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短篇系列呈现出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作者对故乡小城的爱恨眷恋流露在淡然的叙述之中。最后的新增篇目《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它是你命运的起点和归隐。
去海拉尔 豆瓣
7.2 (23 个评分) 作者: 王咸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
书中七个故事发生在城市中心或边缘,每个人身上都有秘密。有从云南乡村来到大城市住进陌生人家中的文学青年;有在算命婆婆身上寻找希望的沉默父亲;有曾“隐退”养猪的著名诗人……每个秘密背后都有着一个群体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底色。甚至连故事的叙述者“我”,也怀揣着不为 人知的心事。
******
认识王咸多年后,才知道他写小说。读后或许不该用惊艳这般的词汇来描述,那太肤浅武断。我印象中的少年人,原来对世道人心、对人情百态有着极为冷静缜密的体察。其中隐藏的克制与温情,既有日常生活的隐晦暗涩,也在罅隙处透出散淡的光。他简约又丰饶的写法,让暗处不那么暗,让光亮也不那么强烈,或许,这才是日常生活的本原与诗性——张楚
******
王咸的小说对中国当代叙事有两个重要的贡献,其一是谦卑而冷静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其二是在尽可能去除掉多余的戏剧性的同时,在暗中增加它的密度和强度——格非
******
王咸叙事沉稳克制,所思含而不露,严肃中隐藏幽默,看起来从容周致,却劲力内敛,蕴蓄着极大的能量,仿佛被大雨洗过的世界——黄德海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华文出版社 20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流星 豆瓣
Three Novels: Hordubal, Meteor, and Ordinary Life
作者: [捷克] 卡雷尔·恰佩克 译者: 夏方耘 新华出版社 2015 - 11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可称为是哲理小说最成功的尝试
米兰•昆德拉、托马斯•曼、亚瑟•米勒、萧伯纳等文学大师高度赞誉
小说的故事充满悬念,创作技巧与批判精神相得益彰,是一部精彩的佳作。被法国《读书》杂志列入《理想藏书》,被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入《西方正典》的“经典书目”。
《霍杜布》、《流星》、《平凡的生活》三部互相关联的中篇小说构成的哲理小说三部曲,是恰佩克最独特、最有力的作品。小说精心安排了交错在一起的三个高度紧凑的故事,以多视角、自由想象的叙述法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失落的生活,强调了真理与现实的相对性。小说的故事充满悬念,创作技巧与批判精神相得益彰,是一部精彩的佳作。本书被法国《读书》杂志列入《理想藏书》,被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入《西方正典》的“经典书目”。
走近藏传佛教 豆瓣
有2013年7月2印本
作者: 王尧 中华书局 2013 - 3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六字真言”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豆瓣
Oracles and Demons of Tibet
作者: (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 译者: 谢继胜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0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内容有:保护神(护法神)的形貌;护法神的分类、形貌和标志;出世间护法神;班丹拉姆女神; 太黑护法;多闻子、丑身、宝藏神;阎王及其相关的神灵;姊妹护法神;白哈尔及其伴神;金刚具力神;大梵天神;善金刚;居士白毡神;载乌玛保与“赞”系神魔;长寿五姊妹及其相关的女神;山神;地方保护神;厉神;战神;供品与圣器;垛”及其施“垛”仪式;护法神崇拜等等。
印度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渥德尔 译者: 王世安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0 - 1
英國學者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出版於1970年.
篇幅不大,是一種教科書式的著作,但它運用的材料相當廣泛,作者的態度也比較客觀.
王世安先生,湖北黃梅人.早年受業於北京大學湯用彤熊十力先生.晚年息影林泉,為<佛教大辭典>搜集詞條工作.這部譯文是他利用餘暇的作品.
风格感觉 豆瓣 Goodreads
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芬·平克 译者: 王烁 / 王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5 其它标题: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无论是写微博、微信文章和电子邮件,还是写论文、新闻稿和技术指南,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比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书面语言。像所有语言使用者一样,互联网一代不仅需要让遣词造句适应情景和受众,更需要写出优雅、清晰、简洁、连贯,重要的是,吸引人的文章。《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写作指南。它结合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从思维的高度分析写作技巧,告诉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如何清晰简洁地向读者展示事实和思想,如何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传播、营销、文学、科普、学术、政府、企业、技术、法律等所有领域的写作者,都可以跟随本书学习写出打动人心又令人叹服的文章。本书既有助于改进中文写作思维,也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纸上王国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 5
“邂逅久违的朴素情怀”
日常生活,人间烟火。
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书,这也是一本温暖的书。
作者以他素淡的笔调描摹人生百态,直抵普通人的柔软内心,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入了这片“纸上王国”。
义序的宗族研究 豆瓣
作者: 林耀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1
福建义序乡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近万人中有98.4%的人中为黄氏族人,宗族制度发育得非常充分。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 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底。
娘家与婆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1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是一本人类学调查作品,作者以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学术领域。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已婚男性这一立场出发,关注父系方面的亲属组织和已婚男性的亲属关系,他们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属于同一个亲属关系体系。而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已婚妇女的亲属关系往往具有娘家、婆家并行并重的特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