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 Goodreads 豆瓣
7.0 (15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1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是双雪涛的首部杂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谈小说”,收录了作者面向写作爱好者的九篇专文:从小说的开头、氛围,到人物的塑造、意象与语言、结尾与修改……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实操经验;第二部分“岔出去的一段生活:谈电影”,以影视改编的成功个案切入,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电影和文学两种艺术媒介的理解、小说文本和影视改编的关系;第三部分“与火焰的距离:杂文集”,精选了作者自2012年辞职开始自由写作后,十年来发表的与创作有关的杂文、随笔、访谈。
这本书是小说家双雪涛与读者之间一场诚挚的交谈,他分享了自己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其间的错误与弯路,失去与获得;他以十年来的写作实践与经验反思,向每一个心怀创作梦想的人,发出邀请和召唤——
一个没有经过传统科班训练、但心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可以靠着手中的笔,劈开生活的荆斩,一步步靠近自己心中的文学理想。在混沌不明的现实面前,我们至少可以透过阅读和写作,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微弱的光焰。
我與貍奴不出門 豆瓣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黃麗群 時報出版公司 2019 - 4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陸游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貍奴」既非「貍」也非「奴」,其實就是貓呀。
最著名的典故來自南宋大詩人陸游,有古代貓奴第一人之稱的他,憂國憂民卻也愛貓成癡,寫下不少貓詩,這首就是其中之一。
黃麗群文章已經卓然成家,散文文字瑰麗又犀利,小說則充滿令人不忍釋卷的離奇之美,而這幾年,竟也不知不覺確立了牢不可破的「貓奴」形象。這本睽違四年多的散文集,便天外飛來一筆地選用了這個靈動的書名。
儘管不輕易下筆為文,四年多來累積的文字篇篇精采,十分可觀,全書將主張隱隱相近的作品分類為一輯。輯一的「獨坐」定調了熱愛獨處甚至宅居的哲學,她坦言寫作大多時候很痛苦,並不快樂,也並不享受,因為「寫作就是像瘋的一樣自己為自己穿上束縛衣,在精神的密室中爭戰矛盾廝殺,攻擊思想,掠奪意義,但是,做為一個人,我以為,與世界單打獨鬥是種高貴的練習。」
輯二「犯口舌」寫盡了吃點什麼,喝點什麼,說點什麼骨鯁或帶刺的話,吞吞吐吐的人類生活。由文字引路嘗點美味,更令人口舌生涎,就像她說的:「感覺只有寫出來的,真能見色聞香得味。」
輯三「驛馬衣祿」難得地談一點時尚,難得地談一點作為女性的生命經驗,也有旅行和遊戲之樂,品賞聲音感官,聲色犬馬皆在紙上華麗展開。接著也在「拜文曲」一輯裡寫下不少讀書看電影的想法,聊聊文學獎,偶爾「在紙本書當中講紙本書的壞話」。如果你也喜歡在書中有享受一種對比於網路世代倏忽放慢的速度感,那麼絕對不能不一起來埋首當當書堆中的鴕鳥。
「近人情」一輯中許多篇章相對短小輕靈,也是從未刊載在媒體或副刊上的私房臉書好文,生活小事與人際的各種碰撞,得見「生活之骰偶爾擲出這一面」,不就有喜有悲,有讚歎也有看破。最後一輯「須彌芥子」,作家選擇在一般被認為需要壓軸的位置,放些更小的事,以此祝福讀者,納須彌於芥子,見芥子知須彌,並且了悟,「活得像一片口香糖」,也沒什麼不好。
游牧的智慧 豆瓣
作者: 舒泥 译者: 特.那木吉拉苏荣 远方出版社 2020 - 11
‘游牧是蒙古人的智慧,追随着变化的水槽,体会着大地细微的脉搏;游牧是蒙古人的精神,不贪恋固定的此阿福,不畏惧动荡的风险;游牧是蒙古人的人生,家永远再脚下,也随时在远方。’游牧的智慧就是和草打交道的智慧,和水打交道的智慧,和土地打交道的智慧,养牲畜的智慧,利用草原上的自然资源生活的智慧。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本书有蒙语和汉语两种文字,是作者对游牧知识体系的详细梳理,但是每个篇章又像古十一昂,读起来十分有趣!
那个苹果也很好 豆瓣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栾颖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其它标题: 那个苹果也很好:在巴黎学会自由
东北女作家、90后历史学博士生栾颖新在巴黎六年的生活随感。因为旅行时看到被列为“瑕疵品”的苹果,作者展开了关于人生和自由的思考,由此写下这本书。本书由一些可爱、短小的篇章组成。栾颖新用轻松的语调和温暖的眼光,描绘着她所居住的巴黎,历数着在这座自由城市的收获。在此书中,她讨论的不止是一座城市,还有“我为何在巴黎”、“巴黎留学生涯”之外,更有“我在巴黎回望往昔”、“我从巴黎去往何处”。巴黎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每个人心中的巴黎都不同。在学术之外,颖新更愿意温柔地观察、真诚地记录生活。于她而言,巴黎是温柔之海,承托着她,让她自由地漂浮,做一只随心所欲的“苹果”。
东京八平米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1 (219 个评分) 作者: [日]吉井忍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1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岸萤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陈传兴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的文化先行者,陈传兴亲历了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在时代的尾声中收集并纪录下哲学、艺术、影像的种种刻痕,并在之后多年深耕于影像的探索和实践,书籍文本的阅读,哲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的思考,从中厚积了丰沛的感悟,最终通过片段式的私人记忆回溯时代的断璧残圭 ,还原一段或误解重重或鲜为人知的传奇岁月。在散文诗般的笔触中,文字陈列、发散,经由记忆的脉络,如丝网般将人收束在法国的鎏金时代,电影馆、暗房、图书馆这些场景通过思维如影像熔接,在法国文化界“诸神黄昏”的时代溯源、登岸、触光。
★ 台湾教父级摄影家、文学纪录片导演、学者,融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师
★ 陈丹青、梁文道、阮义忠等推崇的思想家,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军官勋位”——法国政府授予文艺界的最高荣誉
★ 豆瓣高分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辑总监制,亲自执导诗人三部曲《化城再来人》《如雾起时》《掬水月在手》,开创中国文学纪录片新范式
★ 一本需要读6遍才能读懂的书 ,融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与精神自传与诗性语言于一体
★ 记录初代留法青年留学生活,立体视角重现法国黄金时代
★ 串联法国思想文脉,从笛卡尔、孟德斯鸠、奈瓦尔到福楼拜,隐藏于酒神狂欢背后的文艺剧场
★ 内文黑卡印银,极致呈现“银盐”概念;六十余张独家摄影作品,十余种笔记手稿,体验游弋于剧场与暗房之间的奇异阅读
【推荐】
曝光在文字中的青春,定影在摄影里的记忆,一起编织起一个青年成长叙事中的时代。深潜于影像回溯中的思辨的暗流,打捞闪耀在暗房中的时代的片鳞。无限接近的过去与彼岸萤光的紧紧拥抱。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算是陈传兴先生的忠实粉丝了。从他1990年代初的第一本书《忧郁文件》开始一路读过来,每本都有重大收获和启发。陈先生的著述,不仅长于绵密学理与宏阔的国际和古今的比较视野,而且都有非常切身感受和“当代的”问题意识。
——董冰峰(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马奈、波德莱尔、佐拉、马拉美这些久居现代文艺殿堂的名字,在陈传兴先生贯通史、论、创作分析的讲座中,一一恢复生气。历史人物彼此欲言又止的对话,图画和语词,连同其间无法消除的暧昧、怀疑、悖论,都既是谜题,又是锁匙。
——周诗岩(艺术史与媒介理论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7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原谅我吧我的猫 豆瓣
私の猫たち許してほしい
作者: [日] 佐野洋子 译者: 边西岩 2022 - 11
* 十四篇妙趣横生的随笔
* 猫咪般从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 佐野洋子的创作原点
* “我现在一遇到这种猫,就想双膝跪地向它道歉。”
《原谅我吧我的猫》是佐野洋子带有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在这部作品中,佐野洋子回忆了她自卑的孩提时代,在北京与柏林度过的留学生活,和猫咪不可思议的缘分,等等。独一无二的行文风格,使她笔下的故事妙趣横生。她以温柔的目光观望这个世界,以敏锐的观察力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佐野洋子是知名绘本作家,她创作的绘本老少皆宜,除去作为儿童读物的价值,对成人来说也颇有启发。本书是佐野洋子的第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随笔集,是作者未罹患癌症时期的创作。以“风”“雪”“花”等为主题,展开与之相关的各种回忆,温馨动人又不失风趣,为平淡的叙述赋予温暖的力量。
虽然佐野洋子创作的绘本中有不少内容与猫有关,然而她最初并不是很喜欢猫,在接受采访时经常强调“我并不喜欢猫,只是因为猫比较好画”。《原谅我吧我的猫》讲述了佐野洋子与猫咪结缘的经过。为何不喜欢猫的人却总是在画猫?读完这本随笔便能解开谜题。
随椋鸟飞行 豆瓣 Goodreads
In Un Volo di Storni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意] 乔治•帕里西 译者: 文铮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恒星级水平的科普力作,在细节发现宇宙真理
☆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引发20国阅读新浪潮
★是时候打破惯性思维了!看聪明头脑如何从习以为常的日常出发,化脑洞为现实
☆读着读着,会心一笑,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生动有趣的经历,展现科学家的执著与纯粹
★各界名人学者好评不断,《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推荐
◎内容简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
带上好奇心,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确定之美
巨型鸟群没有指挥,为什么在极速中阵型变幻莫测?
看似复杂无序的表象下,是否隐藏着简洁普适的恒定规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突破性发现,道出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秩序,更深刻影响信息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本书中,乔治·帕里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关键性成果。生动有趣的研究经历与巧思,带我们重返科学探索的第一现场。这里没有一条公式,只要带上好奇心,就能与一位思维与众不同的物理学家,一同飞入复杂系统的奇境,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的确定之美。
◎各界推荐
乔治·帕里西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辞
在《随椋鸟飞行》一书中,乔治·帕里西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复杂性的奇境。同时,通过他简洁而深刻的描述,我们还能发现帕里西教授追求科学的初心,纯真而深邃。他在任何情境下,都相信复杂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简单、普适的基本规律,都坚持对事物本质内核的关注和挖掘,这在我们今天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尤具教益。
——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讲了一个个科学探索的故事,比推理小说更有意思,更烧脑——因为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项智力挑战,将领略到很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秩序。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如果说寻找无序体系中的规律像在黑夜中探索,那么帕里西的理论就像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带来了最初的光明。
——金瑜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非常优美的研究,非常优美的文字。真正好的研究,就是能从细节发现宇宙真理。毫无疑问,复杂性研究是当今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很希望持续学习跟进这一领域进展。
——郝景芳,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
复杂系统领域致力于探索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蕴含的简单规律,乔治·帕里西是该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他既坦露了科学探索的心得体会, 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而且时不时捧腹大笑。
——严钢,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契诃夫手记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贾植芳 / 洪子诚 导读 2022 - 10
契诃夫有许多手记本,里面是他在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感触,将来作品的腹稿、速写,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书中抄录的拔萃。手记既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也是他成熟期作品的索引。在他去世十年后,他的妻子克尼碧尔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整理,形成这部《契诃夫手记》公诸于世。七年后,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与人一起将《手记》译成英文出版。中译本最初于1953 年发行,随着译者贾植芳的偃蹇命运在图书馆尘封近三十年,直至1982 年重新印行,用他的话说,这个译本的命运也是他的生活的命运。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 刘鼎 商务印书馆 2019 - 7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由洪子诚等主编,邀请了钱理群、翟永明、西川、孙郁、格非、娄烨、王璜生、丁乙、丘挺、徐坚等29位作家、诗人、学者、导演、艺术家撰文评述自己曾经错过或差点错过,但对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本”,以使作者们各自关注的话题、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为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分享,重新建立起曾经错过的交会点,重拾互相激发的美好时光。
我所理解的世界 豆瓣
作者: 闾丘露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我所理解的世界》是闾丘露薇媒体从业二十年来,具有温度感和时代意义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全面展现了她的人生态度、生活状态、职业热爱和经历,回顾了这些年闾丘露薇个人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她在自己的职业经历中,独立的思考,去理解、感受和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书中收录 的文章,体现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勇敢年轻记者,用其热切、专业、冷静的方式,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她知道因为职业的关系,自己所能看到和经历的世界,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也正因如此,她觉得,把这些文字记录下来,让读者看到和体会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思想,是她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责。
她是闾丘露薇,曾经勇敢的战地玫瑰,如今在人生这条路上有自己新的选择和挑战,
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体会过万千复杂的人心、走过世界上无数国家……
如今的她学会将日渐积累和沉淀的力量,转换成内心的坚定和敏锐,以足够的沉稳和厚重,从容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是闾丘露薇离开凤凰卫视的回顾之作,也是她人生转型的华丽纪念,更是她职业生涯的“完美总结”。
十年回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继《行走的玫瑰》之后,暌违三年,闾丘露薇再次出发,以一本崭新的姿态,陈述这些年她所理解和看到的世界。
●一个人所理解的整个世界,有时候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很朴实,却有一种微微令人为之动容的力量!
【关于他人】闾丘露薇说: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们的故事,我尝试感受别人的人生,提醒自己保持同理心。”
【关于职业】闾丘露薇说: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职业是一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需要把这部分先做好。”
【关于生活】闾丘露薇说:
“我的理想生活非常简单:旅行,阅读,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和陌生的朋友们分享心得和见闻。”
【关于人生】闾丘露薇说:
“虽然说,个体的力量弱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学习保持好奇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讲逻辑,讲道理。”
【关于这大千世界】闾丘露薇说:
“世界很大,很多元,多走走,看看,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分得清是非,坚守原则。”
玉见 豆瓣
作者: 张允 2022
韩松落做序推荐。
这是一本基于田野调查的随笔集。也是难得的一本抛开市场和价格的和田玉读物,作者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和田玉相关的各种人物为引子,描述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石头和市井橱窗里的和田玉,实际上讲的是石头上映照出的不同的价值观。可以说在这本书里,在作者眼中,石头的品质无关价格、无关结构,关乎看石头的人,看石头的心境。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全球房地产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夏磊 / 任泽平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房地产在全球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它是民生的保障、国民经济的支柱、财富的象征、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金融危机的策源地。
为什么世界各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差异巨大?有的陷入高房价困境,导致沉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中国香港和英国;有的暴涨暴跌,引发大规模经济金融危机,如美国和日本;有的却成功实现房价长期稳定和居者有其屋,如德国和新加坡。
十多年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跟踪研究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等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在全球大视野和历史维度下,逻辑逐渐清晰、真相开始展现。
住房制度决定房地产市场!
住房制度是破译房地产运行的基因密码!
土地、金融、税收、保障、租赁五大制度是问题的关键!
房价还会涨吗?房子还能买吗?房产税会推出吗?危机会爆发吗?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哪?所有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答案就在本书。
重磅推荐:
黄奇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行业,不仅涉及建筑业、制造业等生产资料部门,而且涉及金融、商业、文化等服务产业,更与老百姓的财产、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房地产业都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实现房地产业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抓好金融、土地、财税、投资、法制五个关键环节,加快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抓好了,就能实现“房住不炒”的战略目标。
杨伟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有什么样的住房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必须由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来保障。
冯俊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
《全球房地产》通过剖析有代表性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症结,反思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得与失,并且从制度性缺陷来思考问题。我们在讨论所谓规律的时候,如果不触及制度性不足,往往会莫衷一是。这也是作者视野广博深邃,思想深刻性之所在。
丁祖昱(易居企业集团CEO,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
《全球房地产》以横宽视野和垂直深度探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道。用一本书看懂世界房地产,在世界坐标中寻找中国样本。诚为决策者、从业者和购房投资者必备之“理论重器”。
吴晓波(财经作家)
房地产是经济周期之母,是居民最关心的资产配置。什么决定房地产市场?想读懂全球和中国房地产的激荡大历史,看《全球房地产》是捷径。这本书解码真相,透视本质,引人入胜,富有现实意义。
管清友(经济学家,投资人)
《全球房地产》是一部很扎实的研究著作。这本书从住房制度角度解释和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所在,并对中国房地产70年发展做了制度层面的深刻剖析,是一部关心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相关人士的可读之书。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 译者: 陈淑贤 2021 - 10
阿穆尔河,是中国东北两大河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而出的远方,最终目的地是鄂霍次克海。作者的书写与人生,几乎就围绕着这一条河展开。与其他俄罗斯作家不同,他并没有将更多社会、家庭内容放诸于文字之中。他的描述永远多于议论,或许就是相信,阿穆尔河本身的寓意已足够丰富,用不着他多说什么。
从短短几行字一个小段构成的"诗意描写",到相对完整段落组成的"见闻遐想",乃至最后颇有生态笔记性质的"诺亚方舟"篇章,一段一段,长短错落,完全像是触景生情时的描摹。它雄浑中带着壮阔,险峻中又蕴含着瑰丽。它是属于北方的童话,森林、河流中蕴藏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诗意。作者最终完成的阿穆尔河日志,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四季轮转,像置身于远东,体验着那漫长冬季向春的迁移。微变当中,我们听到草木由枯转绿时,寒冰乍裂的声音。这里万物生长,无数动物在森林河流里出没。一把刀甚至可以在狗鱼肚子完成它的漂流。
作为并不知名的俄罗斯作家、画家,作者的作品,是第一次被引进出版。他经历过战争,后又在和平岁月的远东,与自然相伴。但与自然相处,他俨然拥有一个更永恒、开阔的世界,他在其间游走、探索,并把它转化为倾吐思绪以及摹写的对象。一个更深刻意义上的家的建立,使得他与那一片山川河谷建立起精神的联系,所有飞鸟走兽,他也都如兄弟姐妹般熟习它们的禀性。他所有的记述,都像是在描述家的模样。慢慢,他似乎也变成它的代言人,自然界借助于他的表达,所完成的呼吸吐纳。
他笔下的自然,千变万化,仍是本真的物象,知其名,识其形,领会其堂奥,并习得敬畏。
希望每个有缘翻阅这本书的人,听到沙沙的声音,犹如听到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然气息。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豆瓣
作者: 张新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个假设,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性,不是对于已逝的人,而是对于活着的人,对于活着还要写作的人。”
本书围绕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展开,收录作者张新颖的十篇评论及随笔,它既是“无愁河”的延续,也是追根溯源。黄永玉,这位老人回望生命的来路,在“停不下来”的怀念里,写作成为唤回沈从文的方式。他想象中最直接的读者对象,是逝去的前辈与友人;而这条“无愁河”,同样滋养着后辈的读者,他们带着从中获得的信息,一步步走向健康的生活。它潜藏着一股成就人的力量。
利马之梦 豆瓣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吕晓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 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推荐语
亲身参与秘鲁政治的个人经历已足够炫目,不过这本书更动人的是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这些发问不仅会蕴结沉郁的忧伤,还能激发平静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时代勇气。——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利马之梦》以一段极为特殊的观察性参与经历,精彩再现了2016年秘鲁总统选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透析拉美政治的现实与超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郭洁
晓宇是我心中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模样,视野开阔、生机勃勃,随时准备卷起袖子,进行一场智识与经验的双重冒险。这本《利马之梦》正是明证。——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文本的世界越来越恢宏,却永远无法取代经验的世界。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晓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英伦的象牙塔远赴南美的喧嚣街头,对秘鲁政治进行了一番沉浸式体验,体味到“进入现场”的伟大意义,无意中也重拾了中国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传统。——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美文学研究者、译者 张伟劼
利马之名源自南美当地的克丘亚语,本意是“说话者”,而晓宇的《利马之梦》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学人将实践、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后的言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去往海外的参与者虽然日渐增多,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书斋中的研究者视野日渐广阔,但却难以落到实处。晓宇的经历也许很难复制,但国人需要这样一猛子扎进未知的勇气,也需要坚持思索的“知识分子的矫情”。——文学博士、译者 王渊
战地行纪 豆瓣
Journey to a War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 [英]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 译者: 马鸣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奥登是二十世纪改变了整个英语文学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诗歌、戏剧和评论领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现代性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众多作家带来的深远启迪,是难以统计、不可磨灭的。作为国内第一次出版的《奥登文集》的第一部,《战地行纪》是其中体裁最 为独特的作品。
奥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他思想轨迹的几度易辙,也在于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频繁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变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一九三八年的中国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次,和他结伴而行的是他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此书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