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豆瓣
作者:
包亚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序 包亚明
前言: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包亚明
福柯专辑:空间与权力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空间化 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
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 季桂保
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 李钧
时装与后现代主义 伊丽沙白·威尔森
巴塔 耶:浪费与越界的精神意义 谈峥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彼埃尔·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 里兹·庞蒂
前言: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包亚明
福柯专辑:空间与权力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空间化 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
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 季桂保
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 李钧
时装与后现代主义 伊丽沙白·威尔森
巴塔 耶:浪费与越界的精神意义 谈峥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彼埃尔·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 里兹·庞蒂
Global Perspectives in Urban Law 豆瓣
作者:
Nestor M. Davidson
/
Geeta Tewari
Routledge
2018
The growing field of urban law demands a collaborative scholarly focus on comparative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This volume offers diverse insights into urban law, with emerging theories and analyses of topics ranging from criminal reform and urban housing, to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financial crises, and democratization and freedom for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space. Particularly now,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ssues must be closely examin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ule of law not only to address inadequate access to basic services, but also to construct long-term plans for our cities and our world—a bright, safe future.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 加文
译者:
黄艳
中国建筑工业
2010
- 1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原著第2版)》作者亚历山大·加文是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和学者,他调查了过去100年期间美国上百个城市的300多个规划项目和开发计划,考察了规划项目成功的6个要素(市场、位置、设计、资金、企业家和时间),讨论了这些因素对项目结果的影响方式。《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原著第2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对美国当代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与郊区的关系、城市复兴、住房供给、清理贫民窟、郊区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美国的解决模式和实践经验;探讨了各种城市改造策略背后的逻辑,对于每一个策略,考察了首先倡导该策略的项目或开发计划,分析了应用该策略的经典案例,提出了预测框架。《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原著第2版)》还考察了该策略在产生私营市场反应方面的成功程度,分析了为提高策略的应用效果应该有哪些立法上的辅助支持。同时,书中附有各个时期的历史图片,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日本城市规划法研究 豆瓣
作者:
肖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8
日本城市规划法呈现以《城市规划法》为统领,《建筑标准法》紧密配合,《土地区划整理法》、《土地征收法》等予以辅助的立体架构。公共利益原则和建筑自由原则指导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建设与保护方针、土地利用、城市设施建设、市街地开发项目、地区规划等。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程序制度、建筑规范制度、建筑协定制度、土地区划整理制度、空中空间利用制度、开发利益公共还原制度是主要制度。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制定条例,实施建筑协定制度,土地所有人等相互协商确定该区域内建筑物的基地、位置、机构、用途、形态、设计、建筑设备等的标准。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概说; 第二章为原则;第三章为城市规划的内容;第四章为主要制度Ⅰ(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程序制度、居民参与);第五章为主要制度Ⅱ(建筑规范制度、建筑协定制度、土地区划整理制度、空中空间利用制度、开发利益公共返还制度);第六章为司法实践。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概说; 第二章为原则;第三章为城市规划的内容;第四章为主要制度Ⅰ(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程序制度、居民参与);第五章为主要制度Ⅱ(建筑规范制度、建筑协定制度、土地区划整理制度、空中空间利用制度、开发利益公共返还制度);第六章为司法实践。
權力地景 豆瓣 Goodreads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作者:
[美] 雪倫.朱津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
2010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資本的空間 豆瓣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作者:
大衛.哈維 Harvey, David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5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Africa Drawn: One Hundred Cities 豆瓣
作者:
Gary White
/
Marguerite Pienaar
…
DOM Publishers
2015
- 9
Africa is certainly not only a continent of small villages in the jungle and savannah. The urbanisation of the continent is advancing rapidly, while African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in the world. Africa Drawn presents one hundred of the most connected and important cities of the continent. The approach of this book is an effort to map the urban form and structure of African cities, and to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how these different places were formed. Therefore, it presents the historic character of African locations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imagining the future of the continent’s cities. A visual feast of 300 images and masterfully drawn plans illustrate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place-making actions in Africa. The result is a fascinating documentation of African urban sp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 convincing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The drawings are accompanied by introductory text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render possible a comparison of diversity of urban form on the continent.
裸城 豆瓣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佐金
译者:
丘兆达
/
刘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You-tien Hs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Product Description
As China is transformed, relations between society, the state, and the city have become central.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es what is happening in cities, the urban edges, and the rural fring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lations. In the inner city of major metropolitan centers, municipal governments battle high-ranking state agencies to secure land rents from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hile residents mobilize to assert property and residential rights. At the urban edge, as metropolitan governments seek to extend control over their rural hinterland through massiv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villagers strategize to profit from the encroaching property market. At the rural fringe, township leaders become brokers of power and property between the state bureaucracy and villages, while large numbers of peasants are dispossessed, dispersed, and deterritorialized, and their mobilizational capacity is consequently undermined.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explores these issues, and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elite politics and grassroots activism, legal-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issue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e property market.
About the Author
You-tien Hs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he is the author of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 (19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editor (with Ching Kwan Lee) of 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orthcoming, Routledge).
As China is transformed, relations between society, the state, and the city have become central.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es what is happening in cities, the urban edges, and the rural fring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lations. In the inner city of major metropolitan centers, municipal governments battle high-ranking state agencies to secure land rents from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hile residents mobilize to assert property and residential rights. At the urban edge, as metropolitan governments seek to extend control over their rural hinterland through massiv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villagers strategize to profit from the encroaching property market. At the rural fringe, township leaders become brokers of power and property between the state bureaucracy and villages, while large numbers of peasants are dispossessed, dispersed, and deterritorialized, and their mobilizational capacity is consequently undermined.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explores these issues, and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elite politics and grassroots activism, legal-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issue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e property market.
About the Author
You-tien Hs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he is the author of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 (19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editor (with Ching Kwan Lee) of 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orthcoming, Routledge).
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 豆瓣
作者:
(编)马杰伟
Rountable Enterprise Limited
2006
- 9
近年保護維港、參與西九、重建灣仔、保育大澳……一連串有關城市空間的事件,漸漸形成香港人的城市自覺——自覺歸屬香港,希望參與社群發展,並以城市作為思考香港認同的基礎。這種「城市意識」,觸及香港本土文化的典範轉移。
馬傑偉教授帶領一班年青學人,花了數月時間走訪各個城市,我們可把深圳東門,對比旺角 西洋菜街、朗豪坊、砵蘭街和銅鑼灣,又把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對比上海多倫路、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及澳門的荷蘭園。以無限的想象和感性的筆觸,站在歷史街角,看全球化的風景,透視超現代城市生活。
馬傑偉教授帶領一班年青學人,花了數月時間走訪各個城市,我們可把深圳東門,對比旺角 西洋菜街、朗豪坊、砵蘭街和銅鑼灣,又把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對比上海多倫路、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及澳門的荷蘭園。以無限的想象和感性的筆觸,站在歷史街角,看全球化的風景,透視超現代城市生活。
Urban Rhythms and Travel Behaviour 豆瓣
作者:
Stefan Schönfelder
/
Kay W. Axhausen
Ashgate
2010
- 3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 豆瓣
作者:
英特里盖特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00
- 1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4卷) 豆瓣
Hnadbooks in Economic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Volume 4 Cities and Geography
作者:
(美)约翰·弗农·亨德森
/
(比)雅克-弗朗索瓦·蒂斯
译者:
郝寿义
/
孙兵
…
经济科学
2012
- 1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4卷):城市和地理》对经济学中各分支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而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总结的范围不仅包括己被认同的成果,而且也涵盖来自专业杂志和探讨性文献所代表的最新发展。虽然各章含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面且较易于看懂的综述。《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4卷):城市和地理》不但能为专业文库提供较为有用的参考著作,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生的高等课程提供有待于选用的阅读材料。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 豆瓣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郝寿义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 1
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学手册系列:在整个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部影响较大的系列性的经济学手册,一部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版的《剑桥经济学手册》,另一部是埃尔塞维亚科学出版社-北荷兰出版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的《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耗资200多万元购买了其17个分支学科44卷的中文版权。本《经济学手册》是手册性质的系列著作,其目的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学位的研究生提供最有权威性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和阅读素材。本系列手册中的每一本系对经济学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而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领先学者。总结的范围不但包括已被认同的成果,而且也涵盖来自职业杂志和探讨性文献所代表的较新近的发展。虽然各章含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面的和较易于看懂的总结。本《经济学手册》不但能为专业者的文库提供比较有用的参考著作,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生的高等课程提供有待于选用的阅读教材。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 豆瓣
作者:
(英)保罗.切希尔
译者:
安虎森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 1
本《经济学手册》是手册性质的系列著作,其目的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学位的研究生提供最有权威性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和阅读素材。本系列手册中的每一本系对经济学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而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领先学者。总结的范围不但包括已被包括已被认同的结果,而且也涵盖来自职业杂志和探讨性文献所代表的较新近的发展。虽然各章含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面的和较易于看懂的总结。本《经济手册》不但能为专业者的文库提供比较有用的参考著作,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生的高等课程提供有待于选用的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