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乡村乌龟玩转父权制 - 标记
永夜微光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沈志中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 01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2023年10月30日 在读
批判之源 豆瓣
The Resources of Critique
作者: [英]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 译者: 舒年春 臺大出版中心 2019 - 9
我的出發點可以視為是一個康德式的問題,即:「超越」如何可能?
社會批判在最近幾年已然如火如荼。西雅圖和熱那亞的反全球化抗議以及伊拉克的偉大反戰征程,將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相關爭論,放回到政治與智識議程之中。但是在一個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深受後現代思潮影響的時代,社會批判如何在哲學上定位自己呢?在《批判之源》中,作者尋求系統性地處理這個問題。在第一部分,他考察了當代幾位極具影響力的批判理論家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如巴迪烏、比岱、博爾坦斯基、布迪厄、夏佩羅、哈伯瑪斯、內格里和紀傑克等人。
這些理論家視角中的局限,促使作者在本書第二部分勾勒出一個替代進路,批判實在論的本體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理論和平等主義的正義觀,是這個替代進路的主要元素。作者論證的主要推動力是要展示:對於任何試圖挑戰現存世界秩序的人而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仍然是無法忽視的。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只有在跟其他批判視角保持一種開放而有力度的對話時,才能具有當代價值。《批判之源》就是致力於這種對話的一次努力。
2023年10月30日 在读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 豆瓣
The New Liberalism: An Ideology of Social Reform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弗里登 译者: 曾一璇 译 / 张新刚 校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内容简介】
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新型自由主义”是最具原创性、社会意识和影响力的英国政治思想形式之一。在本书中,迈克尔·弗里登考察了新型自由主义出现的过程,探究了共同体、福利和国家控制等概念在政治理论中的发展,强调了伦理和科学对自由主义思想流变的影响。
本书颠覆了关于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普遍观点,重新解释了许多影响了当代政治的思潮之起源。弗里登认为,新型自由主义建立在具有进步主义和人文主义特征的19 世纪中期自由主义的强大观念遗产之上,但又对那份遗产进行了拓展,创造了一个社会改革和意识形态革新的规划,为现代英国福利政治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
【媒体推荐】
“新型自由主义”理论中哲学与法律之间的联系一直在被讨论,却从未被细致地论证过,直到这部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著作出现,终于打破了这一现状。
——《卫报》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是一部迟到的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精准分析,做出了复杂、有力的论述,其中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探索。
——《英国历史评论》
说理清晰,令人信服……这本书会在我们的视野和讨论中停留很久。
——《美国历史评论》
···
【编辑推荐】
◆迈克尔·弗里登是“意识形态研究”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政治理论研究的权威人物。北京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张新刚为本书作中文版导读,引领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位顶级学者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
◆本书清晰、详尽地梳理了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思想的流变,以及新型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的出现与发展,是一部叙述英国政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著作。本书颠覆了关于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普遍观点,从进步主义、人文主义到自由主义,重新诠释了许多影响当代政治思潮之起源。
◆从密尔与格林到霍布豪斯与霍布森,这些伟大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如何解决他们时代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们的思想如何为未来的福利国家奠定基础?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寻得答案。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2023年8月31日 在读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2023年8月16日 在读
吹牛大王历险记 豆瓣
吹牛大王历险记
作者: [德]西比尔·格雷芬·舍恩费尔特 译者: 唐玉屏 2016 - 9
你可能无法想象赫赫有名的明希豪森男爵经历过怎样离奇的冒险:不可思议地骑着炮弹飞行,到月亮上去旅行,和绿翅鸭一起飞翔,甚至靠拽自己的辫子从沼泽里脱困……如今,度过了传奇一生的明希豪森男爵老了,“旅行和冒险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去的事”,他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坐在壁炉前给朋友们讲自己过去的冒险故事……
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的吹牛故事,伴随着吹牛大王夸张但也诙谐生动的描述,读者们也一同在想象中不断冒险,它会让你轻松忘记有些内容其实纯属虚构。
在你所见到的这个版本中,曾获得多项德国和欧洲儿童文学大奖的西比尔·格雷芬·舍恩费尔特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对这个故事的文字进行了改编,而插画艺术家列夫·卡普兰为之创造的画面充满想象力,处处隐藏着小小的荒诞和意味深长的暗示。
2023年7月29日 在读 为了了解德国儿童文学、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意识的关系,读这本书()
The Guest Lectur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Martin Riker Grove Atlantic 2023 - 1
With "a voice as clear, sincere, and wry as any I've read in current American fiction" (Joshua Cohen), Martin Riker's poignant and startlingly original novel asks how to foster a brave mind in anxious times, following a newly jobless academic rehearsing a speech on John Maynard Keynes for a surprising audience In a hotel room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bby, a young feminist economist, lies awake next to her sleeping husband and daughter. Anxious that she is grossly underprepared for a talk she is presenting tomorrow on optimism and John Maynard Keynes, she has resolved to practice by using an ancient rhetorical method of assigning parts of her speech to different rooms in her house and has brought along a comforting albeit imaginary companion to keep her on track--Keynes himself. Yet as she wanders with increasing alarm through the rooms of her own consciousness, Abby finds herself straying from her prepared remarks on economic history, utopia, and Keynes's pragmatic optimism. A lapsed optimist herself, she has been struggling under the burden of supporting a family in an increasingly hostile America after being denied tenure at the university where she teaches. Confronting her own future at a time of global darkness, Abby undertakes a quest through her memories to ideas hidden in the corners of her mind--a piecemeal intellectual history from Cicero to Lewis Carroll to Queen Latifah--as she asks what a better world would look like if we told our stories with more honest and more hopeful imaginations. With warm intellect, playful curiosity, and an infectious voice, Martin Riker acutely animates the novel of ideas with a beating heart and turns one woman's midnight crisis into the 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
2023年7月7日 在读 这本书从凯恩斯学说开头,像是给成年人读的《苏菲的世界》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2023年6月6日 在读 读一读白人文学 white literature 😎
Mechanisms and Consciousness: Integrating Phenomenology with Cognitive Science Goodreads
Routledge 2021 - 11
This book develops a new approach to 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integrate phenomenology with the mechanistic framework that offers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complex mental phenomena such as consciousness.<br /><br />While mechanistic explanatory models are widely applied in cognitive science, their approach to describing subjective phenomena is limit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henomenology can fill this gap. He proposes two novel ways of integrating phenomenology and mechanism. First, he presents a new reading of phenomenological analyses as functional analyses. Such functional phenomenology delivers a functional sketch of a target system and provides constraints on the space of possible mechanisms. Second, he develops the neuro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in the direction of dynamic modeling of experience. He shows that neurophenomenology can deliver dynamical constraints on mechanistic models and thus inform the search for an underlying mechanism.<br /><br /><i>Mechanisms and Consciousness </i>will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advanced students working in phenomenology, philosophy of mind,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2023年5月28日 在读 看了一点点,感觉就是,从 Husserl 到 Heidegger 再到 Merleau-Ponty 都一直在试图 naturalize Phenomenology,但是都没有太大的进展。作者虽然持 Naturalism,还是认为有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必要,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解释意识,现有的实证是不足的。但是 Pokropski 是批判了 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 的想法,反而他的进路是 mechanistic explanation,目的是给认知科学提供 non-reductive 的解释。
喷火器 豆瓣
作者: [美] 蕾切尔·库什纳 译者: 侍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8
1970年代的速度与激情
《纽约时报》《纽约客》年度小说
--------------------
1975年,出生于美国西部的年轻女孩里诺去纽约寻找自己的艺术前程,在那里她邂逅了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中的几个核心人物,命运遽然改变。她也同时陷入与两位艺术家罗尼·方丹和桑德罗·瓦莱拉的情感纠葛,他们的身世和生活作风截然不同,但都信仰共同的艺术理念,三个人之间就此展开一段隐秘的追逐游戏。
里诺一方面不停地吸纳纽约各种时兴的艺术理念,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自己对“速度”的迷恋——作为创造世界纪录的女摩托车手,她想在家乡内华达的盐滩上创作一幅以“速度”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在罗尼的鼓励下,桑德罗同意让自己的家族企业、意大利工业巨头瓦莱拉公司赞助里诺完成瓦莱拉摩托的巡回宣传。里诺随桑德罗回到瓦莱拉家族的豪宅,感受到两人巨大的阶级落差,也知悉了瓦莱拉家族与法西斯政府媾合、在巴西奴役劳工的不堪往事。她渴望自由、冒险的灵魂也感受到了意大利躁乱的变革的脉动。
当意大利和纽约都爆发无政府主义暴力事件,桑德罗的哥哥被激进的“红色旅”绑架杀害,遭遇桑德罗背叛的里诺孑然一身回到纽约,也要独自重建对艺术、社会、爱情的思考。
--------------------
名家点评
生机洋溢……故事、奇闻、精致的独白、狡黠放任的荒唐事,还有无畏的冒险一齐构成了文本层层的涟漪……《喷火器》自身就是此刻的外爆:它用流动的、转瞬即逝的此刻攫住我们……可以视作对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的重写。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
《喷火器》是我近期读过的呈现的场景最为宏大、明亮的美国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非常性感。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
《喷火器》给了我近十年最兴奋、最强烈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德里罗、E.L.多克托罗还有彼得·凯里的影子。库什纳的才华是惊人的,她将自己托付给风景、生活和语言。
——科伦·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飞越大西洋》作者
《喷火器》是一本野心勃勃而严肃的美国小说,句子锋利而惊人的美妙,视域也很宽广。政治和个体深刻而迷人地交缠在一起。库什纳带着一种阴暗、富有洞察力的讽刺描绘了意大利和纽约。
——科尔姆·托宾,《大师》《布鲁克林》作者
2023年5月23日 在读
滚滚红尘 豆瓣
8.4 (39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是三毛全集中唯一的一部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并且被改编拍成电影。当时,这部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轰动一时。故事以旧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在战乱中能才与韶华、月凤与革命男友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为读者分析了几个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最后的归宿。。
2023年5月10日 在读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0 (327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23年5月10日 在读 随机摄取了一些片段,在老工业区锈化的时刻,隐藏着悬疑化的怀旧和想要成为那个弥赛亚的情结
Carbon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Timothy Mitchell Verso 2011 - 11
Oil is a curse, it is often said, that condemns the countries producing it to an existence defined by war, corruption and enormous inequality. Carbon Democracy tells a more complex story, arguing that no nation escapes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our collective dependence on oil. It shapes the body politic both in regions such as the Middle East, which rely upon revenues from oil production, and in the place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demand for energy.
Timothy Mitchell begins with the history of coal power to tell a radical new story about the rise of democracy. Coal was a source of energy so open to disruption that oligarchies in the West became vulnerable for the first time to mass demands for democracy.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eap and abundant energy from oil, most notably from the Middle East, offered a means to reduce this vulnerability to democratic pressures. The abundance of oil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o reorganize political life around the management of something now called "the economy" and the promise of its infinite growth. The politics of the West became dependent on an undemocratic Middle Eas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oil-based forms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have become unsustainable. Foreign intervention and military rule are faltering in the Middle East, while governments everywhere appear incapable of addressing the crises that threaten to end the age of carbon democracy—the disappearance of cheap energy and the carbon-fuelled collapse of the ecological order.
In making the production of energy the central force shaping the democratic age, Carbon Democracy rethinks the history of energy, the politics of nature,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place of the Middle East in our common world.
2023年4月25日 在读 碳民主的概念是非常新奇的,作者说西方工业社会从使用地面上的煤炭到依赖海上运输的石油这一转变,改变了商业竞争的方式,削弱了无产阶级与大众运动的能力,对民主本身也造成了影响
The Stranger from the Sea 谷歌图书
作者: Paul Binding Abrams 2019 - 02
A shipwrecked sailor disturbs the life of a journalist in a late nineteenth-century English seaside town in this reimagining of Ibsen’s The Lady from the Sea.



After a ferocious storm shipwrecks young Norwegian sailor Hans Lyngstrand in the English Channel near Dengate, aspiring journalist Martin Bridges takes a job at the local newspaper. When Hans moves into Martin’s boardinghouse to convalesce and Martin interviews the young sailor for the paper, it upends Martin’s otherwise uneventful world. Hans tells him of the shipwreck—and of his encounter with a vicious sailor vowing to seek revenge, who Hans believes may still be alive. So begins a complex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young men that will cause Martin to reexamine his relationships with everyone around him. In The Stranger from the Sea, the backstories Paul Binding creates for the characters of Ibsen’s classic The Lady from the Sea unfold in tandem with the secret romances, rivalries, and heartaches of a seemingly unremarkable town. The result is a lyrical and quietly captivating novel that will mesmerize readers from its opening pages.

“A sensitive depiction of youthful sexuality, the anguish of failed relationships, and the rights of women in a male-dominated world,” —TLS
2023年3月22日 在读 一直在读这本书,但因为作者太爱自我陶醉常常放弃.......
大概是易卜生「海上夫人」的现代改编就是了,作者Paul Binding想要讽刺中产阶级主人公对于贵族文化的痴迷和模仿,在挫折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只能说这个主题非常 Europe Romance,,,,
魔山 豆瓣
Der Zauberberg
8.5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杨武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2023年3月13日 在读
Desert and Justice 谷歌图书
作者: Serena Olsaretti Clarendon Press 2003 - 07
Serena Olsaretti brings together new essays by leading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on the nature of desert and justice, their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other values. Does justice require that individuals get what they deserve? What exactly is involved in giving people what they deserve? Does treating people as responsible agents require that we make room for desert in the economic sphere, as well as in the attribution of moral praise and blame and in the dispensing of punishment? How does respecting desert square with considerations of equality? Does desert, like justice, have a comparative aspect? These are questions of great practical as well as theoretical importance: this book is unique in offering a sustained examination of them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2023年2月27日 在读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典藏版】 豆瓣
定本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作者: 柄谷行人 译者: 林暉鈞 心靈工坊 2021 - 5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
顛覆文學史常識的快意之作
考掘文學建立過程如何成為精神史的框架
本書集結自作者發表於文藝雜誌的批評隨筆,其前身為1975到1976年間作者於耶魯大學教授日本文學的課程材料的反思。這部代表日本後現代批評的經典著作自成書以來,受到極高的評價,隨著各國版本的陸續問世,在國際上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並非文學史,而是建基於「顛倒」和「發現」兩個概念的批判之作。一般普遍理解的「文學」形式:浪漫主義、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其實系屬同源,都建立在「風景的發現」、「內面的發現」和「自白制度」的前提上。「近代文學」的誕生不能單純放在歷史的連續性中思考,僅視為文學內部的佳遞承續,而是伴隨著「風景」、「內面」與「自我」的發現(發明)而產生的。
常識以為先有風景才有風景畫,先有內在心理世界才有心理描繪,以及先有現實才有寫實主義,卻遺忘了在透視法出現、又經制度變革後,才出現(純粹的)風景這個「新事物」,此前風景並不存在;而「內在心理」得以出現,乃是自白成為義務、「自白制度」被發現有以致之。若然,本來的因果順序被倒置,「源頭」被遮蔽,讓人以為世界自始以來即如是運作,風景與內在世界於是成為客觀而不證自明的東西。此即所謂「顛倒」。
身處已確定的知識制度之中,其間隱蔽的事物互相關聯、彼此定義,使我們絕難從單一角度看見其中的「顛倒」。本書以一種雙重閱讀的眼光(既是內容也是形式的閱讀),分別探討風景、內面、自白、疾病、兒童及文學敘事等日本近代文學獨有觀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並從明治二〇年代(19世紀末)的日本文學和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中考掘「近代文學」的「起源」。作者以論述分析層層剝除固有論述承載的意義、解構符號內含的概念意識形態,讓原先看似自然的面貌褪下,使日本近代文學建制化的脈絡變得清晰可見――其中考察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是國族主義「起源」的問題;藉由明治時期文學文本的分析考掘,柄谷行人意在揭露種種歷史條件下近代文學與國族主義互依共生以至形成制度的關係。
通過批判,柄谷行人敏銳洞穿的考察分析,對近代文化的發生所作之歷史還原,發前人所未發,為文學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闡釋架構,開拓了珍貴的途徑與獨特而深刻的視野。有意思索人類當前困境與未來出路的讀者,可以此書為入口的線索,以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為鏡像,反省吾人身處其中的現代性。
本書特色
★華語讀者千呼萬喚之全新中文譯本。
★柄谷行人作品資深譯者林暉鈞翻譯,精確地再現大師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行文。
★以雙重閱讀的眼光解構不證自明的文學迷思,讀來暢快淋漓。
★理論與社會實踐合一,敘事引人入勝。
2023年2月25日 在读
幻想图书馆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幻想図書館
7.4 (55 个评分) 作者: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zi) 译者: 黄碧君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 1
《幻想图书馆》是日本知名导演、诗人、作家寺山修司集恶趣味与冷知识于一身的代表作。寺山修司他博览群书,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狼人的故事……从神话、民俗或广告单、画报中引经据典。像是沿着艾柯的阶梯,进入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实践了本雅明未曾实现的理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
2023年1月12日 在读 幻想图书馆,古色梦书店
有一种日本作家走进博尔赫斯图书馆的感觉
嫌疑犯的夜行列车 豆瓣
容疑者の夜行列車
7.8 (5 个评分)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译者: 田肖霞 吉林出版集团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 - 1
第14届伊藤整文学奖
第39届谷崎润一郎奖 获奖小说
著名旅欧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作品
充满颤栗和陶醉的梦十三夜。
奇妙的乘客与残酷的款待,等待着旅途中的你。
你能否用颠覆的语言作为武器,越过国境?
——前所未有的故事作者写下的长篇杰作!半睡半醒的旅行故事。
这部小说没有明显的地域、国别特征,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嫌疑犯的夜行列车》构思非常奇特,其中的主人公“你”失去了自称“我”的权利,“你”在一辆禁止下车的夜行列车上,仿佛被当作嫌疑犯行进在押解途中。列车封闭空间和不同国籍的乘客凝缩成现代都市的象征。小说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梦境似的现实,用独特的非现实视角挖掘出了现代社会中潜藏在人内心中的不安和自信的丧失。
2023年1月11日 在读 最近在读,很难受,读不懂......
历史的谬误 豆瓣
作者: 埃里奇·冯·丹尼肯 译者: 吴柳燕 2010
《众神之车》作者最新力著,欧美销售600万册,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他是世界未解之谜的最权威作家,他是“古代宇航员”理论的创立者
他的作品被译成28种语言,全球累计销量高达6200万册
“伏尼契手稿”原作者到底是谁?上面到底书写了什么?作者丹尼肯能给出什么样的解释呢?
创造“纳斯卡古画”的纳斯卡文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巨画的?又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画作?而且,在干旱贫瘠的高原沙漠之中,纳斯卡文明究竟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美国亚马逊网站五星级满分推荐
稳坐“不解之谜”、“自然科学”、“心灵”、“宇宙”等分类的榜单,稳占“神秘学”和“不明飞行物”的榜首
2022年12月25日 在读 这是一本典型的伪科学畅销书,又译 外星人的创世文本。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宗教描写的其实是外星人拜访地球,只不过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技术力不行,就变成了宗教经典……
如果我是少年时代读的,可能会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