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Sula Goodreads
Vintage Publishing 2002 - 5
<i>Alternate cover edition of <a href="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1352.Sula">0099760010 / 9780099760016</a></i><br /><br />In <i>Sula</i>, Toni Morrison,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ells the story of two women--friends since childhood, separated in young adulthood, and reunited as grown women. Nel Wright grows up to become a wife and mother, happy to remain in her hometown of Medallion, Ohio. Sula Peace leaves Medallion to experience college, men, and life in the big city, an exceptional choice for a black woman to make in the late 1920s. <p>As girls, Nel and Sula are the best of friends, only children who find in each other a kindred spirit to share in each girl's loneliness and imagination. When they meet again as adults, it's clear that Nel has chosen a life of acceptance and accommodation, while Sula must fight to defend her seemingly unconventional choices and beliefs. But regardless of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distance that threatens this extraordinary friendship, the bond between the women remains unbreakable: "Her old friend had come home.... Sula, whose past she had lived through and with whom the present was a constant sharing of perceptions. Talking to Sula had always been a conversation with herself." </p><p>Lyrical and gripping, <i>Sula</i> is an honest look at the power of friendship amid a backdrop of family, love, rac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i>--Gisele Toueg</i></p>
2024年12月5日 在读 去年圣诞节Luna送的。我终于:开看!(对不起但看的是zlib盗版电子书🥲)
地海故事集 豆瓣
8.6 (8 个评分) 作者: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译者: 段宗忱 繆思 2007 - 1
渴尋權力與濫用魔法的法師、奉獻力量的女巫與術師、選擇愛情的力之子、挑戰傳統的女孩……地海諸島的過去,是無數篇敘述真實生命與虛幻權力搏鬥的詩歌。
本書集結五篇發生在地海世界的短篇故事與一篇介紹地海世界歷史、地理、民族、風俗的〈地海風物誌〉。〈尋查師〉敘述地海巫師學院成立的故事;〈鑽石與黑玫瑰〉是篇動人的愛情故事,也是選擇與勇氣的故事;〈大地之骨〉敘述格得第一位老師歐吉安年輕時代的故事,講述弓忒大地震事件始末;〈高澤上〉發生在格得擔任大法師的期間,農婦阿賜接待了一位自稱是治療師的陌生人,最後發現他駭人的過去;〈蜻蜓〉則敘述一位不甘於傳統的女孩想挑戰巫師學院懟女性的禁令,最後發現自己不凡的力量。〈尋查師〉獲軌跡獎最佳中篇小說。
得獎記錄: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
.1979年路易斯.卡洛書架獎
.中國時報2002年開卷年度好書
.地海六部曲其餘得獎紀錄:1971年紐伯瑞銀帶獎、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童書獎、1990年星雲小說獎、2002年軌跡獎最佳選集與最佳中篇小說、世界奇幻獎。
名人、媒體推薦:
娥蘇拉.勒瑰恩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之一。──村上春樹
想像力豐富,風格上乘,超越托爾金,更遠勝多麗絲.萊辛。勒瑰恩在當代奇幻與科幻文學界中,實已樹立無人可及的範例。──哈洛.卜倫
娥蘇拉.勒瑰恩在這部優異的三部曲中創造了龍與魔法的「地海世界」,已然取代托爾金的「中土」,成為異世界冒險的最佳場所。──倫敦週日時報
一如所有偉大的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創造的幻想世界重建了我們自身,是放了心靈。──波士頓全球報
她的人物複雜,令人難忘;文筆以堅韌優雅著稱。──時代雜誌
勒瑰恩是科幻小說界的重量級作家之一,她的這部作品同時具有經典及入門的意義,值得細細品讀。──廖咸浩(台大外文系教授)
同樣寫巫師、談法術、論人性,看「哈利波特」乃知其然,而讀「地海」則知其所以然。「地海六部曲」情節緊湊,意喻深玄悠遠,搓揉東方哲思,兼及譯文流暢,讀來彷入武俠之境,令人沈陷迴盪。二十世紀美國青少年幻想小說經典作品,你不能擦身而過。──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關於事物的精確真言,必同步投影出其所未言。勒瑰恩透過地海世界的傳奇言說,投影出榮格與道家的思想神髓,引領我們重新思考自然、想像、年齡與個體轉化的形變過程。當代讀者的冥思之海中,將因地海傳奇而重塑勇氣、正義的形象,感受語言魔力與俗民神話的力量。──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0年奇幻文學必讀榜首
本書特色
每個故事都美得令人心醉、心碎。
2024年9月19日 在读 “傻傻认定格得与恬娜的故事已达“从此幸福快乐”的大结局,所以我为该书取了一个副标题——‘地海终章’ 。”所以就连你们地海也不可避免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是吗…亏我看第二部的时候还在想这个小姑娘只是被陌生男性吸引(某种莴苣姑娘了,从小到大没有接触过任何男的),但作者无意写浪漫故事,只写迷茫的小女孩如何搏出自由。结果在第五部前言等着我呢。
地海传奇3:地海彼岸 豆瓣
The Farthest Shore
8.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蔡美玲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1
一切纷乱均从失去力量的咒语发端……
巫师不识真言,无法操控力量;工匠抛弃技艺,歌者遗忘诗歌;人们恍惚度日,不求谋生,却苦寻不朽。地海大法师格得带著年轻热忱的英拉德王子亚刃,启程追寻邪恶的根源、乱象的症结,却不知前方有什么在等候他们。他们只能一径向边陲航行──从神秘未知的龙屿,到漂流民的海洋游群,再到一无活物的死域,最终抵达无人涉足的极远彼岸。
在那彼岸,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最后的艰苦试炼……
2024年7月17日 在读
瑞士四天狂走结束了,在回阿姆的夜班火车上读第三本,一觉醒来德铁不负众望地延误了两个小时,还好是返程没有任何影响。第三本果然引入了新角色,格得再次成为穿针引线的人物连起每一本不同区域的世界。只是没想到格得竟然转瞬成为了大法师,好像看到弗罗多几年内成为甘道夫一样奇怪。
地海传奇2:地海古墓 豆瓣
The Tombs of Atuan
8.8 (7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蔡美玲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这里是死寂静默的古墓,
这里有亘古不变的黑暗,
这里长眠着“累世无名者”,
这里是一个十五岁少女所知的唯一世界。
这里是她的家、她的王国,
更是她终生的牢笼!
直到有一天:一团微光,出现在这绝对黑暗的地底禁区……
即使身处黑暗的地底古墓,也绝不放弃追求自由的微光!
2024年7月13日 在读
火车到图恩湖了,地海看到第二本。马南这个角色莫名好像Hodor,已经想哭了。
I Want to Die but I Want to Eat Tteokbokki 豆瓣
Jukgo sipjiman tteokbokkineun meokgo sipeo
作者: Baek Sehee 译者: Anton Hur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2 - 11
PSYCHIATRIST: So how can I help you?
ME: I don't know, I'm – what's the word – depressed? Do I have to go into detail?
Baek Sehee is a successful young social media director at a publishing house when she begins seeing a psychiatrist about her – what to call it? – depression? She feels persistently low, anxious, endlessly self-doubting, but also highly judgemental of others. She hides her feelings well at work and with friends; adept at performing the calmness, even ease, her lifestyle demands. The effort is exhausting, overwhelming, and keeps her from forming deep relationships. This can't be normal.
But if she's so hopeless, why can she always summon a desire for her favourite street food, the hot, spicy rice cake, tteokbokki? Is this just what life is like?
Recording her dialogues with her psychiatrist over a 12-week period, Baek begins to disentangle the feedback loops, knee-jerk reactions and harmful behaviours that keep her locked in a cycle of self-abuse. Part memoir, part self-help book, I Want to Die but I Want to Eat Tteokbokki is a book to keep close and to reach for in times of darkness.
2023年9月27日 在读
看起来会是一口气翻完的心理咨询小册子。而我读它的唯一原因竟然是…J有个叫Tteokbokki的毛绒玩具小狗,水洗标写产地韩国,且命名原因是当天J刚好在书店看见了这本书。
Mijn lieve gunsteling Goodreads
Atlas Contact 2020 - 11
<i>Mijn lieve gunsteling</i> is de nieuwe roman van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Het verhaal van de veearts en zijn ‘uitverkorene’, de dochter van een veehouder, die tijdens een hete zomer toenadering tot elkaar zoeken. Hij wil ontsnappen aan zijn jeugdtrauma’s en eenzaamheid en zij heeft de voorkeur voor een fantasiewereld. Gedurende de zomer ontwikkelen ze een obsessieve fascinatie voor elkaar die zo ver gaat dat grenzen overschreden worden.<br /><br />De beklemmende bekentenis <i>Mijn lieve gunsteling</i> is een hartverscheurend en tegelijk angstaanjagend verhaal over verlies, verboden liefde, eenzaamheid en identiteit. <i>Mijn lieve gunsteling</i> is daarmee een meer dan waardige opvolger van de debuutroman <i>De avond is ongemak</i>, waarmee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als eerste Nederlandse schrijver in de historie d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 won.
2023年9月8日 在读 虽然去年夏天被潮湿阴暗《不安之夜》搞得生理性不适,打算再也不看Marieke Lucas Rijneveld,但,去年没抢到Mijn Lieve Gunsteling票的悲伤还是促使我开始读机翻原著了。可能正是因为机翻所以更锋利,刚看了一页就觉得自己又被拖进漩涡。我到底需不需要下一个《渺小一生》。
Grand Hotel Europa 谷歌图书
作者: Ilja Leonard Pfeijff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2 - 06
Longlisted for the 2023 DUBLIN Literary Award

"[Grand Hotel Europa] calls to mind Nabokov, Tom Wolfe, Baudrillard, Umberto Eco, Wes Anderson . . . [a novel of] incorrigible high spirits." —Rand Richards Coope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 sweeping, atmospheric novel about European identity, centered on a hotel that encapsulates the continent's manifold contradictions.

The love of my life lives in my past. Despite the alliteration it’s a terrible line to have to write. I don’t want to come to the conclusion, just as the hotel I’m staying in and the continent it is named after, that the best times are behind me and that I’ve little more to expect of the future than living off my past.

A writer takes up residence in the stately but decaying Grand Hotel Europa in order to contemplate where things went wrong with Clio—an art historian and the love of his life. His recollections take him back to when they first met in Genoa, his wanton visits to her in Venice, and their dulcet trips to Malta, Palmaria, Portovenere, and the Cinque Terre in their thrilling search for the last painting made by Caravaggio. Meanwhile, he becomes fascinated by the mysteries of the Grand Hotel Europa and the memorably eccentric characters who inhabit it, all of whom seem to hail from a halcyon era. All the while, globalization is laying claim to even this place, where a sense of lost glory hangs sulkily in the air.

Grand Hotel Europa is Ilja Leonard Pfeijffer’s masterly novel of the old continent, where there's so much history that there hardly seems space left for a future. Cinematic, lyrical, and brimming with humor, this is a novel about the European condition, which like the staff and residents of the Grand Hotel Europa may have already seen its best days.
2023年8月20日 在读 via J。就知道他会送这本。第一章极其繁复古典,想起一些Wes Anderson。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22年1月5日 在读
搞语言学的人怎么能没读过人类学没读过田野呢,但文盲如我确实没有。
我的第一本人类学相关。刚看了一百多页,作者吐槽穿插内容记录,又冷又密,通俗得几乎不像人类学笔记。
虽说是反猎奇,但人类学这个带有原罪的学科本身似乎还是逃不过挖掘猎奇的嗅觉。但最有趣的部分也在于此,毕竟幽默都是得罪人的。
btw这本居然是去年想看的,好少见,毕竟我去年读的都是2019年点了想看的……
语言本能 豆瓣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8.5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5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2021年12月30日 在读
拖了两三年终于读了,主要是因为赫然看见这本在你们UCL BA Linguistics的入学前阅读清单上,而我都要读MA了还没看过这本,老脸一红。才看了一百多页已经不耐烦了,很认知,有点生成入门,但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在读某个流派的推断,而非学界笃信的公认事实——换句话说就是我果然还是不吃乔姆斯基那套。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豆瓣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8.2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凯特·福克斯 译者: 姚芸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2021年11月19日 在读
买了一年多终于开始看了,笑飞了,全篇八卦素材好吗。btw第一章聊天气展开讲讲应该可以写好几篇社会语言学/discourse analysis论文……
社会语言学引论 豆瓣
作者: Ronald Wardhaugh 译者: 雷红波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根据2005年12月出版的罗纳德·沃德华的《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五版翻译而成。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反映了这一领域最新的发展情况。本书在199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特别强调了认同、等同和权势等问题。讨论的范围涉及语言与方言、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双语、言语社区、语言变异与变化、语言与文化、言语民族志、会话中的亲密与礼貌、会话与行动、性别、所谓的语言缺陷以及语言规划等诸多方面。可以作为语言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社会语言学入门或扩展读物。
-------
目录
导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认识语言——变异——科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方法问题——综述——扩展阅读
第一部分 语言与社区
第二章 语言、方言与变体 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体、语域和观念——扩展阅读
第三章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 通用语——定义——分布与特征——起源——从皮钦语到克里奥尔语——扩展阅读
第四章 语码 双言——双语和多语——语码转换——扩展阅读
第五章 言语社区 定义——交叉社区——网络与言语库——扩展阅读
第二部分 内部变异
第六章 语言变异 地域变异——语言变项——语言变异与社会变异——资料收集与分析——扩展阅读
第七章 发现与问题 早期的研究——纽约——诺里奇和里丁——其他研究——贝尔法斯特——争议——扩展阅读
第八章 语言变化 传统观点——正在发生的变化——变化过程——扩展阅读
第三部分 语言的作用
第九章 语言与文化 沃尔夫假说——亲属系统——分类法——色彩——原型理论——禁忌语和委婉语——扩展阅读
第十章 民族志 各种各样的会话——言语的民族志——民族方法学——扩展阅读
第十一章 等同于礼貌 你(Tu)和您(Vous)——称呼语——礼貌——扩展阅读
第十二章 会话与行动 言语行动——合作——会话——扩展阅读
第四部分 理解与干涉
第十三章 性别 差异——几种解释——扩展阅读
第十四章 缺陷 再谈语码——美国非裔英语方言——教育方面的影响——扩展阅读
第十五章 规划 规划问题——各种语言状况——其他事例——成功与失败——扩展阅读
第十六章 总结
参考书目
索引
2021年8月26日 在读
很不光彩地讲一句这本书确实救我老命。(我的英语阅读速度也只有在雅思这种只需提取信息无需记忆理解的考试上有用了,其他时候都慢得要命。)……虽然很易读也很好看但一暑假了还是没看完。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8.9 (172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2021年6月12日 在读
读了50页。父权制爹气、精英主义、殖民主义……每读一句都要被气到一次。
紫与黑 豆瓣 谷歌图书
Purple and Black
8.9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K.J.帕克 译者: 沈恺宇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收录了作者K.J.帕克的八篇中短篇小说:《紫与黑》《蓝与金》《以爱之名》《借人以图》《胜者恒强》《婴儿与洗澡水》《艺术家的肖像》《最熟悉的魔鬼》
《紫与黑》:曾一同年少轻狂的大学同学,如今一人加冕为王,一人坐镇边疆,书信往来间暗藏怎样的玄机。
《授人以图》:学院里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缘何在学术欺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婴儿与洗澡水》:魔灵附身的王子,祛魔为业的修士,双赢还是死斗,这是个问题。
《胜者恒强》:籍籍无名的铁匠铺,突然有访客到来,要求打造一把最好的长剑,是阴谋还是巧合。
《蓝与金》:拦路抢劫的蟊贼,谋杀妻子的炼金术士,著作等身的作家……无数身份之后,他究竟是谁?
……
2021年2月17日 在读
只看了同名那篇。之前看短评以为是絮絮叨叨的疯子,但其实只有絮絮叨叨并没有疯。主要角色无非就俩人,骂皇帝是混蛋但还天天写信撒娇求求皇帝放自己回家的将军,以及给前线寄羊毛围巾还追问冷不冷要不要取暖手炉的皇帝。I was like:Jesus。这就是你们直男吗。读到那句「喂,弗尔米奥,你没派人来刺杀我吧?」人基本已经磕傻了。(不过经历了Thrill Me之后再没有直男能腻歪到我了!(大声)
语言学教程精读精解 豆瓣
作者: 廖美珍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 1
《语言学教程精读精解(第4版)》专门针对英语专业本科和备考研究生的学生编写,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其要点,概括重点,译文对照,并提供习题参考答案。自出版以来,因针对性强,受大广大读者的欢迎,现根据语言学教程的发展和变化,对相关章节和部分作出调整和修订,以便适合读者的需要。
2021年1月6日 在读
是什么让我看完贵系语言学导论教材长久沉默并且下单了其他书:贵系不行。(虽然贵系的书和胡壮麟风评都不大行,但胡壮麟的校注本意外地评分还挺高´_>`)我越看越叹气:你系教材平时都在乱讲些什么玩意。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豆瓣
The Outline Trilogy: Outline, Transit, Kudos
8.6 (24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3
编辑推荐:
★蕾切尔·卡斯克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三部曲,每一本都受到全球各大权威媒体的重磅推荐!
《边界》被评为《纽约时报》2015年度十大图书,《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纽约客》2015年度书单;
《过境》被评为《时代》周刊2017年度十佳虚构类书籍,入选金史密斯奖终选名单;
《荣誉》被评为《纽约客》杂志2018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2018年度百佳图书,亚马逊图书编辑推荐2018年度百佳书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婚变》作者杰佛里·尤金尼德斯,《七个谎言》作者詹姆斯·拉斯顿共同推荐!
★别具一格的开创性文体,用对话串联起所有故事情节
在蕾切尔·卡斯克之前,没有任何作家能将第一人称视角小说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隐形的叙述者。全书记述几十段主人公与她遇见的各类人所展开的对话,每句对白都是一段哲理,每个出场人物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对话中,只作为一个忠实、精确的倾听者与记录者,而将自己放在几乎隐匿的位置。
★从一位知识女性的视角,精准剖析所有女性都会遭遇的问题,用极尽冷静克制的语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
作者在三段生活化的故事中,用极其敏锐的视角和精确而不浮夸的语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直指人们生活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个人、家庭、欲望、背叛——不被提及的阴暗面,剖析女性在面临诸多道德困境时也许不甚完美的应对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心理,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纯质纸印刷,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插画师古古丁绘制人物插画,极简线条勾勒众生相。
------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是英国女性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三部曲,包括《边界》《过境》《荣誉》三部独立的中篇小说。主人公是一名离异的中年女性作家,她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三段生活中片段化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开创性文体,用对话串联起所有故事情节,用极尽冷静克制的语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传达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边界》讲述了主人公在前往希腊教授一门创意写作的故事,途中与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聊天,听取他们的故事。她遇到的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他们的幻想、焦虑、悔恨和渴望,老生常谈的话题——出轨、离婚、苦闷——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有趣。作者在本书中高度关注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所遇见的种种困境,从而传达自己的观点。
《过境》延续了上一部,讲述主人公回到伦敦定居的故事。作者继续用细腻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在建立新生活过程中被迫面对的各个方面:个人的、道德上的、艺术创作上的、实际生活要面对的,以及关于权力、死亡、重生的种种思考。作者延续了她对女性的关注,捕捉人们对安逸生活和逃离一切的渴望,剖析了这一矛盾心理背后对于真实生活的向往。
《荣誉》继续讲述主人公乘机去欧洲某个不知名城镇参加文学节,叙述了在文学节中采访、晚宴、沙龙等一系列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一个处于变革中的欧洲,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同时深入探讨了痛苦和荣誉的价值、关系。此外作者继续探讨女性在家庭、亲子和艺术等主题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出路。
2020年10月10日 在读
补标2020-9-15。via傅适野。这种目录排版一度导致我以为《边界》是短篇小说集……直到人物线前后暗合才意识到蕾切尔·卡斯克的风格就是宕开一笔再回转头来续写故事。
出版社宣传语非常适合这三部曲,「知识女性的思考」。故事里的各色人物虽然注定了只能是思想生成器和谈话工具人,但不得不说我很吃采访式交谈这一套,几乎每章都是崭新角度的两性话题探讨和人生追问,并且无一例外总会留下几条金句——太聪明了——读者真的很难拒绝这样轻巧机灵的写法。
蕾切尔·卡斯克 随机波动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豆瓣 Goodreads
Fly Already
7.8 (133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继《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之后,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创作的全新短篇小说集。
一个伤感又好笑的马戏团炮弹飞人;一个五十岁还在啃老的窝囊儿子;一个想要重返人间的忧郁天使;几个为拯救被变成兔子的爸爸而勇敢逃跑的小女儿们;一个在房间中央供着被压成小小铁块的汽车的单身男子;一个执意要买商店收银机给儿子做生日礼物的离异男子……
没有人能像埃特加·凯雷特一样。他的故事常常发生在奇异、灼热和欢腾的事物交会的十字路口。他笔下的人物与之搏斗的,是父母和家庭、战争和游戏、烟酒和蛋糕、记忆和爱。这些故事从来不会抵达通常预期的 结局,但总是能带给人惊喜、快乐和感动。
※※※※※※※※※※※※※※※※※※※※※※※※※※※※※※
★ 《纽约时报》奉为天才,魅力席卷40多国,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全新故事集
★ 以色列最高文学奖萨皮尔奖获奖作品,全美犹太人图书奖获奖作品
★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年度好书”
★ 阿摩司•奥兹、萨曼•鲁西迪、扬•马特尔、乔治·桑德斯等国际文学大家一致推荐
★ 安妮宝贝、范玮琪、蒋方舟等名人感动推荐
★ 作品入选以色列高中、大学文学课教材
★ 英国知名插画师Sabina Hahn,为中文简体版独家定制封面插画
★ 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以色列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午夜之子》作者)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看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他的故事中有爱心、智慧、雄辩和超越,而这些美德在埃特加自己身上就多有所见。我很高兴埃特加和他的作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让一切都变得更美好了。
——乔治·桑德斯(小说家,《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在这个国度,书能够卖出8万本着实不易。他说:写作不能阻止战争,但它使陌生人之间获得一种有悯惜的沟通。我读了你所写的,你读了我所写的,我们会知晓彼此。
——庆山(安妮宝贝)
他的刻薄劲儿有点像伍迪·艾伦,但因为身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比伍迪·艾伦更苦涩有趣。
——蒋方舟
凯雷特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故事短篇,太有趣了!每翻一页就会在心里想着“哇噻”“绝妙啊”“老天啊怎么会”!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次,亲自见证一下这位创意无限的作家的神奇笔触。
——范玮琪
凯雷特是一个天才!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现了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只有一件事是凯雷特无法完成的:写一个无聊的故事。
——《卫报》
凯雷特得益于自身特有的才华,才可以在如此紧凑的包装中,同时容纳悲剧和喜剧。
——《金融时报》
凯雷特独特的小说集既有趣又辛酸,用对人性的敏锐观察来平衡喜剧。这些都是简短有力的故事,富有创造力,充满自信。非常令人愉快,充满惊喜。
——《书生活》
凯雷特的对话风格无可抗拒,朴实真挚,他的即兴俏皮话引人发笑,很难想象有哪位读者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还带着幽默感和对人类的好奇心……他的故事有一种可爱的轻快感觉。
——《大问题》
凯雷特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他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荒诞的故事。荒谬的,经常是超现实的,而且写得精确,简洁。
——《我》
2020年9月4日 在读
别介。我还打算在5号滚回学校之前看完这本呢。但过了零点就标不了了吧´_>`
小手 豆瓣 豆瓣
Las manos pequeñas
8.4 (52 个评分) 作者: [西] 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 童亚星 / 刘润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收录了安德烈斯·巴尔瓦题材各异的五部中篇:一个在孤儿院被杀死的小女孩,一个离家出走的厌食症少女,一个深陷婚姻危机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看着母亲走向死亡的女人,一个突然意识到和年轻情人年龄差距的同性恋老人。
从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机到衰老与死亡,从友谊、亲情、爱情到背叛与仇恨,从孤儿院、医院、公园、精神病院到马拉松赛场,从霸凌、厌食症、原生家庭、爱无能到婚姻危机……在巴尔瓦透镜般的审视下纤毫毕现。
《小手》
以爱之名,孤儿院里的女孩们在游戏中杀死了她的洋娃娃,然后杀死了她。
“或许,她也跟我们一样,爱着某个人,却对自己的爱束手无策,只能哭泣着远离;或许,在她的仇恨之下,也有一只为爱歌唱的小小歌队,让她窒息;或许,她正窥探着自己爱的阴暗面,就像从火车的小窗看外面的风景一样。这可怜的、饱受爱的折磨的邪恶女巫。”
《血缘》
离开家已经几年了,也结了婚,生了孩子,但她还是不知道该拿对自己母亲的同情怎么办。
“所有的死亡都会将记忆留存在一两个它曾触碰过的物体上,一瞬间,它们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似乎死亡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周围的事物清空,再用死亡将其填满,赋予其另外的含义。”
《消磨》
她梦寐以求的不过是两个人坐在湖边,什么都不吃,也没有人告诉她要吃。
“萨拉在自认为熟识的世界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与禁食带来的快感相比,饥饿所带来的不适就像是一份微不足道的贡品,换来的却是世界变得可以忍受。这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一场与所有人的战斗,而吃东西只是一种必要的恶行,一种令人生厌的生存义务。她渴望消失,渴望变小,小到一只能够从门下偷偷遁走的小虫,小到一粒尘埃。”
《夜曲》
一个像他这样的56岁老男人会疯狂爱上一个21岁的男孩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却让他倍感荒诞。
“我说你不懂我,是因为你就是不懂我,你能懂我什么呢,你需要独自生活二十年,身边没有任何人,才有可能懂我,你活过的这些年里,我几乎都是一个人过来的。你想过这些吗?”
《马拉松》
马拉松占据了他的一切,有时他也会因为忽视迪亚娜而内疚,但跑起来就会彻底抛在脑后。
“那个他必须在马拉松中战胜的男人只不过是他自身的延伸,是他以前的生活与现在的荒诞生活抗争的延展。如果他能承认这一点,或许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他不能。女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感到一种聚集在喉咙处的焦灼,他迫切需要出去跑步,需要听到脚步落在公园地上的节奏。他想象着马拉松的开始,想象着起跑的枪声在一瞬间使他的血液凝固又沸腾。女人不复存在。世界不复存在。”
2020年6月6日 在读
刚读了第一篇。从第一句开始就疯狂跳戏2008年俞愉那篇《SD娃娃的眼泪》,虽说二者情节毫无关联但令人眩晕的魔幻感是相似的。无端的爱是那样残暴。
读懂莎士比亚 豆瓣
作者: 杰曼·格里尔 译者: 毛亮 外研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8
本书为什么称莎士比亚是思想家?作为思想家的莎士比亚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物理学的熵变理论和当代数学发展的**成果?本书通过对多部莎剧的精妙解读,依次从当代诗学、伦理学、政治学、目的论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揭示出莎士比亚在四百多年前的诸多创见与当代各学科前沿理论的密切联系,为我们展示了作为思想家的莎士比亚所取得的独特成就。
2020年6月2日 在读
去年配音赛送的奖品。特小一本……比手掌还小……本科生论文式的科普,不过逻辑还是挺清晰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2020年5月29日 在读 2020-05-30: “才读了两章已经膝盖密布箭头了……神经症人格,那不就是我吗。”
时隔四年半让我重新开始读。主要是前段时间和Luna聊天,讲我喜欢21世纪就是因为所有人毫不夸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精神疾病,于是想起这本了。
伦敦人 豆瓣 Goodreads
Londoners: The Days and Nights of London Now-As Told by Those Who Love It, Hate It, Live It, Left It, and Long for It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加]克莱格·泰勒 译者: 华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内容简介】
“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
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 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经典非虚构作品,献给所有在大城市中生活、迷茫、挣扎、打拼、奋斗的人!
☆ 引发全球各大城市生活的人强烈共鸣的口碑之作,《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百余家媒体盛赞。
☆ 历时5年,200多次采访,85个普通伦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货币交易员、失物招领处职员、水管工、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地产经纪人、厨师……他们用梦想与眼泪交织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爱这座城、恨这座城、逃离这座城、渴望这座城。
☆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真实还原每一位普通人的讲述。这些平凡人物真实的生活经历,让你感觉声音和故事汹涌而来,它们既不是“官方的声音”,也不是专家的观点,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大众气息的讲述,就好像伦敦自顾自地在讲述着自身,使该书带有一种口述史特有的真实魅力。
☆ 对一座城市最公正、最完整的呈现。城市的美好、迷人、丑恶与肮脏之处都在此书中一览无余,多样性与琐碎并存,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让人爱恨交加的伦敦。
【媒体及名人评价】
丰富多彩的万花筒,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凌乱的、嘈杂的、令人生畏的、让人振奋的、令人发狂又着迷的、不断变化的地方……在泰勒充满耐心和同理心的书写中,普通人成为诗人、哲学家、演说家。
——《纽约时报》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克莱格•泰勒可以进入口述史大师之列。
——《文学评论》
一座城的一部辉煌口述史。
——《卫报》
这是由大量的碎片组成的一座纪念碑。
——伊恩•辛克莱(英国作家)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的关于伦敦人的事情,我感觉比做一个40多年的伦敦人能了解到的还要多。
——《泰晤士报》
至少十年来关于伦敦的最好的书。
——《伦敦人》
本书无论对于伦敦还是它的人民都有着充分的公正,每个人都会喜欢它,不管他们热爱这个地方,还是后悔曾经去过那里。
——《观察家》
本书无疑是今年关于伦敦的最杰出和最具创造性的著作……难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伦敦标准晚报》
阅读泰勒令人兴奋的速写,让我想要立刻坐上第一趟到尤斯顿的火车。
——《威尔士艺术评论》
忘记约翰逊和狄更斯吧——泰勒已经找到了关于这座城市最恰当的总结。
——《麦克林》
充分展现了21世纪的伦敦样貌,无论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还是想去那儿的人,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妇女空间》
2020年5月21日 在读
“有一次,两个男人走进来说,他们丢了一只天鹅。”惹。伦敦melting pot真是沸腾不息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