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孤独的城市 豆瓣
The Lonely City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维娅·莱恩 译者: 杨懿晶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本书作者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走出中东 豆瓣 Goodreads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学做工 Eggplant.place 豆瓣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東亞醫療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張哲嘉、祝平一等著 / 劉士永、王文基主編 聯經 2017 - 8
超越國族疆域,跳脫醫學史框架
以東亞整體為範圍,探討 18 世紀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全面關照東亞醫療、科技與社會之現代化歷程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
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
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本書第一篇以「醫學與東亞現代性」為題,介紹傳統醫學發展的特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代轉化。張哲嘉的〈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一文首先透過介紹傳統醫學思想演變,官方對醫療的態度,醫者與社會的互動,乃至藥業的發展,醫療的國際交流等諸多面向,呈現出傳統醫學的複雜樣貌。祝平一的〈救人靈魂,非為肉軀〉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自然哲學書籍出發,討論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諸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哈佛大學栗山茂久先生選譯的〈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藉由梳理「風」在不同性質文本中的呈現及其轉變,強調傳統中國對於醫學與身體的認識如何與時空觀、自我觀、自然觀、宇宙觀等交雜,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撐的認識與體驗系統。王文基的〈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一文則著重由「機構」的角度檢視現代醫學與中國的連結,試圖以中國的例子為基礎,與同一時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醫學發展進行比較分析。
本書第二篇以「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為題。李尚仁以〈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一文,評析西方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的豐富研究成果。劉士永所著〈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一文首先以臺灣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醫療的諸多面向,包括以防疫為主的醫療公衛政策、醫療行政、護理與助產士之養成,以及醫師的社會地位。顧雅文的〈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一文,特別從環境史領域研究的歷史、特色、引發的爭議,以及若干學者的修正看法,介紹晚近環境史關於疾病與醫療的討論。劉紹華的〈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國公共衛生體制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間的演變,審視殖民與後殖民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第三篇以「性別與醫療」為題。傅大為以〈「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別與社會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醫療化論點的當代演化」,並對「性別與醫療」這個議題再作思考,延伸論述亦涉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新發展情勢,乃至於性別與醫療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張淑卿與盧孳艷合著的〈性別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從歷史角度出發,關注傳教事業與西方護理來臺的歷史脈絡,延伸探討臺灣護理發展中的性別與科技如何影響其專業發展,並探索其形成脈絡,及其對護理實務產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賽伯格的悲歌:東亞性別、勞動與健康〉一文,企圖透過分享東亞年輕女工在工廠裡的歡聲笑語,以及感受隨之而來的猝死,或關廠、離職之後罹癌的各種職業災害,重新喚起讀者對於發展賽伯格理論的原始關懷。雷文玫的〈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變遷〉,帶領讀者思考幾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決定權利義務與分配資源的公權力,國家面對不孕女性的抉擇時,究竟透過規範扮演了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術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擇的主體性為何?
本書第四篇以「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為題。陳嘉新的〈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臺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論興起與社會偏差之詮釋入手,進而闡釋倫理上的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運作邏輯下產生並維持。而這樣被界定的自我與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樣的權力與知識的架構下得以被操作。郭文華的〈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討論焦點置於日本與跨國藥廠交手的過程,而非針對日本藥物法規系統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再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方興未艾的醫學領域─基因科學,以及當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爭論─臺灣民族的組成與科學定義。
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繫事的縱深,個別主題也不失橫向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出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面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了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
国家的视角 豆瓣 谷歌图书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作者: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8
《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的中文版2004年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次修订再版,译者对第一版作了全文校订,增加了一些注释,并撰写了再版后记。2010年10月14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向读者大力推荐《国家的视角》,称赞《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出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产生的相当大的影响力,对其独到的观点和清晰的论述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反景入深林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黄应贵 商务出版社 2010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冷记忆1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李万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波德里亚在1980-1985年间的思想碎片。关于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路、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麦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这本书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
末日松茸 豆瓣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1 (19 个评分) 作者: 罗安清 译者: 张晓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内容简介】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人们很少会发现一本书既有最佳意义上的学者风范,又像是精心构思的小说中流畅的写作。《末日松茸》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构思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玛丽莲·斯特拉赫恩(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联系。在本书中,作者借着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布鲁诺・拉图尔(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迈克尔·多芬(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通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菌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厄休拉·勒古恩( 美国科幻文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作家 )
亲密关系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9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译者: 王伟平 译 / 彭凯平 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哈贝马斯 豆瓣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戈登·芬利森 译者: 邵志军 译林出版社 2015 - 9
作为当今在世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思想浩瀚宏富,著作卷帙浩繁。本书作者对哈贝马斯的介绍落笔于哲学、语言、道德、政治、法律和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并且自始至终将叙述重点放在对哈贝马斯思想的总体把握上,呈现给读者“一个用粗线条构成的轮廓分明的思想家头像”。借由清晰、浅显的行文,作者表明,哈贝马斯的理论如何从整体上回答了关于现代社会本质的重大问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代各种主题与事件的看法。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
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其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2.对社会学基础概念作出清晰阐释的入门读物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全文共分十七项条目,系统地展现了韦伯本人对“理解社会学”研究典范的全盘性设计;《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则分别讨论“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这两个关键性术语的社会学涵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的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3.选目周全,编译慎重,专业学者翻译,译文出色
理想国韦伯作品集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盛赞这套韦伯作品集有三大特色:选目的周详,编译的慎重,译者的出色当行。著名社会学家苏国勋教授认为,本套书的译文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基于研究之上的翻译,译文水准上乘,译作品质精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译自《经济与社会》一书的第一章,全文共分17个条目,包括了方法论上的推演、社会行动类型的建构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概念定义与说明,有系统地展现了韦伯本人对“理解社会学”研究典范的全盘性设计。《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选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分别讨论这两个关键性术语的社会学涵义:“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印度的宗教 豆瓣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
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其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2.韦伯研究世界三大宗教巨制之一
在韦伯诸多作品中,《印度的宗教》与《古犹太教》、《中国的宗教》一起构成韦伯研究世界三大宗教的鸿篇巨制《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影响深远。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3.选目周全,编译慎重,专业学者翻译,译文出色
理想国韦伯作品集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盛赞这套韦伯作品集有三大特色:选目的周详,编译的慎重,译者的出色当行。著名社会学家苏国勋教授认为,本套书的译文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基于研究之上的翻译,译文水准上乘,译作品质精良。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支配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
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其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2.韦伯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
对“权力与支配”的社会学研究,曾被认为是韦伯整个诠释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透过这本书,韦伯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3.选目周全,编译慎重,专业学者翻译,译文出色
理想国韦伯作品集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盛赞这套韦伯作品集有三大特色:选目的周详,编译的慎重,译者的出色当行。著名社会学家苏国勋教授认为,本套书的译文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基于研究之上的翻译,译文水准上乘,译作品质精良。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遏止野火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遏止野火》作者布迪厄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在西方知识界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两册论战文集(中译本合为一册,分上下篇),以“遏止野火”为名,向新自由主义宣战,尤其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实践宣战。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要“保卫社会”:保卫历来社会斗争赢取的成果。如今它们在“全球化”、“流动性”的名义下被系统性地拆毁;同时也是保卫对于“社会”的信仰——如今它们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知识考古学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8.7 (9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谢强 / 马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也不是描述理论,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本书旨在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本领域中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书中描述的系统、确定的界限、建立起来的对比和对应关系不以古老的历史哲学为依据,它们的目的是重新提出目的论和整体化的问题。
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豆瓣 Goodread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栾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1986年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第四次出访日本,在此期间他应石坂基金会的邀请在东京做了三场演讲,这三场演讲正是此书的三个部分,演讲所围绕的主题即为此书的书名: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为了突出并深入探讨此书的中心主旨,并使之贴近现实,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灵感。他翻读了曾让自己声名大噪的文章,重新提出了一直担忧的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的关系。或者说他还在找寻着人文主义的新形式以面对当今这个巨变中的世界的未来。
在这里,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老读者们能够找到那些他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而对于新一代读者来说,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将提供给他们一种未来的视角。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强调人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人文主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思忖着“西方文化霸权的终结”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道德评判之间的联系。当他在审视一个全球化了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非自然生育问题以及科学思想与神话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这三场演讲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表现出了对这个正要迈进21世纪的世界的担忧,因为它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意识形态爆炸”的多种形式与传统主义演变之间的类同。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斯特劳斯我来了ovo

//

这三场演说算是人类学的导读了吧,斯特劳斯在提醒人们保持谦卑和敬畏。那些理所应当的正常,以及他处的“不可思议”和“不能容忍”相碰撞,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这话题其实老生常谈,但如何尊重习俗、文化的不同是个需要终生学习的命题。

没想过神话可以这样理解,“证明某个社会秩序和世界观的合理性;在过去的状态中找到现状的证据;按照这样的现在和过去构想未来。”

民族主义、民粹思想盛行的当下,把全球主义的理想文明撕裂,我们确实进退两难。斯特劳斯早已预言种种问题。
Anthropology 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新书记 法国
神话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四卷本《神话学》中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斯特劳斯试图以生的与煮熟的、新鲜的与腐败的、湿的与干的等对立的烹饪及感官特质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架构。“生/熟”这个对立组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前者属于自然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差异及变换以火的发现为指涉的焦点。他还发现了下列层次上各对立组的对应关系:在食物层上是“生的/熟的”,在社会层次上是“自然/文化”,在宗教层次上是“世俗/神圣”,在声音层次上是“静默/音响”。
仪式过程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维克多·特纳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7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