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
缔造和平 豆瓣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邓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新大博弈 豆瓣
On Secret Service East of Constantinopl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
作者: [英] 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邓财英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1
“东方,在等待一个人。”
帝国崩塌、勇士凋零、血流漂杵......
在中亚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大博弈永不停息。
◎ 编辑推荐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恩怨情仇溯源。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再次爆发冲突,本书围绕着阿塞拜疆现首都巴库,讲述了百年前,阿塞拜疆人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恩怨情仇。
☆传奇作者传奇之书。充满传奇的人生历程,多家媒体的记者。曾在中亚大地上广泛游历,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留,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
☆鲜为人知的中亚一战史。一战并没有中亚大地上缺失,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协约国、同盟国甚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都竞相把力量投射而来。但这段历史却长期隐藏在一战欧洲战场的残酷之幕后,很少有人像这本书这样完整地加以讲述。
☆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英雄与浪漫的史书,人类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活跃在那个世界的人物的真实写照。
◎ 内容简介
大博弈刚刚在中亚平息,新的大博弈又再次上演。本书讲述了“一战”时中亚大地上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同盟国与协约国竞相出手,在鲜为人知的战线,烽火再度燃起。
德皇试图打击英属印度,彻底摧毁英帝国的世界体系;奥斯曼的恩维尔则渴望在中亚建立自己的新帝国;俄国从未放弃对君士坦丁堡的野心;英属印度的官员们则忧心忡忡地警惕着任何来自境外的威胁,为此他们组建东波斯防线、交好阿富汗、出兵巴库、扶植傀儡……
本书可读性极强,向读者展示了“一战”时期在中亚土地上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 媒体推荐
充满热情和才华的文字,再现了英国对手推翻英印帝国的秘密行动。
──《卫报》
流畅、权威、生动,在此之前没有一本书讲述过这段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铁壁之围 豆瓣
Ring of Steel: Germany And Austria- Hungary At War,1914-1918
作者: [英] 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 宋昊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