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伊朗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新大博弈 豆瓣
On Secret Service East of Constantinopl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
作者: [英] 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邓财英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1
“东方,在等待一个人。”
帝国崩塌、勇士凋零、血流漂杵......
在中亚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大博弈永不停息。
◎ 编辑推荐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恩怨情仇溯源。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再次爆发冲突,本书围绕着阿塞拜疆现首都巴库,讲述了百年前,阿塞拜疆人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恩怨情仇。
☆传奇作者传奇之书。充满传奇的人生历程,多家媒体的记者。曾在中亚大地上广泛游历,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留,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
☆鲜为人知的中亚一战史。一战并没有中亚大地上缺失,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协约国、同盟国甚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都竞相把力量投射而来。但这段历史却长期隐藏在一战欧洲战场的残酷之幕后,很少有人像这本书这样完整地加以讲述。
☆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英雄与浪漫的史书,人类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活跃在那个世界的人物的真实写照。
◎ 内容简介
大博弈刚刚在中亚平息,新的大博弈又再次上演。本书讲述了“一战”时中亚大地上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同盟国与协约国竞相出手,在鲜为人知的战线,烽火再度燃起。
德皇试图打击英属印度,彻底摧毁英帝国的世界体系;奥斯曼的恩维尔则渴望在中亚建立自己的新帝国;俄国从未放弃对君士坦丁堡的野心;英属印度的官员们则忧心忡忡地警惕着任何来自境外的威胁,为此他们组建东波斯防线、交好阿富汗、出兵巴库、扶植傀儡……
本书可读性极强,向读者展示了“一战”时期在中亚土地上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 媒体推荐
充满热情和才华的文字,再现了英国对手推翻英印帝国的秘密行动。
──《卫报》
流畅、权威、生动,在此之前没有一本书讲述过这段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大博弈 豆瓣
THE GREAT GAME: ON SECRET SERVICE IN HIGH ASIA
作者: [英]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张望 / 岸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 1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蒙古与教廷 豆瓣
作者: 伯希和 译者: 冯承钧 中华书局 2001 - 7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亚史 豆瓣 豆瓣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作者: [美] 斯瓦特·苏塞克 译者: 袁剑 / 程秀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图书亮点:
原著重印9版,一本畅销国外的内亚史著作
了解、学习和研究内亚史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领域的一个巨大空白,在对作为整体的内亚研究方面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本书对于大多数潜在读者可能一无所知的这一世界上重要区域的历史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D. O. 摩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英国历史评论》第115卷,第464期(2000年)
★摘录试读
公元622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很寻常的年份,没有大战和巨变产生。这一时期的主要强国,中国唐朝、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各自从最近的对抗中恢复过来,正忙于加强国力,或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河中地区的小王公们正陶醉于他们自己繁华的弹丸之地乐不思蜀,而如有必要的话,他们也乐于承认突厥游牧民的宗主权。此时的突厥人建立了一个东起唐王朝北部边界,西至里海草原,绵延于内亚的强大汗国。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之上的粟特人和其他商人继续辗转于中亚,他们自古以来就从事着贸易,并将继续经商,直至中世纪末期。
伴随其璀璨文明和悠悠史载,在中国、波斯和拜占庭都出现过比当时统治王朝历史更古老的帝国。相对而言,突厥人直到最近,也就是公元6 世纪中叶才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汗国。这个汗国并非是在那些脆弱并昙花一现的诸多游牧帝国基础之上而猛然崛起的。被现代史学称为突厥帝国的这个汗国从公元552 年延续到744 年,其疆域是一片相对狭长的横向草原地带,只是被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所支配的山链所阻断或环绕。这一疆域构成的地理特殊性也许在这个突厥汗国分裂成两部—长支和幼支的趋势中起着辅助作用。长支即阿史那王朝(Ashina Dynasty),统治着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并以今天蒙古国西北部鄂尔浑河谷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部分被称为“东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一个令人困惑的名称,但对于中原来说,却容易理解,因为位于其北部)的缘故;幼支统治西部,以天山西部和七河地区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西突厥汗国”。
★内容简介: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昔班尼王朝先后崛起,随后再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分庭抗礼局面直至被东扩的沙皇俄国所征服,历经俄(苏)统治,直至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朝代年表与地图补充并佐证了文字。当代的焦点停留在这七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中国新疆。自1991年起,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持续高涨,因为它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争论。尽管关于这一区域的卷帙浩繁的作品先后涌现,但是对这一区域的简史尚未问世。斯瓦特·苏塞克这本历史书将填补这一空白,这对于任何想研究或访问这一地区的人们将绝对是必备的入门资料
歐亞帝國的邊境 豆瓣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里博(Alfred J. Rieber) 译者: 李易安 貓頭鷹 2020 - 6
帝國邊緣,天高皇帝遠,
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都爆發在帝國的邊緣,
最終讓國祚數百年的五大帝國在短短十多年間一一崩解。
✽邊境是各大帝國的第一道防線,卻也埋下帝國崩解的第一道陰影
✽本書從地緣文化重新解讀帝國邊緣的歷史,縱橫比較近代五個大陸型帝國
✽不只關注帝國向外擴張的性格,還有國家治理的實物層面
✽當邊境衝突提升成意識形態衝突,個人的國家歸屬該如何決定?
◎榮獲世界史學會圖書獎(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延請專家審定導讀:政大民族學系趙竹成老師(俄國)、政大歷史系廖敏淑老師(清帝國)、輔大歷史系陳立樵老師(伊朗)、中正歷史系杜子信老師(哈布斯堡王朝)
來自邊境的警告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轉型失敗的後果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專業好評
近年來臺灣已有些學者關注中亞與內亞的發展,出版界也有多本翻譯作品,但在中亞與內亞觀點之外,我們也應該再多一些有關西亞,甚至到巴爾幹地區的認識,本書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他大量運用近人研究,把學術性質的議題以較為大眾化的方式來呈現,可使讀者理解大面向的歐亞歷史,也可做為大學歷史學門的教科書。
——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突破過去普遍以各國國家邊界觀點的角度而出發的嶄新論點,可謂在當今研究全球史及國際關係史的一大突破,對於歷史研究視野的擴大與觀察角度的多元化,無論如何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創舉,實在非常值得提供從事歷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及省思,咸信也能帶給對歷史類書籍抱持高度興趣的讀者極大的閱讀樂趣。
——杜子信/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以比較性的寬廣視野進行爬梳,不只對國際衝突的起因提供了洞見,對於那些為了更有效掌控邊境地區而實施的內部改革動態,也給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
——沃特曼,哥倫比亞大學歐洲法律史榮譽教授
里博採用他稱為「地緣文化」的分析模式,在詮釋歐亞大陸的政治和社會史時,認為特定幾個邊境地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能為我們提供不少資訊。完全可以說,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用原本的方式看待邊境。
——文科維茨基,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以新的視角看待近代史,更不用說今日在歐洲和亞洲不斷發生的危機。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邊境回來了。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地區,從烏克蘭、高加索再到中亞,舊帝國遺留下來的斷層線,再次於世界政治中變得至關重要。
——《美國歷史評論》
里博所寫出的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政治史。書中充滿令人驚艷的史料和比較分析,而大量的腳註裡則有來自各種語言的二手文獻,幾乎涵蓋了和帝國崛起與衰亡有關的一切重要問題。
——《Ab Imperio》期刊
本書創新之處在於,作者採取全觀式的視角,探看那些由複合、交織而流動的邊界所決定的衝突模式……它將成為一本權威著作,對學術專家和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都同樣受用。
——《英國歷史評論》
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相當複雜,也非常全面的著作,反映出一個學者畢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聚焦於大陸型帝國之間的邊境地帶。本書對於帝國和邊境地區這個主題來說,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取徑。
——《近代史雜誌》
俄国·蒙古·中国 豆瓣
Russia, Mongolia, China
作者: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巴德利(Jhon F.Baddeley) 译者: 吴持哲 / 吴有刚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卷为历史和地理部分,概述了至17世纪初期的蒙古民族史,介绍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西伯利亚及其附近的地图和噶尔丹策凌时的准噶尔地图等。下卷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17世纪初期至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1676年)期间俄国遣使明、清朝廷和中国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出使报告等有关档案文献,共三十一件,并附作者的述评,对早期沙俄侵华史、清廷、蒙古与俄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17世纪蒙古的重要资料。有英、俄文本。
野蛮大陆 豆瓣 Goodreads
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0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黎英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豆瓣
イスラーム帝国のジハード
作者: 小杉泰 译者: 薛芸如 八旗 2019 - 8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吉哈德主要的意義,本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有幾個面向,本書以「內心的吉哈德」、「社會的吉哈德」及「持劍的吉哈德」來分別說明。伊斯蘭軍隊在赴戰時,將士為信仰捨身,那就是基於「內心的吉哈德」而開啟「持劍的吉哈德」。
「持劍的吉哈德」並非主動追求戰爭,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融合而不避戰。伊斯蘭的教義講求「融和」,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從刻板印象錯誤的「聖戰」觀念來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沾不上邊,但這兩個主題在伊斯蘭帝國存在的基礎上,確是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此,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能夠建構包含多種宗教的教法體系。
相對地,更具宗教、社會意涵的「內心的吉哈德」與「社會的吉哈德」,則被理解為伊斯蘭社會裡個人和社群的自我實踐。特別是內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獎勵與理論化。他們稱「內心的吉哈德」為「大吉哈德」、稱「持劍的吉哈德」為「小吉哈德」,將之確立為教義並廣為宣揚。
■「伊斯蘭」所指稱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帝國,而是「社會」。
穆斯林為何賭命而戰?找尋未來解決中東紛爭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經拿起劍戰鬥,據說有一次他從戰場回來時說道:「小吉哈德已然結束,今後將是大吉哈德。」
伊斯蘭的目標,終究是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建設,其教規和組織,都是為了經營立足於伊斯蘭教誨的社會生活所必備。伊斯蘭的發展,便是從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數信徒的聚集開始,形成朝向共同體、國家的過程。
所以,即使歷史上龐大伊斯蘭帝國(指以伊斯蘭法律為核心而運作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初解體了、失去榮光,但是伊斯蘭也不會失去它的堅韌。伊斯蘭世界面臨著民族主義、世俗化、共產主義等巨大衝擊,但對黃金時代懷有鄉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朗革命、中東戰爭、蓋達組織、賓拉登與九一一事件、恐怖攻擊與國際反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這些一連串的變化,都和伊斯蘭在「現代體系」裡的復興有關,也牽涉到伊斯蘭與「現代」的關係。發展至今,導致急進派、激進派與武裝鬥爭派的穆斯林,都以對自己有利的面向來解釋和利用「吉哈德」,從而更加引發了西方對伊斯蘭和「吉哈德」的誤解。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騷亂,應該要從其歷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們卻大多以二十世紀的「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解說,這樣的分析使得我們難以看清伊斯蘭與吉哈德的全貌。本書從伊斯蘭的誕生開始,經過帝國的發展、衰退,到現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止,以一支龐大的歷史之流來掌握──只有重新解構吉哈德的意義,才能讓伊斯蘭世界與國際社會相互理解,展開對話。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書關於「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本書的啟示是:
用方塊漢字所構築的思想體系,充滿了中華式的和西方式的對伊斯蘭的雙重誤解。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伊斯蘭的歷史,更無法理解伊斯蘭強調奮鬥、正義、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獨特體制,甚至對這種教義和體制感到沒來由的恐懼。這本以「吉哈德」為關鍵字的伊斯蘭思想史,或許可以讓漢字世界裡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權力的人們,思考另外一種迥異的價值並願意為之而奮鬥、奮戰。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戰、正義與和平的伊斯蘭發展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7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现代日本史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海东五百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丁晨楠 漓江出版社 2021 - 5
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国教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三十年战争史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非洲通史(第四版) 豆瓣
History of Africa
作者: [英] 凯文·希林顿 译者: 赵俊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非洲史巨匠凯文•希林顿半生心血
国内外各大院校经典非洲历史教材
从史前时代直至当下时代
非洲大陆悠久历史被作者用心凝聚在单卷本中
200余幅地图与插图
让读者直面历史上的非洲
◎编辑推荐
☆清晰的风格,平白的语言,以及易于理解的时间顺序与区域性叙述结合的结构,使《非洲通史》成为本学科的理想导论。
☆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内容,囊括了最近发生的事件、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和读者的反馈,增添一个关于废除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新章节。
☆第四版《非洲通史》对丰富的 插图与地图进一步增添与改善,总数近乎300张的图片首次以彩色的形式呈现。
☆全书章节结构优化调整,相关主题词使读者更容易阅读本书。
☆作者立场中立,平衡各方观点,坚持非洲本位立场,避免了常见的西方偏见与立论。
☆译者十年磨一剑,反复推敲、搜集、商定书中相关译名,以求为相关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
◎内容简介
作为人类的起源地,非洲大陆历史悠久。《非洲通史》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介绍了从石器时代至后殖民地时代非洲社会的兴衰沉浮,审视了非洲各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非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作者凯文 •希林顿坚守非洲本位立场,将非洲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置于非洲本身的历史场景中,强调非洲人本身的能动性,驳斥“欧洲中心主义”思想,避免了很多论述当代非洲大陆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严重负面论调。凯文• 希林顿为当代非洲史研究大家,这部《非洲通史》是其耗费半生心血的研究力作,历经四版修订,堪称经典的非洲历史教科书。
◎名人推荐
希林顿撰写的《非洲通史》,是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佳作。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此书,给越来越多希望了解非洲前世今生的读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中国前驻南非、津巴布韦大使,中国政府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
《非洲通史》,行文生动,大可一读。作者不仅探寻了整个非洲从史前到现在的历史轨迹,而且还揭露了欧美人对非洲历史认识上的一些偏见,重现了非洲人克服逆境而取得的成就。我相信,《非洲通史》也有助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非洲、理解非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舒展
作者凯文•希林顿用生动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为我们带来了观察非洲历史的不同视角。“非洲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但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政治稳定。”确实,内部与外部因素的良性互动对非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李安山
在浩繁的非洲史学著述中,凯文•希林顿编纂的《非洲通史》可以用基础性、通俗性、学术性、专业性加以概述。这部以编年体形式著就的史学著作,从纵、横两个维度向世人展示了非洲历史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脉络,内容涵盖非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凸显了凯文•希林顿非洲本位的治学理念,既是一部通俗易懂的院校教材,也是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著作。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明
王的归程 豆瓣
Return of a King: The Battle for Afghanistan,1839-42
作者: [英] 威廉·达尔林普尔 译者: 何畅炜 / 李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839年春,英国人武装入侵阿富汗,几乎未遇抵抗。但两年后,阿富汗人揭竿而起,义民起事演变成举国上下的暴力反抗。第一次英阿战争以不列颠惨败告终。威廉·达尔林普尔基于最新的多语种材料,以生花妙笔解析不列颠帝国史上最大的灾难,而这一灾难与当前西方国家在阿富汗所面临的不断深化的危机显然有类似之处。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 豆瓣
作者: 尼古拉斯・塔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剑桥东南亚史(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东南亚是世界上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儒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里有过殖民经历。战后东南亚的新发展举世瞩目。东南亚的历史复杂而令人倍感兴趣。
《剑桥东南亚史》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剑桥史”中的一种,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位具有国际学术声誉的东南亚史学者合作完成。这部150万字的巨著,采用主题论述的方式,聚焦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宗教)的发展,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使人耳目一新,不同于此前出版的按国别或纯粹按年代顺序,以政治甚至王朝兴衰为主要内容的东南亚史致力于从整个地区的层面上论述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全貌,也不忽视各个国家的特点,各章既有鲜明的特色,互相之问又联系紧密,全景式地展现了东南亚史;充分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前历史学、考古学对东南亚史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比较方法,体现了当代东南亚史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的东南亚历史。本卷在开篇第一章对20世纪的东南亚历史编纂学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全面考察之后,运用新的结构和分析框架,多学科的方法和大量新的史料,在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中论述东南亚地区1500年前的历史,探讨了东南亚的原始社会。早期国家组织.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因素、复杂的宗教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为1500~1800年的东南亚史,分析1500年以后外部世界的影响和东南亚社会的适应性,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社会变迁和宗教问题,以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东南亚在内外压力下陷入的困境。
《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19、20世纪的东南亚史。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包括从18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史,论述了殖民政权的建立和西方列强的政策,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殖民统治和国际商业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和复杂化。宗教和大众文化及其与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探讨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南亚,在论述殖民帝国的终结和东南亚独立国家形成后,深人分析了在当地历史传统。战后全球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展示了当代东南亚的宗教变化,探讨了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丝绸、香料与帝国 豆瓣
Silks, Spices, and Empire: Asia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Discoverers
作者: [美] 欧文·拉铁摩尔 / [美] 埃莉诺·拉铁摩尔 译者: 方笑天 / 袁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欧文·拉铁摩尔: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知华派”学者
☆汇编经典亚洲游记,重返丝绸之路现场
☆继《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之后,拉铁摩尔著作集重磅推出
☆重温亚洲大陆的“发现”之旅
以丝绸、香料、帝国为象征的亚洲大陆,充满迷人魅力,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向往,如今这种魅力更因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性而愈发强烈。东方人和西方人一直出于各种目的、通过不同方式探索这片大陆,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本书摘录这些亚洲“发现”者的旅行文字,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中对东方的描述,张骞、法显、玄奘、丘处机的西行事迹,马可·波罗与西方传教士、贸易者的东方见闻,19世纪以来肩负西方帝国使命的绝地之行,本书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发现”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欧文·拉铁摩尔,这位曾经怀揣浪漫理想、在亚洲腹地复古式旅行的亚洲研究者,从中国边疆游历中成长起来的“徒步历史学家”,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知华派”学者,在多年旅行经历与丰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与妻子埃莉诺整理筛选出历史上那些“发现”亚洲的著名人物与游记,他们的学术智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部独特的作品。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于晚年与妻子埃莉诺合作编著的一部著作,以“发现亚洲”为主题,以汇编第一手史料的方式,摘录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的长时段历史中,来自西方和亚洲本土的探险家、外交家、传教士、商人、科学家等在亚洲的游记,进行分类并撰写导读、批注,向当代读 者再现亚洲历史与文明。
学者推荐:
拉铁摩尔把这些游记的选段汇集到一起,是要展示并推动一些什么?他说:“在对那些古老游记的阅读中……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需要去进行一些新的思考。”拉铁摩尔的直觉是对的。毫无警觉而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是危险的,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满足心智的活动,都需要我们尽可能去找到历史的当事者,尊重他们的原真话语,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
——唐晓峰
拉铁摩尔夫妇所编著的这部作品,更是将历史与现实进一步贯穿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物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知识史与思想史框架,让我们得以全局性地去理解丝绸之路的中国与世界意义。
——袁剑
草原帝国 豆瓣
8.3 (19 个评分) 作者: 勒内·格鲁塞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1998 - 5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尽管翻译有些地方有瑕疵,但不影响这本写于1939年的著作的极具可读性,上起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至18世纪晚期的蒙古驻汗国,一部欧亚大陆草原民族的大通史
Grousset René 世界历史 世界史 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