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
不平靜的半島 豆瓣
동아시아 해양과 대륙이 맞서다
作者: 金時德 译者: 林珮緒 馬可孛羅文化 2019 - 4
一本重新定義東亞各國勢力角逐的新史書!
為何韓半島成為大陸與海洋勢力短兵相接的地緣政治要衝?
「大東亞共榮圈」的起始點在韓半島上?
幾百年來,各國勢力消長,然而海洋、大陸的勢力交鋒仍影響世界局勢,
身處在東亞,該如何鑑往知來,在國際舞台占據一席地位?
韓半島,北與中國、俄羅斯相連,南隔一道海峽與日本相望。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讓許多韓國人認為韓半島因位處地理要衝,才屢屢遭外部強權侵略。如此看待歷史,雖然情有可原,卻欠缺宏觀角度理解幾百年來風起雲湧的列強競逐。
十六世紀前,韓半島政權一直跟中國皇朝保持緊密的關係,從史前的箕子朝鮮起,接著到朝鮮三國等後續政權,都跟中國的「大陸勢力」密不可分,半島上的人們,因此重視大陸遠過於海洋。事實上,對日本來說也是如此。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渡海攻打韓半島,還想一舉攻入中國,長達六年的「壬辰倭亂」揭開了海洋勢力的抬頭。「海洋」與「大陸」,終於在韓半島交會,一觸即發的衝突持續威脅著住在半島土地上的人們。
十七世紀以來,西方遠洋貿易的船隻遍布東亞,台灣、中國、日本,無一不進入世界交流體系裡,特別是日本,雖然江戶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但特地開放荷蘭駐在港口長崎。透過荷蘭這扇窗,日本逐漸形成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蘭學」,隨著日本開國、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等過程,日本蛻變成近代強權,甚至重燃占領中國、建立「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於此同時,突破重重障礙終於抵達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帝國,也想跟日本一較高低。而傳統上代表「大陸」的中國則苦苦追趕,試圖跟各方強權競爭。
韓半島的人民與政權,卻還沒體會到這個現實,幾乎阻斷與西方各國的來往,只能仰賴浪跡東亞海域的漂流民看到截然不同的海洋世界。海洋勢力正展現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從巴達維亞、新加坡、澳門、香港乃至臺灣,這些港口城市都欣欣向榮,而韓半島卻在列強巨大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主控權。面對自信滿滿的「海洋帝國」及與之抵抗的「大陸帝國」,韓半島只能在這當中受人擺佈,最終被迫併入日本。
二戰結束後,韓半島仍無法脫離海洋與大陸的競爭,代表新興海洋勢力的美國與再起的大陸勢力蘇聯,相互攻防,導致一九五〇年的韓戰及南北韓的分裂。面對歷史,韓半島人民抱持悲觀的心態,認為夾在海陸之間的這個半島,生來是衝突的交會點。而面對這種史觀,作者透過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歷史,重新爬梳韓半島與各國強權互動的過程,警醒我們應該利用海洋與大陸要衝的地理優勢,摸索出自立與繁榮的生存策略。
琉球的時代 豆瓣
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作者: 高良倉吉 译者: 盧荻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了解琉球,看見東亞文明歷史文化的進程!
作為臺灣第一本面世的琉球史,《琉球的時代》不僅是我們認識琉球的起點,也引領我們思考臺灣的歷史定位。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力作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琉球的時代》最精彩,也具魅力的地方,在於作者將琉球放入了一個更為廣大的歷史框架中,極具說服力地論證琉球王國的歷史,是「透過對外交易的形式,和東亞史、世界史一同連繫並進的歷程;其範圍之廣闊,區區狹隘的『鄉土史』藩籬根本不足以容納其中」。
沖繩並非一開始就是日本一員。
在古琉球時代,沖繩是有別於日本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
位於亞洲海洋中的琉球王國,它的全貌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彷彿一個神話般的世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老的琉球王國曾建立宏偉的海上貿易路線,有過一段值得誇耀的輝煌文化。
在沖繩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古琉球所占的分量,遠比我們一般認知的還要更加重要。然而相當遺憾的是,就實際上來說,能夠供我們一窺這個時代具體形象的史料,可說少之又少,在僅存的史料當中,足以信賴的更是稀少至極。這個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殘存的史料篇章完全不成比例。然而它是日本國家形成史中,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關鍵。故此,儘管有著史料的嚴重制約,古琉球仍然是一個值得傾注心力探討其深遠意義的時代。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的《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從琉球時代的傳說談起,直到1611年琉球被日本薩摩藩控制為止,敘事主軸著重於古琉球王國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他希冀以島嶼的古代歷史喚起今日「沖繩人」的自覺,強化「琉球人」意識。並能還「琉球」這個辭彙,以及它所包含的活潑多彩世界一個真面目。當然,更進一步希望能為現在還活著的沖繩縣民,取回「琉球」這個辭彙的詮釋權。
琉球與臺灣存在許多相似性,同樣都是海島國家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同樣歷經被殖民時期,並在國家主權議題上存在情境相似的糾葛。觀看琉球的歷史,可讓我們回頭審視自己,思考我們自身的歷史定位。對於「臺灣」這個辭彙,我們是否也能自行掌握詮釋權?這個問題,需要更多元的討論。不妨先以琉球作為他山之石,從觀看他者的歷程裡,回過頭來審視自身。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属国与自主之间 豆瓣
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近代清韓関係と東アジアの命運
作者: 冈本隆司 (Takashi Okamoto) 译者: 黄荣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本书是关注近代东亚历史状态的一本专著。作者立足于对立的东西世界秩序状态,将叙述时期限定为19世纪中叶至甲午战争,以清韩宗属关系为主轴,凸现当时东亚的焦点问题——朝鲜“属国自主”,并将其放入多国间之交涉的背景当中,去捕捉近代东亚构造的变迁过程。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史料,从多角度观察了近代清韩宗属关系,试图从客观上恢复近代清韩宗属关系的真实历史面貌,继而揭示出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状态。
“自主”一词对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可谓意味深长。朝鲜半岛统一的重要原则即为“自主”的再继续。作者以“属国自主”为话题,再现近代的东亚秩序状态,无疑对目前东亚局势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本书荣获第二十七回三得利学艺奖。作者冈本隆司,男,1965年生,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被日本史学界称为鬼才,已先后出版三部专著,一直力图再现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面貌。
肇造区夏 豆瓣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ng China and the Forging of an East Asian World Order
作者: [瑞士] 谭凯 (Nicolas Tackett) 译者: 殷守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本书系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汉学家谭凯(Nicolas Tackett)继《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之后出版的最新专著。
谭凯利用各种历史、文学和考古资料,重点关注了外交、跨境旅行、军事战略、边界划界、民族意识和东北亚文化地理等。
谭凯提出,北宋时期,东亚国家间体制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在受教育的精英阶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些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些发展还表明,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存在一种可替代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制度。
【内容简介】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缘政治遗产所赐,宋代的政治精英拥有空前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宋、辽、西夏的文献与考古证据,谭凯阐述了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间外交如何在有宋一代形成,而宋辽分治华北的现状又如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唐宋变革”将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左右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本书获誉】
通过阐述一种国族意识如何在11世纪中原王朝与诸邻国的共存状况下萌芽,谭凯证明了“民族主义”不是一种专属于现代或西方社会的现象。本书文笔雅致而平易,对所有关注文化、族群与民族主义间之复杂关联的读者来说都堪称必读。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谭凯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生的士大夫国族意识在宋代的崛起,质疑了对现代国族观念的中心化理解,也从根本上挑战了认为国族主义只能是西方现代性产物的既有观点。
——哈佛大学 包弼德(Peter K. Bol)
安南史研究 Ⅰ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达郎 译者: 毕世鸿 商务印书馆 2020
第一编介绍了元世祖忽必烈经营南海的整体情况,指明其对陈朝政策乃是以占城为据点支配南海整体大战略中的一环,进而阐明了元朝与陈朝的外交、以及1284-1285年及1287-1288年元朝出兵的详细经过。通过使用地图对战斗经过的研究,相对于“不知晓实地仅使用中国文献来研究”的中国史、元史研究者,山本达郎对陈朝方面动向的详细解明,并加以正确的地理考证,实现了前者无法达到的精度,使读者叹为观止。研究明朝永乐帝的对越政策、对越出兵,明朝统治越南的实际情况及黎利等人反抗而致使统治崩溃的第二编,也同样细致且高瞻远瞩。即便在当时引领越南史研究的法国学界,也尚未存在如此研究。其对明朝设置府州县的位置的考证,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各种研究的基础。
從「尊明」到「奉清」 豆瓣
作者: 孫衛國 臺大出版中心 2018 - 9
本書是作者十餘年來致力於清代中朝關係史研究的薈萃之作。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八章,將政治史、思想史與外交史結合起來,選取關鍵性專題,如「小中華」思想、箕子崇拜、關王廟、「復讎雪恥」理念、丁未漂流人事件等,共時性地揭示了朝鮮對清觀由「尊明貶清」到「尊明奉清」的演變。下編六章,以朝鮮燕行使洪大容、「北學派」人士、洪良浩、李尚迪、朴珪壽、金允植等與清人交往的情況,歷時性地考察朝鮮對清觀的嬗變。在思想觀念上,儘管朝鮮長期堅守「尊明」理念;隨著現實的變化,朝鮮漸漸由「貶清」變成了「奉清」,近代仰仗清朝去對抗西方與日本的侵擾,正是典型的體現。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2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