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
被犧牲的「局部」 豆瓣
作者: 馬俊亞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4
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為了維持漕運這一「大局」,把黃河之水全部逼入淮河河道,並在極不適宜修築水庫的平原地區建立了洪澤湖,以沖刷黃河泥沙。在此後的近300年?,洪澤湖的面積不斷地被人為地擴大。整個淮北被視為「局部利益」被有意地犧牲掉。使得淮北從唐代以前生態良好的魚米之鄉,演變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窮山惡水之地;從發達的手織業中心退化?紡織絕跡的經濟邊緣地帶;從「家詩書、戶禮樂」的文化沃土,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寇盜樂園;從精英倍出的人文薈萃之地,淪為苦力的來源地。本書通過分析這一演變過程,用以探索淮北社會生態衰落的根本原因。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 豆瓣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ij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美]萧邦奇 译者: 徐立望 / 杨涛羽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本书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学术思潮的代表作品,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即使在同一省域,内部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以及更大的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论
萧邦奇的兴趣不是叙述单个事件,而是描绘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本书的长处在于其空间分析。萧邦奇证明了这一框架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地呈现了民国初年浙江政治发展的差异性。
——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 罗友枝(Evelyn Rawski)
萧邦奇的研究显示了他的雄心壮志。本书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种新思潮设置了高标准。
——国际知名清史学者 冉玫烁(Mary Backus Rankin)
君主与大臣 豆瓣
Monarchs and ministers : the Grand Council in Mid-Ch'ing China, 1723-1820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彬菊 (Beatrice Bartlett) 译者: 董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利用台北和北京所藏汉文与满文档案,采用内外朝的分析框架,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中期的军机处。本书认为,军需处—军机房—军机处三阶段说不成立。军机处有一逐步建立的过程,雍正时期的内廷机构是小规模、分立的,直到乾隆二年,才有了统一的、后来拥有广泛权力的军机处。非正式性的军机处拥有法外活力,加之保密性、满汉混合、人员兼职、频繁战事、皇帝热衷巡幸、大臣们的野心等因素,使它能在行政、通信等诸多领域迅速扩张。结果是:内廷有从君主统治到大臣管理的转型;君主的统治已离不开军机处,君主专制统治让位给了君主与大臣的合作;在决策上,大臣有可能限制君主的独断。嘉庆朝的军机处改革,是在军机处的主导下进行的,并未触动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处对清朝的统治影响深远。
波峰与波谷 豆瓣 谷歌图书
9.5 (24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其它标题: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豆瓣
作者: 蕭阿勤 / 汪宏倫主編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6 - 4
台灣自19世紀末被滿清割讓給日本,尤其是自1945年戰後以來,長久歷史積累的省籍、族群、民族、國家統治問題,所觸及的人群分類、集體認同、集體記憶、歷史敘事、民族主義、公民身分、文化建構、情感連帶等,都是自18世紀末民族主義及民族國家統治模式興起的兩百多年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大議題。這些台灣或牽涉中國的具體經驗現象,以及它們涉及的理論觀點,正是本書各篇論文的研究重點
西藏现代史 1951-1955 豆瓣 谷歌图书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51-1955: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9.2 (8 个评分) 作者: 梅.戈尔斯坦 译者: 吴继业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如果不详细阐述195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则无法全面地了解中国与达赖喇嘛之间的政治纠葛。戈尔斯坦在本书中对1951年后的西藏历史进行探讨,让我们重新思考这段历史,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该段历史的解读。本书的研究材料包括一些新近公开的史料,以及对包括达赖喇嘛和一些中国官员在内的历史亲历者的深入访谈。戈尔斯坦以朝鲜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美国冷战政策等一系列事件为背景,来解读宿命性的中藏政治纠葛,其对关键人物的刻画往往出其不意,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尖锐精辟……戈尔斯坦所讲述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一段不容置疑的历史……令人难以置信的完整、细致、具有说服力。”
──《中国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关于1950年代中藏关系的最佳回顾……强力推荐。”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