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
奥斯曼帝国 豆瓣
Osman’s Dream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芬克尔 译者: 邓伯宸 / 徐大成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7
以土耳其语材料为基础的奥斯曼通史
畅销伊斯坦布尔各景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倾情推荐
◎ 编辑推荐
☆英语世界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视角和东方主义
☆伊斯坦布尔旅游景点最畅销的英语奥斯曼通史著作
◎ 内容简介
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它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的一举一动,对欧亚大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却渐渐衰落,沦为备受欧洲压迫、剥削的“欧洲病夫”,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
本书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用16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本书笔法生动,内容翔实,并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大量运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原始材料写成的奥斯曼通史。不同于过去西方学者的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更加中立的角度叙述这段长达6个世纪的历史,在土耳其颇受欢迎,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大力推荐。
◎ 名人推荐
卡罗琳·芬克尔游刃有余地展示了奥斯曼帝国充满戏剧性的历史。
——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如今,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已不再是文雅博学的标志,而成了一种必需,卡罗琳·芬克尔出色的研究应该列入人们的必读书目。
——威廉·达尔林普尔,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
精彩力作……有史以来最权威的奥斯曼帝国叙事史。
——《文学评论》
芬克尔的创新之处在于,她展示了奥斯曼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们的帝国的……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出版人周刊》
芬克尔为大家书写了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的历史。本书研究深入,文辞优美……对于希望了解这个帝国的人来说,本书必不可少。
——希斯·W. 洛瑞,普林斯顿大学奥斯曼与现代土耳其研究阿塔图克讲席教授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第一本奧斯曼通史,進度推進地艱難,裏面的人名真是目不暇接,作為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今天巴爾幹半島、中東以及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宗教和政治形態塑造,都避不開它。
世界历史 世界史 伊斯兰 历史 土耳其
报道伊斯兰 豆瓣 豆瓣
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Said 译者: 阎纪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阿拉伯通史(第10版) 豆瓣
作者: [美国] 菲利浦·希提 译者: 马坚 新世界出版社 2015 - 5
《阿拉伯通史(第10版)(套装共2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一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中东史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作者: 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 / 劳伦斯·戴维森 译者: 哈全安 / 刘志华 东方出版中心 2015 - 4
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劳伦斯·戴维森编著的《中东史》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是一本有关中东地区的通史。内容包括伊斯兰机构和文化的演变;西方的影响;中东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独立的斗争;海湾战争及之后的巴勒斯坦问题等。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 豆瓣
作者: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 译者: 纳忠 商务印书馆 2019 - 10
一部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辉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识宝库
编辑推荐:
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八册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影响最大,被称为“艾哈迈德·爱敏伊斯兰百科全书”。迄今已印行九版。是研究和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尤其是文化成就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
第一册 黎明时期 (纳忠 译)
该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社会、文化、学术、宗教活动、伊斯兰初期的法律、教派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希腊、罗马、波斯文化的关系。
名家推荐:
本书对阿拉伯,对穆斯林的学术、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作了研究与论述,是一部不朽的学术著作,是著者聪明睿智、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他冲破重重障碍,克服种种险阻,踏破道道难关,穿过崎岖小路才获得的珍贵成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迄今无人可比。
——著名文学家哈桑·齐亚特
这部巨著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珍贵、丰富、不朽的宝藏。
——著名文豪塔哈·侯赛因
新月与蔷薇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女王与苏丹 豆瓣
This Orient Isle
作者: [英]杰里·布罗顿 译者: 张珉璐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8
2017年英国历史作家协会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非凡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政治、军事、外交、文学为一体的知识大餐
讲述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与摩洛哥君主、奥斯曼苏丹、波斯沙阿之间的隐秘故事
◎ 编辑推荐
☆荣获英国历史作家协会非虚构奖
☆从非凡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入手,内容融真实 历史与隐秘故事为一体
☆获得《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1570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教皇逐出教会。为了摆脱被大陆天主教国家包围的境地,英格兰与在地中海和天主教西班牙作战的伊斯兰势力开启了一段联盟的时期,并且与伊斯兰世界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有了深度的交流。这是一段非凡的时期,英格兰与奥斯曼高门签订了条约,接受了摩洛哥国王派来的大使,并向马拉喀什运送军火。到16世纪80年代末,从摩洛哥到波斯,成百上千的商人、外交官、海员、工匠和私掠船长定期往来于其间。
其中包括足智多谋的商人安东尼•詹金森,他在16世纪60年代参见了苏莱曼大帝和波斯沙阿塔赫玛斯普。诺福克商人威廉•哈本在1582年成了第一位驻奥斯曼宫廷大使,而冒险家安东尼•舍利在16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驻留在沙阿阿巴斯大帝的宫廷里。这些人带回来的有关伊斯兰世界的消息令英国人非常感兴趣,并通过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出来,比如马洛的《帖木儿》和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威尼斯商人》。《奥赛罗》的创作很可能与摩洛哥大使安努里造访英国有关。
本书充分展现了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间的广泛联系,而且常常是友好的。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段异质文化间交流的历史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 媒体推荐
在这本优雅而有趣的书中,杰里•布罗顿生动地描述了伊丽莎白时代历史上被忽视的一个方面——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第一次产生持久的互动,而詹金森只是促进这一面的迷人人物之一……在其中,对于所有关于偶像崇拜和异教徒的谈论,讨论可能是活跃的、有目的的,边界是互相渗透的,身份是流动的,即使在那个充满宗教色彩的时代,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是十分微弱的。
——贾森•古德温,《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我们习惯于把伊丽莎白视为一个令人目眩但本质上权势有限的君主,痴迷于固守她在欧洲西北部的小角落……但正如布罗顿所展示的那样,在她统治的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英国也深深地与伊斯兰世界的3个大国打交道。《女王与苏丹》既是对那个非凡时代的丰富多彩的描述,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命运和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丹•琼斯,《泰晤士报》
杰里•布罗顿的这本精彩著作揭示了新教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纪这段密切互动的有启发性的历史,展示了在十字军东征和大英帝国在中东崛起的500年间,穆斯林是如何塑造英国的文化、消费主义和文学的。
——《华尔街日报》
令人印象深刻,可读性强……布罗顿强调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故事、个人和产品的影响。东方不在别处,而是已经在这里,既令人激动又令人不舒服地靠近家乡……布罗顿的书充满了一种能量,它照亮并生动地展示了它更大的主张。
——《金融时报》
《女王与苏丹》让人想起,在英国尚未学会如何主宰世界的世界里,它如何努力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犯下巨大的外交错误。布罗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能够将这段历史呈现为一系列令人兴奋的关键、充满悬念的邂逅。
——《华盛顿邮报》
杰里•布罗顿的这本光彩夺目的新书阐述了英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曾经是多么广泛和复杂……在大众旅行刑期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当大多数人去世时离他们出生的地方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然有一些人的冒险经历将他们带到了已知世界的边缘,那里的文化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是如此不同,以至于看起来像梦一样。布罗顿的书里全是这些内容……在许多人认为伊斯兰教是最近的怪异的入侵者的时代,布罗顿这本优秀历史著作提醒我们,仔细研究英国的“岛屿故事”就会发现,他们错得多么离谱。
——《卫报》
◎ 名人推荐
一本才华横溢的书,内容极其丰富。杰里•布罗顿将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与伊斯兰教间喜忧参半的接触写活了,展示了这一遭遇对英国贸易、外交和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人创作的痴迷于伊斯兰教主题的戏剧的深刻影响。他讲的故事再及时不过了。
——詹姆斯•夏皮罗,哥伦比亚大学拉里•米勒英语讲座教授
迷人又及时……这本书对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一个被人忽略的方面——它与伊斯兰世界丰富、复杂和矛盾的关系——做出了很好地说明。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人文学教授
这一引人入胜的叙述揭示了伊丽莎白的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摩洛哥之间的活跃交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仍有分歧,但伊丽莎白乐于寻求与伊斯兰国家结盟,以对抗天主教欧洲的共同威胁。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 获奖情况
★ 2017年英国历史作家协会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伊朗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十字軍 豆瓣
The Crusades: Islamic Perspectives
作者: 卡蘿.希爾布蘭登(Carole Hillenbrand) 译者: 高慧玲 廣場 2017 - 10
「開創性的著作。」 —Jonathan Riley Smith
「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
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只在於詳細的實地報導,還有卡蘿‧希倫布蘭德為西方學者指引史料來源的方式,無論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或是只有部分翻譯的史料來源,還有她引導她的讀者進入中世紀穆斯林的心態、提供能更藉以觀察十字軍運動的、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書將現代觀點擺進脈絡裡,以使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讀者們,都能夠更佳地了解在某個程度上形塑當下現狀的這些事件。——Jonathan Riley Smith, 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
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觀點下的十字軍,已經生產出非常豐富且大量的文獻。另一方面,關於穆斯林對十字軍的回應,已經面世的研究卻非常少。在這裡,頭一次有人處理這項主題,並企圖深入分析阿拉伯文史料,藉此說明穆斯林的動機與目標…這份著作──它非常清楚地凸顯,十字軍在伊斯蘭的領土上所帶來、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衝擊──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翰斯大學
十字軍拿下耶路撒冷九百年後,對於十字軍的現象,在當時與現在、在軍事上、文化及心理上,如何影響穆斯林,這樣的反思來得及時。本書討論幾項主題,其用意係在凸顯,對於十字軍戰士出現在傳統伊斯蘭領土核心的外來身影,穆斯林作何反應。
它並且檢驗意識形態上的考量,並在聖地之逐步收復、十字軍戰士之逐步驅逐的脈絡下,評估聖戰的概念。其中兩章,以成文史料及現存藝術作品為基礎,投入戰事的分析──武器、戰役、圍城、防禦工事──為人忽略的面向,也就是海軍,也見得天日。
其中一章,處理穆斯林與十字軍戰士之間,在某種既定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下互動的複雜議題。結語則大略總結十字軍對於穆斯林的意識所造成、直至當今的豐沛衝擊。
這不是針對西元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年間、甚至在這一年以後種種事件的編年考證,因為,已經有許多人寫過這樣的作品了。相反地,這是一本通俗著作,其目的在於,從穆斯林的觀點,引介十字軍歷史更廣大的面向。因此,其刻意的書寫策略是,嘗試在此完全透過中世紀穆斯林的稜鏡,來看待十字軍的現象。這做法,自然帶有成見,不過,考量到這個領域裡,歐洲中心論的學術研究長久累積的衝擊,這種成見是有利的,它也將有助於,針對這個迷人且重要的、基督徒/穆斯林對峙及互動的期間,創造出更加均衡的圖像。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 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作者: [英] G.勒·斯特兰奇 译者: 韩中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豆瓣
イスラーム帝国のジハード
作者: 小杉泰 译者: 薛芸如 八旗 2019 - 8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吉哈德主要的意義,本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有幾個面向,本書以「內心的吉哈德」、「社會的吉哈德」及「持劍的吉哈德」來分別說明。伊斯蘭軍隊在赴戰時,將士為信仰捨身,那就是基於「內心的吉哈德」而開啟「持劍的吉哈德」。
「持劍的吉哈德」並非主動追求戰爭,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融合而不避戰。伊斯蘭的教義講求「融和」,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從刻板印象錯誤的「聖戰」觀念來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沾不上邊,但這兩個主題在伊斯蘭帝國存在的基礎上,確是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此,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能夠建構包含多種宗教的教法體系。
相對地,更具宗教、社會意涵的「內心的吉哈德」與「社會的吉哈德」,則被理解為伊斯蘭社會裡個人和社群的自我實踐。特別是內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獎勵與理論化。他們稱「內心的吉哈德」為「大吉哈德」、稱「持劍的吉哈德」為「小吉哈德」,將之確立為教義並廣為宣揚。
■「伊斯蘭」所指稱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帝國,而是「社會」。
穆斯林為何賭命而戰?找尋未來解決中東紛爭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經拿起劍戰鬥,據說有一次他從戰場回來時說道:「小吉哈德已然結束,今後將是大吉哈德。」
伊斯蘭的目標,終究是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建設,其教規和組織,都是為了經營立足於伊斯蘭教誨的社會生活所必備。伊斯蘭的發展,便是從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數信徒的聚集開始,形成朝向共同體、國家的過程。
所以,即使歷史上龐大伊斯蘭帝國(指以伊斯蘭法律為核心而運作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初解體了、失去榮光,但是伊斯蘭也不會失去它的堅韌。伊斯蘭世界面臨著民族主義、世俗化、共產主義等巨大衝擊,但對黃金時代懷有鄉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朗革命、中東戰爭、蓋達組織、賓拉登與九一一事件、恐怖攻擊與國際反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這些一連串的變化,都和伊斯蘭在「現代體系」裡的復興有關,也牽涉到伊斯蘭與「現代」的關係。發展至今,導致急進派、激進派與武裝鬥爭派的穆斯林,都以對自己有利的面向來解釋和利用「吉哈德」,從而更加引發了西方對伊斯蘭和「吉哈德」的誤解。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騷亂,應該要從其歷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們卻大多以二十世紀的「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解說,這樣的分析使得我們難以看清伊斯蘭與吉哈德的全貌。本書從伊斯蘭的誕生開始,經過帝國的發展、衰退,到現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止,以一支龐大的歷史之流來掌握──只有重新解構吉哈德的意義,才能讓伊斯蘭世界與國際社會相互理解,展開對話。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書關於「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本書的啟示是:
用方塊漢字所構築的思想體系,充滿了中華式的和西方式的對伊斯蘭的雙重誤解。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伊斯蘭的歷史,更無法理解伊斯蘭強調奮鬥、正義、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獨特體制,甚至對這種教義和體制感到沒來由的恐懼。這本以「吉哈德」為關鍵字的伊斯蘭思想史,或許可以讓漢字世界裡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權力的人們,思考另外一種迥異的價值並願意為之而奮鬥、奮戰。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戰、正義與和平的伊斯蘭發展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7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巴格达 豆瓣
Baghdad: City of Peace, City of Blood
作者: [英] 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 孙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8
中东千年古城巴格达的美丽与哀愁
开启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的和平之城,在历史中浮沉
饱尝历史风雨和残酷磨难的血腥之城,终将焕发新生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历经诸多战乱的屠宰场、人间炼狱巴格达为何曾经拥有和平之城的美誉?本书开创性地系统论述了巴格达的千年历史,打破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动荡混乱的固有印象,还原了它作为世界文明金顶明珠的璀璨一面,在这方面填补了中文世界的空白。
☆为何巴格达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逊尼、什叶两派分裂的中间点?为何千年以来巴格达大规模冲突不断?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书详细解释了团城巴格达的建立以及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深刻挖掘了隐藏在无数流血事件表象下的生动真相。
☆新锐历史学家贾斯廷·马罗齐关于征服者帖木儿的畅销传记,被《星期日电讯报》评为该年度图书。本书则是关于世界历史名城巴格达前世今生的历史著述,更是荣获了颇具分量的2015年度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
◎ 内容简介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当美军于2003年进入巴格达城时,他们成了这座城市动荡历史的新参与者。
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
◎ 媒体推荐
贾斯廷·马罗齐是新一代旅行作家-历史学家的出色代表。
——《星期日电讯报》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贾斯廷·马罗齐对巴格达的无限爱意,同时也能看出他对这个不知何故从征服者的掠夺、居民的暴躁和统治者的欺骗中幸存之地的敬意。也许是纯粹的意志力让这座城市继续前进。要么就是这一点,要么就是努力回到自己辉煌往昔的雄心壮志。
——《旁观者》
巴格达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容易遭受侵略,但那些征服者从未声称能够长期拥有它。
——《独立报》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塔利班 豆瓣 Goodreads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7.1 (7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 译者: 钟鹰翔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其它标题: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 豆瓣
作者: (俄)巴托尔德 译者: 张锡彤 / 张广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6
本书作者巴托尔德(1869-1930)是世所公认的中亚中世纪史权威。他的研究以中亚史为主,旁及伊斯兰史、中近东史地、外高加索史、伊朗社会经济文化史、穆斯林碑铭与钱币等等,而本书则被视为其一生学术的代表作。著者精通阿拉伯、波斯、突厥语,研读几尽以此三种语言撰写的中亚史抄本,并辅以多次中亚实地考察心得,故本书所述乃蒙古入侵前的突厥史,实际是“一部起于伊斯兰教开始武装进攻,断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登场的中亚历史“。“把中亚史的研究提高到历史科学水平的,实以巴托尔德为第一人“。本书由我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张锡彤、张广达父子据最为信实的俄文1963年版译出,又据巴托尔德审定的英译本作增补订正,翻译过程中克服了人名、地名、术语等的重重困难,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得以问世,足以飨久闻书名而未能一窥主旨的读者。
目录:
中文版译者序言
补记
1968年英文译本第三版序言
1963年俄文本第二版序言
1928年英文译本第一版序言
1958年英文译本第二版校订者附记
著者前言
绪论 史料
第一章 河中地理概述
第二章 截至十二世纪的中亚史
第三章 哈剌契丹人与花刺子模沙
第四章 成吉思汗与蒙古人
第五章 蒙古人统治下的突厥斯坦(1227-1269)
大事年表
文献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索引
跋语
准噶尔汗国史(修订版) 豆瓣
作者: 伊·亚·兹拉特金 译者: 马曼丽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本书写的是蒙古族西支——卫拉特蒙古的历史,这是蒙古族仅次于成吉思汗时代的又一次崛起,尤其是15—18世纪期间它作为西蒙古的新兴势力,活动的领域曾从杭爱山西,扩张到中亚两河流域一带,包括中亚和中国西北边疆广大地域,因此它的历史不仅曾影响过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史、边疆史,而且也是研究蒙古、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等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特别是由于作者伊•亚•兹拉特金精通蒙藏汉俄等各种文字,书中利用了许多原始资料,包括档案,所以该书1964年初版后,立即被世界各发达国家传播开来。由于该书引有不少古俄文和蒙文等多种资料,翻译难度较大,所以我国到1980年才由马曼丽先生艰难地翻译出版。此后随即在我国被中俄关系学界、边疆学者和民族学家们,甚至研究军事战略的研究家们广泛利用。上世纪90年代起,学界即开始呼吁再版。
本次出版修订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统一了一些人名地名,并根据译者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加写了《导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