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阿穆爾河 Goodreads
馬可孛羅 2024 - 6
當代旅行文學大師柯林.施伯龍最新鉅作

「一條河有兩個名字,兩個命運。」

這條河流經蒙古、俄羅斯、中國,在中國被稱為黑龍江,其他地區他被稱呼為阿穆爾河。

「一部具有迷人政治洞察力且高潮迭起的讀物。」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藍美華專文推薦—
廖珮岑(轉角國際中亞專欄作者)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一致推薦


世人幾未聽聞黑龍江,它卻是全球第十長河,源自蒙古山嶺、流過西伯利亞並注入太平洋。在一千一百英里長的距離,黑龍江形成俄中之間的緊張邊界,土地掠奪與不平等條約的往事縈繞,演變成地表上駐兵最嚴密的疆界。
八十歲這年,施伯龍走了一趟從黑龍江神祕源頭到巨大出海口的驚人旅程,路途近三千英里。作者受到意外傷勢與當地警察逮捕所擾,行過俄國與中國雙邊河岸,一開始騎蒙古馬跨越草原溼地,沿途也搭便車、乘盜獵者的帆船航行並與西伯利亞鐵路並進。

他重拾俄語和中文,與沿路遇見的人交談,從中國商人到俄國漁夫,佛教僧侶到河畔原住民。最終他抵達大河的孤寂盡頭,十九世紀俄羅斯的帝國夢至此漸漸淡出,關鍵世局豁然開朗。
本書是旅行文學公認桂冠作家的耀眼傑作,觸及迫切的歷史教訓,更是施伯龍精采寫作生涯的巔峰。
克里米亚战争 豆瓣
The Crimean War:A Histo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吕品 / 朱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费吉斯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尘封档案中仔细求索,揭露了政治家们的图谋,同时展示了战争造成的可怕人员伤亡……这本书追溯了许多现代冲突的根源。
——加里·巴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
扎实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吸引人……基于大量资料,从政府档案到新闻报道、到回忆录、到几乎不识字的士兵的家信,费吉斯出色地平衡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历史……关于战争本身的篇章如冒险小说一般激动人心……《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战争的集锦,一部学术的庆典。
——《波士顿环球报》
[费吉斯]在描述高层政客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展露了极其出色的天赋,清楚地呈现了引发战争的反常外交手段……这本书清晰易懂、文笔流畅、情节生动。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这场被忽视的冲突和为此殉难的人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独立报》
这部著作重要而让人印象深刻……俄罗斯的资料提供了鲜活的补充,在这方面费吉斯是一位大师。……《克里米亚战争》令人敬佩地描述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国际形势和宗教背景的重要意义。
——《纽约图书评论》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豆瓣
THE HERMITAGE-250 MASTERWORKS
作者: [俄罗斯]米哈伊尔·彼奥特罗夫斯基(Mikhail Piotrovsky) 译者: 鹿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 7
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国内读者对前三者或许已经耳熟能详,但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却所知甚少。有一部分读者知道冬宫,但冬宫只是艾尔米塔什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国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富丽堂皇。其收藏于1764年由俄国女皇凯瑟琳大帝起始,发展至今已经包含了300多万件艺术品和工艺品。
本书中收录的250件杰作是这座博物馆中独特而珍贵的宝藏。来看看这些杰作的作者名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里贝拉、穆里洛、凡戴克,鲁本斯、布鲁盖尔、伦勃朗、雷诺阿、莫奈、梵高、高更、塞尚、德加、马蒂斯、毕加索、马列维奇、康定斯基……这无疑是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所期盼和珍爱的杰作之旅!除了这些大师的画作,书中还收录了价值连城的古董、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等,更为本书增添了丰富性。
西蒙·里夫的俄罗斯之旅 (2017) 豆瓣
Russia With Simon Reeve
8.5 (6 个评分) 导演: Eric McFarland 演员: 西蒙·里夫
In this new three-part series, Simon Reeve travels across the world's biggest country, Russia. On the centenary anniversa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Simon's journey will take him from the snow-capped volcanoes of the far east, through some of the remotest parts of our planet, to the great cities of the west,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Along the way he encounters an extraordinary cast of characters including reindeer herders living in extreme temperatures, the former traffic cop whose followers believe he is the reincarnation of Jesus, Cossack law enforcers and a cheese entrepreneur beating western sanctions. As well as braving conditions in some of most extreme places in the world, Simon and the team also experience first-hand what it's like filming in Putin's Russia when the team are repeatedly followed and detained by Russian authorities.
再造失去的王國 豆瓣
Lost Kingdom: The Quest for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Russian Nation
作者: 浦洛基(Serhii Plokhy)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出版社 2018 - 9
20世紀,索忍尼辛:「烏克蘭很快就會看出,分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1世紀,普丁:「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克蘭一直以來都處於俄羅斯創國神話的核心位置。
*「何謂俄羅斯民族」絕不僅是學術問題,這關係今日歐洲東部的戰爭與和平!
*本書深入解讀俄羅斯新帝國主義的背後陳因,了解歐亞局勢必讀!
*採民族主義視角重新解讀俄羅斯過去與未來,值得深陷民族認同的所有人借鏡。
*俄烏在2014終於走向戰爭,這場戰爭預示了一場不可逆的局勢!
*假若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是否將會導向新的戰局?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最新力作
◎出版即獲邀至美國戰略智庫專題演講
★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終結了500年來的俄羅斯認同?
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國際局勢轉趨緊張。此一衝突,是俄羅斯欲阻止烏克蘭向西方靠攏,因為一旦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帝國願景恐難以實現。
俄羅斯,從帝俄時代到蘇聯時期,都是無可忽視的大國。領土曾一度擴及今日波蘭等地。作為冷戰時代世界兩強之一,如今的俄羅斯卻只能艱難地擠入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普丁上台,其一舉一動,彷彿正召喚昔日的光榮與領土的野心。他曾說:「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一個民族」,而攻打「自己同胞」烏克蘭的決定,卻說明了「民族意識」正是此一「野望」的核心。但本書作者認為,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昭示著更為嚴峻的內部矛盾,甚至說明這段500年的泛俄羅斯民族建構之路已然斷裂。
★不存在的「泛俄羅斯民族」
普丁並不是第一個強調民族認同的統治者。在十五世紀莫斯科公國脫離蒙古掌控後,從伊凡三世開啟的收復「羅斯土地」願景、十八世紀凱薩琳大帝瓜分波蘭,以及二戰期間蘇聯向西擴張,都是本著基輔羅斯的名義。在俄羅斯人美好的歷史記憶中,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基輔羅斯是個偉大祖國,領土範圍包含今日俄羅斯、烏克蘭與白羅斯。更引入基督宗教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以這段歷史為底,十八世紀俄羅斯接受來自西方的民族性概念,經由知識份子的努力,透過語言管控、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將民族文化結合過去的王朝世系與宗教概念,於是一個包含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全俄羅斯人」概念於焉誕生。而蘇聯時代拆解了三個民族共通的認同,才促使今日俄羅斯菁英必須重新組裝這個概念。
這個民族概念的核心是烏克蘭。烏克蘭首府是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少了烏克蘭,俄羅斯的歷史就只剩下蒙古的淵源,既無法上溯至基輔公國,也無能連結於羅馬的血脈。且位於俄羅斯西邊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西化的關鍵,在今日也位於俄羅斯往西歐擴展的路徑上。因此,不論今日俄羅斯的舉動為何,其他國家又如何解讀,他們都得解決以烏克蘭為中心的歷史問題。
★要當單純的民族國家,還是破碎的帝國?第二次冷戰危機?
數百年來,什麼是俄羅斯人?國家邊界的盡頭又在何方?這些問題縈繞俄羅斯領導的心頭。
從帝俄時期大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三位一體」,到「我們都是蘇聯人」的概念,俄羅斯都居於老大哥的位置。到了後蘇聯時代,面對各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得做出決定,要當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者繼續懷著帝俄之夢,然後想辦法控制新局。
這是一本採民族主義觀點理解俄羅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興起,促使現代國家的出現,卻也帶來諸多衝突。作者預言,假若俄羅斯無法尋找出自己的道路,當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必然會讓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最後走向新的戰局。
◎好評
浦洛基在本書表現出只見於大歷史家的身手:用活靈活現的方式把古今聯繫起來。他說明了俄羅斯歷經多個世紀打造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是如何導致普丁入侵烏克蘭和兼併克里米亞的行動。本書仔細豐富地訴說了歷史和神話之火是如何從第一個沙皇、彼得大帝、布爾什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燃燒至蘇聯的崩潰。在天天都有俄羅斯新聞和人人都是俄羅斯專家的今日,本書是那些想透過報紙頭條之外了解俄羅斯的人所不可不讀。——卡斯普拉沃,著有《冬天正在來臨》
本書是對俄羅斯民族主義一個淵博的闡述。俄羅斯的歷史顯示,其民族主義充滿矛盾,既兼容又排他,既普遍主義又認同主義,而且這些矛盾時而快速彼此轉換,時而同時並存。作為本領域的行家裡手,浦洛基顯示出俄羅斯想要變成一個對其人民和鄰國來說更好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韋斯托德,著有《冷戰》
本書內容博學、深入且出現得正是時候,他以引人入勝的筆觸縷述了俄羅斯民族走過多個動盪世紀時所經歷的故事,從其出現的最早期一直談到現今的普丁政權。浦洛基是國際知名歷史學家,對自己專研領域的掌握少有人能出其右。有著成竹在胸的自信和一雙利眼,他把俄羅斯歷史中的反諷、偶然性和悲劇一一道來。本書任何想要了解今日俄羅斯的人都應該一讀。——史密斯,著有《拉斯普京》
浦洛基雄辯地回顧了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起伏……這個透徹分析讓我們得以穩當地從歷史脈絡理解普丁總統在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政策。——《出版社週刊》「星級推薦」
一部出現得合時和無可挑剔的作品,說明了俄羅斯是如何在強大起源神話的驅策下,矢志奪回失去的領土……浦洛基再一次顯示,他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科克斯書評》
歐亞帝國的邊境 下: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Goodreads
貓頭鷹 2020 - 6
來自邊境的警告<br /><br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br /><br /><br /><br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br /><br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br /><br /><br /><br />轉型失敗的後果<br /><br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br /><br /><br /><br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br /><br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中國西征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濮德培 衛城出版 2021 - 1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
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宗師挑戰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大清盛世的輝煌篇章,卻是大草原游牧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的中國版圖,其實是清帝國在1600-1800年間向西擴張的產物。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然而,清帝國並非佔據一塊無人地帶。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七種語言、三方視角.首次完整呈現 要全盤檢視中國西征的歷史,就不能只有清帝國的單一視角,也不能僅仰賴中文史料。本書以「中央歐亞」為歷史舞臺,並將西征的大清帝國、東進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意欲匡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準噶爾蒙古帝國,同樣視為此一舞臺上的主角。
    為了處理本書驚人的時空跨度與多方視角,本書除了中文與英文史料,還嫻熟兼採蒙文、滿文、俄文與日文等多達七種語言的史料。唯有藉由過去中文世界較少企及的多方視角,既關照帝國征服者塑造歷史的方式,亦挖掘歷史失語者的低聲呢喃,才可能完整描繪三大帝國彼此相爭、橫亙兩百年的精采史詩。   ★地理環境、外交戰略、軍事後勤、全球比較.面面俱到分析 所謂「中央歐亞」,西起烏克蘭大草原,東至太平洋沿海地區,北從西伯利亞森林的南緣,一路向南延伸到西藏高原。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里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國際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障礙? 本書不只跳脫征服者與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更將清帝國與歷史上其他殖民帝國進行比較。《中國西征》看似從中國史出發,卻整合了政治、經濟、環境、軍事等面向,並將中國西征的歷史,重新放回全球史的脈絡。   ★中國西征的故事,改變理解中國、帝國與殖民歷史的方式 在十八世紀以前,游牧民族也曾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西征以後,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也終結了自由來去的無邊界時代。世界史上的偉大篇章翻過新的一頁,游牧民族卻永遠喪失與定居農業社會競爭的機會。但是,中國西征的歷史從未遠去。 清帝國摧毀準噶爾,寫下征服者的故事。不只改變了世界對中央歐亞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的定義。這樣的敘事,也被日後的中華民族國家繼承。新疆、蒙古與西藏自此被視為中國領土,中國也自認各族皆統一在多民族國家之下。 《中國西征》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的歷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中國
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是否仍在歷史失語者的耳邊迴響?  
作者簡介 |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2006年以《中國西征》一書獲得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的列文森獎。 譯者簡介 |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以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