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豆瓣
作者: 朱尔旦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1
万历二十年(1592年),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朝鲜不能抵挡,短短月余便丢失汉城、开城平壤三都,战火烧到中朝边界。关键时刻,明神宗派大将李如松出师东征,抗日援朝。最终,这场历时七年的大规模国际战争,经过一系列明面上的厮杀与暗地里的角逐后,以日本全面撤出朝鲜为结束。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日、朝三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导致了东亚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本书广泛运用中、日、朝三国史料,详细介绍了万历朝鲜战争中发生的战斗、对峙、谈判以及各方盘算,力图以全景式描写还原每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将这场战争的始末与本来面目完整呈现给大众。
普法战争 豆瓣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Geoffrey Wawro)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 关于普法战争的权威之作
★ 深入挖掘欧洲和美国的众多档案材料
★ 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惊的、权威的、详实的普法战争史
【内容简介】
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惊惧于普鲁士在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大胜,以及俾斯麦的政治野心,希冀通过战争让普鲁士臣服。1870年7月两军开始动员,这场战争显然已经是“箭在弦上”。普鲁士及其德意志同盟的军力两倍于法军。不过,巴赞元帅麾下的“老兵”已然是战场传奇,不可等闲视之。他们经验丰富,更配备了当世最为精良的步兵武器“夏塞波”步枪。俾斯麦、毛奇筹谋已久,拿破仑三世、巴赞各怀心事,法国一路溃败,从格拉沃罗特、色当的血腥战役,再到卢瓦尔河和巴黎的残暴收官,这场战争始于政治谋略,终于政治谋略。
经过普法战争,战败的法国经历了自我革新,共和观念深入民心;胜利的德意志,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然而其帝国体制只会推动军国主义集团的崛起,将德意志的发展同战争与扩张相联结。在作者看来,究竟谁赢得了普法战争,答案不像看起来那般简单。
【本书获誉】
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权威之作,研究精湛且引人入胜。本书以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为主角,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璀璨群星。这本书展现了普法战争对于现代世界的重要性,也令现代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迈克尔·贝施洛斯,《征服者:罗斯福、杜鲁门与希特勒德国的毁灭,1941-1945》
瓦夫罗将广博素材同敏锐洞见融为一体,在这个已经被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的作品主宰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论题上,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见解。本书可与霍华德的那部经典比肩。
——丹尼斯·肖沃尔特,科罗拉多学院历史学教授
不仅是对于普法战争,还包括对于欧洲大陆以及19世纪的研究,本书都可谓熠熠生辉。杰弗里·瓦夫罗给我们讲了一个宏大的故事。
——里克·阿特金森 ,《破晓时的军队》,普利策奖得主
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 豆瓣
作者: (英) 鲍勃·本尼特 (Bob Bennet) 译者: 张晓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去世。这位世界征服者的骤然离世,使亚欧大陆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亚历山大生前并未指定继承人,其麾下部将开始为王座的归属展开殊死搏斗,昙花一现的庞大帝国很快分裂。这些曾跟随亚历山大南征北战的骁勇战将,用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拉开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佩尔狄卡斯、克拉特鲁斯、安提帕特、波利伯孔、卡山德、安提柯、欧迈尼斯、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德米特里乌斯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在刀光剑影中争夺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还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建立了家族世袭的王国。从克拉农战役到加邦战役,从萨拉米斯战役到伊普苏斯战役,继业者们在帝国的辽阔疆域内鏖战数十年,众多民族与部落卷入其中,形成一幅宏大而瑰丽的战争画卷。
本书上卷主题为“将领与战役”,作者以继业者战争的重要人物为主线,勾勒出这一动荡时代的轮廓,其中既展示了英雄们的命运浮沉,又叙述了各大阵营的兴衰,还介绍了各个继业者王朝的建立过程;下卷主题为“军队、战术与战斗”,聚焦于希腊化世界的战争艺术,呈现出沙场征战的细节。此外,作者绘制了12幅战场部署图,使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当时的重大战役。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 豆瓣
作者: 李硕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3
继《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李硕再出新作。这次他把目光重归自己的老本行战争历史,不同的,却是将聚光灯转向了19世纪的中亚世界。他借用曾亲历俄国征服中亚战争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来讲述19世纪俄国在中亚近21年的扩张历程。
本书很大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力图再现中亚内陆世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涵盖近200多幅图片,有些是随军画家创作的纪实油画,有些为当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作者乃至找到19世界中亚世界的地势地图,标注行军路线,并为战场的地理环境做出详细注解,进行战场还原。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补充了大量当时兵器发展历程的背景介绍。19世纪枪炮火药随战争的需求获得飞速发展,在俄国正规军与中亚游牧散军交锋时,兵器的优势被大大凸显出来,一场场战争,为一次次军事技术的革新找到最合适的试验场地。
撰写本书时作者身处新疆,天山脚下,这里冬季白雪皑皑,夏季阳光炽烈,春秋大风狂作,不同的地貌风俗触发且逼迫作者进行记录。在作者看来,新疆和中亚都是广义上的“内亚”,两千年来,汉人走进西域,甚至穿过中亚,前往印度或者西亚;西域甚至来自更遥远的西方的人也一波波进入中原。这些远行者踏过戈壁,翻越天山葱岭,涉渡流沙之河,和19 世纪里俄国人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新奇、艰辛没太大区别,而俄国人留下的记载最多、最详细。
所以,此书不仅是想写俄国或战争,也是想从一个角度展示、还原古老丝路的风貌。解忧公主、班超、鸠摩罗什、玄奘和尚、岑参、丘处机、林则徐等人一路看到的,大致也是这些。进入21 世纪,中国人又要睁眼看世界,还有“带与路”的考量与探索,更需要对帕米尔以西那个陌生世界多一些了解。
征戰與棄守 豆瓣
作者: 鄭永常 成功大學出版組 1998 - 5
本書是有關明代中越關係的專題研究;從明太祖的不征政策,到明成祖的郡縣其地,然後是明宣宗的棄守安南,到明世宗時又改安南國王為安南都統使等歷史事件,都顯示了中國與越南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
本書主要是利用中越兩國的古籍史料進行研究,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及其來龍去脈。這些研究有助於更清楚了解安南(越南)自五代脫離中國獨立後如何應付來自中國的壓力與干涉,並就王朝中國那股揮不去的安南情結和怎樣面對及接受安南獨立的事實進行條分縷析,是書的出版將提高中國學者在這領域的研究水平。
六日战争 豆瓣
Six Days of War: June 1967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以] 迈克尔·B. 奥伦 译者: 丁辰熹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1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全景式叙述第三次中东战争过程
重现改变中东乃至世界格局的六天
◎ 编辑推荐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曾获《洛杉矶时报》历史类图书奖、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权威作者迈克尔·B. 奥伦作品,援引大量珍贵档案,史料详实,学术价值高
☆小说笔法,既 具张力,又不失节奏感,引人入胜
☆配有多幅地图和极具现场感的黑白照片,重现战争过程
◎ 内容简介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突袭了埃及的主要空军基地,随后掉转头来进攻约旦及叙利亚,在短短六天内大获全胜。这场闪电战在以色列和西方世界被称为“六日战争”,在阿拉伯世界则被称为“六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六天,但从未真正结束。它改变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是中东战争极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随后发生的赎罪日战争、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大起义等冲突都是这六天激烈战斗的直接后果。
作者迈克尔•B.奥伦援引了大量绝密文件、俄语和阿拉伯语稀有论文及独家访谈,全面重现了当时的区域和国际环境背景,以小说家般的笔法将战争的始末娓娓道来。奥伦将以色列与美国、阿拉伯与苏联等各方势力置于聚光灯下,生动地勾画出诸多国家领袖的形象,并以交战双方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为线索,自然流畅地串联起细碎的史实。奥伦为读者提供了重温这段战争史的不同视角,并以此为案例,从整体上探寻了国际危机的性质。
◎ 媒体推荐
对于任何希望了解这个动荡地区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乃必读之作。
——《柯克斯书评》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1967年六日战争最完整的历史作品……此外,本书是对“后犹太复国主义”的抨击,这一政治和历史学派将以色列视为蓄意破坏巴勒斯坦独立实体和巴勒斯坦民族之政策的制定者。相比之下,奥伦在其引人入胜的叙述中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在冲突发生前及战争期间,以色列的政策本质上是被动、根据情况而制定的。
——《出版人周刊》重点评论
富于感染力……本书对1967年冲突的叙述可读性极强,甚至可谓是扣人心弦……奥伦的描写将纷繁复杂的外交与军事发展线索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纽约时报》
有关六日战争的权威历史作品。奥伦的叙述精准,又写得极具文学性。没有哪项研究比本书更易于理解、更令人惊喜了。
——《新共和》
奥伦成竹在胸,几乎阐明了冲突的各个方面……奥伦的作品始终是对战争的权威记叙。他身为作家和历史学家的成就令人赞叹。
——《大西洋月刊》
三十年战争史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铁壁之围 豆瓣
Ring of Steel: Germany And Austria- Hungary At War,1914-1918
作者: [英] 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 宋昊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拓边西北 豆瓣
作者: 曾瑞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就北宋军事史中的“宋夏关系”及和战问题展开了全新论述。作者利用跨历史学和军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北宋中后期与西夏的关系做了全新审视。认为,北宋中后期曾有计划地向西北开拓领土,推动“开边运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本书进而以全新的战略分析方法,重新评析宋朝对辽夏战争中的各场战役,并探讨其对当朝政策、文化等问题的影响。